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1.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及移動規律。(綜合思維) 2.結合實例,應用氣壓帶、風帶相關知識解釋常見地理現象。(綜合思維)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及情境材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并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 [情境] 丹霞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學習大氣環流,同時提出了以下三個假設條件:①地球靜止不動;②太陽直射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勻。 任務1:繪制一幅同時滿足三個假設條件下的全球大氣環流示意圖。 任務2:地球是有自轉的,所以假設條件①不成立,此時全球的大氣環流又是怎樣的?結合教材的闡述,繪制一幅滿足假設條件②③下的全球大氣環流示意圖。 任務3:結合任務2及教材圖3.10,將下圖中內容填寫完整。 任務4:根據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特點,完成下表內容。 任務5:根據教材P.50第二段的內容及圖3.11可知,丹霞的哪個假設條件不成立?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分布和季節移動 地球高、低緯度之間的冷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環流,從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氣壓帶和風帶。突破該知識點應注意“四抓”: 1.抓“動力”——突破氣壓帶形成 2.抓“偏轉”——突破風帶、風向 在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中,先依據高、低氣壓帶的分布確定風帶的原始風向,再根據所在半球確定偏轉方向,從而判定風帶的具體風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斷 (1)記憶——看緯度位置:緯線0°、30°、60°、90°分別是赤道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極地高壓帶的中心緯線。 (2)辨別——看相間分布特點:氣壓帶是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和風帶是相間分布。 (3)判斷——看圖形特點:氣壓帶和風帶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圖和變式圖大都離不開以下三種類型: 4.抓“移動”——突破季節影響 氣壓帶、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生季節變化,如下圖所示: 圖形法記憶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如上圖所示,四個手指與手掌彎曲成90°角,它們之間的接觸帶的凹陷處和凸起處分別代表低壓帶和高壓帶,其中中指和無名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它們之間的凹陷處代表赤道低壓帶,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極地高壓帶,食指與中指之間以及小拇指與無名指之間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極地低壓帶。 下圖為赤道附近某區域熱帶輻合帶形成與云系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影響熱帶輻合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地轉偏向力 C.太陽直射點移動 D.地球自轉 2.①②③④風向明顯相反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圖中甲、乙、丙、丁示意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箭頭表示氣流運動方向。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氣壓帶、風帶名稱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副極地低氣壓帶 B.乙—盛行西風帶 C.丙—東北信風帶 D.丁—副熱帶高氣壓帶 4.圖中氣壓帶、風帶中( ) A.甲氣壓帶位于赤道地區,盛行上升氣流 B.乙風帶中風向的形成僅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C.丙風帶位于中緯度地區,風向常年比較穩定 D.丁氣壓帶是冷、暖氣流交匯,暖氣流爬升到冷氣流之上而形成 讀不同季節部分緯度范圍內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完成5~6題。 5.甲、乙、丙、丁四幅圖中氣壓帶或風帶名稱正確的是( ) A.甲圖中氣壓帶是副極地低壓帶 B.乙圖中風帶是極地東風帶 C.丙圖中風帶是東南信風帶 D.丁圖中氣壓帶是副熱帶高壓帶 6.氣壓帶、風帶位置從甲圖到丙圖的變化大約需要( ) A.2個月 B.6個月 C.9個月 D.一年目標二:結合實例,運用風帶、氣壓帶的分布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情境] 材料一:在18世紀產業革命之前,人們航海的動力主要依靠風。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上裝運到美洲大陸的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繼死掉,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馬肉投到大海里喂魚。后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30°緯線叫作“馬的死亡線”,又稱“馬緯度”。 材料二:2019年11月11日北京時間13時,搭載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駛過南緯60度海域,完成穿越“咆哮西風帶”(南緯40度至60度)首次進入南極地區,這是“雪龍2號”首次穿越西風帶。 任務1:“馬緯度”為什么屬于無風帶?除“馬緯度”外,地球上還有其他無風地帶嗎 任務2:“馬緯度”地帶風不會輕易來這兒做客,而南北緯40°~60°常年風速很大,給過往船只帶來很大威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 任務3:你認為何時越過“馬緯度”是最佳時間 為什么 讀氣壓帶、風帶移動規律示意圖,回答1~2題。 1..下列關于甲圖所示季節各緯度帶氣流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 A.0°~10°盛行下沉氣流 B.10°~20°盛行東南風 C.20°~30°盛行西北風 D.30°~40°盛行西南風 2..甲、乙兩圖反映的時間與季節正確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地球上中緯度大陸西岸盛行西風環流。讀“大陸西岸1月、7月西風風速分布圖”(下圖),據此完成3~5題。 3.據圖判斷,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左圖,1月;①為南半球 B.左圖,7月;②為北半球 C.右圖,1月;①為北半球 D.右圖,7月;②為南半球 4.造成南北半球在50°地區西風風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陸性質 B.海陸分布 C.海陸位置 D.海陸輪廓 5.造成①(某半球)西風風速在50°地區冬夏季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氣溫 B.降水 C.洋流 D.地形【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 1.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及移動規律。(綜合思維) 2.結合實例,應用氣壓帶、風帶相關知識解釋常見地理現象。(綜合思維)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及情境材料,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并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 [情境] 丹霞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學習大氣環流,同時提出了以下三個假設條件:①地球靜止不動;②太陽直射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勻。 任務1:繪制一幅同時滿足三個假設條件下的全球大氣環流示意圖。 參考答案: 任務2:地球是有自轉的,所以假設條件①不成立,此時全球的大氣環流又是怎樣的?結合教材的闡述,繪制一幅滿足假設條件②③下的全球大氣環流示意圖。 參考答案: 任務3:結合任務2及教材圖3.10,將下圖中內容填寫完整。 參考答案: 任務4:根據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特點,完成下表內容。 參考答案: 任務5:根據教材P.50第二段的內容及圖3.11可知,丹霞的哪個假設條件不成立? 參考答案:地球不僅在自轉,同時也在公轉,因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所以假設條件②不成立。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分布和季節移動 地球高、低緯度之間的冷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環流,從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氣壓帶和風帶。突破該知識點應注意“四抓”: 1.抓“動力”——突破氣壓帶形成 2.抓“偏轉”——突破風帶、風向 在氣壓帶、風帶分布圖中,先依據高、低氣壓帶的分布確定風帶的原始風向,再根據所在半球確定偏轉方向,從而判定風帶的具體風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斷 (1)記憶——看緯度位置:緯線0°、30°、60°、90°分別是赤道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副極地低壓帶、極地高壓帶的中心緯線。 (2)辨別——看相間分布特點:氣壓帶是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和風帶是相間分布。 (3)判斷——看圖形特點:氣壓帶和風帶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圖和變式圖大都離不開以下三種類型: 4.抓“移動”——突破季節影響 氣壓帶、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生季節變化,如下圖所示: 圖形法記憶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如上圖所示,四個手指與手掌彎曲成90°角,它們之間的接觸帶的凹陷處和凸起處分別代表低壓帶和高壓帶,其中中指和無名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它們之間的凹陷處代表赤道低壓帶,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極地高壓帶,食指與中指之間以及小拇指與無名指之間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極地低壓帶。 下圖為赤道附近某區域熱帶輻合帶形成與云系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影響熱帶輻合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陽輻射 B.地轉偏向力 C.太陽直射點移動 D.地球自轉 【答案】A 【解析】受太陽輻射影響,赤道附近地區氣溫高,氣流上升,形成熱帶輻合帶。 2.①②③④風向明顯相反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③④位于高空,但距赤道上空較近,還沒有偏轉成高空西風,其風向與地面正好相反,故風向明顯相反的是①(東北信風)④(西南風)和②(東南信風)③(西北風)。 圖中甲、乙、丙、丁示意氣壓帶、風帶的位置,箭頭表示氣流運動方向。據此完成3~4題。 3.圖中氣壓帶、風帶名稱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副極地低氣壓帶 B.乙—盛行西風帶 C.丙—東北信風帶 D.丁—副熱帶高氣壓帶 【答案】B 【解析】讀圖可知,甲處盛行下沉氣流,且位于30°緯線附近,應為副熱帶高氣壓帶,A錯誤。乙處盛行風位于中緯地帶,由30°緯線附近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60°附近的副極地低氣壓帶,結合右圖顯示乙處為西北風,應為盛行西風帶;根據南半球西風帶的風向是西北風,可知位于南半球中緯度地區,B正確。讀右圖丙處盛行東南風,風向明顯左偏,且丙位于30°緯線附近的甲氣壓帶北側,因此丙處位于南半球低緯地區,應是東南信風帶,C錯誤;丁處位于60°附近,氣流輻合上升,應為副極地低氣壓帶,D錯誤。故選B。 4.圖中氣壓帶、風帶中( ) A.甲氣壓帶位于赤道地區,盛行上升氣流 B.乙風帶中風向的形成僅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C.丙風帶位于中緯度地區,風向常年比較穩定 D.丁氣壓帶是冷、暖氣流交匯,暖氣流爬升到冷氣流之上而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據上題判斷可知,該圖為南半球地區,甲、乙、丙、丁分別表示副熱帶高氣壓帶、西風帶、東南信風帶、副極地低氣壓帶。甲氣壓帶位于30°緯線附近,不在赤道地區,A錯誤;乙風帶是近地面西風帶,根據所學近地面風形成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三個力的影響,B錯誤;丙在30°以北地區,位于低緯度地區,C錯誤;丁為副極地低氣壓帶,它的形成過程是極地東風(冷)與中緯西風(暖)交匯,暖氣流爬升到冷氣流之上(輻合上升)而形成,D正確。故選D。 讀不同季節部分緯度范圍內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完成5~6題。 5.甲、乙、丙、丁四幅圖中氣壓帶或風帶名稱正確的是( ) A.甲圖中氣壓帶是副極地低壓帶 B.乙圖中風帶是極地東風帶 C.丙圖中風帶是東南信風帶 D.丁圖中氣壓帶是副熱帶高壓帶 【答案】C 【解析】根據圖示可知,甲圖中氣壓帶在30°N附近,是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乙圖中的風帶在30°S~60°S之間,為南半球的盛行西風帶。丙圖中的風帶位于0°~30°S之間,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丁圖中的氣壓帶位于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壓帶。 6.氣壓帶、風帶位置從甲圖到丙圖的變化大約需要( ) A.2個月 B.6個月 C.9個月 D.一年 【答案】B 【解析】甲圖中氣壓帶、風帶位置北移,大致為北半球夏季;丙圖中氣壓帶、風帶位置南移,大致為北半球冬季。則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從甲圖到丙圖的變化大約需要6個月。目標二:結合實例,運用風帶、氣壓帶的分布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情境] 材料一:在18世紀產業革命之前,人們航海的動力主要依靠風。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上裝運到美洲大陸的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繼死掉,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馬肉投到大海里喂魚。后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30°緯線叫作“馬的死亡線”,又稱“馬緯度”。 材料二:2019年11月11日北京時間13時,搭載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駛過南緯60度海域,完成穿越“咆哮西風帶”(南緯40度至60度)首次進入南極地區,這是“雪龍2號”首次穿越西風帶。 任務1:“馬緯度”為什么屬于無風帶?除“馬緯度”外,地球上還有其他無風地帶嗎 參考答案:終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赤道地區常年盛行上升氣流,也是無風帶。 任務2:“馬緯度”地帶風不會輕易來這兒做客,而南北緯40°~60°常年風速很大,給過往船只帶來很大威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 參考答案:南北緯30°附近為下沉氣流,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北緯40°~60°為盛行西風帶,風速較大,常會出現狂風巨浪的海況。 任務3:你認為何時越過“馬緯度”是最佳時間 為什么 參考答案:冬至日或夏至日前后最好。根據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規律可知,氣壓帶、風帶移動至最南(或最北)位置時,緯度30°處于副熱帶高氣壓帶的邊緣地帶,易形成風。 讀氣壓帶、風帶移動規律示意圖,回答1~2題。 1..下列關于甲圖所示季節各緯度帶氣流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 A.0°~10°盛行下沉氣流 B.10°~20°盛行東南風 C.20°~30°盛行西北風 D.30°~40°盛行西南風 【答案】D 【解析】由甲圖可知該圖表示北半球冬季,30°N~40°N受西風帶影響,風向為西南風。 2..甲、乙兩圖反映的時間與季節正確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答案】B 【解析】由甲圖可知該圖表示北半球冬季,為1月份;乙圖30°N~40°N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為北半球夏季,為7月份。 地球上中緯度大陸西岸盛行西風環流。讀“大陸西岸1月、7月西風風速分布圖”(下圖),據此完成3~5題。 3.據圖判斷,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左圖,1月;①為南半球 B.左圖,7月;②為北半球 C.右圖,1月;①為北半球 D.右圖,7月;②為南半球 【答案】C 【解析】北半球中緯度陸地廣闊對氣壓帶和風帶完整性的破壞作用強,對西風的阻擋作用強,西風風速較小;而南半球中緯度陸地面積小,海域廣闊氣壓帶和風帶相對完整,對西風的阻擋作用弱,西風風速較大。因此,中緯度西風北半球弱南半球強,可以判斷①為北半球,②為南半球。氣壓帶與風帶1月份南移、7月份北移,對于北半球來說,1月份西風控制范圍大,圖中北半球西風在左圖分布的緯度范圍小于右圖,可以判斷左圖為7月,右圖為1月。故選C。 4.造成南北半球在50°地區西風風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陸性質 B.海陸分布 C.海陸位置 D.海陸輪廓 【答案】B 【解析】①②在50°地區西風①弱②強,是因為①(北半球)50°地區大陸廣布,②(南半球)在該緯度范圍內缺少大陸,以海洋為主,摩擦力較小,海陸分布差異導致了南北半球同緯度的西風勢力強弱不同。故選B。 5.造成①(某半球)西風風速在50°地區冬夏季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A.氣溫 B.降水 C.洋流 D.地形 【答案】A 【解析】①(北半球)西風風速在50°地區夏季弱冬季強,是因為50°地區冬季氣溫南北差異大,導致氣壓差大,從而風力大。故選A。【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2.1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教師版).docx 3.2.1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學生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