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 學案【學習目標】1.明確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2.深刻認識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三種方案的代表者、主張、結果。3.闡釋中國共產黨執政,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4.理解工人階級的產生、特點。5.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階級基礎、理想目標、歷史使命、主要任務。【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科學精神:明確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歷史任務,理解中國工人階級的產生和特點。3.公共參與:通過查閱資料或社會調研體驗黨的初心和使命。【學習重難點】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及歷史任務2.近代中國三種政治力量提出三種方案,中國共產黨的方案最終成為唯一選擇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預習新知】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1)原因:帝國主義的入侵,打斷了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正常進程。(2)國情: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有多重矛盾,它們相互交織。(2)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3.近代中國的歷史任務(1)決定因素: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2)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各種政治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1.三種建國方案 代表 政治主張 實踐結果第一種 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 極力維護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種 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 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沒有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它的多數代表者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第三種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 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成立:1924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2)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意義:中國人民在斗爭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和希望。(4)前景:中國共產黨的方案在歷史和人民的檢驗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1)社會條件:中國在由封建社會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其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也在發生變化。(2)出現:隨著官辦和外國人開辦的工業企業的創建,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近代產業工人。(3)特點①中國工人階級人數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組織成為階級力量。②他們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之下,富有斗爭精神,具有革命性。③他們與先進的生產方式相聯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先進性。④中國產業工人成為一支日趨重要的社會力量。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擔當(1)成立條件: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成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2)目標: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3)使命: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4)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5)成就①推翻了三座大山。②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③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④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3.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斗爭經驗的歷史總結,是中國人民在長期探索、艱苦奮斗的基礎上共同確認的歷史真理。【易錯提示】(1)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剖析: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歷史事件是五四運動。(2)不同政治力量提出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剖析:近代中國不同政治力量提出了不同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希望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中間派和中間人士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而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他們的各自目標不同。(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政治代表。(√)(4)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就是封建勢力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剖析: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勢力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5)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有了正確答案。(×)剖析: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和奮斗目標,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為什么革命、怎樣革命”的根本問題有了正確的答案。【深化探究】議題一: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主要矛盾以及解決方案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 一八四○年以后,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后繼的英勇奮斗。 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變革。 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后,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節選)(1)結合材料,討論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與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的關系。(科學精神)提示:①基本國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③兩大歷史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④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2)閱讀材料,分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艱辛歷程。(政治認同)提示:可以從1840年以后,中國人民反抗壓迫、抵御侵略的斗爭,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重點描述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過程。1.正確認識近代中國主要矛盾:(1)近代中國主要矛盾及其性質: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前者是民族矛盾,后者是階級矛盾。(2)兩對主要矛盾之間的關系:當外國列強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時,階級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當外國侵略者同中國封建政權相勾結,共同鎮壓中國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特別殘酷時,中國人民往往用戰爭的形式反對封建政權,這時階級矛盾就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戰爭發展到直接威脅帝國主義在華利益以及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時,外國列強往往直接出兵,鎮壓中國人民,援助中國反動派,這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主義完全公開站在一條戰線上。(3)歷史價值:近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這些矛盾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就是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推動中國社會前進。2.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兩大 任務 第一,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相互 關系 兩個歷史任務是互相區別又緊密聯系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創造前提,開辟道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3.各種力量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代表 政治主張 實踐結果第 一 種 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 極力維護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國人民拋棄了,其代表者的統治也被推翻了第 二 種 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 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沒有得到人民群眾認可,它的多數代表者后來也承認這個方案在中國無法實現第 三 種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 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最終贏得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時政術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上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黨和國家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它著眼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擔當和使命追求。我們也看到,近代以來的仁人志士各種各樣的斗爭和嘗試,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這種夢想開始變為現實,這種期盼開始看到曙光,這種精神動力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一致行動,則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的事情。【鞏固訓練】1.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①迅速改變了中國一窮二白、貧困落后的社會面貌②為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③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④使中國人民謀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從此有了主心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與故鄉父老歡聚暢談,有感而發,作詩《七律·到韶山》:“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下面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是( )①紅旗卷起農奴戟——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②為有犧牲多壯志——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不怕犧牲③敢叫日月換新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封建專制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④喜看稻菽千重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人民公社社員的勞動熱情而喜獲豐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從而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一“飛躍”的歷程是(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②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A.①→④→③→② B.④→①→③→②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 )①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②要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③與社會主義革命必須相互銜接④其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1953年是我國經濟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從那時起,中國人熟悉了一個經濟術語“五年計劃”,關于這一時期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當時社會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社會②“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進行③我國仍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回顧歷史,從1953年起,中國人熟悉了一個經濟術語“五年計劃”,關于“一五”計劃時期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當時社會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社會②我國已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③我國仍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④“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進行,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革命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7.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這表明,五四運動( )①使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②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③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④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面貌叢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把一個飽受欺凌的舊中國改造成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把積貧積弱的舊社會建設成為國富民強的新世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①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政治前提③意味著中國的革命實踐斗爭真正有了主心骨④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某校學生作為紅色宣講員,對“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版塊進行講解。下列內容可以作為解說提綱的是( )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讓人民看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和出路②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③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逐漸走向民富國強④28年的浴血奮戰實現了中國從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飛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小說《子夜》書名寓意為“中國人民即將告別最黑暗的歲月,迎來光輝的黎明”,內容則以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中國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無法回避的冷酷現實及其夢想破滅的過程。書中描寫的中國( )①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卻受殖民主義的奴役②在民族資產階級帶領下,進行可歌可泣的斗爭③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救國方案無法實現④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①錯誤,事實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并沒有迅速改變中國一窮二白、貧困落后的社會面貌;②③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④錯誤,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謀求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從此有了主心骨。故選:C。2.答案:C解析:本題是逆向選擇題。①: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才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①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②④:1959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沒有產生,故②④對應不正確,但符合題意。③:該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排除。故本題選C。3.答案:A解析:①:1919年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④: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③: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②: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指的是1956年到1966年。綜上,這一飛躍歷程的正確排序是①→④→③→②。故本題選A。4.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必須相互銜接,①③符合題意;新民主主義革命旨在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而不是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②說法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而不是資產階級,④排除。5.答案:B解析:①:1953年,我國處于過渡時期,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①不選。②③: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進行,我國仍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②③入選。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是1956年中共八大做出的論斷,④不選。故本題選B。6.答案:D解析:③④:“一五”計劃的實施時期為1953年至1957年,故說法正確的有,我國仍然處在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三大改造”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其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革命,③④應選。①:說法錯誤,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的社會性質才是社會主義社會,①不選。②:說法錯誤,1953年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②不選。故本題選D。7.答案:C解析:②③: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②③符合題意。①:十月革命使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①與題意不符。④: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8.答案:D解析:①: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具有歷史必然性,但不是人民的選擇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執政,才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①錯誤。②:中國共產黨誕生時,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時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②排除。③④:“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面貌叢此煥然一新”表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意味著中國的革命實踐斗爭真正有了主心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得以轉變,走向民族獨立、國家富強,③④正確。故本題選D。9.答案:B解析:①④正確,分析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人民在斗爭中有了主心骨,人民看到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和出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中國從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這證明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真理;②錯誤,分析材料可知,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事件,不能作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版塊的解說內容;③錯誤,分析材料可知,經過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逐漸走向民富國強,這不能佐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故選:B。10.答案:B解析:①③:小說《子夜》以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中國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無法回避的冷酷現實及其夢想破滅的過程。這個時候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形式上獨立自主,實際上卻受殖民主義的奴役,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的救國方案無法實現,①③符合題意。②:當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且具有軟弱性,不能承擔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②說法錯誤。④:在當時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