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1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學案(含答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1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學案(含答案) 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第1課時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
1.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 2.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 1.結合資料與實例,理解內、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綜合思維) 2.結合示意圖,理解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及影響。(綜合思維)
學習任務
目標一:閱讀教材,了解內、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情境1] 閱讀教材P.18—P.19“內力作用”圖文內容。 任務1:在書中圈畫出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參考答案:略。 任務2:你能用什么成語來說明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參考答案:如滄海桑田等。 [情境2] 閱讀教材P.20—P.21“外力作用”圖文內容。 任務1:在教材中圈畫出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并在下圖中添畫箭頭,并描述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風化使地表巖石由堅硬變得松動、破碎、易被侵蝕,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運過程中不斷發生堆積,結果使下層的碎屑物質被壓緊,固結形成新的巖石。新的巖石出露地表后再次發生上述過程,如下圖所示: 任務2:結合已學知識,說出外力作用形成的常見地貌類型。(三種即可) 參考答案:峽谷、三角洲、沙丘、雅丹等地貌。 一、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地殼運動又叫構造運動,按照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具體表現如下表所示: 二、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通過風、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對地表形態造成影響,形成各種外力地貌,具體如下表所示: 1.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風力侵蝕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地表形態干旱地區流水侵蝕侵蝕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溶蝕形成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等河流流經的中低緯度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海浪侵蝕形成海蝕地貌濱海地帶
2.搬運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風力搬運“飛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海濱區作用強烈流水搬運“泥沙俱下”在濕潤、半濕潤地區作用明顯冰川搬運物質遷移冰川活動地區海浪搬運物質遷移濱海地帶
3.堆積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冰川堆積堆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流水堆積形成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堆積物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風力堆積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干燥內陸及鄰近地區海浪堆積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濱海地帶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及相應地貌類型的分析方法 (1)根據不同地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②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 ③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2)根據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堆積。因此,上游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丘陵、冰磧湖等。 ③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等地貌。 [情境3] 閱讀教材P.22—P.24“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圖文內容。 任務1:在教材中圈畫出三大類巖石及其形成過程,然后根據教材對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描述和教材P.24圖2.10,完成下圖中的內容。 參考答案: 任務2:有人認為巖漿巖是“浴火而生”的巖石,沉積巖是沉積物經壓實、固結而來的巖石,變質巖是由老變新的產物;也有人認為一類巖石事由另一類巖石轉化而來的。你是怎么理解這兩種說法? 參考答案: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在內力、外力共同作用之下,通過與巖漿之間的物質循環,使得巖石圈的物質處于不斷循環轉換中。 1.三大類巖石的特點及應用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形成,周而復始,構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蓺w納為下面的模式圖: 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判讀方法 (1)關鍵是判斷巖漿與巖漿巖。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而成,即只有一個箭頭指向的就是巖漿巖。 (2)巖漿是巖石轉化的“起點”,也是三類巖石的“歸宿”,即有三個箭頭指向的就是巖漿。 (3)巖石均可經外力作用形成沉積巖;巖石均可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三大類巖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巖漿。 地球表面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地質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 A.風化作用和搬運作用 B.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C.地殼運動和搬運作用 D.侵蝕作用和巖漿活動 【答案】B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B正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屬于外力作用,A、C、D錯誤。故選B。 2.安第斯山脈的形成和菲律賓火山噴發說明了( ) A.內力作用都進行得極其緩慢 B.內力作用都進行得非??欤梢栽谒查g改變地表形態 C.菲律賓火山噴發不屬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D.安第斯山脈的形成體現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緩慢改變 【答案】D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脈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菲律賓火山噴發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劇烈釋放。因此,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很快,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極其緩慢,A、B、C錯誤,D正確。故選D。 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聯系。下圖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導外力作用類型。讀圖,回答3~4題。 3.下列敘述正確的有(  ) ①a表示風力侵蝕作用?、赽表示風力搬運作用 ③c表示流水溶蝕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運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據圖中的地點分析,蒙古高原地處內陸地區,主要受到風力堆積和風力侵蝕等外力作用。a形成裸巖荒漠,表示風力侵蝕作用;b將粉沙塵土吹到黃土高原地區,表示風力搬運作用;c將黃土高原的泥沙帶到華北平原,表示流水搬運作用;d形成沖積扇和三角洲地貌,表示流水堆積作用。 4.在c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地理現象有(  ) ①沙塵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芡恋厣衬?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結合上題分析可知,c表示流水搬運作用,在流水搬運過程中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沙塵暴與風力作用有關,土地沙漠化與氣候干旱有關。 在一定的地質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礦物富集形成了礦產。讀下面的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5~6題。 5.圖示各相關地質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巖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答案】B 【解析】大理巖是由石灰巖經過變質作用形成的,石灰巖是沉積巖,所以能表示大理巖形成的是③。 6.下列有關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各類巖石都能形成巖漿巖 B.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 C.各類巖石都能形成變質巖 D.變質巖能形成新的巖漿 【答案】A 【解析】在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只有巖漿能夠形成巖漿巖,其他巖石都不能形成巖漿巖;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各類巖石都能經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變質巖在高溫條件下熔化,能形成新的巖漿。
目標二:結合實例,說明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地理意義。 [情境1] 教材P.19活動材料。 任務1:以上描述的現象分別是哪種內力作用造成的? 參考答案:a、b材料描述的現象是地殼運動造成的,c材料描述的現象是巖漿活動造成的。 任務2:推測a、b現象發生的過程。 參考答案:a現象發生的過程:該地存在地殼上升運動,水域地區生長的螺蚌,隨著地殼上升,連同舊日之土演變為山地、巖石。b現象發生的過程:那不勒斯海濱先是處于下沉運動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貝殼動物蛀蝕;之后那不勒斯海濱又處于上升運動之中,大理石柱重見天日。 任務3:比較這些現象形成的時間長短。由此談談你對地表形態變化“很快”和“極其緩慢”的認識。 參考答案:有的地表形態變化很快,演變過程在較短時間或瞬間完成,比如材料c;有的地表形態變化極其緩慢,演變過程需要漫長的地質年代,比如材料a、b。 [情境2] 教材P.22活動材料。 任務1:這些海蝕柱是如何形成的? 參考答案:巖石的軟硬程度不同,受海水侵蝕程度也不同,較堅硬的巖石保留下來形成海蝕柱。 任務2:海蝕柱為什么會倒塌?據此,預測未來這一景觀的演變趨勢。 參考答案:由于底部長期受海水侵蝕,上部坍塌導致海蝕柱倒塌。 [情境3] 當地時間2020年10月28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了魚龍化石。該化石出現在曾被臺風“梅薩克”破壞的巨石上。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于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 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 500萬年。 任務1:你能推斷俄羅斯該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魚龍化石的巨石屬于哪類巖石嗎?這類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參考答案:沉積巖。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漸崩解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外力搬運后沉積下來,在沉積過程中,魚龍這種大型海棲爬行動物的遺體被掩埋在下面,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 任務2:人類研究任務1中的巖石類型有何意義? 參考答案:沉積巖中保存了地殼歷史進程完整的記錄,通過對沉積巖的研究,可了解地殼的發生和發展演變規律。同時根據沉積巖的各種特征及其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關系,可作為地層劃分和地質剖面對比的基礎,研究沉積巖可以解決現代和古代沉積物的成因問題,并能恢復它們堆積時的古地理、古地球化學、物理化學和其他條件。據估計由沉積和沉積變質作用而形成的礦產約占世界礦產資源總儲量的80%,因此,對沉積巖巖性特征及其沉積環境的研究,可查明沉積巖與沉積礦產的形成、發展和分布規律,指導尋找有關的沉積礦產。 位于新西蘭南島的亞伯塔斯曼國家公園面積約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56米。某游客在“五一”勞動節期間前往該公園進行徒步、自駕相結合的深度體驗游。下圖為該游客在公園內拍攝的一處景點照片,該景點位于海岸懸崖旁,由一形如蘋果的巨型球狀花崗巖從中間分裂為兩瓣而成,被稱為分裂蘋果巖。據此完成1~2題。 1.花崗巖是一種較好的建材,形成這種巖石的作用為( ) A.變質作用 B.巖漿活動 C.地殼運動 D.固結成巖 【答案】B 【解析】花崗巖是巖漿侵入到地殼內部形成的侵入巖,形成這種巖石的作用為巖漿活動,B正確。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地殼運動不形成巖石,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ACD錯誤。故選B。 2.該游客對分裂蘋果巖的形成過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 A.地殼抬升→剝蝕出露→球狀風化→巖體斷裂 B.地殼抬升→剝蝕出露→巖體斷裂→球狀風化 C.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擠壓→巖體斷裂 D.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拉張→巖體斷裂 【答案】A 【解析】分裂蘋果巖是由巨型球狀花崗巖從中間分裂為兩瓣而成,所以屬于巖漿巖,是巖漿侵入到地殼內部形成的侵入巖;該景點位于海岸懸崖旁,說明是地殼向上運動,使侵入巖出露地表,在外力的風化作用下,形成球狀風化物,繼續在外力的風化、侵蝕作用下,巖體發生斷裂,形成現在的分裂蘋果巖,A正確,BCD錯誤。故選A。 下圖為“東非裂谷帶內某地剖面示意圖”。該地在火山活動期形成巨厚的火山巖,火山活動間歇期以粗碎屑沉積為主。據此完成3~5題。 3.中中新統和晚中新統形成的主要巖石類型分別為( ) A.花崗巖、頁巖 B.花崗巖、石灰巖 C.玄武巖、砂巖 D.玄武巖、大理巖 【答案】C 【解析】根據東非裂谷帶內某地剖面示意圖可知,在中中新統時代,巖層為巖漿巖,結合材料火山活動期形成巨厚的火山巖進行判斷,該時期的巖漿巖為噴出型巖漿巖,應為玄武巖:而在晚中新統時期所在的巖層為沉積相,巖石類型為沉積巖,而火山活動間歇期以粗碎屑沉積為主,因此巖石應為顆粒大的沉積巖,判斷為砂巖,石灰巖顆粒小,因此C正確,ABD錯誤。故選C。 4.上新統早期,凹陷中心發育了深度較大的湖泊,其成因為( ) A.河流側向侵蝕,加寬成湖 B.裂谷快速拉張,凹陷成湖 C.湖泊下蝕增加,變深水湖 D.巖漿堵塞河道,成堰塞湖 【答案】B 【解析】據圖可知,上新統早期,凹陷中心為半深湖-深湖相,說明此階段凹陷中心地勢下沉,形成凹陷湖盆,后由于地勢低洼,匯水成湖,由于該地位于東非大裂谷,因此湖盆的成因應為裂谷快速拉張,凹陷形成,B正確,若河流側向侵蝕,加寬成湖,則湖泊的深度變化較小,A錯誤:湖泊所在區域一般水位落差小,下蝕作用弱,C錯誤;該階段沒有發生火山活動,D錯誤。故選B。 5.該凹陷西側發育大面積沖積扇,而東側僅發育三角洲,主要是因為( ) A.碎屑西厚東薄 B.河流西密東疏 C.降水西多東少 D.坡度西陡東緩 【答案】D 【解析】沖積扇和三角洲都屬于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沖積扇是當河流流出谷口時,由于地勢突然降低,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形成的堆積體,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時,因流速減低,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所攜帶泥沙大量沉積,逐漸發展成的堆積體。因此導致兩種地貌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坡度差異導致的,因此該凹陷西側發育大面積沖積扇,而東側僅發育三角洲是由于坡度西陡東緩,因此D正確,ABC錯誤。故選D。
【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
2第1課時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
1.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 2.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 1.結合資料與實例,理解內、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綜合思維) 2.結合示意圖,理解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及影響。(綜合思維)
學習任務
目標一:閱讀教材,了解內、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和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 [情境1] 閱讀教材P.18—P.19“內力作用”圖文內容。 任務1:在書中圈畫出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主要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任務2:你能用什么成語來說明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境2] 閱讀教材P.20—P.21“外力作用”圖文內容。 任務1:在教材中圈畫出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并在下圖中添畫箭頭,并描述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之間的關系。 任務2:結合已學知識,說出外力作用形成的常見地貌類型。(三種即可) 一、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地殼運動又叫構造運動,按照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具體表現如下表所示: 二、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通過風、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對地表形態造成影響,形成各種外力地貌,具體如下表所示: 1.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風力侵蝕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地表形態干旱地區流水侵蝕侵蝕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溶蝕形成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等河流流經的中低緯度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海浪侵蝕形成海蝕地貌濱海地帶
2.搬運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風力搬運“飛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海濱區作用強烈流水搬運“泥沙俱下”在濕潤、半濕潤地區作用明顯冰川搬運物質遷移冰川活動地區海浪搬運物質遷移濱海地帶
3.堆積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冰川堆積堆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流水堆積形成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堆積物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風力堆積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干燥內陸及鄰近地區海浪堆積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濱海地帶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及相應地貌類型的分析方法 (1)根據不同地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區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②濕潤、半濕潤地區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堆積地貌。 ③高山地區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區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2)根據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堆積。因此,上游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丘陵、冰磧湖等。 ③風力作用:在風的源地附近,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等地貌。 [情境3] 閱讀教材P.22—P.24“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圖文內容。 任務1:在教材中圈畫出三大類巖石及其形成過程,然后根據教材對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描述和教材P.24圖2.10,完成下圖中的內容。 任務2:有人認為巖漿巖是“浴火而生”的巖石,沉積巖是沉積物經壓實、固結而來的巖石,變質巖是由老變新的產物;也有人認為一類巖石事由另一類巖石轉化而來的。你是怎么理解這兩種說法? 1.三大類巖石的特點及應用 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形成,周而復始,構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可歸納為下面的模式圖: 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判讀方法 (1)關鍵是判斷巖漿與巖漿巖。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而成,即只有一個箭頭指向的就是巖漿巖。 (2)巖漿是巖石轉化的“起點”,也是三類巖石的“歸宿”,即有三個箭頭指向的就是巖漿。 (3)巖石均可經外力作用形成沉積巖;巖石均可經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三大類巖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巖漿。 地球表面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據此完成1~2題。 1.下列地質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 A.風化作用和搬運作用 B.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C.地殼運動和搬運作用 D.侵蝕作用和巖漿活動 2.安第斯山脈的形成和菲律賓火山噴發說明了( ) A.內力作用都進行得極其緩慢 B.內力作用都進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間改變地表形態 C.菲律賓火山噴發不屬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D.安第斯山脈的形成體現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緩慢改變 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聯系。下圖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導外力作用類型。讀圖,回答3~4題。 3.下列敘述正確的有(  ) ①a表示風力侵蝕作用?、赽表示風力搬運作用?、踓表示流水溶蝕作用?、躣表示流水搬運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在c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地理現象有(  ) ①沙塵暴 ②水土流失?、勰嗍鳌、芡恋厣衬?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在一定的地質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礦物富集形成了礦產。讀下面的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回答5~6題。 5.圖示各相關地質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巖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6.下列有關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各類巖石都能形成巖漿巖 B.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 C.各類巖石都能形成變質巖 D.變質巖能形成新的巖漿
目標二:結合實例,說明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的地理意義。 [情境1] 教材P.19活動材料。 任務1:以上描述的現象分別是哪種內力作用造成的? 任務2:推測a、b現象發生的過程。 任務3:比較這些現象形成的時間長短。由此談談你對地表形態變化“很快”和“極其緩慢”的認識。 [情境2] 教材P.22活動材料。 任務1:這些海蝕柱是如何形成的? 任務2:海蝕柱為什么會倒塌?據此,預測未來這一景觀的演變趨勢。 [情境3] 當地時間2020年10月28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了魚龍化石。該化石出現在曾被臺風“梅薩克”破壞的巨石上。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于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 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 500萬年。 任務1:你能推斷俄羅斯該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魚龍化石的巨石屬于哪類巖石嗎?這類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任務2:人類研究任務1中的巖石類型有何意義? 位于新西蘭南島的亞伯塔斯曼國家公園面積約225平方千米,最高峰海拔1156米。某游客在“五一”勞動節期間前往該公園進行徒步、自駕相結合的深度體驗游。下圖為該游客在公園內拍攝的一處景點照片,該景點位于海岸懸崖旁,由一形如蘋果的巨型球狀花崗巖從中間分裂為兩瓣而成,被稱為分裂蘋果巖。據此完成1~2題。 1.花崗巖是一種較好的建材,形成這種巖石的作用為( ) A.變質作用 B.巖漿活動 C.地殼運動 D.固結成巖 2.該游客對分裂蘋果巖的形成過程做了下列推理,其中合理的是( ) A.地殼抬升→剝蝕出露→球狀風化→巖體斷裂 B.地殼抬升→剝蝕出露→巖體斷裂→球狀風化 C.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擠壓→巖體斷裂 D.地殼下沉,剝蝕出露→水平拉張→巖體斷裂 下圖為“東非裂谷帶內某地剖面示意圖”。該地在火山活動期形成巨厚的火山巖,火山活動間歇期以粗碎屑沉積為主。據此完成3~5題。 3.中中新統和晚中新統形成的主要巖石類型分別為( ) A.花崗巖、頁巖 B.花崗巖、石灰巖 C.玄武巖、砂巖 D.玄武巖、大理巖 4.上新統早期,凹陷中心發育了深度較大的湖泊,其成因為( ) A.河流側向侵蝕,加寬成湖 B.裂谷快速拉張,凹陷成湖 C.湖泊下蝕增加,變深水湖 D.巖漿堵塞河道,成堰塞湖 5.該凹陷西側發育大面積沖積扇,而東側僅發育三角洲,主要是因為( ) A.碎屑西厚東薄 B.河流西密東疏 C.降水西多東少 D.坡度西陡東緩
【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镇平县| 尚义县| 武安市| 沅江市| 东安县| 余庆县| 拉萨市| 屯昌县| 宝丰县| 土默特左旗| 六盘水市| 罗平县| 上思县| 隆尧县| 武宣县| 靖州| 钦州市| 阳原县| 安泽县| 杭锦旗| 汪清县| 大关县| 开江县| 千阳县| 陆丰市| 翁源县| 杨浦区| 山丹县| 新野县| 梅河口市| 门头沟区| 荔浦县| 维西| 胶南市| 中江县| 会泽县| 临潭县| 昌吉市| 甘洛县| 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