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對環境的覺察 知識點第一節 感覺世界人的感覺人體的常見感受器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痛覺、觸覺、冷覺、熱覺感受器。人的感覺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膚等。其中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形成感覺的基本過程(必需條件):注意:神經末梢(感受器)、神經(傳遞信息)、神經中樞(位于大腦,形成感覺的部位)每種感受器只對特定會的刺激敏感,如熱覺感受器只對溫度刺激產生反應、而對疼痛刺激不興奮皮膚和皮膚的感覺皮膚各個部位對各種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對觸覺最敏感的是指尖,對熱覺最敏感的是手背,因為這些部位的相應神經末梢比較豐富。在皮膚的冷、熱、觸、痛四種感覺中,對人體保護意義最大的是痛覺。鼻和嗅覺嗅覺的形成:氣味→嗅覺神經末梢(接收刺激)→嗅覺神經(將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形成嗅覺)嗅覺的特點:(1)長時間處于某種味道的環境中,會因為大腦的嗅覺中樞適應(疲勞)而聞不出這種味道;(賣魚的在魚堆里呆久了就感覺不到魚的腥味了)(2)不同動物的嗅覺敏感程度差異很大;(一般情況下,狗的嗅覺比羊要靈敏)(3)嗅覺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小孩子的嗅覺通常比成年人更靈敏)(4)動物對不同氣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貓對老鼠的氣味靈敏程度比狗更高)舌和味覺舌的表面不滿許多小突起,內藏味蕾,味蕾內有許多味覺細胞能感受各種不同物質的刺激,尤其對液態物質的刺激最敏感。四種基本的味覺是:酸、甜、苦、咸;綜合味覺有:麻、辣、澀。味覺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溶于唾液)→味覺細胞(接受刺激)→味覺神經(將信息傳遞到大腦)→大腦(形成味覺)。注意:人的嗅覺與味覺相互聯系、同時工作,嗅覺受到損傷,會直接影響到味覺。如:人感冒時,因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蓋嗅覺細胞,使嗅覺感受器的靈敏度降低,導致吃東西時味覺的靈敏度降低、吃東西也沒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檸檬以后馬上吃蘋果,將產生什么味道?(蘋果、檸檬混合味道)第二節 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聲音的產生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如:發出聲音的喇叭是聲源,關掉聲音的喇叭就不是。聲音發生的條件:振動。(音叉實驗說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動效果的作用)聲音的傳播聲音傳播的條件:需要介質。聲音可以在固體(土電話)、液體(魚被嚇跑)和氣體(日常講話)中傳播。(玻璃罩抽空氣,電鈴聲音變小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因為該實驗中沒有說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說明“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說明:物體振動一定能發出聲音,但我們要聽到還需要有傳播介質的條件)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們面對面大喊也聽不見聲音,他們只能通過無線電設施進行交流。聲波聲音傳播的形式:疏密相間的聲波。聲音傳播的快慢影響聲音傳播速度的因素:①與溫度有關。在15℃的空氣中,聲音傳播的速度為340米/秒(同種介質中,氣溫越高,聲音傳播越快)②與介質有關。固體傳聲較快,液體其次,氣體最慢(例:一根足夠長的鐵管中裝滿水,敲擊一端,聽到三次聲音依次是鐵管、水、空氣傳播的)回聲: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被障礙物反射回來,兩次聲音間隔在0.1秒以上就產生回聲。利用回聲可以測距離:來回距離2S = v·t(所以聲源物體到障礙物距離需要除以2)第三節 耳和聽覺耳的結構與聽覺的形成耳的結構: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收集聲波)②中耳包括鼓膜、聽小骨、鼓室、咽鼓管(傳遞振動)③內耳包括耳蝸、前庭和半規管(接受刺激、產生興奮)注意:聽神經和聽覺神經中樞不屬于耳的結構聽覺產生過程: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鼓膜(將聲波轉化為振動)→聽小骨(放大振動并傳導)→耳蝸(接受振動的刺激、產生興奮)→聽神經(傳導信息)→大腦(產生聽覺)。咽鼓管:連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急性中耳炎就是因為細菌從從咽部沿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的炎癥。飛機起飛時或遇到巨大的響聲時可以迅速張開嘴(或者閉上嘴巴同時捂住耳朵),目的是張開咽鼓管,使鼓膜內外氣壓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傳導性失聰:鼓膜、聽小骨功能性障礙,可治愈(或戴助聽器);神經性失聰:耳蝸、聽神經、聽覺神經中樞功能性障礙,不可治愈。耳的主要功能:聽覺(感受器是耳蝸)和位覺(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規管)我們平時會暈車(船)的原因是:1.位覺感受器太靈敏(內因);2.過長或過強的外部刺激(外因)聲音的特性聲音的三要素(填空題中常見的幾組詞語搭配:物體的振動、振動的頻率、聲音的音調、音調的高低)(1)音調:聲音的高低,主要與振動的快慢有關。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音調越高。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叫頻率,單位是赫茲(Hz)。50Hz表示物體在1秒內振動50次。人的聽覺頻率大約在20赫茲到20000赫茲之間。高于20000赫茲的聲波叫做超聲波(超聲波的應用:雷達、B超、洗牙、粉碎結石、聲納等),低于20赫茲的聲波叫做次聲波。解題關鍵詞:(高音、低音、低沉、尖細、弦的長短、粗細、松緊)物體越短、越緊、越細,音調越高。例:相同的瓶子裝不同量的水,吹氣時(或往瓶中灌水)是空氣柱振動,所以水越多空氣柱反而越短,音調就越高;敲瓶子時是液柱振動,所以水多的液柱長,音調較低。音樂中的“1、2、3、4、5、6、7”以及“C”、“D”調等指的是音調。女高音、男低音主要是由于聲帶的粗細、長短差異引起的,一般兒童的音調比成人的高、女人的音調比男人的高。演奏弦樂時,手指按壓不同弦的部位就是在控制振動部分的長度,改變聲音的音調。(2)響度:聲音的大小,主要與振動的幅度和到聲源物體的距離有關,其次還與人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高聲喧嘩”、“引吭高歌”、“低聲細語”中的“高低”是音量,所以不是指“音調”,而是指“響度”。解題關鍵詞:(敲擊力度大小、距離遠近、振動幅度)在聲學上常用分貝(dB)來表示,0dB表示人能聽到的最小的聲音,不是指沒有聲音。超過50dB的嘈雜聲音就可認定為噪音。(3)音色: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與物體的結構、材質有關,同一個人的音色還與年齡有關。我們常說的聲音不同、有無辨識度指的就是音色。利用聲音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別不同的人以及不同樂器。解題關鍵詞:(不同聲音、結構改變、結構檢測、材質)(4)課本相關實驗a.音調相關:b.響度相關:c.示波器圖像問題:(能反映聲音的振動快慢和振動幅度)例:右圖所示是幾種聲音輸入到示波器上時顯示的波形,其中音調相同的是 ;響度相同的是 。解析:甲、乙圖像在相同時間內,振動的次數相同即振動快慢一致,所以音調相同;甲、丙兩圖,振動的幅度相同,所以響度相同。人聽不到聲音可能的原因:(1)物體沒有振動產生聲音;(2)缺少介質,聲音無法傳播;(3)聲音音調過低或過高,超出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4)聲音響度過低或距離太遠。聲音可以傳遞信息:B超、超聲波測探裂痕、雷達聲音還可以傳遞能量:洗牙、粉碎結石、喇叭前的燭焰左右來回晃動噪音污染控制噪聲的措施有:①在聲源處減弱(如:禁鳴喇叭、公共場合不準大聲喧嘩)②在傳播途徑中減弱(如:路邊的隔音屏障、路邊種樹、關上窗戶)③在人耳處減弱(如:戴上耳塞、捂住耳朵)第四節 光和顏色一、光源自身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太陽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行星(地球)、衛星(月球)不是;開著的電視的屏幕是光源,電影屏幕(反射光)不是;湖水旁燃燒的篝火是光源,湖水倒映的篝火不是。二、光的傳播光的傳播特點:光在同一種均勻物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光是存在的,光線是不存在的,模型法)“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典型應用有:排隊對齊、打靶瞄準時三點一線,小孔成像,陰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光的直線傳播原理(1)成像性質:光源物體的倒立實像。(2)像的大小: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系有關。當物距>像距時,成縮小實像:物體向左遠離小孔、光屏向左靠近小孔、小孔向右移動,像均變小;當物距=像距時,成等大實像;當物距<像距時,成放大實像:物體向右靠近小孔、光屏向右遠離小孔、小孔向左移動,像均變大。(4)小孔:成像與孔的形狀無關,始終成光源物體的倒像;大孔:呈現孔的形狀。注意:這個實驗改變了孔的大小,也改變了孔的形狀(5)應用:陽光下樹陰中的圓形光斑,就是倒立的太陽的實像;此時太陽是光源物體,樹葉間隙是小孔,地面是光屏。由于物距非常大,樹葉間隙的大小、形狀對圓形光斑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光斑大小只與樹葉間隙到地面的距離有關。樹葉間隙離地面越高(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就越大。光速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最快(3×108 m/s或3×105 km/s),空氣中次之,液體再次,固體中傳播最慢。光年是長度單位:光在真空中一年走過的路程。1光年=3×108米/秒×365天×24小時×3600秒=9.46×1015米。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現象:陽光(白光)經三棱鏡(正放)折射后,彩色光帶的顏色自上到下的順序為——紅、橙、黃、綠、藍、靛、紫(順序不能顛倒)。典型的光的色散現象:彩虹。結論:(1)白光是復色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多種單色光混合而成。(2)紫色光的折射程度最大,紅光折射程度最小。注意:光的色散是現象,色散現象的光學原理是光的折射。物體的顏色思考:為什么同一件衣服在陽光下比白熾燈下看起來顏色更鮮艷?(因為陽光中所含的單色光種類更全)物體顏色:透明的物體的顏色由透過它的色光顏色決定(其他色光被吸收)不透明的物體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顏色決定(其他色光被吸收)注意: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體則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例:陽光照射綠色透明薄膜后的紅色物體,物體顯 色;照射綠色透明薄膜后的白色物體,物體顯 色。解析:陽光是白光,含全部單色光,透明物體只透過與自身顏色相同的色光,因此只有綠光能透過綠色透明薄膜,但紅色不透明物體只反射與自身顏色相同的色光,所以綠光會被它吸收,從而顯黑色;而白色物體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綠光會背白色物體反射,從而呈綠色。植物的葉子看上去大多是綠色的,這是因為植物葉子中含有的葉綠素對綠光反射能力強,所以我們看到的植物葉子大多呈綠色。到了秋天,葉綠素受氣溫下降等因素的影響而分解,而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則比較穩定,終于在秋天“重見天日”了看不見的光在可見光以外還存在不可見光!如紅外線和紫外線。在紅光區域以外的紅外線:利用其熱效應,可用于遙控器(光的反射)、人體感應、溫度計、夜視儀、導彈追蹤等。在紫光區域以外的紫外線:(1)能使熒光物質發光、使膠卷感光 (2)消毒滅菌 (3)引發皮膚癌光的三原色:紅、綠、藍(所有單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第五節 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光從一種均勻的物質射到另一種物質的表面上時,會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質中。2.光的反射兩方面應用:(1)光線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鏡面反射、漫反射(原理)(2)物體成像:平面鏡成像、球面鏡成像(現象)(β)3.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實驗1.屏與平面鏡的如何放置? 垂直本實驗中,光屏起什么作用? (1)更清晰地呈現光路 (2)探究三線共面改變AO的入射方向,記錄下AO和OB的徑跡,觀察兩條光線的位置關系。探究: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用量角器分別量出多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角度,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關系。探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為什么要測量多組角度? 便于得出普遍規律將反射光線所在的一半光屏沿ON向后翻折,觀察上面是否還能出現反射光線。探究:入射光線、法線、反射光線位于同一平面。將光線沿反射光線BO方向射入,觀察是否沿OA方向射出。探究:光路具有可逆性。光的反射定律(α)①光反射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如圖 β=α,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光路具有可逆性。【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垂直射入時,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三線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為0°。4.在科學上往往用一個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的傳播路線和方向。其中箭頭的指向表示光的傳播方向,且箭頭位于線段的中間。當人看某事物時,畫的光線箭頭應當從事物指向眼睛。四種實線:光線、實物、平面鏡、實像四種虛線:法線、垂線、光線的反向延長線、虛像常見反射光路圖作圖(1)補充光路圖步驟:①先畫出法線的角平分線,即法線②再畫缺少的光線2)補充平面鏡步驟:①先用虛線畫出兩條光線②再畫法線的垂線,就是平面鏡注意:光線的箭頭方向要連貫,標出必要角度要標出角相等符號和垂足,平面鏡加短斜線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鏡面反射:黑板反光、閃亮鏡面、波光粼粼 (強調過亮以及特定方向)(2)漫反射:每個同學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電影屏幕(強調各個方向)例:如圖,有月亮的夜晚,路面上有個水坑。迎月光走,水坑發生鏡面反射,人眼接收到整齊、定向的反射光線,地面發生漫反射,人眼也能接收到反射光線,但由于水坑反射的光線更多而集中,所以水坑亮、地面暗;背著月光走,水坑發生鏡面反射,人眼接收不到定向反射的光線,地面發生四面八方的漫反射,人眼仍能接收到反射光線,所以水坑暗、地面亮。平面鏡1.該實驗適合在什么環境中操作? 黑暗環境,燭焰的平面鏡成像更明顯2該實驗能不能選用平面鏡替代玻璃板? 不能玻璃板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確定像的位置選用兩段相同大小的蠟燭的作用是什么? 便于比較蠟燭A的像與物體的大小關系移去蠟燭B,在該處放一個光屏,能否出現乙的像? 不能,因為成的是虛像,不能出現在光屏上若出現多個蠟燭的像,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玻璃板太厚,所以玻璃板應該盡量選薄的(實際會有兩次反射,兩次折射)若無論怎么移動B蠟燭,A的像都無法與B重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玻璃板沒有垂直桌面放置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如右圖,等大、等距、垂直、虛像)(1)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2)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4)像與物的連線和鏡面垂直【注意】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體本身大小有關,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無關例:身高1.6 m的人,站在平面鏡前2m處,則人在鏡中的像高 1.6 m,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為 2 m,若此人面鏡1m,則像與人的距離變為 2 m,像的大小 不變 。平面鏡成像的實質:如圖,人眼將反射光線反向延長得到虛交點,就是平面鏡所成的像。(1)平面鏡能否成像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反射光線(如右圖,蠟燭肯定能成像);但能否看見平面鏡中的像,取決于眼睛是否能接收到反射光線。如圖,眼睛在上面能接收到反射光線,所以看到蠟燭的像,但如果眼睛在很下面的地方,就可能接收不到向上去的這些反射光線,則會看不到該像,但其實該像還是存在的,因為眼睛在上面的人能看到。(2)蠟燭的光經鏡面反射進入眼中,人眼感覺反射的光線好像是從虛像的位置發出的,但實際仍來源于燭焰本身。所以當我們想讓鏡子中某物體的像更亮一些,應該用燈光照亮物體本身,而不是去照鏡子中的像。常見的平面鏡成像作圖:(1)對稱法:①作垂線,②標垂足,③找等距,④標字母,⑤畫虛像(虛像必須是虛線)(2)延長線和反向延長線法: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光源S兩條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于光源所成的像S’例:①根據已知光線畫出S’注意:該方法不需要畫垂線②根據入射光線做出S’注意:入射光線反向延長線不能出頭③根據反射光線畫出S注意:先畫出S’再做對稱(垂足)④要使光源S發出的光經反射后穿過點A(作法如右圖)步驟:a.根據對稱法做出光源S的像S’(垂線、等距)b.連接S’和A點交平面鏡于O點,OA就是反射光c.連接SA,就是入射光線注意:SS’是虛線(垂線),SO和OA是實線(光線),OS’是虛線(反向延長線)凸面鏡和凹面鏡凸面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如:汽車觀后鏡,擴大觀察視野)。凸面鏡成虛像。凹面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如:太陽灶)。凹面鏡成實像。光的折射1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透明物質斜射入另一種透明物質時,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改變。(反射前后,介質不變,所以傳播速度不變,傳播方向改變;折射前后,介質改變,所以傳播速度改變,但傳播方向不一定改變,如垂直射入時。)(γ)12.光的折射定律:①光折射時,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③入射角變大時,折射角也隨之變大;④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他透明物質時,折射角小于入射角;(γ < α)(β) 當光從其他透明物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γ > α)概括理解:空氣中光線與法線的夾角最大,折射后光線向密度大的物質一側偏折。【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如圖 ∠γ )。②垂直射入時,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為0°。③光發生折射時,光路也具有可逆性。④折射光通常比入射光暗,因為還有部分光線在界面上反射回去了。例1:判斷右圖中的三條光線、法線和界面、以及界面的哪一側是空氣或水。(1)首先根據BO和CO的對稱關系,判斷出這兩條一定是入射光線或反射光線,則OA一定是折射光線,MN一定是法線。(2)反過來再根據“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判斷出CO一定是入射光線,則PQ一定是界面。(3)由于折射角∠AOM大于入射角∠CON,所以PQ的上面是空氣,下面是水。例2:光線斜射入平行玻璃磚 光線斜射入三棱鏡13.水下的物體發出或發射的光在水面處發生折射,岸上的人將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相交于一點,就是平面折射形成的虛像。所以岸上人看水中的物體覺得 淺 ,筷子會往 上 折;反之從水中看河岸上的樹覺的 高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其實是陽光經過大氣層折射后形成的虛像,太陽的實際位置在虛像位置的下方。注意:光線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是向下折;放在水中的物體是向上“折”。所以要先區分清楚是光線還是物體。第六節 透鏡和視覺透鏡1.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有會聚光線的作用。(凹面鏡也有會聚光線的作用)凸透鏡光路特點:(1)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穿過焦點射出(2)穿過焦點的入射光線平行主光軸射出(3)穿過光心的入射光沿直線射出作圖關鍵點:一平行,一斜線,光線必過焦點2.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有發散光線的作用。(凸面鏡也有發散光線的作用)(凸透鏡有一對實焦點,而凹透鏡有一對虛焦點)凹透鏡光路特點:(1)平行主光軸的入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穿過焦點射出(2)延長線穿過焦點的入射光線平行主光軸射出(3)穿過光心的入射光沿直線射出作圖關鍵點:一平行,虛斜共線,光線不過焦點補充光學元件(思路:虛線延長,分析會聚還是發散)注意:會聚作用下的光線不一定會聚到一點,有可能仍是發散光線;發散作用后的光線可能仍然會聚。所以要區分出發散作用和發散光線、會聚作用和會聚光線。4.有關凸透鏡成像的幾個概念:●焦點F:凸透鏡能將太陽光(平行光)會聚成一點,這點叫做焦點。●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凸透鏡有一對實焦點,而凹透鏡有一對虛焦點)●物距u:透鏡到物體的距離。●像距v:透鏡到像的距離。凸透鏡成像實驗實驗中,光具座上依次擺放的順序是:蠟燭、凸透鏡、光屏。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要求放置在 同一高度 ,目的是什么?使凸透鏡成的像呈現在光屏中央。3.像偏于光屏的上方,怎樣使像移回中央?(1)光屏向上移;(2)凸透鏡向下移;(3)蠟燭向上移。4.物體F在光屏上成什么樣的像? 倒像(倒過來看)順時針旋轉的物體,像呈什么方向旋轉? 也是順時針當光屏上不出現像,可能的情況是什么?(1)物體在焦點上(不成像)或一倍焦距以內(虛像)(2)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線上如果凸透鏡碎了一半,會出現什么現象? 仍成完整的像,但像變暗。如果蠟燭遠離凸透鏡,為了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該 靠近 凸透鏡,重新得到的 實 像比原來 小 。測量凸透鏡焦距的方法:將凸透鏡正對太陽(或平行光),移動凸透鏡直至光屏上接收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即焦點),焦距(f)就等于此時的物距(u);當光屏上出現倒立等大實像的時候,此時的物距(u)恰好等于兩倍焦距(2f),則 。作圖方法:從光源出發,做兩條特殊光線——(1)平行主光軸射入,穿過焦點射出(2)穿過光心射入,沿直線射出這兩條特殊光線折射后的交點就是實像。凸透鏡成像規律物體到透鏡的距離u 像的特點 像與透鏡的距離v U和v的大小關系 應用倒立或正立 縮小或放大 虛或實倒立 縮小 實 u > v 照相機倒立 等大 實 u = v 測焦距f倒立 放大 實 u < v 幻燈機不成像 獲取平行光正立 放大 虛 放大鏡注意:1.像的水平運動方向與物體水平運動方向一致(物近像遠,物遠像近);2.像距越大,像就越大;3.物距2f處,像分大小;物距f處,像分虛實;4.實像一定倒立,虛像一定正立。5.放大鏡觀察像,靠近物體,像逐漸變小眼睛眼球結構:眼的折光系統由角膜、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組成(虹膜/瞳孔不屬于折光系統)。眼球中央有顏色的結構:虹膜控制進入眼球光線多少的結構:瞳孔。光線過強則瞳孔會縮小。人能看清遠處或近處的物體,是由于睫狀肌的收縮和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從而改變折光系統的焦距。我們看近處的物體時,睫狀肌收縮,晶狀體變厚,對光的折射能力變大,近處物體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從而看清近處物體;當我們看遠處的物體時,睫狀肌放松,晶狀體變薄,對光的折射能力變小,遠處物體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從而看清遠處物體視覺的形成:在視網膜(上有感光細胞)形成物像(倒立縮小的實像),經視神經傳入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視覺感受器:視網膜 視覺形成的部位:大腦人體的眼球結構中,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整個機制相當于凸透鏡成像中的照相機。原因 矯正近視 成像在視網膜前: (1)晶狀體變凸,折光能力變強,焦距變小 (2)眼球前后徑過長 佩戴凹透鏡遠視 成像在視網膜后: (1)晶狀體變薄,折光能力變弱,焦距變大 (2)眼球前后徑過短 佩戴凸透鏡近視和遠視的原因及矯正附:實像和虛像的判斷方法:本質區別:實像——光線實際相交,虛像——光線反向延長相交是否能出現在光屏上:實像能出現,虛像不能出現正立還是倒立:實像是倒立,虛像是正立光學原理及應用區分1.光的直線傳播原理:(1)排隊對齊、達標瞄準、激光準直 (2)陰影、日食、月食 (3)小孔成像成像性質: 小孔成像是實像2.光的反射原理:(1)改變光線方向:潛望鏡、幕布、黑板 (2)面鏡成像:照鏡子、湖光山色、球面鏡成像性質: 平面鏡成像是虛像3.光的折射原理:(1)光線的折射:光的色散現象(彩虹)(2)平面折射成像:海市蜃樓、魚翔淺底、筷子“折斷”(3)透鏡成像:照相機、放大鏡、投影儀、眼睛成像成像性質:虛像(海市蜃樓、魚翔淺底、水中筷子“折斷”、放大鏡)實像(照相機、投影儀、眼睛成像)例:請將以下生活現象填到對應的橫線上:1.夏天樹蔭下的圓形光斑;2.平面鏡成像; 3.放大鏡成像;4.放映機投影出來的像;5.汽車反光鏡; 6.水中白云的倒影;7.海市蜃樓; 8.水中游魚的影子。其中屬于實像的是 1、4 ,屬于虛像的是 2、3、5、6、7、8 ;屬于光的反射的是 2、5、6 ,屬于光的折射的是 3、4、7、8 ,屬于光的直線傳播的是 1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