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第 1課《肖像藝術》教材分析:本課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通過對第一學段的一年級上冊第18課《伙伴》和二年級下冊第18課《童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等藝術表現形式有了初步的認知與了解,并嘗試對教材中展示的人物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及特點作了初步的研究,本課是學生對人物畫中肖像作品的一次深入學習和探索。《美術課程標準》中第三學段“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目標為“欣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術家。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用簡單的美術術語對美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分析,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本課教材正是根據《美術課程標準》的這一要求進行編寫的。西方繪畫藝術按其表現內容分為風景、靜物、人物三大類,中國傳統繪畫可分為山水、花鳥、人物三大畫科。肖像藝術是一種表現人物的形式,一般指以人物為創作對象的繪畫或雕塑。本課教學內容綜合了中國畫、雕塑、油畫、版畫、素描和速寫等肖像藝術表現形式,是一節引導學生對各種表現形式的肖像藝術進行綜合認知的“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課程。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品評繪畫作品的“六法”,第一條就是“氣韻生動”,即表現出所畫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征。自古以來,許多畫家也非常重視繪畫作品是否傳神。東晉時期的顧愷之常說,“手揮五弦”盡管很細致和難于掌握,但比之“目送飛鴻”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表達卻要容易,并在畫論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概念,其目的是達到形神兼備。元代肖像畫代表畫家王繹著有《寫像秘訣》,提倡在寫生對象“叫嘯談話之間”發現真性情,反對讓對方“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傳寫”的寫生方法,說明我國人物畫家很早就意識到優秀的肖像作品要形神兼備,從寫生之初研究模特兒開始就為作品中的人物能夠“形神合一”打下基礎。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形神兼備都是評價一幅肖像作品非常重要的標準。教材選取的這些作品,雖然描繪方法不同、創作媒材不同、年代不同,但都具備形神兼備的特征,都是能夠打動觀者的優秀作品。本課教材共兩個版面,分別展示了幅古今學外的名家作品,創作手法分別為中國畫、版畫、油畫、素描、減虧和雕型。本課教材涉及的肖像藝術以中國藝術家的為主、西方藝術家的為鋪,以富有中國文化內涵的作品為欣賞目標。教材第2頁左側展示的是我國明代畫家曾鯨的代表作《張卿子像》局部。畫面中,張卿子身著長衫,頭戴黑色小帽,指甲修長,悠然拾須,儀表端雅,意態安詳,達到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藝術效果。作品色調淡雅,雖然沒有背景,但張卿子的儒雅氣質躍然紙上。曾鯨在繼承粉彩渲染傳統技法的同時,汲取了西洋繪畫的表現手法。畫像面部先用淡墨層層烘染,神形畢現后再行敷彩,色調柔美,接著,在耳朵等部位用較濃的豬色筆勾提,達到筆墨渾然一體、艷而不俗、形神兼備的效果。他創立的肖像畫技法,為我國明代后期乃至清代肖像畫的發展與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曾鯨也因此在中國肖像畫史上確立了崇高的地位。與曾鯨的作品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本頁右側當代畫家李煥民的版畫《藏族女孩》和第3頁左上方靳尚誼的油畫《青年女歌手》。版畫是以刀代筆的一種藝術創作手段,它的創作表現形式與油畫和中國畫有著顯著的區別,是“五四運動”后在我國迅速興起的一門藝術,具有可以多次印刷的優點。本課選取的《藏族女孩》是當代版畫家李煥民呈期的作品。女孩形象以特寫形式呈現在觀者眼前。畫家在創作時非常注重突出版畫的藝術特色,以嫻熟的刀法和精細與粗礦對比的形式對畫面進行處理,充分展示出木刻作品獨特的刀法技巧與藝術魅力。靳尚誼是當代油畫家,他創作的肖像作品《青年女歌手》雖然借鑒了西方藝術創作的方法,但畫面中呈現的卻是中國文化特有的韻味。這幅作品是斬尚誼在20世紀80年代寫實風格轉折時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青年女歌手》采用了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與一般肖像油畫不同的是,這幅作品以北宋山水畫家范寬的《雪是寒林圖》為背景,在真實傳神的西畫筆觸中透露出中國傳統的意象與韻味。新尚誼別出心裁地通過油畫的形式將一個現代人物與北宋時期的山水畫融為一體,使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與現代生活相聯系,在色調的把握和節奏的控制上處理得天衣無縫。第2頁下方展示了雕塑家潘鶴的漢白玉雕塑肖像作品《白求恩》和德國畫家丟勒的素描作品《九十三歲老人的習作》。《自求恩》是潘鶴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率領醫療隊來延安支援的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而作。作品從材質的選取上就體現出雕塑家的良苦用心——白求恩是一名外科醫生,藝術家特別選用漢白玉創作這尊雕像,更能凸顯白求恩高尚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作品采用高浮雕的形式,以細膩和粗礦相對比的雕刻技法進行創作:面部用細膩的表現手法將白求恩凝神思索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發際與下甄處則以粗獷的手法使人物與原石淫然一體。此作品曾獲第五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三等獎。丟勒的這幅《九十三歲老人的習作》是教材修訂后增加的作品。在灰色紙上(畫家借用紙張本身的色彩形成中間色調),用鋼筆線條繪制暗面,并在老人額頭、鼻梁等受光面用粉筆提亮,將一位毛蛋老人的特征生動地表現出來。第3頁右上方是畢加索的速寫《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下面是一幅學生根據畢加索的作品進行臨摹再創作的著色作品《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左下方是一幅學生創作的肖像作品,揭示了學生創作要達到的藝術高度。教材第2頁上方的文字為學生介紹了優秀肖像作品的內涵以形寫神,引導學生從形、神兩個視角出發欣賞作品,提高欣賞素養。《張卿子像》右側的文字是對曾鯨作品風格及畫中人物的簡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右下方的“思考與討論”欄目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導引,深入觀察、欣賞肖像作品,提高審美情趣。第3頁的“欣賞提示”欄目的設置是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掌握欣賞作品的方法和步驟。“藝術實踐”欄目對學生提出了本課的學習要求。右下角的“評一評”欄目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綜合評價教材通過這些設計,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很好的啟發和幫助。二.學情分析: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參與了許多欣賞、評述活動,如一年級下冊第18課《伙伴》和二年級下冊第18課《童年》,積累了一定的欣賞和評述經驗,能夠從作品內容、表現形式、人物神態、作品內涵等方面進行評述。但是,本課是以單個人物出現在畫面中,與有一定情節的作品相比,評述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欣賞方法和評述技巧上給予學生幫助。三、教學目標1.認識不同風格的肖像作品,了解優秀的肖像作品要具備形神兼備的特點,知道肖像作品的評述方法。感受肖像作品中體現出的形與神,了解作品內涵,學會用文字對作品進行評述。2.通過欣賞作品,體驗畫家的創作意圖;通過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等方法,認識、了解肖像藝術。3.通過對比欣賞,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善于發現藝術中的真善美,形成良好的審美價值觀。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學習消像作品的欣賞方法,體驗不同媒材創作的作品給人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一能對不同表現形式的肖像藝術作品進行欣賞、評述。2.教學難點認知、理解作品內涵,并將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表達出來。五、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課件、范畫2.學生準備:課前準備的肖像畫作品六、信息技術應用思路1、本節課使用微視頻和交互式白板的信息技術。2、教師課前把畫家作畫的視頻、作品等運用ipad推送給學生,讓學生課前結合任務單自主學習。3、課件的使用始終貫徹整節課,讓學生直觀的感受作品,通過作品的賞析感悟畫家的卓越貢獻。4、學生運用ipad結合任務單搜集文字和圖片資料。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觀看短片,激趣導入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欣賞一幅流動的繪畫作品。視頻播放《簪花仕女圖》全卷視頻。師:這幅畫主要描繪的是什么內容?學生回答:畫的人物。師:這節課我們就走肖像藝術的世界,體會藝術家的創作情感。(二)講授新課1.從欣賞繪畫作品局部入手,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肖像藝術。教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許多信息。同學們試試看,你能從這些眼睛里判斷出他們的身份嗎?誰是醫生 誰是演員 課件展示曾鯨的《張卿子像》、靳尚誼的《青年女歌手》、李煥民的《藏族女孩》和羅中立的《父親》等作品中有關眼睛部分的特寫。學生觀察教師展示的美術作品,根據眼睛部分的特寫分析肖像作品所表現的人物身份。課件展示四幅肖像畫作品全貌,揭示答案。分析作品,發現藝術真諦1、引導學生深入觀察作品,探究作品藝術內涵。2、根據你觀察到的四幅作品內容,判斷作品中人物的年齡、生活年代、生活狀態是怎樣的,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猜想一下他們的人生經歷。(四)探討欣賞方法1、分析、歸納欣賞方法。提問:為什么同學們能從一幅不會說話的肖像作品中對人物有這么多了解 說說你是怎樣欣賞的。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欣賞方法(從外貌、眼神、動作、服裝等方面進行觀察分析)。拿出課任務單,根據方法找同學分析作品。3、教師小結:藝術家在創作時,總是尋找最能表現模特兒精神狀態和思想情感的身體語言與面部表情進行描繪。我們看到的畫面構圖、色調、表現手法等每個細節都經過精心推敲,每幅作品都體現了藝術家的良苦用心。善于觀察的同學會從畫面中發現這些信息。(五)模仿,感悟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模仿肖像神情,體驗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1、請學生模仿肖像作品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體會肖像作品中人物神態與動作的聯系。2.說一說,在模仿人物動作和表情時有什么心理感受。學生模仿,從人物動作、神態兩個方面感受肖像作品,體驗肖像表現出來的情緒。教師小結:藝術家在創作時也會模仿模特兒的動作和表情,不斷揣摩模特兒的性格特征,體會模特兒的心理變化,所以作品才能這么傳神。了解中外藝術家。課件展示曾鯨、靳尚誼、潘鶴、李煥民以及丟勒、畢加索這些藝術家的生平及創作風格。了解藝術家的生平及藝術特色,儲備欣賞知識。學習評述方法,嘗試評述作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評述。出示《張卿子像》和《九十三歲老人的習作》,請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對比分析:(1)作品形式和表現媒材。(2)表現技法和構圖。(3)動作、表情、性格。(4)人物形象。(5)藝術價值。學生歸納、總結。《張卿子像》:這是一幅人物全身像,是用毛筆、宣紙、墨汁等中國傳統繪畫工具創作的。采用淡墨多層渲染的方法表現人物形象,左手捻須,安詳、平和地立于畫中。作品表現了中國文人淡泊名利、淡定平和的形象,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精品。《九十三歲老人的習作》:這是一幅素描作品,畫材選用灰色調紙、鋼筆和白色粉筆,利用素描紙的灰色為中間色,用鋼筆繪制素描暗面,白粉筆提出亮面,質感強烈。這幅作品為頭像,老人須發皆白,手扶在臉邊,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是人物素描中的優秀作品。藝術實踐,評述藝術作品1、請學生看教材第2頁的“思考與討論”欄目,學習欣賞肖像藝術的方法。2、教師出示欣賞卡,以《張卿子像》為例,講解欣賞卡的填寫方法。(1)作品題目、作者姓名。(2)作品表現形式和創作年代。(3)人物外貌、神態和特征。(4)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會。3、請學生分小組深入欣賞教材中的美術作品,每組一幅。4、組織學生小組匯報欣賞結果。(八)藝術拓展總結、提升感受:肖像藝術“以形寫神”是我國古代畫家總結出來的重要經驗,因此,我們在繪畫時要學會抓住人物特點和性格,才能使自己的作品達到傳神的境界。八、板書設計《肖像藝術》外貌、性格、情感以形寫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