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時政熱點拓展閱讀2目錄每日頭條 1321|“不務正業”健身房:怎樣讓“懶人”愛上健身? 1322|國產替代:為什么要建立工業的“神話敘事”? 4324|新能源“冬季大考”落幕,哪些機會正在顯現? 7325|SKP、合生匯、大悅城:商場頂流是怎么煉成的? 9商業參考 12125|“平民同理心”帶來的商業機會 12126|日本動漫為何成為亞洲文化符號? 15127|韓國K-Pop如何成為亞洲文化符號? 17130|進化論王一平:AI的投資價值在二階導 20科技參考 22089|從草莓餡餅沒草莓說起(下) 22090|人類對地球的“全面改造”(上) 24091|人類對地球的“全面改造”(下) 27092|問答:旅行者1號唱片哪里可以聽到? 29情緒價值 3216 耐克(中):如何構建品牌的情緒價值? 3217 耐克(下):如何找到值得投入情緒資源的用戶? 3418 第二故事線:配角必須“另有乾坤” 3619 多芬:如何打造第二故事線? 38每日頭條321|“不務正業”健身房:怎樣讓“懶人”愛上健身?今天,我將從兩個話題出發,為你提供知識服務。第一個是,天氣回暖,全國多地推廣全民健身運動。第二個是,春節旅游數據出爐,老年旅游成增長主力。先來看今天的第一條。最近,天氣回暖,很多地方都開始推廣全民健身行動。比如,春節期間,南京全市29個場館開放,舉辦了50多場全民健身活動。再比如,合肥的一個社區,開設了智慧健身驛站,給每個器械都配備了電子屏,可以監測鍛煉數據。再比如,浙江臺州的一個縣,也開設了百姓健身房,并且還打算邀請健身教練,定期給居民做健身知識科普和拉伸訓練。而且活動效果都不錯,市民的參與熱情很高。但是,說到這,也引出一個問題。你看,明明同樣是健身,為什么這些全民健身活動,大家的參與熱情很高。但是,在專門的健身房里,好多人已經辦了卡,卻偏偏不愿意去?媒體《經濟之聲》之前做過調查,辦了健身卡的職場白領,每周能堅持去的,也只有12%。是因為設備問題?說不通。畢竟,健身房里的設備都很專業。是因為嫌累嫌麻煩?也不對。在哪健身,都一樣要運動,要出汗啊。最近,我在一個互聯網出海服務平臺,叫《白鯨出海》上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個詞,叫健身房恐懼。說的是很多人因為害怕出丑、害怕自己的身材不完美,不敢走進健身房。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普通人第一次進健身房是什么感覺?從進門的時候起,看到的就是一堆健美先生的海報,渾身腱子肉。往里走,是向你推薦健身課程,問你健身目標的教練。但問題是,一般人去健身,哪有什么明確的增肌減脂目標,多數人的心態就是,只想活動活動。緊接著,再看周圍,有一邊擼鐵一邊呻吟的,還有做各種高難度訓練的。注意,這在健身房里,再正常不過。但是,這也會給很多普通人造成一個印象,覺得健身是一件有門檻的事。你必須得有目標,有專業的動作,有周密的計劃。這么一來,很多人的負擔反而重了。換句話說,只要你能幫用戶卸下這個心理包袱,沒準大家就會走進健身房。你別說,現在已經有人在這么做了。在《白鯨出海》上,就講了這么一個來自日本的案例。這家健身房叫chocoZAP,是個按月付費的24小時連鎖健身房,每月會費3278日元,大概160元人民幣。他們2022年7月才開張,剛剛一年半,會員數量就超過100萬。什么概念?根據數據網站Statista的統計,2022年,日本的健身房會員人數是265萬人,即使在疫情前,最高也只有337萬人。這就意味著,全日本每3個健身房會員,就有一個屬于chocoZAP。它是怎么做的呢?主要有這么兩招。第一招,是把健身的門檻降低,消除你的恐懼心理。好多人不愿意去健身房,是因為心里老覺得這是件有門檻的事兒。換句話說,是被那種專業的感覺嚇到了。而chocoZAP,就是要消除這種“專業感”迷霧,把“健身”變成一個不需要做心理建設,隨隨便便就能去做的事。比如,它會把店開在離車站很近的地方,或者商圈里非常顯眼的地方,意思就是說,你不用專門去找這個地方,下班、逛街、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順道就能來。用戶評價里,有很多人都是在做其他事的間隙,順道來鍛煉的,比如“在接送孩子的間隙來練一會兒”,在“工作空閑時間來練一會兒”,或者“出差時抽個空來練一會兒”。再比如,它會告訴你,每天運動不用多,5分鐘就可以。choco在日文里有“些許”的意思,它主打的也正是“稍微運動一下就行”。再比如,它會告訴你,裝備也不用太專業,穿自己衣服來就行。chocoZAP廣告里有一句話,“只需一部智能手機即可前往”,意思是,什么多余的東西也不用帶,就算穿著襯衫、皮鞋,照樣可以健身。你看,這種“隨便練練”模式,特別能切中“健身房恐懼”人群的心。有用戶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健身房的所有人都“意志薄弱”,有的人踩兩分鐘動感單車就去別的器械了,有的人練著練著突然拿起手機開始看漫畫了,大家都不務正業,反而讓自己覺得壓力變小了。當然,僅僅是降低走進健身房的門檻,可能還不夠。chocoZAP的第二招,是做便利店式的健身房,主打的是隨時能來,什么都能干。比如,它像便利店一樣,24小時營業,并且沒有任何工作人員。任何私教、團課都沒有,你隨便挑點兒自己喜歡的項目去做就行。假如你要學,那就跟著5分鐘的教學視頻學。再比如,它還提供特別多休閑服務。除了健身器材,健身房里還有專門的按摩椅、脫毛儀,還有美容、美甲、牙齒美白的機器。就算你不鍛煉,過來做做指甲,或者給牙齒做個美白,也能值回票價。到這兒,你可能會覺得,這也太不務正業,太不像健身房了吧?沒錯,chocoZAP瞄準的,不是專業健身人群,恰恰是沒去過健身房的小白人群。它的方法,不是一上來就告訴你,專業的樣子應該是什么樣,而是讓你放心,不專業,也可以。好,剛才咱們說的是chocoZAP的經營策略。但是,光到這一步還不夠,我們還得追問一句,他們為什么要這么設計?這背后,其實另有一筆經濟賬。chocoZAP的母公司叫做RIZAP。他們之所以要設計chocoZAP,有兩個考慮。第一,是向下兼容。RIZAP同時還經營著大量的私教健身房,針對的是健身的重度愛好者。但是,這些人數量有限。你看,這時假如做一個相對輕一點的健身房,至少有兩個好處。一來,可以向下滲透,把那些不那么喜歡健身的人也吸引過來。二來,萬一這些原本不愛健身的人,練著練著喜歡健身了,就可以向上轉化,變成私教健身房的用戶。第二,是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RIZAP旗下不僅有健身房,還有美容儀公司、裝修公司、媒體公司。沒錯,你在chocoZAP里看到的所有服務,都可以在母公司RIZAP內部消化。健身房里的美容儀是自己投資的品牌,健身房的裝修由自己旗下的裝修公司完成,健身房的短片由自己旗下的傳媒公司制作。據說用這種方式開一間chocoZAP,18個月就能回本。好,關于chocoZAP的策略,咱們先說到這。假如說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發,我覺得它帶來了一個提醒。這就是,目標系統的重要性。注意,不是單一目標,而是由很多目標組成的目標系統。很多目標彼此勾連,相互牽引,而經營的關鍵,就在于盤活這個目標系統,而不僅僅是盯住某個單一指標。再來看今天的第二條。最近,很多機構公布了春節期間的出行數據,里面有個趨勢很值得留意。這就是,老年人的出行比重,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簡單說,銀發經濟在旅游領域的活力,正在逐步釋放。而說到銀發經濟,最近最受關注的,就是上個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1號文件《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這也是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這份文件總共包含26條建議,涉及養老、老年文娛和適老化服務等各個領域。關于這份文件,前段時間自媒體《銀發財經》做了專門的解讀,其中提到這么幾個重點。第一是針對老年人的智能產品。現在的情況是,技術成熟,但設計上缺少針對性。比如智能手機,傳感器是現成的,但是,基于這個傳感器的健康監測軟件,還不夠成熟,比如量血壓、測心率等等。說白了,后續老年智能硬件的重點,不僅僅是技術的研發,更在于功能遷移。也就是,把現有的技術,遷移到老年人的需求里。第二個重點產業是康復輔具。1號文件用的詞是“大力發展”。康復輔具不僅包括助聽器、拐杖、假肢等傳統的功能代償類器具,還包括智能輪椅、移位機、康復護理床等生活照護產品。這個產業解決的是老年人“最后一米”的難題,也就是幫老年人完成最基礎的身體活動。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可能會成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剛性需求。第三個重點是抗衰老產業。這也是抗衰老產業第一次在銀發經濟相關政策中出現,1號文提出的發展重點是“研究”。也就是,抗衰老產業在國內仍然屬于新興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因此目前的重點放在研發環節。之前有個媒體,叫AgeClub,做過一份跟蹤調研,發現老年人的悅己消費意識正在覺醒。比如旗袍、假發、彩妝,相應的需求都在增加。根據《2023快手美妝日化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快手個護全年消費人數超過7000萬,其中50歲以上的用戶占比22.5%,已經成為個體護理類的第二大消費人群。第四個重點產業是,銀發文旅。接下來的銀發經濟市場,即將迎來一波“新老人”。也就是在1962到1975年“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一代人,他們在年輕時趕上了恢復高考,長大后又趕上了改革開放和90年代的消費潮流,他們更有活力,也更有消費能力。而這批新老人從2022年開始逐漸退休,換句話說,至少往后的10多年,每年都會新增2000萬左右的“新老人”群體。而這批新老年人的需求不再是安度晚年,而是樂享晚年。比如,去年夏天很火的,天津的跳水大爺大媽,從當時流傳的口號“生存一分鐘,快樂60秒”就能看出,這批老人的活力有多強。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21年,45歲到64歲人群出游9.02億次,占比27.80%,成為旅游市場第一大客源。攜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15日,55歲以上人群出游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近2倍。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怎么做好面向老年人的銀發文旅?咱們之前也提到過這方面的案例,日本的銀發旅游品牌Club Tourism。這個品牌服務超過1000萬老年用戶,幾乎覆蓋了日本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他們提供的不是單純的旅游產品,而是一整段以旅游為主線的老年生活,包括康復訓練、家政服務、社交課程等。再比如,去年,新東方宣布進軍中老年文旅賽道。推出了“東坡精神溯源之旅”“大美中華文化十線”“浙東唐詩之旅”等旅游路線。新東方的文旅業務跟傳統的大巴車旅游相比,有這么幾個細節值得關注,首先在人數上最多招募16人,并且保證全程零購物。其次配備一個講師、一個導游和一個管家。說白了,面向老年人的文旅要解決兩個痛點。第一,需要用線下的面對面服務,來建立穩固的品牌信任。第二,面向老年人的產品,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交屬性。簡單回顧一下。銀發經濟即將迎來一批“新老人”,相關的產業或許會迎來新一輪爆發,但不同領域的側重點不同。智能產品的重點在于做好功能遷移。抗衰老產品的重點是做好技術研發。旅游產業的重點是做好社交體驗。最后,總結一下,今天說了兩個話題。第一,chocoZAP健身房帶來的啟發。更高的專業度,有時也意味著更高的心理門檻。這時,適當地降低專精感,也許能減輕用戶的心理包袱,提升他們的參與度。第二,銀發經濟未來有哪些機會?關鍵之一,在于未來十年迎來退休潮的新老人。他們將成為未來銀發經濟的核心主力。322|國產替代:為什么要建立工業的“神話敘事”?今天,我將從兩個話題出發,為你提供知識服務。第一個是,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發布2023財報,稱中國已正式成為其第二大市場。第二個是,正月前后,美食節目扎堆上線。先來看今天的第一條。上個月,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公布了2023年的財報。里面顯示,中國已經替代韓國,成為他們的第二大市場。而且按照阿斯麥的說法,去年全世界的芯片需求整體放緩,但他們的業績還是比2022年增長了30%。這個增長,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中國市場。同時,對于2024年,阿斯麥的首席財務官羅杰·達森說,隨著美國和荷蘭政府的出口限制令開始生效,2024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可能會降低10%到15%。我們要說的重點,倒不是阿斯麥的數據,而是這些數據背后的,供應鏈博弈。首先,按照阿斯麥之前的計劃,去年的9月1日,就已經是禁令實施的日子。但阿斯麥卻在禁令生效前,主動向荷蘭政府申請延后。根據坊間的推測,這很可能是因為,隨著華為Mate60上市,等于是宣告,咱們已經搞定了7nm芯片。你看,假如禁令的目的是不給你技術,而現在咱們已經搞定了關鍵技術,禁令的必要性似乎就沒有那么急迫。其次,禁令生效的時間雖然延后,但禁令的嚴苛程度卻提高了。而且回顧過去幾年,這個嚴苛程度其實在不斷加碼。2022年10月,美國給阿斯麥提的要求是,193nm光源,且分辨率小于45nm,套刻精度小于1.5nm的光刻機,不允許出口。這幾個數值,都是光刻機的技術參數,數值越低就越先進。而到了2023年10月,禁令升級,套刻精度從原來的1.5nm,又拓寬到了2.4nm,高于這個精度也不能出口。而今年,根據阿斯麥最新公布的消息,個別中國先進芯片制造晶圓廠,將無法獲得NXT:1970i和NXT:1980Di設備。這是兩款更加初級的光刻機。當然,根據目前市面上的分析,這個影響是可控的。一來,我們自己的技術在進步。二來,過去采購的光刻機還有大量存貨。但是,從中你還是能看出,不管是別人對我們的卡脖子,還是我們自己的國產替代,這些事發生的過程,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復雜得多。其中充滿了動態的博弈。正好前不久,產業觀察家林雪萍老師和財經作者曾航老師做了一場關于國產替代的對談。其中有這么幾個觀點很有意思,也許能對咱們理解國產替代有所啟發。第一,關于卡脖子是怎么發生的?過去很多人覺得,卡脖子是一個技術問題。但是,林雪萍老師認為,卡脖子的本質,其實是系統失靈。什么意思?卡脖子,一般有三種情況。分別叫,造不出、賣不出和嵌不進。造不出,說白了,就是缺少這個技術,這是純粹的剛性制約。這種情況有沒有?有,但是數量有限。真正涉及面廣的,是后兩種情況。也就是,賣不出和嵌不進。賣不出指的是,這個技術咱們不是搞不定,而是經濟上不劃算。比如,有個設備叫高端五軸聯動機床,主要用來生產復雜曲面,像輪船上螺旋槳、汽輪機上的轉子,都需要用到它。這個高端五軸聯動機床,我們其實不是造不出來,而是這么復雜的設備,即使造出來,初期良品率可能不會太高,其他廠商未必會采購。而要想提高良品率,就需要不斷磨合,不斷調試,這個過程中的成本極高。再比如,之前網上一直流傳那個圓珠筆芯的故事。我們不是造不出來,而是一旦造出來,初期也必定要面臨大量的調試。比如,怎么提升良品率,筆芯如何與油墨的特性契合。這個調試過程需要巨大的成本。而且即使你調試成功,市場規模也有限,經濟上未必劃算。這是卡脖子的第二種情況,賣不出。第三種情況,叫嵌不進。說的是,現有的產業鏈,已經形成堅固的利益共同體。他們不會輕易換供應商,即使你有技術也進不了這套供應鏈。比如,按照林雪萍老師的觀察,中國的龍芯3A6000處理器,已經可以對標酷睿第十代。但是,產業鏈上的企業都已經有固定的供應商,他們就很難打進去。再比如,半導體的上下游企業,經常交叉持股。臺積電與阿斯麥之間有交叉持股,而阿斯麥的上游供應商蔡司,跟阿斯麥之間也存在交叉持股。這就導致,它們成為一個高度綁定的利益共同體,誰也不會輕易換掉誰。后入局的人即使有技術,也很難進入目前的供應鏈。好,前面說的是,卡脖子的三種情況。造不出、賣不出和嵌不進。你看,意識到問題的本質,它的解法,是不是也就變清晰了?既然卡脖子在多數情況下,是系統問題,就需要用系統的方式來解決。比如,技術攻堅必須得有用戶參與。說白了,就是得有人愿意用你的第一代技術。這么一來,你才有機會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反饋去迭代第二代、第三代,最終做成熟。比如,20世紀90年代,咱們的EDA,也就是工業設計軟件面臨卡脖子。后來清華、北大、哈工大、上海交大一起攻堅,做出了自己的EDA,也就是當年著名的熊貓EDA。但這時,國外突然又解除了對EDA的限制,對一些高校還免費贈送。結果,剛剛有苗頭的國產EDA,就又被市場邊緣化了。直到最近兩年,這個情況才扭轉。從這個角度看,用戶參與,就像技術攻堅的階梯。一旦這個階梯消失,整件事就很難完成。再比如,扶植鏈主企業。也就是,得有一批能把整條供應鏈整合起來的企業。比如華為,一個企業往前走,能帶著上下游的協作者一起往前走。再比如,得有一批主攻專精特新的小巨人,把關鍵的技術卡點解決,等等。前面這些解決方案,咱們其實也不陌生。而且最近這些年,都有相當程度的進展。但是,除了前面說的這些,要想讓國產替代加速,林雪萍老師還提到了兩個因素。第一,是建立屬于中國的工業神話。所謂神話,指的是一套敘事體系。人家只要想到這個敘事,就會想到你。比如,德國的工業神話,是隱形冠軍。說到隱形冠軍,很多人就會想到德國。再比如,日本的工業神話,是精益制造。之前曾經有人分析過,說日本產品的感知質量,要高于實際質量。說白了,它總能讓你覺得,它的質量比實際上還要稍微好一點。怎么做到的?一個關鍵原因,就在于工業文化的輸出。而在林雪萍老師看來,盡管咱們中國的工業能力一直在提升,但跟它相匹配的工業文化和神話,還沒有形成。說白了,在做技術的同時,咱們還得把故事給講好。第二,要想帶動供應鏈升級,鏈主企業必須有強大的品牌。因為只有有品牌,產品才能有溢價,才能維持高毛利。這么一來,即使市場波動,鏈主企業也有降價的空間,不至于使勁壓低供應鏈成本。這樣供應鏈企業才有余力,去搞創新,做研發。比如旅行箱上的滑輪,一個高端品牌給供應商的采購價,大概是60塊。有這個價格在,供應商就可以去找更厲害的設計師,找更好的材料,滑輪就會越做越好。但是,一個普通的箱包公司,滑輪的采購價大概只有3塊。這就導致,它的供應商只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控制成本上,根本沒余力做研發。借用林雪萍老師的觀點,這就像挖戰壕。一條供應鏈有三層戰壕。第一層是產品的品牌。第二層是構成產品的零件。第三層是構成零件的原材料。一旦品牌這第一道戰壕失守,后兩道戰壕也會潰散。你看,說到這,是不是又驗證了那句話,國產替代,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課題,它更是一項極其龐大的系統工程。同樣,一旦解決這個問題,它所帶來的,也將是難以撼動的系統級優勢。再來看今天的第二條。每年正月,都有大量的美食節目扎堆上線。比如,央視一套的《三餐四季》、湖南衛視的《傲椒的湘菜》第三季,等等。其實,說到今天流行的美食節目,大概分兩類。一是紀錄片,二是美食綜藝。關于美食紀錄片,最近幾年討論的人很多。咱們就不多說了。今天咱們主要說說第二類美食節目,也就是,美食綜藝。而說到美食綜藝,有一個人肯定繞不過去,他叫戈登·拉姆齊。國外的幾檔美食節目,比如《地獄廚房》《廚房噩夢》《美食之星》,拉姆齊都擔任過評委或者制作人。而且在其他地方,很多美食節目里的評委形象,最開始都是仿照拉姆齊塑造的。那么,拉姆齊是怎么成為美食節目里的明星總廚的呢?首先,拉姆齊的風格很犀利,罵人從來不帶臟字。他還有個綽號,叫地獄廚神,說的是這個人脾氣暴躁,對食物要求很高。比如,有人給他發了張照片,問,我朋友的漢堡做得怎么樣。拉姆齊回復,你換個朋友吧。再比如,有人拿著自己做的意面給他看,他說,我竟然分不清這盤意面和你的手指甲哪個更惡心。但是,戈登·拉姆齊最厲害的,倒不是這張嘴,而是他對于美食節目的設計。本來只是做個飯,他卻能把這個過程設計得像電影一樣跌宕起伏。怎么做到的?拉姆齊的方法,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叫做,不把烹飪當成一門手藝,而是當成一個職業。注意,假如只把烹飪當成手藝,節目的重點就在于菜肴本身,包括怎么選材料,怎么烹制,等等。這就導致,即使你拍得再好,頂多也就是一套視頻版的菜譜。但是,一旦把烹飪當成職業,情況就變了。既然是職業,就意味著你得面對職場,就會有沖突,有各式各樣的挑戰。比如,拉姆齊自己,最早是從實習廚師干起的。因為是新人,只能在廚房的地下室工作。經手的食材,都是大廚挑剩下的。畢竟,誰也不會把昂貴的原料交給一個實習生。說白了,廚房也是職場,也有鄙視鏈。而拉姆齊就把這個設計,搬到了節目里。比如,在一檔節目里,他把一個廚房分成上下三層。上一輪表現最好的廚師,可以在頂層,優先挑選最好的廚具。頂層選完,剩下的給中層。中層選完,再剩下的給底層的廚師。你看,戲劇感這不就出現了嗎?再比如,既然是職場,就要求廚師不能只會做菜,還得會協作。比如,在《美食之星》節目里,拉姆齊曾經設計過一個任務,讓廚師給兒童醫院舉辦慈善晚宴。這么一來,整件事的復雜度就提升了。既然在兒童醫院,你準備的菜品寓意得好吧?得適合小孩子吧?而且還得考慮到,這是個慈善晚宴,中間大概率上得有募捐環節。你準備的菜品,要怎樣才能對募捐起到幫助。這些因素,都得考慮到。再比如,拉姆齊還主持過一個節目,叫《廚房噩夢》。內容是,他每周去一間瀕臨倒閉的餐廳,幫他們在24小時里找到核心問題,并且想辦法讓這個餐廳起死回生。再比如,拉姆齊評價選手的時候,不光看菜品本身,還得考察廚房的整潔度、衛生情況,以及有沒有原料浪費。你看,這些設計的本質,都是把廚師當成一個職業,去回應這個職業遭遇的挑戰。而不僅僅是展示烹飪這門手藝本身。換句話說,假如你想向外行人展示你所在的行業,最好的辦法,也許不是展現專業技術本身,而是展現它在協作層面所遭遇的挑戰。最后,總結一下,今天說了兩個話題。第一,關于國產替代。卡脖子很多時候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系統失靈。而要想實現國產替代,也需要整個產業鏈系統,以及背后的敘事體系共同協作。第二,明星總廚拉姆齊是怎么設計美食節目的?關鍵在于,不把烹飪當成一門手藝,而是當做一個職業,展現這個職業所遭遇的,能讓外行人產生共情的挑戰。324|新能源“冬季大考”落幕,哪些機會正在顯現?今天,我將從兩個話題出發,為你提供知識服務。第一個是,正月返程,新能源汽車再次迎來考驗。第二個是,蘋果公司推出中國大陸版古典音樂應用。先來看今天的第一條。這個正月,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新聞特別多。這些新聞,普遍圍繞兩個關鍵詞。一是大考,二是洗牌。先說大考,為什么說這個冬天是新能源的一場“大考”呢?是因為今年是疫情結束后的第一輪全面春運,過去幾年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將在這個冬天迎來一輪規模空前的考驗。比如,續航問題。再比如,關于新能源汽車的配套服務。像從海南返程的新能源汽車,據說運輸商出于安全考慮,一艘船只給新能源汽車準備了十幾個席位,而燃油車的位置就多得多。再比如,早期新能源汽車為了對標特斯拉,大量地使用隱藏式把手。平時還好,但遇到霜凍之類的情況,這個隱藏式把手就有可能被凍住。當然,有問題,就意味著有機會。據說就在前幾天,還有一些汽車自媒體專門跑到東北城市去測續航。結果發現,當地充電站里停著的,全是各個廠家還沒上市的的新車,都是去東北測續航的。你看,廠家們也都在續航這個問題上,憋著一股勁兒。第二個關鍵詞是,行業洗牌。比如,2月18日,高合汽車在內部大會上正式宣布,接下來要停工停產6個月。要知道,高合的技術含量不算低,一向以堆配置著稱。就拿車門來說,有的車型有六個車門,被好多網友稱為六扇門。這回停產,據說主要就是因為賣得太貴,有的車要80多萬元。那么,高合停產,是說明國產高端走不通?當然不是。國產做高端的有的是。比如,就在去年,比亞迪開始整體向高端車型發力。現在比亞迪旗下一共有五個產品線,除了王朝和海洋有10萬元以下的車型,剩下的三個產品線,騰勢、仰望、方程豹,全都定位在中高端。你要說只有高端熱鬧?也不是。就在2月,國產新能源汽車,開啟了一輪空前的大降價。比亞迪、長安、五菱,都推出了10萬元以下的新能源汽車,直接對標號稱網約車之王的日產軒逸。總之,可以確定的是,新能源在2024年,依然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增量市場。而且在這個市場里,有很多確定的趨勢。比如,續航能力,依然是一個技術要點。再比如,性價比和軟件系統,也隱藏著不少機會。而今天我們就從這些趨勢里,挑一個不經常被提及的展開說說。這就是,新能源MPV。前段時間,自媒體星海情報局專門做了一組分析,結論是,未來的國產新能源MPV,將迎來一輪確定的增長。為什么?咱們先從MPV這個車型本身說起。過去很多年,國內的MPV市場,幾乎是被幾款合資車壟斷,尤其是別克的GL8。街面上10輛MPV,恨不得有8輛GL8。為什么GL8賣得好?一來,是定價合適。國內能買到的MPV里,比它便宜的沒它好。但比它好的,又比它貴很多。而且GL8的品控據說很穩定。就在2023年,還有一對70多歲的老兩口,開著一輛18年車齡的GL8,一路從南京開到了巴黎。二來,是別克對市場的定位特別準。要知道,MPV,它的全稱可不是商務車,而是多用途汽車。它的核心用途是家庭出行。你在國外看到的MPV廣告,也大都是全家露營的場景。為什么這個多用途車,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商務車呢?20年前MPV剛進國內的時候,大家的消費能力有限。眼看著主打家庭用戶不行,別克就想了個辦法,在中國大陸市場,把GL8包裝成商務車,主打商務出行與商務接待。廣告風格也從合家歡變成了高端商務,海報里的奶爸換成了霸道總裁,背景從野外露營換成了CBD寫字樓。在這個定位的加持下,GL8很快就打開了國內的市場。這就等于給后來的MPV打了個樣。大家一看,原來中國消費者認可商務車,于是,幾乎所有的合資MPV都開始主打商務。從定價到廣告,走的都是商務路線。但是現在,20年過去了,中國市場發生了一個明顯的轉變。這就是,消費者富裕了,他們對家庭MPV的需求也跟著上來了。但是,大量的合資MPV,卻沒跟上這個變化,還在主打商務。你看,空白出現了吧?正好,國產MPV就抓住了這個機會。比如,騰勢。以前是比亞迪跟奔馳聯合經營,雙方各占50%的決策權。但眼看后來沒搞出什么名堂,雙方一商量,奔馳干脆放手,只占10%的權益,而且不參與決策,全都交給比亞迪。而比亞迪接過決策權之后,馬上就全力押注MPV,做了新能源MPV騰勢D9。再比如,嵐圖、極氪、小鵬、理想、傳祺,要么是已經推出了車型,要么是正在布局新能源MPV。聽到這,你可能會說,這只能說明MPV是個機會,為什么這個機會一定會向新能源傾斜呢?這就要說到,MPV這個車型的特點,它天然就特別適合新能源技術。比如,MPV強調的是乘坐的舒適性。怎么舒適?一來車內的地臺得平整,二來開起來要穩。而新能源汽車,因為下面有一個沉重的、大板兒磚形狀的電池包,這就導致它的自重天然就大,重心更低,而且地板平整,開起來很穩。再比如,因為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在底盤,占用了整車空間。對轎車來說是個麻煩,假如把車子做高,不僅影響風阻系數,還會讓車子看起來笨重。因此,很多新能源轎車不得不裝上全景天窗,把車頂變薄,來增加車內的空間。但是,對MPV來說,這些制約不存在。因為MPV本身主打的就不是飆速度,風阻其實沒那么重要。換句話說,新能源汽車的很多設計短板,在MPV這也不存在。再比如,因為MPV主打的是家庭出行,而新能源MPV普遍有外放電功能。你開著車出去,可以直接用車上的大電池來供電,在野外投影看個電影,或者吃頓火鍋都不成問題。再比如,新能源MPV,還有很多的技術想象空間。比如自動駕駛技術。據說在這一行里一度有個共識,說最便于實現自動駕駛的車輛形態,不是像轎車那樣的流線造型,而是一個方方正正,空間對稱,最好是一個長方形的盒子,這樣的車輛形態對自動駕駛的適配度最高。你看,眼下所有的車型里,跟這個標準最接的近不就是MPV嗎?好,關于MPV的趨勢,咱們先說到這。假如說能從這件事中獲得什么啟發,我覺得它展示了一個,不太一樣的技術落地的路徑。過去提到技術落地,很多人覺得,需要創造新需求,找到新的生態位。但事實上,有些現有的場景,它天然就對新技術更適配,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場景。就像米開朗基羅說自己的雕塑作品大衛,大概說的是,大衛本來就在石頭里,我只是把多余的石頭敲掉,把它取出來。再來看今天的第二條。1月底,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場上線了一款新應用,叫Apple Music古典樂。沒錯,就是專門用來聽古典音樂的。你可能覺得奇怪,不是已經有現成的音樂軟件,把古典音樂放在里面作為一個類別不就行了,為什么要單獨弄個古典音樂的應用?按照蘋果的官方說法,這主要是因為,古典音樂的相關信息比較復雜,一般的音樂應用無法支持。就比如樂曲標題,除了樂曲名稱之外,還包括作曲家、指揮手、樂團、演奏年份、演奏時長等等。為了呈現這些信息,就需要專門的應用來支持。同時,按照業內的分析,這背后也有一筆經濟賬,就是通過古典音樂,來撬動硬件銷售。畢竟,聽古典音樂的,對音質要求不低,這就需要更好的硬件支持。而說到音質,好多人都會想到一個詞,沒錯,杜比。你看到的多數音樂相關的商品,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在說明書里,都會出現杜比音效、杜比環繞聲之類的詞。就在前不久,亞馬遜針對視頻會員,還增加了一個規則,買最便宜的會員,不能享受杜比全景聲。你要想獲取,就得額外交2.99美元。今天,正好借著這個話題,咱們就來說說杜比。杜比,是一套針對音樂和畫面的技術。提供這套技術的,是一個叫杜比實驗室的機構,1965年創建,總部在美國。它的創始人,叫瑞·米爾頓·杜比。因此,杜比這兩個字,是個技術稱謂,也是機構名稱,同時還是個人名。今天全世界的音樂行業,幾乎都在使用杜比提供的技術支持。做個不恰當的比喻,你要是把音樂行業想象成重慶火鍋一條街,那么杜比就是那個賣辣椒的。不管你從哪進食材,怎么炒制底料,主打什么風格,你總歸都得用到他們的辣椒。你看,做到這一步,可不容易。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杜比是怎么讓這條街上的火鍋店,都用他們的辣椒的呢?也就是,杜比是怎么成為音視頻行業的標準制定者的?回顧杜比的歷史,我們能發現這么一個大概的思路,叫做培養依賴。也就是,廠家只要用上我的技術,馬上就會產生不可逆的依賴,再也離不開。比如,當年杜比起家的時候,電影的收音一直面臨噪音的困擾。為什么早期的電影大都在攝影棚里完成?除了置景可控之外,就是圖個安靜。但凡街面上有點車水馬龍的噪音,都會干擾錄音。而且這還不算完,為了避免噪音,收音的話筒必須得離演員足夠近,同時為了避免話筒穿幫,拍攝的機位、角度、鏡頭的運動方式,全都受限制。你看,噪音給整個電影行業造成了多大的困擾?而就在20世紀60年代,杜比發明了降噪技術。這對于電影行業,可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它不光能提升錄音效果,而且能夠把噪音這個枷鎖徹底解除。對于劇組來說,一旦用上杜比的降噪技術,就再也不可能退回去。這么一來,全世界對錄音技術有需求的公司,就陸續跟杜比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這不光是為了技術層面的效果,而是影視行業的整個協作網絡,對杜比產生了依賴。再比如,當年杜比的立體聲技術剛問世的時候,因為需要用到專門的硬件設備,萬一設備出問題,影院又不會維修,為了讓客戶踏實,杜比在賣技術的同時,還提供免費的培訓。只要你買我的技術,我就派個專人,為你提供全程的輔導和培訓。后來的影視行業技術供應商,也普遍采取了類似的思路。比如,視頻剪輯軟件的頭部公司Avid,主打的就是買軟件送硬件,送服務。所有的動作,都是讓客戶能放心使用自己的技術。換句話說,杜比做的是ToB的生意。而ToB生意的關鍵,就在于你不能只提供一個產品,而是要提供一整套服務系統,讓客戶對你產生系統層面的依賴。最后,總結一下,今天說了兩個話題。第一,為什么說新能源MPV是一個確定的趨勢?一來,隨著中國市場的消費力增強,MPV開始從商務車,回歸到家庭多用途車的定位。二來,MPV跟新能源技術,有更高的適配度。第二,杜比是怎么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的?除了技術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就是培養整個行業對它的依賴。325|SKP、合生匯、大悅城:商場頂流是怎么煉成的?今天,我將從兩個話題出發,為你提供知識服務。第一個是,全國各地商場發布春節營業數據,同比2023年大漲。第二個是,OpenAI員工曬出作息時間表,引發同行熱議。先來看今天的第一條。全國各地的商場,陸續公布了春節期間的營業數據。總體上看,從客流量到營業額,幾乎全都在漲。根據《聯商網》的統計,從2月10日到17日,全國購物中心的日均客流量,是2.21萬人次,同比去年春節增長了24%。而且有意思的是,在這個總體上漲的趨勢里,二、三線城市的漲幅,反而要比一線城市高一點。一線城市商場的日均客流是2萬人次,二線城市商場的日均客流是2.2萬人次,而三線及以下城市商場的日均客流最高,是2.4萬人次,比一線城市還要多出3000多人次。按照《聯商網》的分析,這主要是因為,一線城市是春節輸出型城市。大家要么是返鄉,要么出去旅游。而三、四線城市屬于春節輸入型城市,來的人比走的人多,因此商場的客流就上來了。但是今天,咱們要說的倒不是這個總體的客流趨勢,而是想回答一個問題,這就是,現在的商場競爭這么激烈,什么樣的商場,才能成為其中的頂流呢?關于這個問題,市面上有很多說法。有人說,誰高檔誰就是頂流。你看過去一年,中國商場銷售額的前兩名,分別是,北京的SKP賣出去265億元,第二名南京的德基廣場賣出去239億元。這兩家都是主打高端。也有人說,要想成為頂流,還是得抓住年輕人。比如北京朝陽的合生匯,從地理位置上看,本來處在CBD商圈的角落,但就是因為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足夠強,結果在這個春節,合生匯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0%。單論增幅,遙遙領先。而且就在去年,有50多個針對年輕人的品牌,像做服飾的SMFK、做甜點的B&C、做皮具的GROTTO,他們在合生匯的門店,都拿下了分店全國第一的業績。還有人說,頂流這個事,關鍵還得看地理位置。你看,商場的頂流不管怎么變,大概率逃不出那幾個地方。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成都的春熙路等等。只有位置夠好,你才有可能成為頂流。總之,關于頂流的分析角度有很多,而之所以有這么多分析角度,主要還是因為,頂流這個位置太不確定了,幾乎是每隔幾年就換一批。但是,不管怎么換,這些頂流商場身上,總歸有一些統一的因素。搞懂這些因素,你不僅能搞懂商場這個物種的經營邏輯,沒準對你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也能有所啟發。關于讓一座商場成功的因素,估計你已經聽過很多。比如,定位要足夠準,要符合周邊的消費習慣。再比如,內部的品牌要豐富,動線的設計要合理。再比如,在商場內部施行門店的末位淘汰,確保每一個門店都有生氣。但是,注意,前面說的這些,都只是商場的基本功。它只能讓一座商場活下來,并不能讓它火起來。要想成為頂流,你還需要具備一個東西,叫,X因素。X因素,是作家斯科特·亞當斯,也就是《以大制勝》的作者,提出的一個說法。萬維鋼老師在《精英日課》里還專門解讀過。所謂X因素,你大概可以理解成,一個人身上,那個能夠掩蓋一切缺點的優點。放在商品上,X因素就是哪個能讓人們為了這個因素,而容忍其他所有缺點的因素。而放在商場上,X因素就是那個,能給人制造獨一無二的驚奇體驗的部分,這個長板長到可以讓人忽視其他一切短板。就拿北京的幾座商場來說。比如,朝陽的SKP,這個X因素,是它擁有遠高于同行的奢侈品門店數,而且幾乎是只有奢侈品。你在任何其他商場都很難獲得這個體驗。再比如,北京的薈聚,地處南五環的大興,不管什么時候人都很多。不是因為它位置好,而是因為它有全亞洲最大的宜家,你從邊上的高速經過,就能看到宜家的招牌。很多人是奔著宜家去,順路再逛逛別的店。再比如,前面提到的合生匯。它最早是怎么火起來的?靠的是首店策略。也就是,有一些北京之前沒有的網紅品牌,到合生匯開第一家店。比如,當年霸王茶姬在北京的第一家店,是在合生匯開的,據說當天有人光排隊就排了4個小時。再比如,庫迪咖啡推出的新品牌茶貓,也是在合生匯開了全國首店。再比如,就在今年1月,還有一個三星堆主題的VR展,把全國首展放到了合生匯。對合生匯來說,各個品牌的全國首店,就是這個X因素。再比如,北京的王府井,不為別的,就因為這個地方叫王府井。很多人覺得來北京一回,不去一趟王府井,總好像差點什么。王府井這三個字,就是這個X因素。再比如,這個X因素,還可以是某座大悅城里一度有亞洲最長的商場扶梯、春節期間全國最大的龍年雕塑,或者是胖東來突然走出河南,在上海的某個商場里開出第一家店。你可以想象一下這個場景,人大概率會爆滿。總之,X因素,它一定滿足三個條件。首先,它得是一個只有你有的長板。其次,這個長板不需要喜歡的人很多,但一定得有一群重度的擁護者。有多少人討厭它不重要,關鍵是,有多少人能瘋狂地喜歡它。最后,這個X因素不需要多,只要有一個就足夠。其實,X因素不光在商業設計中存在,在很多地方都有。比如,節目制作。所有的綜藝節目,成敗都在這個X因素。比如古董鑒定節目,主持人拿錘子把假的敲碎,就是這個X因素。荷蘭的爆款節目《荷蘭好聲音》,評委轉椅子的設計就是X因素。后來全世界很多國家買《好聲音》的版權,其實買的就是這個轉椅子的設計。再比如,去年年初有一部劉亦菲主演的電視劇,叫《去有風的地方》。有人就說劉亦菲身材發福,妝容也沒有以前精致。但是,還有好多人說,就是愛看,就因為這是劉亦菲。對這些人來說,劉亦菲本身,就是這個X因素。再比如,你去問用蘋果手機的人,他們大概率能說出一堆毛病。但你問他們為什么要用,他們自己也說不清。之前還有外國網友做過調查,結果發現,出現最多的理由居然是,因為那是蘋果。借用萬維鋼老師的說法,這就是蘋果手機上,有它的X因素。只不過這個因素是什么,別人說不清而已。同樣,回到個人,假如你發現有些人看起來一身毛病,但偏偏很受重用。大概率上,這個人也有他的X因素。也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說白了,X因素是關于好不好的學問。注意,是關于好不好,可不是對不對。一件事對不對,說的是它有沒有跌出下限。而決定勝負的關鍵,往往在于這個東西好不好,也就是,它有沒有超出那個,別人都無法觸碰的上限。再來看今天的第二條。前不久,有位OpenAI的工程師,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沒成想,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這位工程師,大概是從早上9點開始工作,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點15分下班。全天在崗16小時15分。之前就有OpenAI的員工說過,自己的工作時長遠超996。但也有人覺得這很正常,畢竟,這可是AI領域的頭部公司,壓力怎么可能小?但是,咱們把爭論先放一邊,回到咱們自己,不管外界的壓力大小,至少有一件事是可控的。這就是,怎么提升自己的時間效能?就在前不久,有本新書剛剛上市,叫《時間貧困》。作者叫凱茜·霍姆斯,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這本書咱們得到就有電子書,還有聽書的解讀版。完整內容咱們就不多說了。只說其中的三個,很具體的行動建議。第一,怎樣制定時間表?要是日程太多,恨不得都沒時間吃飯,這肯定不行。假如太閑,恨不得上午8點上班9點下班,這也不對。針對這個問題,之前有一份報告,叫《美國人時間使用情況調查》。里面提到一個定量結論,說的是,每天的可支配時間,在2到5小時之間時,人的幸福感最強。少于2小時,你會覺得太忙。超過5小時,你會覺得這一天太閑。因此,我們在做時間規劃的時候,可以把這一周要做的事情勻一勻,確保每天都有2到5個小時的自由時間,這是最佳狀態。第二,做點能讓人產生敬畏感的事,能讓你感覺時間變長了。比如,登山看日出,看文化古跡,看一場宏大的煙火秀。這些東西要么是很難人為制造,要么是需要巨大的成本。從這個角度看,你要想讓假期變得更充實,就最好去看點能讓自己產生敬畏感的事情。之后你再回憶起這段時光,會覺得很充實。注意,這個敬畏感,是因人而異的。你覺得畫展震撼,就去看畫展。覺得奢侈品震撼,就去逛SKP。總之,一切從主觀感受出發。就像這本書的書名《時間貧困》,其實,它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應該叫《快樂時間》。但是,《時間貧困》這個翻譯好像更貼切,因為它想說的就是,時間到底夠不夠用,其實是個主觀感受,就跟賺錢一樣,你覺得夠不夠,也是個主觀感受。第三,多在別人身上花時間,也能讓人感覺更充實。注意,這可不是一句雞湯,而是有扎實的實驗依據的。有人做過實驗,找100名志愿者,分成兩組。要求一組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比如自己去逛街、吃飯、做美甲。另一組要求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比如跟別人聊天,幫別人做點什么事。結果發現,后一組對整段時間的滿足感得分,要遠遠高于前一組。好,剛才咱們說的是,讓時間變充實的三個方法。一是每天保持2到5小時的自由時間,是最佳狀態。二是做一點讓自己產生敬畏感的事情,能延長對時間的感受。三是為他人做點事,能讓時間顯得更充實。最后,總結一下,今天說了兩個話題。第一,商場頂流是怎么煉成的。關鍵在于,搞定兩個問題。一是對不對,這關系到一件事有沒有跌出下限。二是好不好,這關系到一件事有沒有超越上限。第二,讓時間過得更充實的方法。假如你也有好方法,請來留言區一起分享。商業參考125|“平民同理心”帶來的商業機會龍年第一個星期五,我們來講幾個歡樂的故事,它們都是關于“出海”。三蹦子出海你肯定知道三蹦子是什么,三輪車。它在中國大地上有各種各樣的變種:有人力的、柴油的、電動的,有加了大斗拉貨的、也有加了外殼變成老頭樂的。抖音上有一個博主叫“Bobo在美國”,是個住在美國的北京大妞。2023年,Bobo帶美國家人回中國趕大集,沒想到她的公公在市集上看中了賣菜用的三蹦子,說是在美國從沒見過,回國之后也念念不忘。于是,Bobo就想辦法直接聯系了三輪車的國內廠商,花4000多塊錢買了一輛電動三蹦子,再花了更多的運費和兩個月時間等它漂洋過海來到北美,當作圣誕禮物送給了公公。這輛三蹦子在美國小鎮一出現,立刻讓Bobo的公公成了整個社區最靚的崽,鄰居們都被這輛車的通用性和靈活性給吸引住了,人人都想體驗一把,人人都無師自通地給出了想象:這輛車可以搬磚、賣煎餅、上超市、拉乘客。Bobo家人為了讓這輛三蹦子在美國能合法上路,把它送到警察局做了車檢,沒想到連警察都忍不住想買幾輛當警車用,還問Bobo說能不能在本地投資開廠制造它。因為這輛三蹦子的出現,小鎮居民們甚至學會了第一句漢語,不是“你好”,而是:“倒車,請注意!”當我在視頻里看到這個畫面的時候,我特別感慨。令人向往的生活一定是中產獨院和草坪大狗嗎?中國民間的真實生活對北美民眾也同樣有力量、也同樣迷人。這輛三輪車的車身上因為非常顯著地印著一個漢字品牌“國威”,于是,它在江蘇無錫的生產商江蘇國威摩托車有限公司也火了。這家江蘇企業說:“以前自己的三輪車一個月出口100至200臺,但2024年1月份訂單已經接近600臺了,翻了3倍。國威以前的電動車也有30%是賣到國外,但主要是賣到不太發達的東歐、南美、中東、非洲,而且主要是跟貿易商做生意,不做零售。但2024年元旦,來找國威下單的美國客戶變多了,而且還都不是批發貿易,而是通過電商平臺私人訂制一單一單買走的。這家公司現在從善如流,已經跟Bobo所在的小鎮政府聯系上了,計劃春節后就前往美國考察,商談擴大合作,甚至考慮在當地建廠。Bobo拍的這組“三蹦子在美國”的短視頻在抖音上火了之后,亞馬遜上也開始有江蘇賣家上架了類似的三輪車產品,定價很貴,6900多美元。幫戰亂國家修摩天輪的90后鄭州有一家公司叫力美奇,是生產大型游樂設施的,2008年開始在阿里國際站上向歐美國家出口摩天輪、過山車、旋轉木馬、海盜船這些游樂設備,一年出口營收能有3個億,其中摩天輪產品占比尤其高,能超過1億。為什么它的摩天輪賣得好呢?因為它在2015年趕上了一個機緣。2015年有個阿富汗客戶找到力美奇,想請它幫忙修復本地的一座摩天輪。當時接待這個阿富汗客戶的是力美奇的外貿業務負責人王雪嬌,一個90后。王雪嬌畢業以來在力美奇已經做了幾年外貿生意了,但從來沒有把游樂設施和阿富汗放在一起聯想過。在當時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阿富汗是個戰火紛飛的地區,人們最重要的訴求是保命和溫飽。王雪嬌打開客戶發來的設備照片,發現當地那座摩天輪已經被炮火轟得快看不出原形了。力美奇的技術員也評估說,損毀太嚴重,修復成本過高,不建議再修復。但阿富汗客戶很堅定,發過來一段視頻:當地的孩子臉上身上全是污泥,坐在同樣破舊的游樂設備上,但笑容卻無比開心,跟其他任何和平世界的孩子一樣。客戶反問王雪嬌:“世界上還有其他地方的孩子,比阿富汗的孩子更需要快樂嗎?”王雪嬌被這個問題震撼了,于是自掏腰包,派技術員去往阿富汗,幫著修復了那座摩天輪。這個經歷讓她意識到此前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也給此前的一個巨大困擾找到了答案。什么困擾呢?力美奇以前的生意不大,一年營收也就幾千萬元人民幣,王雪嬌2011年開始接手它的外貿生意,做得有所起色,但也做不大。原因是,當時力美奇的外貿生意主要面向歐美發達國家,但這些市場的游樂設施很完善了,日常需求也就是維修、換件,輕易不會買新的大設備,日常訂單也就是100萬美元左右。但等王雪嬌被阿富汗修摩天輪的需求啟發了之后,她自己去考察了一圈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市場。她發現更落后的市場里,小孩子們對快樂的渴求更強烈。一個孩子可能三個月沒有水洗臉了,但他們要是發現了個破舊的木馬,能高興得跳起來,比發現了洗臉水還要高興。于是,考察回來之后,王雪嬌把力美奇的外貿生意重心轉移到了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這些欠發達市場上。這一轉型她發現,自己押對了,這些國家和地區因為發展緩慢,反而對一座又一座完整的游樂場有更大的需求。力美奇能從這些市場接到的訂單,規模基本都是300萬美元起。王雪嬌在接這些單子的過程中,又逐漸摸出了這些客戶的需求差異:以前歐美國家的客戶們喜歡線條流暢、配色統一的產品。但戰亂國家的客戶和孩子們,因為本來就生存在破舊損毀的空間里,反而更希望擁有一個鮮艷色彩的樂園,也更喜歡游樂設施上的中國元素。于是,在游樂設施出海這條業務線上,王雪嬌逐漸成了業內最專業的人,她從原來的小雇員,被力美奇吸納成了股東,在業內還獲得了一個稱號叫“摩天輪億姐”。她執掌下的力美奇外貿業務能給公司貢獻70%以上的營收,其中又有九成是售往中東和非洲的欠發達市場,其中伊拉克的市場表現最好。幫老外換頭小紅書在2023年底發布了一份《2023年度變美靈感盤點》,其中提到了四種美妝趨勢:情緒“瘋”爆、在線變美互助、“偷懶”抄作業、美麗長期主義突出重圍。其中的第二個“在線變美互助”,也正在衍生出一些有意思的跟海外交互的故事。什么叫“在線變美互助”?其實就是聽勸型的自我改造求助計劃。博主們把自己的素顏照片發到小紅書上,充分暴露自己的缺點,同時帶上“聽勸”字樣的標簽,來向網友求助,詢問自己怎樣可以變得更美。換個別的社區,這么干的博主很可能是要被嘲諷、甚至被網暴的。但小紅書不太一樣。專欄第二季專門分析過小紅書的姐妹互助邏輯(剖析小紅書:“姐妹邏輯”和“偶像降維”),小紅書網友們尤其熱衷于用個人經驗來幫別人優化生活。只要有人打出聽勸的標簽,無論是求造型升級、旅游攻略還是別的什么,評論里都會長出一群熱心又耐心的姐妹來。過去兩年里,令小紅書姐妹們最引以為傲的事情是,社區里第一代聽勸改妝的網友,在大家的指點下,歷時兩年時間,完成了人生逆襲。這是一個名叫小艾同學的25歲單身微胖男生,一年多下來,在網友的指點下,他換發型、減肥、學穿搭、運動增肌。眼鏡戴銀框還是黑框,帽子戴毛線帽還是棒球帽,他都會一一詢問網友,并且在每次收到意見后,會及時把自己的新造型更新到小紅書里。甚至,他在外表改造成功之后,還聽從網友的建議,找副業、學技術、考大專,把自己的月收入從3000塊提到了9000塊,2023年還成功找到了女朋友,完成了婚姻大事。小艾同學是個最極端的例子。但除了他,這些年確實有很多平凡普通的年輕人,在小紅書的聽勸改造里完成了造型上的脫胎換骨。整個2023年,小紅書上的 #聽勸改造# 相關筆記發布量同比增長超370%,曝光量同比增長超500%。事情到這里還沒結束,這兩年,越來越多海外民眾對中國產生了直接好奇,于是,就有博主把小艾同學這個“全網最聽勸男人”的故事,和小紅書的改造互助風潮搬到了TikTok上,當成中國故事講給海外網友們聽,其中有個短視頻在1月份的TikTok上發出來沒多久,獲得了60多萬的點贊。這導致到了1月底,小紅書的“聽勸”標簽里,突然涌入了一大批外國人。你可以去搜搜“聽勸”,會發現這些發帖的網友有俄羅斯的、波蘭的、英國的、美國的、加拿大的,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多是25歲以下的青少年。他們有的用夾生中文、有的直接用英文來介紹自己,手里舉著聽勸字樣的紙,發自己的素顏照、全身照,請求小紅書網友提供“爆改”建議。這些求被改造的海外網友是真的有被改造的需求嗎?他們其實有的本身在外網就是網紅,是來搞內容二創、搞流量的,但也頗有一批人是真心真意。有個叫@學霸柯柯 的俄羅斯博主就說,她所在的外網環境,沒有改妝這種認知,長得好看就是天生彩票,而他們印象中的東亞人是打扮高手,東亞人善于找自己的風格、打扮時會注意很多外國根本想不到的細節,很值得求助。同時,類似的聽勸求助也不太可能在外網社交平臺發生。因為在西方的政治正確里,長得怎樣都是美,想改造自己就算不自信,反而會被嘲笑。反而是在中國的社交平臺有望得到這種陌生人的善意和指點。總結我們在25講(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啟發)說過,講好中國故事這事,跟普通人的關系越來越大。而到了這三個故事里,你有沒有發現,他們都反映了同一件事:中國民眾天然擁有的平民生活經驗和平民同理心,就是中國故事的一種,它們也正在全球市場和互聯網平臺上,被海外需求主動兌換成為價值。126|日本動漫為何成為亞洲文化符號?這兩年,叛逆的年輕人很愛用“東亞”這個詞來形容一些壓抑的社會和家庭關系。但提起東亞,我倒是覺得有另外一個地圖值得解鎖: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先富起來的鄰居,在文化產業出海領域都做了些什么,讓日本動漫和韓國偶像產業在今天的世界市場上成了亞洲大眾文化的標志物。當下的中國文化產業,也正在嘗試對內升級和對外出海。你有沒有發現,2024年春節期間,街上穿馬面裙的女孩子越來越多了。我們以前講過的網文、短劇、潮流玩具,包括雪王IP,在海外市場也都開始紛紛有了名字。我個人猜測,未來這兩年,沒準就會成為中國文化產業找回審美主權、以某個整體面貌出海的起點。尤其是在當下,官方和民間正在形成合力:官方為了塑造軟實力、鋪設一帶一路,有動力要讓文化產業出海;民間為了向外擴展市場,也有動力把文化產品賣到海外。而中國文化產品要出海,首先會遇到的兩個競爭對手和老師,就來自我們先富起來的兩個東亞鄰居。你有沒有想過,過去十年,為什么我們身邊的購物中心出現了這么多日本動漫IP的商業藝術展?為什么日本能提供這么多讓新消費品牌們聯名的動漫IP?蠟筆小新、HelloKitty也就算了,什么玉桂狗、酷洛米,新玩意兒數都數不過來。另外,過去十年,為什么是韓國偶像明星成為了不少亞洲年輕人的偶像?K-Pop甚至在西方社會成了亞洲流行文化的代表,韓國總統去哪兒出訪都要帶幾個K-Pop明星陪同,介紹給別國政要,它們的流行偶像為什么還會進入它們的外交議程?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是,我們的這兩個東亞鄰居,都已經有過完整的文化產業出海實踐。日本動漫和韓國偶像產業K-Pop,正是它們向全球市場輸出的兩大文化產品。怎么回事?這一講我們先來簡單看看日本。“酷日本”的動漫外交199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引發了社會不滿;為了安撫國內的右翼民眾,進入21世紀以后,日本首相開始連續參拜靖國神社,這又激發了中日、日韓之間的國民感情急劇惡化,進一步傷害了日本經濟和社會活力。在這個很喪的時期,日本民間卻有一個內容產業展現了逆勢增長和全球影響力:動漫產業。當時的《蠟筆小新》《多啦A夢》《寵物小精靈》等等,在亞洲和北美不少市場大受歡迎。拿2003年的數據來說,日本銷往美國的動畫片和相關產品的總收入為43.59億美元,是它出口到美國的鋼鐵總收入的四倍。也是這一年,美國奧斯卡把最佳動畫長片獎頒給了日本動畫片《千與千尋》。這個頒獎是有用意的。此前的2002年,美國的《外交政策》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日本的國民總“酷”值》,提出了兩個概念,一個叫“酷日本”,另一個叫“國民總酷值”GNC,C就是英文單詞Cool。這兩個概念提出的大意是,GDP、GNP是衡量國家經濟硬實力的指標,而國民總酷值GNC可以當作衡量國家軟實力的指標。這篇文章說,當時的日本,“國民總酷值”在亞洲甚至國際上都遙遙領先。在當時的美國看來,日本酷在哪里呢?后來在日本外務省的官方資料里有過解釋:從漫畫、動漫、游戲、J-Pop(日本流行音樂),到時尚、飲食文化等等,日本的大眾文化在世界備受矚目。這些對于日本人來說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卻得到了海外人們“cool”的美譽并開始流行。相對于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文化,這些大眾的、現代的文化被稱作“酷日本”,成為講述日本文化新的關鍵詞,被世界廣泛認知。這段話再簡單翻譯下,大意就是,日本當時的流行文化,比起它的傳統文化,更受全世界的歡迎。用酷不酷來衡量軟實力這個操作,美國政界此前是用來表揚英國的。美國還有一本更有影響力的外交雜志,就叫《外交》,它在2001年提出過一個名叫“品牌國家論”的理論。這個理論主張說,在后現代政治當中,形象、聲望已經取代傳統權力,成為國家的戰略資產,政府應該通過管理、運作國家形象來吸引觀光、貿易、投資、援助和人才等等海外資源。《外交》雜志當時表揚說,英國就在1990年代發起過“酷不列顛”運動,推辣妹樂隊、把國歌改編成搖滾版等等,用這些流行文化舉動扭轉了當時世界對英國人的保守古板印象,開創了國家品牌戰略的先河,隨后這個行為還被歐洲各國紛紛效仿。所以,當美國接著用酷概念來表揚日本的時候,讓當時正在尋找出路的日本政府如獲至寶。按照日本當時的外務大臣麻生太郎的說法,流行文化當中尤其是動漫外交“起到了外務省官員極盡所能都起不到的作用,挑起了將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重擔”。于是,日本馬上決定順應“酷日本”這個理念,一方面爭取挽回經濟頹勢,一方面借它構建國家品牌。到了2006年,麻生太郎在公開演講里就很直白地提出,日本要圍繞動漫來開展大眾文化外交。麻生太郎本人就是日本政壇有名的漫畫迷。當時日本社會有傳聞說,為了跟上麻生太郎的步伐,那段時間看漫畫成了日本外務省官員每天的必修課。兩年后的2008年,麻生太郎當選日本第92任首相,“酷日本”更是明確成為了日本國策級別的戰略。麻生太郎政府在2010年為“酷日本”設定了1萬億日元的發展目標,要借這個概念來搞軟實力輸出,帶動文化、旅游產業,幫日本找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些預算和資源里,有相當大的比重押給了動漫外交。“動漫外交”的具體方針是,舉辦國際性的漫畫大獎,給海外新銳漫畫家頒獎,并把他們請到日本,跟日本的漫畫家、出版社交流學習。另外,對日本本國的知名漫畫家,日本外務省也打算給予“動畫文化大使”的認證,讓他們帶著這個頭銜去往海外市場充當日本的文化外交官,再由日本政府協助推動這些人的作品在全球放映。在這樣一組規劃基礎上,日本從2007年開始舉辦國際漫畫獎,2008年開始任命本國的動漫文化大使。第一年的動漫文化大使頒給了誰呢?機器貓。不是說好的日本知名漫畫家嗎?怎么變成動漫角色本人了?這是因為當時進入具體操作之后,日本外務省評估發現,《機器貓》作品里有對現代日本生活和習慣的生動描述,這個作品本身就很適合推廣出海。而里面的動漫角色本身,比漫畫家要更有知名度、更討喜,所以動漫大使就從漫畫家變成動漫角色了。同時,外務省給《機器貓》的電影制作了英法西中俄等5種語言的字幕,投放到全球的73個城市公映。所以你要是對15年前的文化市場還有記憶,你可能記得,中國電影院線開始出現的第一部機器貓系列電影,叫《機器貓:大雄的恐龍2006》,放在日本國內,這其實已經是機器貓的第26部系列電影了。但在中國院線,它是第一部,是被日本的動漫外交推過來的。也就是從這里開始,日本民間特別熱衷于把萬事萬物都給改編成動漫角色。沒有對應的故事也不怕,就是單純設計動漫IP當作形象大使,連寺廟里的佛都可以被畫成二次元少女,更別提后來在全球走紅的初音未來和熊本熊了。到了2012年,日本的首相換成了安倍晉三,他更加重視酷日本這個理念,他在2013年直接把“酷日本”提升成了國家創新發展戰略,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名叫“酷日本機構”的海外基金,在海外做各種投資和營銷投放,向全世界宣傳日本動漫和日式料理。當時的這個“酷日本”戰略,有三件事你可能也有感知:第一是過去十年里,中國的一二線城市的購物中心出現了不少日本動漫題材的商業藝術展,泡泡瑪特和Keep這樣的中國新消費品牌也跟日本動漫IP有了各種聯名營銷;第二是過去十年里,日本逐漸容許不少暴力、色情、恐怖、映射政治和反歷史的動漫作品也成為了主流,這是有點被“酷”字帶跑了;第三,同樣是在過去十年里,你能看到不少中國本土影視、文學作品里帶有日本元素,這是因為日本外務省在中國的一些KOL身上也投了預算,把中國年輕創作者邀請到日本旅行、游學、體驗風土人情,希望他們回國之后進行創作時有所體現。但動漫外交和酷日本戰略對日本的經濟拉動成功了嗎?今天回頭看,不算太成功。根據日本數據,到2022年底,安倍日本政府牽頭的“酷日本機構”實施了56筆投資,但幾乎全軍覆沒,累計赤字高達309億日元。對了多提一句,他們的省就是政府部門的意思。到了2023年,日本經產省為了挽回“酷日本機構”的局面,已經計劃把它的投資范圍從動漫和美食擴展到服裝面料、人造肉等等領域,但日本的財務省已經在討論撤銷這個基金了。“酷日本”戰略為什么沒有大舉成功呢?原因很多。比如日本社會自己就有不同意見。有學者就認為,酷日本是經由西方特別是美國眼光PUA出來的形象,真實的日本不是這樣的,日本自己也撐不起來。而更值得講的原因之二,跟同在東亞的另一個鄰居有關系:韓國的K-Pop產業崛起,更強勢地搶走了“亞洲大眾文化代表”這個身份標簽。127|韓國K-Pop如何成為亞洲文化符號?近代以來,長期占據亞洲最重要文化身份的國家是日本。但就在日本下決心輸出當代大眾流行文化的同時,隔壁的韓國用了10來年,就搶走了日本的風頭。怎么做到的呢?這一講我們來看韓國向世界輸出的亞洲文化符號K-Pop,韓國偶像產業。韓國發展文化產業,一開始也是用來救命的。我們從1997年說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時候韓國面臨的關鍵局面是:它當時采用固定匯率制度,但它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它的主力出口產品是半導體,但半導體當時正在全球面臨供給過剩的局面,華爾街分析師們呼吁了一年“請全球投資者拋售韓國股票”。這在當時讓韓國的實體產業、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都受到了重大打擊。韓國總統金大中為了挽救韓國經濟和國家形象,就去找國際公關公司愛德曼請教,得回了這么一個建議:與其努力抹除人們對韓國深陷危機的記憶,不如借題發揮,來向世界證明韓國很善于從危機中自救。這反而能一石二鳥,把經濟和國家形象都撈回來。用什么產業去拯救當時的韓國呢?傳統優勢產業半導體?不行,已經被華爾街喊過剩了。從零開始發力其他新興產業?也不行,韓國國土狹小,沒有自然資源支撐,來不及。什么產業有可能無中生有地做起來呢?當然是文化產業,只需要人才和時間就可以。于是,1998年金大中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開始把文化產業當作韓國21世紀的支柱產業來發展。韓國政府迅速設立了文化內容產業室(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投入大量政策和資金來支持音樂、影視、游戲三大業務板塊,要求它們主攻海外市場,替韓國掙外匯。這些文化產業當時對外攻略的第一批市場,就是地理相近、文化也相近的中國和日本。所以進入21世紀以后,你和我這樣的中國網民們就開始看到《我的野蠻女友》《冬季戀歌》這樣的韓式偶像劇,也開始接觸到H.O.T.這樣的韓國偶像團體。中國市場造出了“韓流”這個詞來形容這股流行風潮,這個詞后來在亞洲乃至全球成了通用詞匯,有了對應的英文單詞,再后來韓流又被細化成K-Pop,也就是韓國流行音樂Korea Pop的縮寫。韓國跟日本本來是老冤家,但在2000年,韓國也不惜解除了跟日本長達50年的禁令,允許兩國之間進行大眾文化交流了。韓國最大的娛樂公司SM還在日本找了商業伙伴,把14歲的韓國少女偶像寶兒推進了日本市場,讓她唱著日語流行歌,登上日本音樂排行榜,成為了第一位成功出海的韓國歌手。這個探索,為韓國后來向東亞和東南亞系統性地輸出K-Pop偶像鋪平了道路。你在日本、新加坡和泰國的街頭,也能看到K-Pop偶像的身影,比如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BIGBANG、EXO,以及后來訪問聯合國的防彈少年團等等。這期間,日本也在發展自己的J-Pop真人偶像產業,日本著名的女團AKB48是在2005年底成立的。但從韓國打造寶兒的操作來看,K-Pop跟日本J-Pop最大的不同是,韓國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K-Pop產品為誰而造。一開始,韓國政府就給出海的文化內容產業定下了明確的“盈利”目標,為了盈利,主攻大眾文化而不是高端藝術。這背后有兩個明確的共識:第一,韓國發展K-Pop是出于商業意圖;第二,發展K-Pop的目的是為國掙錢,所以要主攻海外市場。有了這么明確的戰略,K-Pop很快走上了工業化道路。韓國的各大娛樂公司們不再依賴挖掘天才、不再需要捕捉靈感,而是摸出了一套很明確的工業化造星機制,還不斷地迭代它,來穩定地生產一代一代的新偶像。這套機制,也就是你可能聽說過的“練習生制度”。韓國娛樂公司們每年會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挑選10多歲的潛力少年,以練習生的名義跟他們簽約。為什么要在海外挑練習生?因為要贏取海外受眾的情緒共振。所以像你知道的韓庚、鹿晗、黃子韜等等中國藝人,都在韓國有過練習生經歷。你也經常能在各種韓國偶像團體里,看到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的成員。韓國娛樂公司選出這些練習生之后,會對他們進行歌唱、舞蹈、禮儀、各國語言、演技等全方位的培訓,連他們的飲食、社交媒體、感情、整容都要介入,并且讓經紀人進行保姆式的24小時監控,培訓的同時公司還會不斷篩選淘汰,把最符合預期的練習生們組成團體,讓他們出道。最后能夠成團出道的K-Pop偶像們,也都擁有一套標準化的要素:偶像必須有英文名和團名,發行的歌曲需要有英文歌名,歌曲的副歌部分必須有英文歌詞,歌曲旋律要易唱易記易洗腦,MV畫面要色彩鮮艷吸引眼球,偶像團體必須有整齊劃一的舞蹈,公司層面要幫粉絲設定好組合應援棒、應援色、應援臺詞等等。這些設定,都是為了幫歌曲或偶像團體在跨文化市場上傳播,幫不同市場的粉絲降低入坑難度。你聽不懂韓國歌詞,總能聽懂英文部分吧,你要是連英文歌詞也聽不懂,總能記住洗腦的旋律吧,你那怕對韓國流行歌的旋律也不感興趣,你還可以把它的女團舞學走,套用到你本國市場的流行歌上。單靠韓國娛樂公司,怎么保證音樂作品和編舞的質量能打透海外市場呢?答案也很簡單,既然把K-Pop當做某種程度的工業化產業,同樣可以把整個世界當作供應鏈,再根據偶像們的風格特色,面向全球音樂行業發訂單,邀約好歌曲和好的編舞作品。至于偶像這種產品的企劃營銷、包括行業內防止串貨的機制都在生態里安排好了:韓國娛樂公司們形成聯盟,相互約定不接受別家出走的藝人,來保持行業里公司對藝人的絕對強勢。這種K-Pop偶像產品如今已經迭代到第四和第五代,主要目標已經從亞洲轉向了北美和歐洲市場。換市場會帶來什么樣的產品調整呢?比如專門邀請北美音樂家來給自己寫歌,去歐洲年輕人的社交媒體上與粉絲互動,配合美國音樂榜單的節奏來發行專輯等等。過去這些年,韓國K-Pop大行其道的同時,日本和中國娛樂從業者們也在嘗試探索各自的偶像產業,但相比韓國,至少都有兩點得承認“技不如人”:第一,韓國在國策的支持下,把人給極致物化,把藝人當產品和商品來管制和使用。Kpop作為韓國的支柱產業,它最奇特的一個用法,就是開頭我們提到的國家外交。在韓國剛提出“文化立國”的1998年,韓國政府財政預算里的文化比重還只有2.2%,到了2017年之后的文在寅政府時期,這個預算占比已經拉高到了20%,K-Pop也越來越多被用來服務韓國國家外交。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赴韓訪問時,韓國政府特意安排Kpop男團成員陪同特朗普夫人參加冬奧會的宣傳活動。隨后時任韓國總統的文在寅訪問中國,也特意帶上了在中國頗有人氣的影星宋慧喬和男團EXO的成員隨行。2023年,現任韓國總統尹錫悅出訪英國,也把韓國女團BLACKPINK給帶到了英國皇室的國宴之上。換個角度想,這些畫面也完全可以理解成,韓國在重要的外交場合,向外推介本國的支柱產業和支柱型產品。第二,他們做得更極致的是,K-Pop更徹底地舍棄了民族性來換取商業性。你還記得我們上一講我們說日本社會搞“酷日本”,內部社會是有自我糾結的,他們認為“酷日本”這個形象不能代表真實的日本自己。從前面講的你也能夠意識到,K-Pop跟“好萊塢”類似,更多指向了一套工業標準,韓國人對K-Pop體不體現民族性沒有多大的心結。美國音樂平臺Billboard也有評論說,“K-Pop是一種概念(idea),不是一種音樂類型”。因為K-Pop音樂里有流行、有嘻哈、有R&B、有舞蹈,其中哪種都不是韓國特有的。前段時間韓國女團BLACKPINK的成員Lisa登上法國頗有流量的色情舞臺瘋馬秀,這件事在她的亞洲粉絲當中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粉絲們認為Lisa作為亞洲文化代表,上瘋馬秀表演是在矮化亞洲女性。但你要是只把偶像視為產品,就很快能明白經紀公司的邏輯:為了拓展市場,當然要到最有流量的地方去做營銷。這兩個狠招,是K-Pop得以大行其道,并被全球市場視為亞洲文化符號的重要原因。這幾年,在韓國之外的不少亞洲市場,也開始接受這件事了,越南語里已經出現了一些受韓國影響的固定短語,比如美容院就很愛跟客戶承諾“long lanh nhu phim Han(像韓劇一樣美麗)”或“trang nhu Han Quoc(像韓國人一樣白)”。關注高價值敘事但為了商業價值最大化,K-Pop偶像們真的能徹底拋開民族性和對抗屬性嗎?很難。尤其是在K-Pop偶像們孵化出了高度組織化的飯圈文化之后。日本的《外交官》雜志就說,韓國文化的軟實力所在,是傳播了一種不再關心長輩政治的新一代思想。但請你意識到,“不關心長輩政治”并不等于“不關心政治”,孩子們更可能被導向新的政治議題。前兩季《商業參考》,我們在討論情緒價值的時候,也討論過偶像產業,我們說偶像是一個放粉絲情緒的碗。你哪怕不想對抗,別人也可以往你身上裝對抗性。這叫“給情緒賦予意義”。一個精美的情緒產品,如果缺乏自身穩定的價值內核,很容易被第三方借力。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在日本,這一代的中年女性群體就被稱作“韓流媽媽”,她們就在努力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拋開日韓恩怨,在文化上欣賞K-Pop和韓流影視作品。她們為什么愿意這么做呢?因為韓流提供了更多的女性視角,能成為嘴替,替她們宣泄女性在社會里的憂郁和怨憤,這被日本中年女性拿來當作武器,來對抗本國動漫文化里的“男性凝視”。一種文化產品,能影響媽媽群體,那可不得了。有個咨詢機構在2021年做了一項民意調查,發現一組悖論:48.8%的日本人對韓國印象不好,但年輕人里有超過3/4對韓國有好感。日韓關系的這種轉暖方式,是幾十年前的政客們意料不到的。但年輕的偶像們真的知道自己在表達什么嗎?他們又會怎樣影響更年輕粉絲們的世界觀?這些也都是在給新時代增加新的不確定。這是我想要邀請你借著K-Pop留意的變化趨勢:商業世界里最強的那一類情緒型產品,正在全球市場上,重構民眾的身份認同。切換到我們自己的角度,這也正是小紅書、TikTok和《原神》們對中國的戰略意義所在。先不說別的,實體產業的升級也必須配合著文化產業的出海。文化故事如果沒有平臺可以講、或者講不好,品牌就很難喚起向往,再優質的中國制造也仍然會被海外市場看作義烏的白牌。130|進化論王一平:AI的投資價值在二階導投資社區雪球涌現出過不少神人,比如私募投資機構“進化論資產”的創始人王一平。他早前是一個個人投資者,因為愛鉆研、投資理念獨特、又愛分享交流,2014年在網友的鼓動下,走上了雪球大V轉型私募基金的路。他創辦的進化論資產在投資界基本大獎拿了個遍,資產管理規模也超過過100億。我個人這些年也默默從他的分享中,得到過不少啟發。前段時間我在看王一平分享的2024年展望和策略時,發現他談到的兩個問題,正好是當下絕大多數人都很關心、又沒有定論的。一個問題是“今天的中國經濟會不會重蹈日本1990年代的覆轍”,另一個問題是“AI熱潮應該怎么投資”。王一平對這兩個問題的判斷和推演邏輯都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征求了進化論資產的同意,把它分享給你。中國不會是下一個日本王一平第一個主張是,中國不會是下一個日本。1990年代,日本進入失去的三十年,固然有房地產泡沫破裂和人口老齡化的作用,這兩點跟我們當前的情況有些許的呼應。但當時它房地產泡沫破裂只是催化因素,老齡化也只是它的附加作用,真正在當時導致經濟衰退的關鍵因素是另外三個:1. 在中低端制造業領域,1990年代中國崛起,對日本的實體產業形成了“抽血效應”,使得大量輕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被中國產業替代,或者轉移到了中國。2. 在高端制造業領域,1990年代以后,日本半導體行業走向衰弱,全球市場份額逐漸被蠶食,美國分走了IC設計、中國臺灣分走了晶圓加工、韓國分走了儲存、歐美分走了半導體設備。3. 在科技創新領域,1990年代原本是全球科技互聯網革命的發展時期,但日本國土有限,人口基數和語言環境也受限,導致它缺乏互聯網發展需要的規模效應和鏈接效應,也錯過了這個時代級機會,沒有孵化出大公司、大產品。所以當時日本的經濟發展情況類似一輛行駛中的自行車,遇到了房地產泡沫破滅和人口老齡化問題這兩個大坑,在顛簸中降低速度。但前面這三個因素像是更大的摩擦力,讓這輛自行車再回不到原來的速度上。那中國也會這樣嗎?我們同樣來看中低端制造業、高端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領域。先看中低端制造。在王一平看來,90年代,中國之所以能對日本形成巨大的“抽血效應”,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跟日本比,經濟基數足夠低、市場足夠大,有足夠的勢能落差。拿1987年的數據來說,日本的人均GDP達到2.07萬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同期中國的人均GDP只有251美元。雙方差距接近100倍。而在當前,中國的人均GDP遠遠沒有達到日本曾經達到的水平。我們參考2020年數據的話,中國人均GDP 1.04萬美元;同時,在外界看來最有機會跟中國形成落差,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東南亞,人均GDP是0.45萬美元;墨西哥是0.87萬美元;印度是0.19萬美元,都沒有形成當年100倍的差距。同時,中國自己還有足夠多的人口、足夠廣闊的產業縱深,讓本土的生產成本具備顯著的比較優勢。因此,王一平認為日本的經濟歷史在中國重復上演是不現實的。——我補充個數據,前段時間我看到CEIC的一個統計:2018年以來,在中國珠三角和長三角產業外遷的同時,中國中西部15個省份的出口猛增了94%,將近翻了一倍。而相同時期里,印度的出口只增長了41%,墨西哥增長了43%,越南增長了56%。也就是說,中國制造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仍然在中國境內。其次,是高端制造和科技創新,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看。像前面說的,日本當年存量科技產業被瓜分之后,它的科技創新能力沒有再續上。但中國當前的科技還在持續進步:在半導體領域,華為和中芯國際不斷有量產自主研發消費級芯片的消息傳出;在智能電動車領域,中國出現了一批領軍企業,把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13%,壓縮到2023年的6.4%,中國自己的汽車出口也超越日本成了全球第一;在光伏發電領域,中國占了全世界供給的80%,也是全球第一;另外在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領域,中國也都在逼近世界一流水平。這么看上去,人口紅利不再,但工程師紅利仍然在繼續,這保證了科技進步的持續動力。這樣一來,科技動力強勁就不必懼怕暫時的經濟停滯,這一點可以參考美國的歷史。2008年次貸危機時,美國也遭遇了嚴重的房地產泡沫破裂,由此引發了金融危機。這不僅將美國經濟拉入泥潭,還把危機外溢到了全世界。但美國自己,僅僅用了2到3年的時間就逐步從衰退中恢復過來了,這中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自身的科技互聯網行業在不斷進步,半導體、移動電子產品等高端制造業在持續發展。回到中國。當下有些觀點認為,中國的人口基數在下降,會導致房地產市場持續不景氣。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全面。在王一平看來,房地產的定價本質上取決于它所在地區的現金流。對于現金流好的地區,人口甚至會增長,大家會持續尋找更好的賺錢機會,房地產的問題就能解決。——這也是當下中國花大力氣來扶持和激勵科技產業的原因。我再補個信息,1月底教育部在一個內部黨組會上強調說,接下來要優化中國高校的招生結構,引導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這顯然也是為了跟整個國家的重點領域、重點產業攻關目標打配合。你如果是中學生家長,這個消息你要留意了。AI產業的價值在二階導我想跟你分享的王一平的第二個主張,是關于AI的。他認為,2024年在布局科技創新的時候,應該假設AI產業的基礎設施已經足夠完善、在此基礎上去尋找和投資那些衍生需求,比如各種AI應用,和AI PC、AI耳機這類的終端硬件。也就是說,他主張去布局AI產業的二階導數。這跟當下資本們普遍去追逐和布局AI芯片和各類基礎設施的玩法就很不一樣。王一平的邏輯是這樣的:在GPU和光模塊等等跟算力相關的硬件方向上,資本們過分樂觀、預期也過于一致了,這對投資回報是不利的。這是因為AI雖然是劃時代的核心技術引擎,但AI云端算力需求的極端爆發是不可持續的。他這個觀點基于三個判斷:第一,GPU是類設備的耐用品,而不是易耗品,訓練AI所需要的算力部署需求相對前置——比如你明年要訓練,今年就把10億美元訂單給派出去了——但這樣的前置需求未必能一直高速增長。——他說的這事在國內已經開始有跡象了。之前有消息說,百度在2023年8月份,就找華為訂購了1600顆昇騰AI芯片,當時就是未雨綢繆打的提前量,以防未來無法再買到英偉達。華為在2023年下半年,也已經把這批芯片分批交付給百度了。第二,人類迄今為止的知識積累曲線是階梯型逐漸上漲的,因此,可以導入大模型的知識庫,一開始可能會有“從0到1”式的大爆發,但這種大爆發后續也不會維持。他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在下一個時代,你哪怕有足夠的算力來訓練AI,也沒有那么多的知識數據來投喂了。第三,隨著模型算法的升級,模型輸出同等內容所需要的算力資源也會不斷降低。也就是算法進化可以四兩撥千斤。基于這些判斷,王一平更傾向于把基礎設施搭建階段跳過去,直接去想象算力中心和大模型完善之后的后AI世界,更多去關注爆款AI應用和終端硬件。科技參考089|從草莓餡餅沒草莓說起(下)上一期我留了一個問題,既然我們已經可以用氣相色譜儀分析真實水果中幾百種揮發物質的化學成分了,為什么不按比例認認真真添加360種化合物,把草莓味餡餅做得像真草莓一樣呢?簡單地說,消費者已經被食品工業調味馴化到不關心這一點了。這個答案聽上去有點讓人無奈,但卻是現實。這期《科技參考》,我們來深入說一說。更具體來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還原草莓的味道,其實屬于頂級難題,比還原榴蓮味道要難得多。你可能覺得有點意外,榴蓮那種奇怪到噎人的味道,怎么可能模擬起來很輕松呢?其實,凡是氣味強烈、濃重的水果,味道都屬于比較好還原的。擁有濃烈的氣味,從化學角度說,差不多等同于揮發性化合物更加單一。在氣相色譜儀里找到香氣值最大的幾種成分,把它們按比例拼湊在一起,大概就可以還原出七八成榴蓮的味道了。氣味還原難度大的是那種味道辨識度低的。草莓就是一個典型,它除了淡淡的清香,還有股淡淡的奶香,和吃起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紅又大、嫩又香的草莓吃起來想不到竟然那么酸”,這就是大家的感受。退一步說,就算通過化學分析調配出來的成分和真實成分大致類似,也很大可能讓人覺得味道不像。就拿人類產出的第一個香精——香蘭素——來說。我還是把上期的兩張氣相色譜儀的結果圖放在下面,一個是對天然香草豆莢萃取出來的汁液做的分析,另一個是對人工合成香草精的分析。兩張對比一看,還真是有高度相似性。但實際結果呢?你只要吃過那種黑色枯木枝一樣的天然香草調出的食品,就知道和人工香草精的味道差別還是挺大的。天然香草有一股奶香,更包含皮革的味道、香煙的味道和朗姆酒的味道,和更多語言描述不出來的味道。人工香草精只有奶香一種味道算得上吻合,其他味道都沒有,總體來說相距甚遠。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以為香草味冰淇淋就是原味冰淇淋的原因,畢竟冰淇淋的主要成分就是奶,和人工香草精的奶香味道高度重合。人工香精都做不到完美模擬香草味道,就更別提模擬草莓味這種頂級難度的任務了。有能力模擬卻又沒有模擬出來的第二個原因是,消費者不介意兩者不像。比如天然香草,上百年來,馬達加斯加島占50%的全球產量,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墨西哥加一起占25%,全球其他地區加一起占25%。近十年來,全球產量就是在一年6000噸到8000噸浮動。今天的價格合算人民幣大約1200塊一公斤,前幾年還被炒到4000多塊錢一公斤,而白銀今天一公斤是3300塊。這東西是很少有人消費得起的。所以,即便不像,又有誰能指認出來呢?這是第一種對味道差異不介意的原因,大家普遍不知道原來什么味兒。但草莓這種東西誰都吃過,人工香精和真實草莓差異大,為什么也沒人介意呢?因為我們的視覺、嗅覺和味覺早就被食品工業馴化了。在美國,超過一半的食物熱量是由那些深加工食品提供的,很多孩子出生后吃的第一口食物就是深加工后的食品。1999年發表在《化學感應》(Chemical Sense)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嬰兒接觸香草醛對長大后食物偏好的影響。這個研究最初由德國科學家提出。在德國售賣的新生兒和幼兒奶粉里一直在添加香草精,人生早期接觸香草精的味道,會不會導致他們今后對食物的偏好呢?他們的實驗是在法蘭克福環保博覽會上隨機挑選133名參觀者,回答自己是母乳喂養還是喝奶粉,填完問卷后,要求品嘗2種番茄醬,然后選擇一款認為口味最好的。其中一種番茄醬里添加了萬分之五的人工香草精,結果62.4%的人偏愛純番茄醬,37.6%的人偏愛添加香草精的番茄醬。但偏愛純番茄醬的人里,有71%的人是純母乳喂養長大的;偏愛香草精番茄醬的人,有67%的人小時候是吃奶粉長大的。由于那時候德國奶粉普遍添加香草精,所以只要是吃奶粉長大的孩子,必然在人生早期就接觸了這種物質,而這很可能是他們長大之后對人工香草精產生味覺偏好的原因。就算嬰兒斷奶前沒有喝過任何有人工香精的東西,今天超市里只要是加工食品,肯定都有人工香精。精美的紀錄片總說,享受食材本身的味道,但實際上,大部分食材本身的味道對人的吸引力是遠遠趕不上食品工業調配出的人工香精的。以人工香草精為例,盡管它和真實香草味道差很遠,但作為人類第一款用化學方法合成的香精,在當時是非常震撼的,因為之前想獲得這么濃厚、穩定的奶香,不知道要費多少勁。今天食品企業的調香師都是怎么工作的呢?通常是公司或者客戶要求模仿出一種香精,給調香師一些目標品,比如競爭對手的食品,或者是采購來的水果。調香師用氣相色譜儀分析過后,假如有20種成分的香氣值大于3,那么就用其中香氣值最高的12種化學成分,再憑自己經驗,加上8種能提升味覺好感度的成分,最終這20種化學成分就是新食品的香精原料了。公司或者客戶提的要求并不是他們的個人偏好,而是通過銷售數據統計出來的人們的口味偏好。某類健康飲食倡導者可能認為應該少油少糖少鹽,但大量用戶的統計數據告訴公司,重油、多糖、多鹽、味道夠濃才能賣得比對手更多。所以,不是調香師不想還原100%的草莓味,而是食品研發的人知道,大家都迫切地需要不像草莓味的草莓餡餅。其實,受到馴化的不止是嗅覺,還有視覺。視覺對一個人評價食物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但食物全都是還沒聞到吃到就先看到的,顏色足可以左右人們對食物的判斷。這方面的研究結論非常多。比如,白色杯子里的咖啡比透明杯子里的咖啡更苦,但實際上它們是同樣的咖啡分裝在不同杯子里了。還有,牛奶是不是很白,對人們評價牛奶口味特別重要。葡萄酒方面更是有各類神話,但如果把白葡萄酒添加無味道的紅色色素后,品酒專家對這杯酒的評價全都是描述紅葡萄酒的詞匯了。如果讓專家用不透明的杯子品嘗,盡管他們沒有看到顏色,他們大都可以識別出是白葡萄酒。也就是說,在極端情況下,視覺對葡萄酒的調味效果已經超過了味覺和嗅覺。在激烈競爭下,美國食品企業會開發一些新奇口味的食品,比如柚子味兒汽水、楊梅味兒口香糖、荔枝味兒冰淇淋,大部分美國人根本不知道這些水果是什么味兒,所以食品企業可以盡情發揮,甚至只是簡單的香草味和甜甜的味道都不會有人質疑。因為這就是大家最喜歡的味道,不過前提是在包裝上印滿那種水果的圖案。食品工業還可以針對性的加入明膠和餅干碎屑,讓一款食物既有嚼勁,又有脆脆的口感。尤其小孩子,對這類食物是完全沒有抵抗力的。今天常用的人工香精有大約6000種左右。盡管有一些國家規定了0-6個月的嬰兒配方奶里不允許添加人工香精,但限制也就停在6個月,大一些孩子的輔食是可以添加的。化學和食品工業的結合不止碾壓了我們味覺、嗅覺上的天然偏好,也徹底阻擋了新的植物成分進入世界貿易體系。從16世紀開始的大航海開辟的殖民地種植經濟,香料和成癮物質是兩種最重要的物資。有人可能想問,香椿為什么沒能成為世界香料貿易的一分子?檳榔為什么不能像煙草茶葉咖啡一樣成為世界性的成癮物質的一分子?因為它錯過了16-19世紀的貿易窗口。這個窗口只有300年,只要在這個時段里這類植物沒能被歐洲人帶到全球各地廣泛種植,不論是香料植物還是成癮性植物,之后就再也不可能普及到全球了。是誰把機會窗口關上了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