資源簡介 《說“木葉”》導學案導通過手勢的暗示性來引出語言文字的暗示性,從而引出課文教學二、知1.了解學習目標(1)比較“木葉”、“樹葉”“落葉”“落木”的不同特征。(2)把握“木”的藝術特征,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3)能夠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同類現象。2、作者簡介林庚(1910—2006),字靜希。我國現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文史學家。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林庚先生歷任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六部新詩集及古典文學專著《詩人李白》《中國文學簡史》等。20世紀30年代,林庚在清華大學讀書,與吳組湘、李長之、季羨林號稱清華園“四劍客”;晚年又與吳組湘、王瑤、季鎮淮并稱“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在唐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和“少年精神”。3、讀詩歌,思考問題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提問】為何頷聯中用“落木”而不用“落葉”?三、思1、抓關鍵語句,把握行文脈絡,概括各段內容【提示】關鍵句:開頭總起句、過渡句、結尾總結句、語段的中心句、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獨立成段的句子、反復出現的句子、抒情句、議論句;關鍵詞:序列詞、指示代詞、反復出現的詞、重點關聯詞(不但 …… 而且 …… 因為,何況,但是,然而,因此),分離材料和觀點的詞(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見)。1、速讀文章,理清文章的段落層次。(提示:先用一句話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再合理劃分層次)答:P1總結句:P2“可是”“而”等詞語體現的句間關系:P3過渡句:P4結尾句:P5過渡句:P6反復出現的句子、談論的對象: P7獨立成段的句子:【分層】所以本文可以分為 個層次,第一層為第 段到第 段,論述了的問題,第二層為第 段到第 段,論述了 的問題,第三層為第 段到第 段,論述了 的問題。2、閱讀P4-6,思考以下問題,比較文中主要意象(落木、落葉、木葉、樹葉)特征。(在原文中標記好重要信息)(1)第四段:①古代詩人在什么場合才用“木”?②吳均的《答柳惲》的“高木”和曹植的《野田黃雀行》中的“高樹”可以互換嗎?為什么?(2)第五段:①“木”會讓我們想起什么?為什么?②“樹”會讓人聯想到什么?(3)第六段:①“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下落的葉子帶給人怎樣的感受?②曹植《美女篇》中“落葉”有什么特點?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與“木葉”相比有什么不同 ③“落木”和“木葉”有什么不同?3、比較“高木”與“高樹”(結合詩句分析)吳均的《答柳惲》的“高木”和曹植的《野田黃雀行》中的“高樹”可以互換嗎?為什么?答:從文中 (哪些句子原文標記)中可以得出,“高木”具有 的特征;“高樹”具有 的特征,從而得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而詩中 ,所以二者 互換。4、比較“木葉”與“落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的“木葉”與“落葉”能不能互換?答:從文中 (哪些句子原文標記)中可以得出,“木葉”具有 的特征;“落葉”具有 的特征,從而得出(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而詩中 ,所以二者 互換。5、比較“木葉”與“落木”“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落木千山天遠大”中的“木葉”與“落木”能不能互換?答;從文中 (哪些句子原文標記)中可以得出,“木葉”具有 的特征;“落木”具有 的特征,從而得出(總結木的藝術特征),而詩中 ,所以二者 互換。6、【思考】結合文章有關段落,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的區別有哪些,完成下面表格。概念 顏色 季節 意味落木落葉木葉樹葉一“字”之差相去千里四、議【思考1】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對我們鑒賞詩歌有何啟示?答:“木”的這兩個特征體現了詩歌語言中 的問題啟示:【思考2】讀詩,要讀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語言的暗示性,從概念領域進入到藝術形象領域,才能讀出詩歌豐富的內涵。詩歌語言一般會暗示些什么方面?答:【思考3】課文闡釋的是詩的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認為如何?答:五、拓1、回顧“意象”與“意境”的概念“意”:“象”:意象:意境:意象和意境的聯系:在古詩中還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彩,詩人們常常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積累:松梅菊竹寓高潔,借月把雁寄鄉思。杜鵑鷓鴣啼凄凄,梧桐落葉透悲意。別時長亭柳依依,落花流水傳愁緒。烏鴉燕子寓興衰,草木仍人事移。3、體味下列詩句中各意象潛在暗含的意義,把各自表達的情感用連線起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離別之情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怨恨之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思念之情期間旦暮為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憂愁情緒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脫俗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圣潔、堅貞4、歸納答題步驟,在鑒賞詩歌時,如何回答鑒賞詩歌意象的題,有哪些步驟?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找意象)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既要忠實于原詩,又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二、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抓內涵特征)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雄渾壯闊、蕭瑟凄涼、幽靜空靈、恬淡閑適、清新自然、安謐嫻靜、蒼涼曠遠、高遠深邃等。注意要能恰切的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作用。(析作用)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惆悵、寂寞、孤獨、煩悶、積極向上、消極頹廢、堅守節操、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思鄉之情、思友之情、憂國憂民之情、關心人民疾苦、壯志未酬的憤激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體,最好說明原因。四、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略)。(析技巧)表現手法:(烘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筆、對比和襯托、比興手法、象征手法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夸張、借代、用典、對偶等)。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正面和側面、實寫和虛寫、動景與靜景、遠景與近景、形色聲味等)。六、作業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之意。從概念領域進入到藝術形象領域,才能讀出詩歌豐富的內涵。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內涵豐富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并聯系所學過的詩詞,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