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高考復習————歷史史料史料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殘留或保存下來的各種痕跡,包括實物和文字資料。過去遺留下來的所有文字記載、物品等痕跡都可以作為了解、認識歷史的資料。根據(jù)不同角度,將史料劃分為不同類型,它們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態(tài)、特點和價值。按表現(xiàn)形式分,大體可以分為文字、實物、口述、民俗、圖像五類;按學術價值分,可分為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官方記載和民間記載等。總的來說,各類史料之間是相互補充、相互證明的關系。例如,文字史料與地下文物相互印證,被王國維稱為“二重證據(jù)”,后來又有人將口述史料加上,稱為“三重證據(jù)”。當然,這些史料類別之間的區(qū)分也不是絕對的,比如青銅器雖然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但青銅器上的銘文卻是文字,也可以歸人文字史料一類。一、按表現(xiàn)形式分1.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統(tǒng)稱為文字史料。(1)種類。①以紙張為載體的,如史書,檔案與文書,地方史志,傳記、文集、筆記、書信和日記,報刊,族譜、契約、賬簿,等等。②以電子媒介為載體的,如電子郵件、BBS跟帖、QQ聊天記錄、微信聊天記錄,等等。③以其他為載體的,如甲骨上的文字,青銅器上的銘文、碑銘與簡牘,等等。(2)價值。①文字史料是史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使知識、文化等得以流傳后世。②不同的文字史料價值不同。總體來講,一手史料的價值一般高于二手史料,檔案史料的價值高于其他文獻史料。文學作品和神話絕非信史,但在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方面有很高價值。(3)局限性。①文字史料無法反映史前階段(文字誕生之前的人類社會)的人類歷史。②文字史料往往受到個人因素(如立場、修養(yǎng)、感情好惡等)、政治因素(如政治權勢篡改歷史)、時代因素(如研究方法、角度)的影響,致使記載中出現(xiàn)錯誤,需要綜合分析各種史料,去偽存真,發(fā)現(xiàn)、探索歷史真實。③文學作品和神話能部分反映作者生活時代的特征,可作為史料,但要注意甄別。[典題]宋人話本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變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樂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yè)……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yǎng)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摘編自《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研究王安石變法時,應如何看待宋人話本的史料價值 【試題解析】根據(jù)材料的出處《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可以判定這是一則文學史料。唯物史觀認為,主觀是客觀的反映。話本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是話本屬于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和藝術加工成分,運用的時候,需要認真鑒別,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才能采用。[參考答案]話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話本屬于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須用其他史料印證。2.實物史料。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統(tǒng)稱為實物史料。(1)種類。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圖片、照片、影像等。通常我們所說的實物史料主要是指器物,如陶器、玉器、青銅器等。廣義上的實物史料還包括建筑物、遺址、遺跡。建筑物包括古代的城墻、宮室、寺廟、陵基、牌坊等,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都是這方面知名的史料。遺址是指已經不存在,但經考古發(fā)掘或研究證明曾經存在的建筑物。遺跡則不局限于建筑物的遺跡,還包括所有史前和各歷史時期的自然遺存和人文遺存,它們已經失去了大部分原有的形態(tài),僅殘存較少痕跡。(2)價值。①實物史料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因而比文字資料更直觀、可靠。②實物史料在斷代上具有數(shù)據(jù)的精確性,是重現(xiàn)史前階段人類歷史的最重要依據(jù)。③實物史料豐富了對文字產生以后的人類歷史的認識,它與文字史料相互參證,可使人們從差異中尋找真實的歷史。實物史料能夠印證、充實、糾正文字史料。(3)局限性。①實物史料多具有片斷性,它們可能只是一個很小的碎片,不能反映歷史的全貌和原貌。②實物史料需要與文字史料、口述史料等其他各種史料進行綜合印證,相互補充。3.口述史料。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統(tǒng)稱為口述史料。人們主要通過筆錄、錄音、錄像等形式記錄口述材料。(1)種類。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等。(2)價值。①口述史料可以與文字、實物等史料進行相互印證,彌補不足。②口述史料多用于現(xiàn)代史的研究,通過訪問尚在人世的當事人,獲得對歷史更直接深人的解。(3)局限性。①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口述史料會與歷史本來面貌有較大差距,受記憶能力、情價值判斷等因素的影響,當事人的回憶也難免不準確或不全面。②在史詩、神話、傳說、故事中,會有大量創(chuàng)造和虛構的情節(jié)。[典題]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jù)此否黃帝的真實性。可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其言尤雅者”,編虎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A《使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試題解析]唯物史觀主觀是客觀的反映,客觀具有唯一性,而主觀的反映有正確的反映,也有錯誤的反映。漢代時,文獻中對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所以有人認為黃帝非真實人物。馬遷游歷各地時,常常聽到人們在傳頌黃帝的事跡,所以他“擇其(文獻)言尤雅者”編成了黃帝的事跡。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司馬遷以文獻史料與口述史料中一致性的內容為依據(jù),得出了“黃帝真實存在”這一結論。A項違背實證性原則。司馬遷在考證黃帝事跡的過程中,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與各地傳頌黃帝事跡口述史料相一致的部分,從而得出了“黃帝真實存在”這一結論。這一過程具有選擇性和主觀性,不一定準確可信。A項可排除。B項正確,唯物史現(xiàn)認為,主觀是客觀的反映。司馬遷在走訪的過程中,在多地常常聽人傳頌黃帝的事跡,說明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故選B。C項違背實證性原則。口述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但傳說可靠性較差。所以口頭傳說可以輔助證明史實,但不是必要的條件。C項可排除。D項違背實證性原則。久遠的歷史往往存在缺環(huán),史家撰史時運用自己的歷史想象來彌補,使之呈現(xiàn)出一幅生動完整的歷史畫面。因而最完整的歷史文本往往主觀性更強,與歷史真實距離更遠。D項可排除。[答案]B4.民俗史料。歷史上曾經存在過,且至今仍舊保存在人們生活中的社會風俗、民間習慣、文化傳統(tǒng)等。(1)種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原始舞蹈(如儺戲)、婚禮喪葬習俗,等等。(2)價值。民俗史料是文字史料、實物史料的重要補充,具有鮮活性、直觀性、信息豐富性,是一種活的史料。(3)局限性。民俗史料有傳說性與虛假性、變異性等,需要仔細甄別。[典題]清末的上海,“無論其為官為商為士為民,但稍有贏余,即莫不競以衣服炫耀為務,即下至娼優(yōu)隸卒,就其外貌觀之,儼然望族之家”。民國初年,這種社會現(xiàn)象較之清末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變化表明當時( )服飾的西化現(xiàn)象逐漸風靡上海B.政治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空前繁榮上海社會等級觀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風盛行導致社會風氣敗壞[試題解析]唯物史觀 政治、經濟、文化決定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反映政治、經濟和文化。服飾是社會生活中物質生活的一部分,其變化是社會變遷的生動反映。材料通過縱向比較,可知服飾用來區(qū)分社會地位差別的功能持續(xù)降低。實證性與邏輯性A項偷換論題,材料講服飾的“平民化”,選項講服飾的“西化”,所指不同。A項可排除。B項偷換論題,材料講服飾,選項講經濟,所指不同。B項可排除。C項正確,服飾的平民化是平等觀念的表現(xiàn),弱化了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D項偷換論題,材料講服飾的平民化趨勢明顯,選項講攀比之風的負面影響,所指不同。D項可排除。[答案]C5.圖像史料。適用于歷史教學與研究的視覺圖像。(1)種類。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等。對于較早的歷史時期來說,圖像史料主要是指繪畫、雕塑和古地圖等,現(xiàn)代以后又增加了照片。繪畫除了熟知的文人畫以外,還包括寺廟及墓室壁畫、巖畫、洞穴畫、民間年畫以及書籍插圖等。雕刻除了各種材料的造像以外,還包括建筑物上的木雕、磚雕和其他雕飾,如廣州陳家祠屋脊上中西合璧的彩陶雕塑,就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2)價值。圖像史料是文字史料、實物史料的重要補充,具有鮮活性、直觀性、信息豐富性,是一種活的史料。(3)局限性。解讀圖像史料不僅需要歷史學的方法,如與其他文獻互證,還需要有美術及美術史方面的知識。一幅畫的構圖、色彩、人物形象、背景、表現(xiàn)方式等,既有可能表現(xiàn)出某種傳統(tǒng)的套路,也會傳達出特定的歷史信息。所以,解讀圖像史料需要借助藝術史、制圖學等不同學科的方法,對歷史學習者的要求較高。二、按學術價值分1.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1)概念。直接史料,也稱原始史料,是指與已發(fā)生的事件有直接關系的史料。某一事件發(fā)生了,當時或稍后被記錄下來的,或事件自身遺留下來的,都是直接史料。同時,直接史料必須是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史料一經轉抄或編纂,即成為轉手的或第二手的,就降為間接史料了。直接史料主要包括三類:首先,最有價值的是當事人直接的觀察與回憶,即當事人直接的記載和遺物,如詔令、奏議、書信、日記、語錄、調查報告、集會記錄以及各種古代遺物,都屬于這一類。其中書信、日記,近代史學界尤其重視。其次是當事人事后的追記。一切回憶錄、游記、行程錄、舊事記等,都屬于這一類。這一類追記史料價值的高低,視追記的時間而定,追記的時間愈早,史料價值越高。最后,歷史事件旁觀者的記載,是史料價值最低的直接史料。這一類史料數(shù)量很大,凡同一個時代的人就所見、所聞、所傳聞,筆之于書,如史官的記注、新聞記者的報道,比比皆是。這些記載與當事人的記載相比,直接性差,但當事人的記載往往有極濃厚的主觀色彩,同時代人的記載則可發(fā)揮糾偏作用。與直接史料相對的是間接史料,凡非直接的史料,經過轉手的史料,都是間接史料。間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經他人修改(或省略或轉寫)的史料。后人編纂的史書,仿制品與改造品,由口頭傳說轉為記載的史料等,都屬于間接史料。如毛公鼎是直接史料,明檔案是直接史料,《明史》則是間接史料。(2)學術價值。直接史料較客觀、真實,比較可信,學術價值較高。其中,實物由于不受階級和個人主觀的局限,是可靠度、可信度最高的史料。但這是相對而言的,直接史料也有可能出現(xiàn)歪曲事實的情況,故直接史料的真實性未必更高于二手史料,其學術價值也是相對而言的。間接史料因轉手的緣故容易被人為更改,主觀色彩較強,學術價值偏低。但有時某一直接史料也許是孤立的、例外的,問接史料反而是經過精密歸納直接史料而得的。所以,衡量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的價值高低不能絕對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運用。直接史料和間接史料與文字、實物、口述三類史料的關系;實物史料,包括歷史時期的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是歷史的見證,一般都是直接史料。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歷史發(fā)生時留下的文字記載或事件親歷者的口述,史料價值較高,多為直接史料;后人運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則為間接史料。【典題] 《明太祖實錄》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數(shù)未核實,其命戶部籍天下戶口,每戶給以戶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代戶帖原件所錄圣旨為:“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俚(哩)。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這說明()A.《明太祖實錄》與戶帖原件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記錄與口述史料需仔細甄別使用C.第一則材料是文獻史料,更具有歷史的實錄感D.第二則材料是實物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的原貌【試題解析]題干生動展示了直接史料轉化為間接史料的過程,口頭話轉變?yōu)閲乐數(shù)奈淖直硎龅倪^程,能夠加深考生對直接史料與間接史料關系的認識。唯物史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同一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明太祖實錄》與戶帖原件是同一史實的兩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實證性與邏輯性A項違背實證性。戶帖原件屬于第一手史料,保留口語原樣,是史官接記錄下來的:《明太祖實錄》根據(jù)戶帖原件以書面語的形式轉述而來,屬于第二手史料、項錯誤。一般而言,表述存在差異的史料均需甄別。但在本題中,官方實錄采用口述的方式,官方原始記錄與口述史料是同一的,而且《明太祖實錄》與戶帖記述除表達風格不同以外,內容是同一的,可以相互印證。C項錯誤。兩則材料都是文獻史料,第二則材料更具有歷史實裝感。D項正確。第二則材料既是實物史料,又是文獻史料,是史官直接記錄而成,未經過后期加工,更能反映歷史原貌。[答案]D[典題]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fā)生的豐島海戰(zhàn)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七點四十五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戰(zhàn)史》稱:“七點五十二分,彼我相距約三千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fā)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zhàn),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這說明( )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B.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真相[試題解析]唯物史觀主觀是客觀的反映,既有正確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人的認識受價值觀念、立場、現(xiàn)實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影響人們對真相的探尋。實證性與邏輯性A項正確。事實是客觀的、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史實追求真實,是研究者根據(jù)史料重建而來,或多或少帶有一定主觀性。中日雙方誰開第一槍,關系到誰承擔挑起戰(zhàn)爭責任的問題,日方竭力把挑起戰(zhàn)爭的責任推卸給清政府,這是立場使然。B項錯誤,自相矛盾。雙方的航海日志距離戰(zhàn)爭爆發(fā)時間不長,并非“年代久遠”。C項錯誤,偷換概念。通過文獻記錄可能還原歷史真相,是一種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選項表述絕對,夸大了歷史研究的作用。D項錯誤,表述絕對。一般情況下,一手史料的可靠性更強,但是一手史料也可能出現(xiàn)歪曲事實,甚至出于現(xiàn)實利益考慮從一開始就造假的情況。一手史料的真實性未必更高于二手史料,歪曲事實的情況可能在原始記錄中產生。[答案]A[典題] 有學者根據(jù)材料一“昔汴都數(shù)百萬家,盡仰石炭(煤),無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開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結論;又有學者根據(jù)材料二“賜在京(汴都)官員柴、炭各有差,柴578萬,炭585萬”,對上述結論予以反駁。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A.兩位學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結論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僅用材料-得出的結論難以成立C.無論材料一還是材料二、都必須得到考古學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眾,材料二指的是官員,兩條材料并不矛盾[試題解析]唯物史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同一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關于宋代開封煤炭的使用情況,題干提供了兩則表述存在差異的文學史料和文獻史料,借此考查學生的史實認定能力和推理能力。實證性與邏輯性A項錯誤。認定史實需要廣泛搜集相關史料,史料之間的一致性越強,越容易被認定為史實,這是由客觀事物的客觀性與唯一性決定的。兩位學者結論的差異在于煤炭的使用程度不同,相同點在于煤炭的廣泛運用。第一則材料屬于文學史料,其中“盡仰”“無一”等詞明顯有夸大之嫌。第二則材料屬于檔案史料,真實性更強,能得出“宋代開封廣泛使用煤炭”這一結論。換言之,后一觀點更接近歷史真實。B項正確,材料二表明宋代開封廣泛使用煤炭、材料一夸大其詞,表述絕對,煤炭取代木柴的結論難以成立。C項錯誤,考古資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而非必要資料。D項錯誤,材料一中的“數(shù)百萬家”并沒有明確區(qū)分官員和民眾;材料二信息明確。兩則材料的矛盾性在于全部使用煤炭還是廣泛使用煤炭。[答案]B官方記載和民間記載。(1)概念。官方記載,顧名思義,即官方所記載的史料。官書主要有:國家檔案、起居注、日歷、實錄、正史、詔令、諭旨、奏議、政書、方略、法規(guī)、則例、公報、調查報告、會議記錄、備忘錄、公約、條約、協(xié)定、官方統(tǒng)計,等等。民間記載與官方記載相對,即除官方之外的私人所記載。民間記載主要有:雜史、野史、回憶錄、自傳、自定年譜、日記、書信、基志、家譜、族譜、雜志報紙、賬簿、契約、佛藏、道藏、語錄、筆記、地理書、游記、農書、醫(yī)書、文藝作品(文集、詩集、詞曲、歌謠、小說),等等。(2)學術價值。用民間的記載參照比較官方的記載,這是史料選擇中的另一個原則。官方記載和民間記載互有長短,在年月,官職、地理等方面有簿可查、有籍可錄者,官方記載往往比私家記載更為準確;某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內幕”方面,民間記載大多不像官方記載那樣隱諱,相對更詳細(當然也不盡然,民間以訛傳訛的記載也很多)。總之,無論官方記載還是民間記載,在反映事件的真實性上都各有優(yōu)劣,因而需要互相對照,相互印證,進行考證。[典題](2017.新課標全國日卷·25)《史記》《漢書》均為私家撰著。魏晉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負責修撰本朝或前朝歷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親自參與。這反映出官修史書( )評價歷史的公正性 D.解釋歷史的客觀性A記載經庫實所 c參牌的政性演幼史理主觀是觀的反映,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史書的編撰往往受到當權著的意試速購史家學術家養(yǎng)以及個人的價值觀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史實與真相之間存在偏差。實證性與邏精性A項錯誤,自相矛盾。官修史書由宰相主持、皇帝參與,強化了便準的意志,在何對統(tǒng)治者不利的事實都可能刪減不錄,或者刻意歪曲,這都不利于歷史記載的實性。B項錯誤,良相矛盾。當權者強勢介人史書修撰,按照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評價歷史,性。歷史解釋是一種歷史認識,具有主觀性。 程有處公充。C項正確,官修史書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的意志,具有政治性。D項錯誤,違背真[答案]C[典題5](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35)20世紀70年代至今,《赫魯曉夫回憶錄》知,此回憶錄作為一種史料() 出版,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因其內容的復雜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由此B.比相關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A.能夠準確記述作者的事跡C.版本越新越接近歷史真相 D.反映出時代對歷史敘述的影響[試題解析]唯物史觀 20世紀70年代至今,不同年代版本的內容均有所不同,考查的是唯物史觀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即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時代不同,價值觀念有異,對同一史三的評價也會相應調整。實證性與邏輯性A項錯誤,文獻史料本身帶有主觀性和選擇性,作者出于自身利益會裁史料甚至歪曲歷史。B項錯誤,自相矛盾。“可信度更高”違背了回憶錄實證性較低的則,且回憶錄經過多次修改,恰恰說明可信度較低。C項錯誤,版本越新意味著改動越大,憶的主觀性反而越強,可能與歷史真相漸行漸遠。D項正確,時代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念會變化,對同一史實會作出不同的解釋。[答案]D本國的記載和外國的記載。(1)概念。史的記載。顧名思義,本國的記載就是本國人對自己國家歷史的記載,外國的記載是外國人對本國歷(2) 學術價值。本國的記載相對于外國的記載,是互有短長的,不能一概而論。一方面,傳聞極易失真,外國人了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自然要差一線;另一方面,外國的記載也有其長處,它不用避諱、且本國每每都略最常見同時卻是最要緊的事,外國人則可以少此錯誤。[典題6] 法國史學家謝和附說,中國“是一個面積可與整個歐洲相匹,具備近3000年有記載歷史的國度”,“任何對它的有效論述都必須涉及確切的時間和地點,再不許者談什么‘永恒不變’的中國了"。他強調的是()A、中國歷史比歐洲歷史更加復雜 B.中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長達3000年C.中國歷史不存在任何不變的成分D、研究中國歷史要注意時空的復雜性[試題解析]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材料信息來看,材料是一個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句。“因”是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果”是研究中國歷史應因時因地運用變化的視角。實證性與邏輯性 A項錯誤,材料側重點在于研究中國歷史的方法。B項錯誤,偷換論題,材料重在講研究中國歷史的方法。C項錯誤,自相矛盾,與材料信息南轅北轍。D項正確,“任何對它的有效論述都必須涉及確切的時間和地點,再不許奢談什么‘水恒不變’的中國了”、“必須”一詞,凸顯研究中國歷史需要注意具體的歷史時空。[答案]D有意史料(經意的記載)和無意史料(不經意的記載)。(1)概念。有意史料是史料作者有意存留的某一部分往事。大凡官方組織編寫的史書和成文的歷史著述、名流的回憶錄和公開的報道,以及肆意頌揚或詆毀的一類文字等,均屬于有意史料,即經意的記載。無意史料則為不知不覺中的表現(xiàn),沒有預定的目的和周密的計劃,只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官方遺留下來的文書檔案、軍事文件及私人信件、日記等,都是當時的人們在無意中留下的證據(jù),應屬于無意史料,即不經意的記載。比如,報紙中的廣告是無意史料(新聞報道則是有意史料),俗語、遺風遺俗以及法院公告(判決書)等也都是無意史料。(2)學術價值。記載時特別經意,既可以使其可信度更高,也可以使其格外不真實。不經意的記載,固然有時因不經意而亂七八糟、輕重不分,但有時也正因此而保存了一些不曾被人為“修改”的原始史料。[典題]西方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為“有意”和“無意”兩大類。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時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屬過去歷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遺留至今的、無意中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據(jù)此推知,下列屬于無意史料的是( )《漢書·王莽傳》對王莽性格的描述《紅色中華》對蘇維埃建設的報道C.《三國演義》中有關當時飲食的記載D.末代皇帝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試題解析]唯物史觀主觀是客觀的反映,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史家撰寫史書,窮其所學,努力在復原歷史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見,大多是刻意為之。在史學研究中打上個人的主觀色彩,容易產生兩種結果,一是逼近真實,二是遠離真相。某些隨意記載的史料未經史家刻意修飾,反而保存了歷史真實。實證性與邏輯性A項屬于有意史料。官修史書在描述王莽性格的時候,會受當時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可能失真。另外,《漢書》初步成書于公元82年,距離王莽在位有半個世紀之久,班固對王莽的了解只能基于當時的文獻或道聽途說,他對王莽性格的描述是刻意復原歷史的努力,可靠性存疑。B項屬于有意史料,是作者經意的記載。C項屬于無意史料。《三國演義》作者聚焦的是三國勢力的消長和權謀爭奪,并不刻意修飾飲食方面的記載,反而使其更加真實可靠。D項屬于有意史料。溥儀在撰寫自傳時,選擇哪些內容、回避哪些內容,哪些需要洋寫、哪些需要略寫、哪些需要修飾甚至掩飾,都是刻意為之的。[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