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石鐘山記》導(dǎo)學(xué)案(一)一、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辨析、積累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2.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把握通過記游揭示哲理的寫法特征;課前測1.解釋詞義《水經(jīng)》云:“彭蠡( lǐ)之口( )有石鐘山焉( )。”酈( lì)元以為下臨( )深潭,微風(fēng)鼓( )浪,水石相搏( ),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 qìnɡ)置(于)水中,雖( )大風(fēng)浪不能鳴( )也,而( )況石乎!至唐李渤始( )訪其遺蹤( ),得雙石于潭上(句式: ),扣( )而聆之,南聲函胡( ),北音清越( ),桴( fú)( )止響騰( ),余韻徐( )歇(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 )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 句式 ),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 ),何哉?2、梳理第一段內(nèi)容,完成表格人物 得名由來 作者態(tài)度 作者依據(jù)酈道元李渤課后檢測1.下列加點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微風(fēng)鼓浪 鼓:激蕩、掀動 扣而聆之扣:敲,敲打B.汝識之乎識:懂得、知道 是說也是:這,這個C.或曰此鸛鶴也 或:也許 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考:考察D.下臨深潭臨:靠近 殆與余同 殆:大概2.下列各組句中加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余音徐歇 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B.然是說也,余尤疑之 怨天尤人 C.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水向天邊流 D.有大石當(dāng)中流 當(dāng)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 3.下列句中的加粗詞意義相同的兩項是( )A.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下 B.惜其用武而不終也C.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D.靡不有初,鮮克有終4.下列句中加粗詞與所給例句中加粗詞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A.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 B.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C.焉用亡鄭以陪鄰 D.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5.孔文妍同學(xué)整理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下列選項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A.故不我若也。(《種樹郭囊駝傳》)B.其制稍異于前。(《項脊軒志》)C.樂夫天命復(fù)奚疑!(《歸去來兮辭》)D.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6.下列句子中“適”的意義與例句中的“適”相同的一項是( )例:邂逅相遇,適我愿兮。《詩經(jīng) 鄭風(fēng)》A.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石鐘山記》B.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去來兮辭》C.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D.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孔雀東南飛》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B.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D.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導(dǎo)學(xué)案(二)一、學(xué)習(xí)目標(biāo)1.辨析、積累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2.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把握通過記游揭示哲理的寫法特征;課前測解釋詞義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 )行適( )臨汝,而( )長子邁將赴( )饒之( )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 )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 )之,硿【kōng】硿焉( )。余固( )笑而( )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 )壁下。大石側(cè)( )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 )欲搏( )人;而( )山上棲鶻【hú】,聞人聲亦驚起,磔【zhé】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 )笑于山谷中者(句式 ),或( )曰此鸛【guàn】鶴也。余方心動( )欲還,而( )大聲發(fā)于水上( 句式 ),噌吰【chēng hóng】( )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 )而( )察之,則( )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淺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 )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 kǎn】( )鏜鞳【tāng tà】( )之聲,與向之噌吰【chēng hóng】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 )笑謂邁曰:“汝識(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yì】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 )!”事不目( )見耳( )聞,而臆( )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 ),殆( )與余同,而言( )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 )小舟夜( )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 )不傳也。而陋者乃(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余是以記之,蓋( )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課后檢測1、作者認(rèn)為世人不能準(zhǔn)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人物 原因 態(tài)度酈道元士大夫漁工水師李渤寺僧陋者2、情景默寫1、《石鐘山記》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認(rèn)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強調(diào)要正確認(rèn)識事物,必須深入實際,認(rèn)真調(diào)查。2、蘇軾寫文章善于繪聲,《石鐘山記》中“ ”一句描寫轟鳴不止的聲音,足以令船夫驚恐;《赤壁賦》中所描寫的幽咽不絕的洞簫聲,既能“ ”,亦能使獨坐孤舟的寡婦聽而落淚。3、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具體記述了月夜考察的經(jīng)過。父子二人在絕壁下看到的是“如猛獸奇鬼, ”的大石,聽到的是棲鶻、鸛鶴的怪叫聲。這段描寫烘托出實地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 ”張本。4、《石鐘山記》中,蘇軾和長子蘇邁乘小舟月夜考察石鐘山,在其“心動欲還”的時候,“ , ”,使“舟人大恐”。5、《石鐘山記》中,蘇軾從靜態(tài)的角度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 , ”,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6、《石鐘山記》一文,蘇軾用一個定語從句“ , ” 來否定唐代李渤對石鐘山名字來歷的看法。7、蘇軾在《石鐘山記》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 , ”埋下伏筆。8、在《石鐘山記》中,蘇軾夜游石鐘山,通過聽覺寫棲鶻“ ”和鸛鶴“ ”不同的叫聲,以渲染陰森氣氛。9、在《石鐘山記》中,蘇軾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非常得意,認(rèn)為自己和古人達(dá)到了共鳴,這句話是:“ !”《石鐘山記》(一)答案1、解釋詞義《水經(jīng)》云:“彭蠡( lǐ)之口有石鐘山焉( 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無義)。”酈( lì)元以為下臨(靠近)深潭,微風(fēng)鼓(名→動,激蕩,掀動)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 qìnɡ)置(于)水中,雖(即使)大風(fēng)浪不能鳴( 使動,使…發(fā)出聲響)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才)訪其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得雙石于潭上( 狀語后置句 ),扣( 敲擊)而聆之,南聲函胡( 同“含糊”,指聲音重濁模糊),北音清越( 清脆悠揚 ),桴( fú)( 鼓槌 )止響騰( 傳播),余韻徐歇( 停止,消失 )。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 更加)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 定語后置句 ),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 名作動,命名 ),何哉?2、梳理第一段內(nèi)容,完成表格人物 得名由來 作者態(tài)度 作者依據(jù)酈道元 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李渤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課后測1.C 或:有的人 考:v,敲擊2.A A徐緩慢地 B尤其、特別 ;抱怨、指責(zé) C之前;朝某個方向 D處在……(地方);在……(時候)3.B、D A始終、終究 B堅持到最后 C死 D堅持到最后4.A 題干兼詞 A兼詞 B代詞 C表反問,哪里 D放在擬聲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5、B例句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沒有欺騙我啊。A.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故不若我也”。句意:所以他們不如我。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其制于前稍異”。句意:南閣子的規(guī)模比以前有一點兒不同。C.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樂夫天命復(fù)疑奚”。句意: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有什么可猶疑的!D.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胡為乎遑遑欲之何”。句意: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故選B6.B例:適合、迎合。句意: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適合我心愿。A.到,去。句意: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B.適合、迎合。句意:年輕時就沒有適應(yīng)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fēng)物。C.享有,享受。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D.出嫁。我們貧賤人家養(yǎng)育了這個女兒,剛出嫁不久便被趕回家里。故選B。7.D D項,“而”表并列關(guān)系。其余三項中的“而”均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石鐘山記》(二)答案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名詞作狀語,憑借著舟 )行適( 到 )臨汝,而長子邁將赴( 就職 )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因此 )得( 能夠 )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 擊打)之,硿【kōng】硿焉。余固( 本來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名詞作狀語,在旁邊 )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 )欲搏(抓,撲 )人;而(連詞,表并列 )山上棲鶻【hú】,聞人聲亦驚起,磔【zhé】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 連詞,并列 )笑于山谷中者(句式 狀語后置 ),或(有的人 )曰此鸛【guàn】鶴也。余方心動( )欲還,而( 連詞,并列 )大聲發(fā)于水上( 句式 狀語后置 ),噌吰【chēng hóng】( )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 慢慢地 )而( 連詞表修飾 )察之,則( 連詞,表因果,原來 )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淺深(偏義復(fù)詞,深 ),微波入焉(語氣詞 ),涵澹澎湃( )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在,處在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kuǎn kǎn】( )鏜鞳【tāng tà】( )之聲,與向之噌吰【chēng hóng】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副詞,于是,就 )笑謂邁曰:“汝識( 知道,懂得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yì】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賓語前置 )!”事不目( 名詞作狀語用眼睛 )見耳(名詞作狀語,用耳朵 )聞,而臆(主觀想象和揣測 )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 所+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 ),殆( )與余同,而言( )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介詞用 )小舟夜( 名詞作狀語,在晚上 )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 ....的原因 )不傳也。而陋者乃(竟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余是以記之,蓋(副詞,大概 )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課后檢測1、作者認(rèn)為世人不能準(zhǔn)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對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態(tài)度?人物 原因 態(tài)度酈道元 不詳 嘆士大夫 不肯 諷漁工水師 不能 惜李渤寺僧陋者 臆斷 譏2、情景默寫答案1、事不目見耳聞 而臆斷其有無2、噌吰如鐘鼓不絕 舞幽壑之潛蛟3、森然欲搏人 終不肯以小舟夜泊4、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噌吰如鐘鼓不絕5、如猛獸奇鬼 森然欲搏人6、石之鏗然有聲者 所在皆是也7、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故莫能知8、磔磔云霄間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9、古之人不余欺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