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遷移》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單元的大目標為主要結合“七普”人口數據,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調查山西現階段人口分布、人口遷移的方向、人口遷移的原因,結合山西合理人口容量,最終得出山西吸引人口的對策。本節是單元教學中的第二個教學任務,人口遷移的方向、人口遷移的原因及帶來的影響。教學分析課標要求運用資料,描述人口遷移的特點和影響因素。課標分析1.認知內容是“人口遷移的特點和影響因素”人口遷移特點是指某一時間段內的某個區域內,人口遷移的主體人群、遷移方向、遷移方向和距離、主要的驅動因素。影響因素分為自然、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2.行為條件“運用資料”是要求學生能夠從圖、表、文字等資料提取有效地理信息。注意多種形式資料選取。3.行為動詞是"描述"要求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語言表能力。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人口遷移現象有了基本的認識,歷史學科也有相關知識的鋪墊,但對人口遷移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知之甚少。教學目標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區分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2.讀專題地圖,能夠說出當代人口遷移的特點;(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3.結合實際案例,能從空間和時間維度,具體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形成分析人口遷移的基本思維模式。(綜合思維、區域認知)4.根據圖文材料,辯證說出人口遷移行為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產生的影響。(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學習情境本節課的情境設計以同學們都熟悉的家鄉山西省為背景,從時間維度主要區分為兩大模塊。一、2024年春運為代表的現代人口遷移二、以“走西口”為代表的早期人口遷移設計理念1.創設真實情境,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問題。2.設計學生活動,實現問題鏈的突破3.落實地理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探究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人地協調觀——人口遷移行為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產生的影響地理實踐力——專題地圖識圖、獲取材料中地理信息的能力, 實地調查:家族人口遷移的歷史教學過程導入2024年春運是疫情防控轉段后第一個常態化春運。連日來,人們回家探親、假期旅游的腳步不停,飛機、高鐵、火車、長途客車、自駕等出行方式并行。數據顯示,自1月26日春運啟動至2月11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過35億人次。同學們,春節期間你們參與了人口流動了嗎,分別的起始地和目的地是哪?請問屬于人口遷移嗎?概念辨析師:什么是人口遷移?生: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師: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有什么區別呢?當堂辨析:下列人口流動行為中,哪些屬于人口遷移?1.我國春運期間的人口移動。2.公司職員外出出差。3.住在廣州的小明和家人去上海姥姥家探親。4.張成高中畢業考取大學去外省讀書。5.王艷從甲縣A中學轉到乙縣B中學讀書。6.2015年在德國難民營生活的敘利亞難民。讀圖指導讀春運熱門遷入地專題地圖。首先看圖名,左邊是年前熱門遷入地,右邊是年后熱門遷入地。圖中圓的位置表示遷入的城市,圓的大小表示遷入人口的多少。師:讀春運熱門遷入地專題地圖,對比兩幅圖流入城市有什么差異。生:不同時間流入城市的特征不同除夕前——流入城市主要為經濟不發達的中小城市春節假期后——城市多為經濟發達及沿海的大城市。師:思考背后代表的人口遷移的方向是?生:除夕前的目的地是遷移前的家鄉,春節后的目的地是遷移后現在工作的地方。師:根據不同時間段熱門遷入城市的變化,總結現階段我國人口遷移的方向生:經濟不發達的中小城市 經濟發達的大城市 人口推拉理論師:為什么人口會遷移呢?生:去更好的環境、更好的工作......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遷入地在某些方面有更強的吸引力,對應的遷出地有推力。這就是人口學中的推拉理論。人口遷移的動力由遷出地的推力(排斥力)與遷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構成。合作探究對比全國和山西人口遷出目的地圖,探究現代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對比山西和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點?1.從城市等級的角度,歸納山西人口遷移的方向,分析原因。生:山西人口遷移向經濟更發達、城市等級更高的城市。2.山西遷出目的地的空間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原因。生:分布明顯不均衡,北方多南方少,主要分布在北方,北京最多、西安次之。3.對比全國熱門城市遷入地,山西遷出目的地有哪些差異?分析原因。生:全國分布較為均衡,山西的以山西周邊的城市為主,可能的原因是氣候相似、文化相似......案例分析——影響因素山西人口的遷移在古代和現代的影響因素相同嗎? “走西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活動,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成千上萬的山西、陜西等地百姓涌入歸化城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材料一:晉西北地區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帶,溝壑縱橫,土壤貧瘠、植被鮮少,降水不足,水土流失相當嚴重。歸化城坐落于黃河與大黑河的沖積平原之上, 土地肥沃、地形地勢平坦, 灌溉條件較好。材料二:16至20世紀的五百年里, 山西省發生特大災難240次, 大旱災783次、中等旱災439次、小旱災95次, 總計1 511次。材料三:“清代一歲一人之食約四畝, 十口之家即需四十畝”。順治十八年山西人均土地4.49畝、乾隆三十一年5.12畝、嘉慶十七年3.95畝、道光十九年3.67畝。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增多。嘉慶二十五年, 歸化城六廳滋生丁口十二萬零七百七十六人, 田地三百零二萬四千一百七十一畝。歸化城人均耕地約為25畝。材料四:道光時期大臣琦善就曾大肆兼并土地。據《中國革命史》統計, “琦善一家占有的土地面積達256萬畝之多, 至于當時的一般官僚和地主, 也無不占有相當面積的土地”材料五:康熙時期對內地人去塞外墾荒采取默許的態度, 到了雍正、乾隆時則頒布政令鼓勵移民。《清高宗實錄》中指出:“如有貧民出口者, 門上不必阻攔, 即時出發”。《綏遠通志稿》中也指出:“一年成聚, 兩年成邑”。1.根據材料,歸納“走西口”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學生小組完成下表教師總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交通和通訊、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發展、家庭和婚姻。政治因素:政策、戰爭、社會變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發展、家庭和婚姻。2.對比早期和現代人口遷移的異同。(主要影響因素、遷移方向距離等)早期人口遷移,主要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遷移范圍小;現代人口遷移,主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范圍大。共同特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思考——人口遷移的影響材料:走西口直接帶來了邊塞繁榮遷入地 :從中原而來的大量移民,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與農耕文化,促進了農耕界線向北推移。蒙古經濟也由單一的游牧經濟,向著農牧并舉、多元發展邁進。經商務工者的紛至沓來,刺激了商業的繁榮和城鎮的興盛。包頭有著“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的說法,清朝對蒙貿易的最大商號“大盛魁”,也成就了晉商的美名。遷出地:從口外回到故鄉的人,不僅帶回了各色皮毛制品,還把蒙古地區的馬牛羊牧養技術帶到了內地,既改善提高了內地百姓生活水平,又促進了養殖業發展,也給山西留下了一座座恢弘的大院。根據材料,歸納人口遷移對區域的正面影響(從遷入區、遷出區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方面分析)2.觀看視頻,分為遷入地、遷出地兩組,歸納人口遷移的影響。本節課總結課后活動調查家族人口遷移情況1.以家庭人口為調查對象,具體詢問遷移經歷及原因。2.處理調查數據,繪制家族人口遷移路線圖。3.分析不同時代,家族人口遷移的特點和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