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時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通過演示和結合示意圖,說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征。(綜合思維) 2.結合示意圖和動畫,理解黃赤交角及其存在的意義,掌握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規律。(綜合思維)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演示地球自轉和觀看地球公轉動畫視頻,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征,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情境1] 閱讀教材P.2—P.3“地球自轉”圖文內容,并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 任務1:根據教材對地球自轉方向的描述,你轉動地球儀的方向是正確的嗎?分別從南、北極上空俯視,觀察地球儀的自轉方向,并分別繪制從側視、南極俯視和北極俯視的地球自轉方向示意圖。 參考答案: 任務2:根據教材對地球自轉速度的描述,你轉動地球儀的速度合理嗎?結合教材P.2圖1-1-2,在下圖中用正確的線表示地球的自轉速度。 參考答案:地球自轉周期有1恒星日和1太陽日之分,其中恒星日為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情境2] 閱讀教材P.3—P.4“地球公轉”圖文內容,并觀看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視頻。 任務1:結合教材和視頻內容,歸納總結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 參考答案: 任務2: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數是186天,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數是179天多,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北半球夏半年距太陽較遠,公轉速度較慢;冬半年距太陽較近,公轉速度較快。 1.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征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征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還有相關性,具體如下表所示: 2.航天發射基地選址的條件 (1)緯度位置:緯度越低,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越有利于節省燃料。 (2)氣候條件: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氣晴朗,能見度高。 (3)地形條件:地形平坦開闊,地勢相對較高(平坦開闊利于地面設備跟蹤測控;緯度相同,地勢高則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較大)。 (4)氣象條件:要盡量選擇晴朗天氣多、大氣污染輕、透明度高的地區。 (5)地質條件:地質穩定。 (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有利于大型設備的運輸。 (7)人口密度條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以保證安全。 3.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影響因素及其應用 (1)影響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因素 因素影響關系緯度同海拔地區,緯度相同,線速度相同;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負相關海拔同緯度地區,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正相關(2)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小的應用 地球自轉等線速度線分布示意圖 ①判斷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自轉線速度越來越大的為北半球;越來越小的為南半球。如上圖所示地點位于北半球。 ②判斷緯度帶 如上圖所示地點位于中緯度。 ③判斷地勢高低 地球自轉等線速度線凸向低處,說明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大,即地勢較高(如上圖中A處可能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轉等線速度線凸向高處,說明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小,即地勢較低(如上圖中B處可能為谷地、盆地等)。 地球自轉方向的判斷方法 (1)常規法: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由此判斷地球自轉方向。 (2)極點法: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同理,看到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在北極上空,看到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在南極上空。 (3)經度法:東經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方向,西經度減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轉方向。 極點局部圖西經法 極點局部圖東經法 (4)海陸法:根據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也可以判斷地球的自轉方向。如沿某一緯線從歐洲到亞洲的方向或從太平洋經巴拿馬運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方向。 [情境3] 閱讀教材P.4—P.6“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圖文內容,并觀看黃赤交角及其意義視頻。 任務1:下圖為黃赤交角示意圖,在圖中分別標出∠A和∠B的度數,黃赤交角反映了地球哪兩種運動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A的度數為23.5°,∠B的度數為66.5°。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的關系。 任務2:太陽直射的范圍與黃赤交角有何關系?若黃赤交角變為24.5°,太陽直射范圍將會如何變化? 參考答案:太陽直射的范圍相當于黃赤交角的二倍,若黃赤交角變為24.5°,太陽直射范圍將變大。 任務3:按教材P.6步驟繪制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 參考答案: 任務4:如果地球是“直立”的自轉和公轉,還存在黃赤交角嗎?太陽直射點又會是怎樣運動的? 參考答案:如果地球“直立”的自轉和公轉,那么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將重合,就不存在黃赤交角。此時,太陽直射點始終照射在赤道上,作圓周運動。 1.黃赤交角的特點 黃赤交角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軸、兩面、三角度”和“三個基本不變”。其含義如下: [特別提醒] (1)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了太陽直射點的范圍。 (2)黃赤交角的度數=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太陽直射點能達到的最北、最南緯度數。 (3)極圈的度數=90°-黃赤交角的度數。 (4)若黃赤交角增大,則熱帶范圍增大,溫帶范圍減小,寒帶范圍增大。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周期性往返運動,其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叫作1個回歸年。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季節移動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下圖是半球俯視圖。讀圖,回答1~2題。 1.自轉線速度最小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由圖中海陸輪廓可知,該圖是以北極點為中心的俯視圖,越靠近北極點緯度越高,自轉線速度越小。①最靠近北極點,所以自轉線速度最小的是①點。 2.該半球自轉方向是( ) A.順時針自西向東 B.逆時針自東向西 C.順時針自東向西 D.逆時針自西向東 【答案】D 【解析】在以北極為中心的俯視圖中,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 下圖中,XOY為地軸,MN為赤道,EF、E′F′為回歸線,ST、S′T′為極圈。讀圖,回答3~4題。 3.若黃赤交角增大,圖中哪些度數將增大( ) A.∠XON B.EF的緯度 C.ST的緯度 D.∠XOF 【答案】B 【解析】若黃赤交角增大,則南、北回歸線的度數增大,即圖中EF或E′F′的度數將增大。 4.若此圖為北半球夏至日,則太陽光線與圖中哪條線平行( ) A.MN B.EF C.E′F D.ST 【答案】C 【解析】若此圖為北半球夏至日,則太陽光線應與ST′(晨昏線)所在平面垂直,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故直射光線還應經過地心,即太陽光線與圖中E′F平行。 讀太陽直射點周年變化示意圖,完成5~6題。 5.當太陽直射點位于②點后的一周內( ) A.地球公轉速度越來越快 B.地球公轉速度越來越慢 C.地球自轉速度越來越快 D.地球自轉速度越來越慢 【答案】B 【解析】讀圖可知,當太陽直射點位于②點時,直射點位于北回歸線,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前后,之后一周內接近為6月29日前后,接近7月1日,地球公轉速度是“1近快,7遠慢”,因此地球公轉速度越來越慢,A錯誤,B正確;對地球自轉速度沒有影響,地球自轉角速度除北極點外,自地角速度都相等,自轉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C、D錯誤。故選B。 6.某年4月10日,發生了土星沖日的天象,這天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大約在( ) A.①②之間 B.②③之間 C.③④之間 D.④①之間 【答案】A 【解析】讀圖可知,①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春分日,為3月21日前后:②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回歸線,為夏至日,為6月22日前后:③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為秋分日,為9月23日前后:④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為冬至日,為12月22日前后。因此4月10日太陽直射點位于①②之間。A正確,B、C、D錯誤。故選A。目標二:結合實例,運用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知識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情境1]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位于我國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境內,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之一。該發射中心可以發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與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下圖是我國四大衛星發射中心位置圖。 任務1: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發射任務的地理優勢是什么? 參考答案:文昌地處海南島,緯度較低,自轉線速度較大,航天器發射時初速度大,利于發射。 任務2:比較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與地球表面對應點的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 參考答案:角速度相同,線速度衛星大于地球表面對應點。 任務3:探測器發射升空后,向哪個方向飛行更有利?為什么? 參考答案:向東飛行,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探測器向東飛行可借助地球自轉的速度,使得火箭用較小的推力就可以推動衛星到達預定軌道。 [情境2] 廣東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位于從化市太平場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建于1985年,總高30.25米,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歸線標志塔中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座標志塔。 該塔占地面積28畝,塔身的形狀像一枚火箭,直指藍天,正面刻著貼金的“北回歸線標志”六個大字,高度是23.5米。塔頂是一個直徑1.2米的空心銅球,用不銹鋼筒承托著,其圓孔的垂線與塔底中央嵌有的一顆銅心相對,塔身是空心的,北回歸線正從這里通過。在每年夏至日的中午12時26分,太陽光線會透過銅球的圓孔直射到塔內正中點,這個時候人立于塔底的銅心,抬頭仰望,從塔心及銅球的一個圓孔窺見蒼穹,你會發現自己的影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年僅此一次立桿不見影之奇觀。從這一瞬間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 任務1:站在北回歸線標志塔下,連續兩次看到太陽光線透過銅球的圓孔直射到塔內正中點的時間間隔是多少? 參考答案:應是1回歸年,即365日5時48分46秒。 任務2:夏至日我們參觀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正午時站在回歸線南北兩側的兩個人的影子朝向有何差異? 參考答案:正午時站在回歸線北側的人影子朝北,而此時站在回歸線南側的人影子朝南。 下圖是地球自轉線速度等值線示意圖,R、T在同一緯線上。據此回答1~2題。 1.該區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緯度位置是( ) A.南半球低緯度 B.北半球中緯度 C.南半球中緯度 D.北半球高緯度 【答案】A 【解析】由于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可知當地位于南半球。由于赤道上的線速度為1 670 km/h,30°緯線上的線速度為1 447 km/h,60°緯線上的線速度為837 km/h,可知當地應在0°~30°,即在低緯度。 2.R點地形最有可能是( )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洼地或盆地 【答案】D 【解析】R地線速度小于1 480 km/h,比同緯度的T地小,故該地自轉半徑偏小,地勢較低,為洼地或盆地。 日地距平比=(實際日地距離-日地平均距離)÷日地平均距離,它反映日地距離的變化情況。下圖示意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讀圖完成3~4題。 3.當日地距平比達到最小值時,太陽直射點最接近圖中(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答案】D 【解析】由題意可知,日地距平比=(實際日地距離-日地平均距離)÷日地平均距離,日地距平比達到最小值,說明此時實際日地距離小于日地平均距離且二者差值最大,即地球公轉到近日點附近,為1月初,太陽直射點最接近圖中④處,D正確,A、B、C錯誤。故選D。 4.日地距平比由最小值向最大值變化期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的公轉速度變慢 B.地球的自轉速度變慢 C.地球的自轉速度變快 D.地球的公轉速度變快 【答案】A 【解析】由上題可知,日地距平比達到最小值時,地球公轉到近日點附近,公轉速度最快。同理,日地距平比達到最大值時,地球公轉到遠日點附近,公轉速度最慢。日地距平比由最小值向最大值變化期間,地球從近日點向遠日點運動,地球公轉速度變慢,A正確、D錯誤。地球自轉角速度不變,線速度與緯度和海拔有關,與地球所處的公轉軌道位置無關,B、C錯誤。故選A。【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第1課時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目標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通過演示和結合示意圖,說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征。(綜合思維) 2.結合示意圖和動畫,理解黃赤交角及其存在的意義,掌握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規律。(綜合思維)學習任務目標一:閱讀教材、演示地球自轉和觀看地球公轉動畫視頻,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征,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情境1] 閱讀教材P.2—P.3“地球自轉”圖文內容,并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 任務1:根據教材對地球自轉方向的描述,你轉動地球儀的方向是正確的嗎?分別從南、北極上空俯視,觀察地球儀的自轉方向,并分別繪制從側視、南極俯視和北極俯視的地球自轉方向示意圖。 任務2:根據教材對地球自轉速度的描述,你轉動地球儀的速度合理嗎?結合教材P2圖1-1-2,在下圖中用正確的線表示地球的自轉速度。 [情境2] 閱讀教材P.3—P.4“地球公轉”圖文內容,并觀看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視頻。 任務1:結合教材和視頻內容,歸納總結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 任務2: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數是186天,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數是179天多,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1.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征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征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還有相關性,具體如下表所示: 2.航天發射基地選址的條件 (1)緯度位置:緯度越低,地球自轉線速度越大,越有利于節省燃料。 (2)氣候條件: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氣晴朗,能見度高。 (3)地形條件:地形平坦開闊,地勢相對較高(平坦開闊利于地面設備跟蹤測控;緯度相同,地勢高則地球自轉的線速度較大)。 (4)氣象條件:要盡量選擇晴朗天氣多、大氣污染輕、透明度高的地區。 (5)地質條件:地質穩定。 (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有利于大型設備的運輸。 (7)人口密度條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以保證安全。 3.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影響因素及其應用 (1)影響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因素 因素影響關系緯度同海拔地區,緯度相同,線速度相同;緯度越低,線速度越大負相關海拔同緯度地區,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正相關(2)地球自轉線速度大小的應用 地球自轉等線速度線分布示意圖 ①判斷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自轉線速度越來越大的為北半球;越來越小的為南半球。如上圖所示地點位于北半球。 ②判斷緯度帶 如上圖所示地點位于中緯度。 ③判斷地勢高低 地球自轉等線速度線凸向低處,說明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大,即地勢較高(如上圖中A處可能為山地、高原等);地球自轉等線速度線凸向高處,說明線速度比同緯度其他地區小,即地勢較低(如上圖中B處可能為谷地、盆地等)。 地球自轉方向的判斷方法 (1)常規法: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由此判斷地球自轉方向。 (2)極點法: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同理,看到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在北極上空,看到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在南極上空。 (3)經度法:東經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方向,西經度減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轉方向。 極點局部圖西經法 極點局部圖東經法 (4)海陸法:根據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也可以判斷地球的自轉方向。如沿某一緯線從歐洲到亞洲的方向或從太平洋經巴拿馬運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方向。 [情境3] 閱讀教材P.4—P.6“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圖文內容,并觀看黃赤交角及其意義視頻。 任務1:下圖為黃赤交角示意圖,在圖中分別標出∠A和∠B的度數,黃赤交角反映了地球哪兩種運動之間的關系? 任務2:太陽直射的范圍與黃赤交角有何關系?若黃赤交角變為24.5°,太陽直射范圍將會如何變化? 任務3:按教材P.6步驟繪制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 任務4:如果地球是“直立”的自轉和公轉,還存在黃赤交角嗎?太陽直射點又會是怎樣運動的? 1.黃赤交角的特點 黃赤交角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軸、兩面、三角度”和“三個基本不變”。其含義如下: [特別提醒] (1)黃赤交角的大小決定了太陽直射點的范圍。 (2)黃赤交角的度數=南北回歸線的緯度數=太陽直射點能達到的最北、最南緯度數。 (3)極圈的度數=90°-黃赤交角的度數。 (4)若黃赤交角增大,則熱帶范圍增大,溫帶范圍減小,寒帶范圍增大。 2.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周期性往返運動,其運動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叫作1個回歸年。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和季節移動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下圖是半球俯視圖。讀圖,回答1~2題。 1.自轉線速度最小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該半球自轉方向是( ) A.順時針自西向東 B.逆時針自東向西 C.順時針自東向西 D.逆時針自西向東 下圖中,XOY為地軸,MN為赤道,EF、E′F′為回歸線,ST、S′T′為極圈。讀圖,回答3~4題。 3.若黃赤交角增大,圖中哪些度數將增大( ) A.∠XON B.EF的緯度 C.ST的緯度 D.∠XOF 4.若此圖為北半球夏至日,則太陽光線與圖中哪條線平行( ) A.MN B.EF C.E′F D.ST 讀太陽直射點周年變化示意圖,完成5~6題。 5.當太陽直射點位于②點后的一周內( ) A.地球公轉速度越來越快 B.地球公轉速度越來越慢 C.地球自轉速度越來越快 D.地球自轉速度越來越慢 6.某年4月10日,發生了土星沖日的天象,這天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大約在( ) A.①②之間 B.②③之間 C.③④之間 D.④①之間目標二:結合實例,運用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知識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情境1]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第三步的首次任務。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位于我國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境內,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之一。該發射中心可以發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與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下圖是我國四大衛星發射中心位置圖。 任務1: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主要承擔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發射任務的地理優勢是什么? 任務2:比較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與地球表面對應點的角速度、線速度的大小。 任務3:探測器發射升空后,向哪個方向飛行更有利?為什么? [情境2] 廣東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位于從化市太平場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建于1985年,總高30.25米,是目前世界上南北回歸線標志塔中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座標志塔。 該塔占地面積28畝,塔身的形狀像一枚火箭,直指藍天,正面刻著貼金的“北回歸線標志”六個大字,高度是23.5米。塔頂是一個直徑1.2米的空心銅球,用不銹鋼筒承托著,其圓孔的垂線與塔底中央嵌有的一顆銅心相對,塔身是空心的,北回歸線正從這里通過。在每年夏至日的中午12時26分,太陽光線會透過銅球的圓孔直射到塔內正中點,這個時候人立于塔底的銅心,抬頭仰望,從塔心及銅球的一個圓孔窺見蒼穹,你會發現自己的影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年僅此一次立桿不見影之奇觀。從這一瞬間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 任務1:站在北回歸線標志塔下,連續兩次看到太陽光線透過銅球的圓孔直射到塔內正中點的時間間隔是多少? 任務2:夏至日我們參觀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正午時站在回歸線南北兩側的兩個人的影子朝向有何差異? 下圖是地球自轉線速度等值線示意圖,R、T在同一緯線上。據此回答1~2題。 1.該區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緯度位置是( ) A.南半球低緯度 B.北半球中緯度 C.南半球中緯度 D.北半球高緯度 2.R點地形最有可能是( )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洼地或盆地 日地距平比=(實際日地距離-日地平均距離)÷日地平均距離,它反映日地距離的變化情況。下圖示意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讀圖完成3~4題。 3.當日地距平比達到最小值時,太陽直射點最接近圖中( ) A.①處 B.②處 C.③處 D.④處 4.日地距平比由最小值向最大值變化期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球的公轉速度變慢 B.地球的自轉速度變慢 C.地球的自轉速度變快 D.地球的公轉速度變快【學習總結】 回顧本課時及教材內容,用思維導圖或知識樹等形式建立本課時知識結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生版).docx 1.1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