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 消化與吸收一、教材分析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人體的呼吸器官和呼吸作用之后,進一步認識食物是怎樣消化和吸收的。活動1“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目的是引領學生通過咀嚼饅頭,感覺饅頭在口腔中發生的變化,形成消化的概念。活動2“探索食物的消化之旅”旨在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消化器官及食物消化與吸收的過程。應用與拓展“制作消化道模型”目的在于通過指導學生制作消化道模型,進一步加深對消化道及消化器官的理解,并形成新的問題。二、學情分析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能夠使用不同感官初步進行觀察研究以及查閱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這為學習本課奠定了技能基礎。三、課標要求核心概念:5 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內容要求:5.5 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3~4年級 ⑦描述人體攝取養分的器官四、教學目標科學觀念:知道食物在口腔中是怎樣被消化的,了解人的消化器官及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科學思維:能從日常飲食的現象中提出消化與吸收問題。能利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了解食物消化的過程。探究實踐:能通過體驗、查閱資料、制作模型等方式獲取食物消化與吸收的信息。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態度責任:能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產生探究興趣。能嘗試用多種材料、多種方法制作消化器官模型,體會創新的樂趣。五、教學重難點重點:認識消化器官及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過程。難點:能說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六、教學準備PPT課件、學生活動手冊七、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常言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我們每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來自所吃的食物,食物為我們提供各種營養,那么,食物是怎樣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和吸收的呢?課題:消化和吸收(二)探究與發現1、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口腔是食物消化起始的地方,吃一口饅頭細細咀嚼,有什么感覺?現象:饅頭越嚼越甜饅頭為什么會越嚼越甜呢 試著分析饅頭在口腔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首先,饅頭在口腔中被牙齒研磨成碎塊,舌頭將饅頭和唾液攪拌在一起,接著,唾液分解了饅頭中的淀粉,使饅頭變甜。那么,你知道淀粉被唾液分解成什么了嗎?師:淀粉被分解成麥芽糖,所以就有了甜味。像這樣食物在消化器官中被磨碎并被分解的過程,叫消化。口腔只是消化的起始,食物經口腔進入人體后,還要在不同的消化器官中被進一步消化,才能被吸收利用,下面就讓我們探索食物的消化之旅吧1、探索食物的消化之旅查閱資料,了解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嘗試描述并記錄這些器官的形態結構及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人的消化器官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從上到下依次是: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胃腺、腸腺),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和胰。口腔:由唇、頰、腭、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功能:咀嚼食物,把食物磨碎并對淀粉初步消化。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胃:分賁門、胃底、胃體、幽門等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胃腺,可以分泌胃液。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食物在胃內形成食糜,食糜借助胃的蠕動逐次被排入小腸,另外,在胃內蛋白質被初步消化。小腸:在消化道內最長,長約5-6米,小腸壁的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皺襞上有許多絨毛狀的突起,這種突起叫做小腸絨毛,使小腸的表面積大大增加,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這種結構特點有利于小腸吸收營養物質.所以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腸絨毛之間有腸腺的開口,內有多種消化酶,可以對淀粉、脂肪、蛋白質進行消化,所以,小腸又是主要的消化器官。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無機鹽,形成和排出糞便。消化后的營養物質,會穿過消化器官壁進入血液循環,被運往全身各處,這個過程叫吸收。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后才能被身體利用。(三)應用與拓展制作消化道模型用紙或橡皮泥制作消化器官的模型,按照人體消化道生理結構順序依次制作食管模型段、胃模型段、 小腸模型段和大腸模型段。用報紙剪出人體軀干部的輪廓圖,大致標出腹腔的范圍。將制作成型的消化器官固定在身體輪廓的恰當位置,并把食管模型段的下端出口與胃模型段的上端入口連接, 胃模型段的下端出口與小腸模型段的上端入口連接,小腸模型段的下端出口與 大腸模型段的入口連接,組成人體的消化道。向大家展示制作好的模型,說說制作方法和過程。八、板書設計消化與吸收消化:食物在消化器官中被磨碎并被分解的過程人體消化道: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吸收:營養物質穿過消化器官壁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