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第5課《繪畫中的透視透視現象》教材分析: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在全套教材中,本課的知識概念相對獨立,但學習本課會為學生今后學習空間、立體造型等方面的知識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應“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觀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透視現象,建構出繪畫中的透視規律,讓學生初步了解視平線、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視規律,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本課知識點較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為了避免對概念性知識的枯燥講解,教師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感悟和理解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學情分析:五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注意到了景物近大遠小的現象,但是,他們沒有分析過透視規律,不了解視平線和消失點的概念,從未嘗試過用透視現象表現立體空間,在創作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會不自覺地關注局部細節,容易把景物畫歪。教學目標:1.了解什么是透視,以及視平線和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視規律,能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2.通過對比、觀察和分析等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視現象,引導學生建構出繪畫中的透視規律,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3.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初步了解視平線和消失點在透視現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視規律,感受透視現象給畫面帶來的美感。2.教學難點如何運用透視知識表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課件PPT等。 信息技術應用思路:在本課中,充分利智慧課堂的互動式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體驗探究繪畫中的透視現象,并嘗試進行創作,用智慧課堂的交互功能,通過展示課件跟進每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從單純的平面感受,提升到聲音、視頻動態畫面等沖擊力大的感受、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在評價環節,學生將作品拍照上傳平臺,全面的展示學生作品。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檢查學具情況,組織紀律 二、導入新課,分析透視教師出示兩張風景圖片,一張平面的。一張有透視現象的。提問:哪張圖片給你的空間感更強烈?(對比,讓學生感受透視現象)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得出:有透視現象的那張圖片空間感更強烈。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出示有透視現象的圖片。提問:為什么它給你的空間感更強烈?學生回答:畫面中的景物越來越小,最后都變成一個小點了,所以空間感很強。小結:離我們近的物體比較高大、寬闊,離我們遠的物體比較低矮、窄小。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透視現象。板書:透視現象。三、名作欣賞 體會美感在繪畫中運用透視現象會產生強烈的空間感。教師結合課件介紹《村道》:這幅畫是荷蘭風景畫家霍貝瑪的作品,他運用透視現象描繪了一條鄉間小路,看到這副作品,你有怎么樣的感受?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四、做個游戲,了解概念如何在繪畫中表現透視現象?將板書補充完整:繪畫中的透視現象師:給大家介紹兩個新朋友,它們一個叫視平線,一個叫消失點。它們藏在畫面中,你能找到它們嗎?出示視平線、和消失點的卡通形象及語音:我叫視平線,是與你眼睛平行的水平線,平視時,我與地平線重合。我叫消失點,隨著視線的延伸,景物會逐漸聚于一點,這個點就是我。你能找到我嗎?學生在黑板上的圖片中標出視平線和消失點的位置。五、對比觀察,談談感受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圖片,請你先標出視平線和消失點的位置,然后與其他同學手中的圖片比一比,看看視平線和消失點的位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先用筆標出視平線和消失點的位置,然后以組為單位觀察視平線和消失點位置的變化。學生發現視平線和消失點的位置不是固定的。結合課件進行小結:視平線和消失點位置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發生變化。想突出表現視平線以上的景物,視平線就低一點,想突出表現視平線以下的景物,視平線就高一點;想突出左邊的景物,消失點往右移,想突出右邊的景物,消失點就往左移。六、景物變化,蘊藏規律師:在視平線和消失點的幫助下,我們來看看畫面中隱藏著什么秘密。用智慧白板聚焦功能在圖片上邊畫邊講解:視平線以上的景物越遠越向下,像一個倒“八”字形;視平線以下的景物越遠越向上,像一個正“八”字形。這四條線叫消失線。通過教師演示,了解視平線以下和視平線以上景物的變化規律。七、深入分析,掌握規律提問:正“八”字形和倒“八”字形分別是圖片中的什么地方?天空由近至遠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思考、討論。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想法。教師歸納學生的發現并板書:樹的變化有:近高遠矮、近粗遠細、近疏遠密引導學生發現教材中北京頤和園長廊橫梁的變化與樹是一樣的,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八、位置數量,應需而變1.圖片對比。通過分析教材圖片中的消失線,引導學生觀察消失線的位置及數量有哪些變化。2.對比觀察學生作品進一步觀察教材學生作品中消失線的數量變化和透視現象的表現手法。九、教師演示,激發情趣今天,我們運用透視現象來畫一幅風景畫。教師演示:根據需要,確定視平線和消失點的位置;確定消失線的位置;、確定街道的深度;4.畫出路兩旁的景物;5.整理完成作品。學生通過教師演示,了解繪畫步驟及方法。十、藝術實踐,感受透視 實踐提示:運用本課所學的透視知識,在教室里找一處場景寫生或者畫一幅風景畫,表現出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 教師及時指出學生在繪畫存在的問題,對畫的好的學生給予鼓勵。 十一、出示作品,評價色彩學生利用學生機將自己的作品進行拍照上傳,進行評價。評價要點:能夠有目的地安排視平線和消失點的位置。能夠運用透視現象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空間。教師引導學生用知識點進行評價。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視平線和消失點,并運用透視現象成功的表現了一幅風景畫,透視現象可以表現室外風景,也可以表現室內風景,以后我們可以繼續研究。六、聯系生活,拓展延伸找一找校園中有透視現象的場景。或把自己家里有這種現象畫下來,為下一堂課的寫生做好準備。六、板書設計:繪畫中的透視現象樹的變化有:近高遠矮、近粗遠細、近疏遠密教學反思:五年級學生對于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早就注意到了,為使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要通過大量的感性認識,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講課中不要出現過多的名詞,只要使學生理解視平線、消失點即可。介紹繪畫理論知識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教師切不可只講理論知識,而使學生感到學習乏味,影響教學效果。教師要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演示課件,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學到知識。通過教學,新授的透視知識學生理解比較快,能快速區分和分析畫面中、生活中的透視現象。把一樣的物體放在另一樣物體的后面,就會產生前后的感覺,物體通過逐漸縮小尺寸,也會產生前后的感覺。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作畫時,表現物體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顯。 而且學生具體應用透視原理實踐創作的能力較弱,作業構圖及完整性欠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