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流地貌的發育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1.結合資料,繪制示意圖,分析河谷的形成與演變。(綜合思維) 2.通過觀察、實地走訪,掌握河流堆積地貌的分布與特點。(地理實踐力) 3.舉例分析地貌形態對聚落的影響。(人地協調觀)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并繪制示意圖,了解河流的侵蝕和堆積地貌的形成。 [情境] 閱讀教材P.33—P.36圖文內容及下圖(河流地貌示意圖)。 任務1:畫出河流發育初期、中期和成熟期的河谷剖面示意圖(拍照上傳),并說出它們分別是什么作用下形成。 任務2:下圖為圖中沿AB線繪制的剖面圖(箭頭表示水流運動方向),在圖中標出“凸岸”和“凹岸”,并說出你的判讀理由。 任務3:在圖中標出沖積扇、沖積平原、河漫灘和三角洲,并簡單繪制一幅沖積扇的素描圖。 1.河谷的演變 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成的,不同發育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主要方式與河谷形態不同。如下圖所示: 2.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包括三種常見的類型:山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機制和地貌特點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結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圖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狀聯系起來,便于記憶,也不易混淆。圖中m、p處為凸岸,n、o處為凹岸。 目標二:閱讀教材,了解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情境] 閱讀教材P.37圖文內容。 任務1:河流中下游地區城市較密集的原因是什么? 任務2:河流給沿岸城市帶來的威脅是什么?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不同地形區,河流地貌類型不同,對聚落形態、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響不同,具體表解如下: 圖解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及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蝕為主,中游搬運,下游堆積。因此,上游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受此影響,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圖所示: 圖①②③示意河谷發育的不同階段。讀圖,回答1~2題。 1.按河谷發育階段由先到后的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形成該河谷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流水侵蝕 B.流水堆積 C.冰川侵蝕 D.冰川堆積 河流形態萬千,讓人產生無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寫河流的詩句數不勝數。下圖反映了內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彎曲景象。據此回答3~4題。 3.形成圖中河流形態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勢起伏大 B.地面斷裂下陷 C.流水侵蝕和堆積作用 D.風力沉積作用 4.下列詩句中能體現河流沉積地貌的是 ( ) A.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C.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D.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下圖示意居民區在河流的上游和中下游的分布。讀圖,回答5~6題。 5.圖中有四個聚落位于河流沿岸,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為生產、生活提供水源?、诤舆\便利?、酆恿鞯臎_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 ④河流沿岸礦產資源豐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甲聚落建于河流沿岸地勢較高處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勢較平坦,有利于人類定居 B.減輕洪水威脅 C.容易獲取淡水資源 D.有利于發展水運目標三:結合實例,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情境1] 教材P.36活動材料。 任務1:對比1990年與2016年的影像圖,描述圖示河道形狀發生的變化。 任務2:分析該段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變化過程。 任務3:推測此段河道未來可能的變化。 [情境2]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約56萬平方千米。地形封閉,四周高山環繞,氣候特別干旱。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綠洲呈串珠狀分布于盆地邊緣,多位于山前沖積扇、洪積扇中下部,這些地方地形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條件好,人口集中,農牧業較為發達。 任務1:盆地中城鎮的空間分布與地形、地貌有什么關系 山前沖積扇為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任務2:除河流因素外,影響聚落分布的因素還有哪些 舉例加以說明。 下圖為某河漫灘剖面示意圖。河漫灘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沒的部分,位于河床一側或兩側,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的沉積作用形成。讀圖,完成1~2題。 1.容易形成河漫灘的河段是( ) A.河流落差大的河段 B.流量季節變化大、崎嶇峽谷河段 C.水位季節變化小的河段 D.流量季節變化大、地勢平坦河段 2.若圖中河床各處巖性相同,圖中流水侵蝕作用最明顯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長江荊江段河道曲折易變,天鵝洲故道群是長江裁彎取直后廢棄的古河道。下圖為“天鵝洲故道群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荊江段河道裁彎取直可以( )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積 C.減少上游來水量 D.減少航運里程 4.曾經位于長江南岸的是( ) ①塵鹿保護區所在地 ②六合坑所在地 ③張智坑所在地 ④永合坑所在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閬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中游,三面臨水,四面環山,“龍”(北側的山脈)、“砂”(四周的山)、“水”(河流)、“穴”(基址)自然天成,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布局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下圖為閬中城址變遷及城市空間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 5.“水”對于閬中古城空間結構有重要影響,圖中甲區區域現在最可能為( ) A.住宅區 B.行政區 C.旅游區 D.商業區 6.歷史上閱中城址不斷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 A.老城址泥沙淤積作用較強 B.新城址流水侵蝕作用較弱 C.新城址航運條件更加便利 D.老城址河流防御功能較弱【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 河流地貌的發育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1.結合資料,繪制示意圖,分析河谷的形成與演變。(綜合思維) 2.通過觀察、實地走訪,掌握河流堆積地貌的分布與特點。(地理實踐力) 3.舉例分析地貌形態對聚落的影響。(人地協調觀)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并繪制示意圖,了解河流的侵蝕和堆積地貌的形成。 [情境] 閱讀教材P.33—P.36圖文內容及下圖(河流地貌示意圖)。 任務1:畫出河流發育初期、中期和成熟期的河谷剖面示意圖(拍照上傳),并說出它們分別是什么作用下形成。 參考答案:畫圖略。河流發育初期主要是以下蝕和溯源侵蝕為主,河谷呈“V”形;中期以側蝕為主,河谷呈“U”形;成熟期以側蝕和堆積為主,呈槽形,即“︺”。 任務2:下圖為圖中沿AB線繪制的剖面圖(箭頭表示水流運動方向),在圖中標出“凸岸”和“凹岸”,并說出你的判讀理由。 參考答案:河流凹岸受侵蝕,坡度較陡;而凸岸堆積,坡度較緩。故A岸為凹岸,B岸為凸岸。 任務3:在圖中標出沖積扇、沖積平原、河漫灘和三角洲,并簡單繪制一幅沖積扇的素描圖。 參考答案: 1.河谷的演變 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成的,不同發育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主要方式與河谷形態不同。如下圖所示: 2.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包括三種常見的類型:山前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機制和地貌特點各不相同,具體如下表所示: 結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 下圖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狀聯系起來,便于記憶,也不易混淆。圖中m、p處為凸岸,n、o處為凹岸。 目標二:閱讀教材,了解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情境] 閱讀教材P.37圖文內容。 任務1:河流中下游地區城市較密集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河流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利于農耕和城市建設。 任務2:河流給沿岸城市帶來的威脅是什么? 參考答案:洪澇災害,泥石流等。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不同地形區,河流地貌類型不同,對聚落形態、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響不同,具體表解如下: 圖解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及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蝕為主,中游搬運,下游堆積。因此,上游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受此影響,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圖所示: 圖①②③示意河谷發育的不同階段。讀圖,回答1~2題。 1.按河谷發育階段由先到后的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答案】C 【解析】河谷在不同發育階段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發育初期,以河流的下蝕作用為主,河谷橫剖面呈“V”形,③階段河谷橫剖面最接近“V”形,應以下蝕作用為主,故其發育最早;隨著河谷的發育,河流的側蝕作用越來越強,河道變得彎曲,河谷拓寬,②階段符合;經過漫長的過程,河谷展寬,橫剖面呈寬而淺的槽形,如圖中①階段。 2.形成該河谷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 A.流水侵蝕 B.流水堆積 C.冰川侵蝕 D.冰川堆積 【答案】A 【解析】結合上題分析可知,河谷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 河流形態萬千,讓人產生無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寫河流的詩句數不勝數。下圖反映了內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彎曲景象。據此回答3~4題。 3.形成圖中河流形態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勢起伏大 B.地面斷裂下陷 C.流水侵蝕和堆積作用 D.風力沉積作用 【答案】C 【解析】圖中河流形態呈蛇曲狀,形成這種河流形態的主要原因是流水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使河流的彎曲程度加大。 4.下列詩句中能體現河流沉積地貌的是 ( ) A.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C.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D.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答案】B 【解析】詩句中的“白鷺洲”屬于流水堆積地貌。 下圖示意居民區在河流的上游和中下游的分布。讀圖,回答5~6題。 5.圖中有四個聚落位于河流沿岸,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為生產、生活提供水源?、诤舆\便利 ③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芎恿餮匕兜V產資源豐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河流可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可方便聚落對外聯系和運輸;河流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耕作。圖中沒有礦產資源分布的相關信息,排除④。 6.甲聚落建于河流沿岸地勢較高處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勢較平坦,有利于人類定居 B.減輕洪水威脅 C.容易獲取淡水資源 D.有利于發展水運 【答案】B 【解析】聚落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勢較高處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減輕洪水的威脅。目標三:結合實例,分析河流地貌的發育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情境1] 教材P.36活動材料。 任務1:對比1990年與2016年的影像圖,描述圖示河道形狀發生的變化。 參考答案:對比1990年與2016年的影像圖,可以看出圖示河道由彎曲變的較平直。 任務2:分析該段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變化過程。 參考答案:1990年到2016年,該河段由于凹岸沖刷,河岸坍塌后退,凸岸泥沙淤積,形成較寬平的邊灘,因而形成較彎曲的河道。隨著河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在洪水條件下發生“截彎取直”,形成裁直的新河段。 任務3:推測此段河道未來可能的變化。 參考答案:未來可能又會慢慢發展新的彎曲,隨后彎曲又被截彎變直。 [情境2]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約56萬平方千米。地形封閉,四周高山環繞,氣候特別干旱。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綠洲呈串珠狀分布于盆地邊緣,多位于山前沖積扇、洪積扇中下部,這些地方地形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條件好,人口集中,農牧業較為發達。 任務1:盆地中城鎮的空間分布與地形、地貌有什么關系 山前沖積扇為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參考答案: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鎮主要分布在山前沖積扇的中下部。山前沖積扇的中下部地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條件好,人口集中,農牧業生產較為發達。 任務2:除河流因素外,影響聚落分布的因素還有哪些 舉例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影響聚落分布的因素還有土壤因素、氣候因素、自然資源因素、交通因素、政治因素等。 下圖為某河漫灘剖面示意圖。河漫灘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沒的部分,位于河床一側或兩側,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洪水的沉積作用形成。讀圖,完成1~2題。 1.容易形成河漫灘的河段是( ) A.河流落差大的河段 B.流量季節變化大、崎嶇峽谷河段 C.水位季節變化小的河段 D.流量季節變化大、地勢平坦河段 【答案】D 【解析】山區峽谷河段,河流落差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蝕為主,不利于河漫灘的形成;河漫灘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沒的部分,平原流速緩慢,以泥沙沉積為主;水位季節變化小的河流,沒有明顯的洪水期,故應是流量季節變化較大、地勢平坦的河段。 2.若圖中河床各處巖性相同,圖中流水侵蝕作用最明顯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河道中水深的一側,水流速度快,侵蝕能力強,河道中水淺的一側以堆積作用為主。 長江荊江段河道曲折易變,天鵝洲故道群是長江裁彎取直后廢棄的古河道。下圖為“天鵝洲故道群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 3.荊江段河道裁彎取直可以( ) A.加速洪水下泄 B.增加河床淤積 C.減少上游來水量 D.減少航運里程 【答案】A 【解析】荊江段河道為地上河,九曲回腸,易發生洪澇災害,裁彎取直利于洪水下瀉,利于泥沙搬運,A正確,B錯誤:荊江段河道航運價值低,裁彎取直利于通航,D錯誤;上游來水量取決于上游補給狀況,與裁彎取直無關,C錯誤。故選A。 4.曾經位于長江南岸的是( ) ①塵鹿保護區所在地 ②六合坑所在地 ③張智坑所在地 ④永合坑所在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以廢棄的古河道以及河道的彎曲情況為參照,結合圖示,直接看出曾經位于長江南岸的是六合坑所在地、永合坑所在地,②④正確;糜鹿保護區所在地和張智坑所在地一直在長江的北岸,①③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閬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中游,三面臨水,四面環山,“龍”(北側的山脈)、“砂”(四周的山)、“水”(河流)、“穴”(基址)自然天成,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布局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下圖為閬中城址變遷及城市空間結構示意圖。據此完成5~6題。 5.“水”對于閬中古城空間結構有重要影響,圖中甲區區域現在最可能為( ) A.住宅區 B.行政區 C.旅游區 D.商業區 【答案】D 【解析】結合圖示可知,閬中古城均位于河流沿岸的凸岸地區,閬中古城城址由秦城逐漸變遷至漢城,到目前面積最大的唐宋明清城區,甲區域緊鄰唐宋明清城東南部邊緣地區。古城的住宅區占地面積一般較大,不可能只分布在城區邊緣,A錯誤;在古城,行政區一般位于古城市中心,B錯誤;旅游區應該是新建的,布局在老城的外部邊緣,符合圖示的分布情況,C正確;商業區一般位于交通要道,人流量大的地區,D錯誤。故選:C。 6.歷史上閱中城址不斷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 A.老城址泥沙淤積作用較強 B.新城址流水侵蝕作用較弱 C.新城址航運條件更加便利 D.老城址河流防御功能較弱 【答案】B 【解析】由圖示可知,閬中古城在不斷的變遷,從秦城變遷到漢城,到目前的唐宋明清城。古城面積逐漸增大,逐漸從靠近河流凹岸移動到河流凸岸處,也就是從河流侵蝕較強地區移動到泥沙淤積較強地區,A錯誤;新城位于河流凸岸,流水侵蝕作用較弱,B正確;新城位于河流凸岸處,河流淤積較強,航運條件沒有河流凹岸處便利,C錯誤;老城位于河流凹岸處,岸陡水深,河流防御功能不比凸岸處弱,D錯誤。故選:B。【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生版).docx 2.3 河流地貌的發育(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