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這是誰的葉教學設計01.核心概念。5.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6.生物體的穩態與調節。02.學習內容與要求。5.1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6.1植物能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己的生存。03.教材簡析。《這是誰的葉?》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的第四課。本課加強對葉的特征的認識,知道葉的不同特征是辨認植物的重要信息,能夠根據葉的特征到周圍環境中尋找它們分別是哪種植物的葉。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一年級的孩子已經能夠辨認比較特殊的葉,例如銀杏葉、芭蕉葉等,周圍植物種類繁多,很多是叫不出名的,因此,不能選擇認植物名稱的方法進行教學,再說,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喜歡到處跑,一點小事就容易興奮,顯然將他們帶出教室進行“放羊式”教學更不靠譜。那么,怎樣讓孩子們整節課都能被“葉子”所吸引,而教師組織又不費力呢 本節課我就是從這個問題開始展開思考的。05.教學目標。(一)科學觀念:1、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特征。2、能認識周圍比較常見植物的葉,并且說出是怎么認識的。(二)探究實踐:1、知道用什么方法觀察葉,學習用語言對觀察到的葉的特征進行描述。2、用簡筆畫的形式描述葉的外部特征。3、根據自制卡片上葉的特征去尋找這是哪種植物的葉。(三)科學思維:1、用科學詞匯描述葉一生的變化。2、能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3、通過分析、比較,用語言解釋自己是怎么找到手中這種植物的葉的。(四)態度責任:1、對常見植物表現出想要進行探究的興趣。2.想要到植物生長的環境中去觀察植物。3、愿意分享自己對于葉的一些看法,同時在室外活動中養成細致觀察、與人合作等習慣。06.教學思路。學生已經見過各種各樣的葉,也已經知道了葉有很多相同點,這節課主要是辨認葉的不同點。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習的關于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能想辦法找到手中的葉是屬于哪種植物的葉,還能想辦法證明自己找得正確與否。但是,他們年齡太小,老師希望他們分小組進行尋找,可是他們還不知道小組如何分工合作,更不懂如何有序進行觀察對比,而我們學校的植物品種繁多,約摸三四十種,鑒于這些實際情況,我將本課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用語言描述手中“撲克牌”上葉子的特點;二是針對這種葉子的外部特征尋找這是哪種植物的葉子。(一)設計思路:1、創設情景,了解不同類型的葉子具有相同的各個部分,同一種葉子具有共同特征。2、合作探究,找到手中的葉子是哪種植物的葉子。3、用自己的方法驗證手中的葉子就是自己找到的那種植物的葉子。(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小組準備:帶有葉子圖片的“撲克牌”一副、活動手冊、撿到的葉子(三)教學過程:一、聚焦:揭示課題。1.大家聽過小蝌蚪找媽媽嗎?2.圖片展示幾種孩子們熟悉的樹葉:銀杏葉、芭蕉葉、雪松葉等。提問:它們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3.葉多種多樣,那么同一種植物的葉子相同嗎?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如果要你認識比較常見的植物,你會根據什么來認?揭示課題:這是誰的葉?【實時評析】從小蝌蚪找媽媽引出給葉子找媽媽,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如同未斷奶的嬰兒一樣,時時想媽媽,于是我從給他們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引出給葉子找媽媽,基于兒童的年齡特征,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為接下來營造安靜有序的科學課堂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二、挑戰一:說說你手中“撲克牌”上植物葉子的特征。1.出示某張撲克牌,提問:這張“撲克牌”上植物葉子有什么特征,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想法。教師適時追問:如果不出示這張“撲克牌”,你能根據同學的描述說出或者到校園里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葉子嗎?(教師可以示范,也可以請描述很到位的小朋友上臺演示,讓所有的孩子都知道我們在做什么。)【實時評析】當孩子們還沉浸在為小蝌蚪找到媽媽而開心的時候,又一個足夠吸引他們的神器出現在他們眼前,這一次是雙重意義的事情在等著他們:一是親自幫葉子找媽媽,剛剛可能還在為幫蝌蚪找媽媽的不是“我”而略帶遺憾,那么這次機會說什么都不能錯過,于是安靜地張開雙手做好接撲克牌的準備;二是老師會發一張怎么樣的撲克牌給我呢?好期待。老師就借助這樣的兩張“王牌”:一張是軟牌,因為絕大部分孩子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是媽媽;二是眼見為實的“硬牌”,老師即將發到我手中。這樣的課,對于六歲的孩子來說,吸引力為五顆星。2.提問:你是根據葉子的什么特點找到的?學生回答。3.怎樣才算成功找到了呢?4.出示操作指南。①看:用眼睛看葉子的形狀,看它是什么形狀的,如果描述不出來,也可以畫出來;②摸:用手摸葉子的厚薄、軟硬,同時還要摸摸邊緣有沒有刺,葉的表面光滑還是粗糙,總之要比較全面地說出摸到的手感;③聞:用鼻子聞葉子的氣味時可以采用扇風的方法,也可以將鼻子湊攏葉子進行聞,主要是聞一聞有沒有比較特殊一些的氣味,例如香味、臭味、刺鼻嗆人的辣眼睛之類的氣味等;④對比:可以將植物的葉子(撿樹葉,不能隨便采摘)與“撲克牌”上的葉子重疊進行比較,這樣可以直觀地看出它們的形狀是否相同,因為同一種植物的葉子形狀是相同的。5.交代室外觀察尋找活動的注意事項:①尋找時可以按照一定的位置或者方向進行,例如先到前坪找,如果前坪沒有,再到后坪去;②尋找時可以先從高大的樹木開始找,再找不高不矮的灌木叢,最后再找低矮的植物,例如大樹——紅桎木——小草;(瀏陽是紅桎木之鄉,所以孩子們都認識)③小組同學可以互相有個照應,先找到的同學幫助暫時沒找到的,大家互相關心照顧(因為這副“撲克牌”有些特殊,是我專門為孩子們認識學校的植物準備的,“撲克牌”上的葉子都可以在學校找到自己的“媽媽”);④在尋找葉子“媽媽”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6.小組匯報:找到的葉子與你的“撲克牌”上的葉子一致嗎?你是怎么確定的?小結:通過這次活動,培養了孩子們室外分組活動時仔細觀察、相互幫助的良好品行,同時再次認識了葉子的基本特征,知道了同一種植物的葉子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實時評析】這個活動是孩子們的最愛,尤其是“撲克牌”,人手一張“撲克牌”,當時我設計的時候就想到了孩子們的喜好,靈感來自于上面配來的卡片,我拿到手后發現卡片正面是一張葉畫,反面是與之相對應的植物,也就是植物“媽媽”,我當時就想,這樣設計還需要去找嗎?直接反過來就是了,探究活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通過一個班的實際教學,我更加確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動手做一副葉子“撲克牌”,因為這些卡片上的植物幾乎都是北方植物,而我們是南方小鎮,植物品種完全不同,所以我就停下了其他班的課,一直等到我做好了這副“撲克牌”才上,效果出奇的好。三、挑戰二:討論:你們是根據葉子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媽媽的?你是在哪里找到的?1.提出問題:你是根據葉子的什么特點找到的?2.匯報交流。教師適時提醒:①用眼睛看②用手摸,有沒有比較特殊的手感?③用鼻子聞,有沒有特殊的氣味?④與“撲克牌”上的葉子重疊進行比較,它們的形狀是否相同?3.記錄。4.繪畫、拼貼畫:小組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記錄,完成活動手冊。教師巡回指導,展示做得好的貼畫,進行表揚。小結: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就說明這種植物喜歡這樣的環境,我們要好好保護它們,讓它們在我們的校園里好好活著。【實時評析】也許你會覺得一年級的孩子匯報交流沒有什么意義,那你就錯了,這節課因為有“撲克牌”這個尚方寶劍,整節課老師就相當于一個追隨者、觀望者和信息收納箱,孩子們要說的太多了,因為每個人的葉子不一樣,而現在的孩子大多都善于分享交流,尤其是看到別人跟自己的不一樣時,便激發了他們愛說、想說、要說的神經,即使你想阻止他們,那也無濟于事,我何必要做那樣的“壞老師”呢?因此這個活動我只需要分成兩個步驟:一是說說你是怎么找到的?二是將撿來的葉子拼成了什么樣的貼畫?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老師就當個提調,尚好。四、拓展。1.將“撲克牌”收上來,留給下個班用,因為孩子們都喜歡真的撲克牌,所以也喜歡老師的“撲克牌”,從而效果好。2.我們今天這節課認識了這么多的葉子,并且幫它們找到了媽媽,那么這些植物是活的嗎?你從哪些方面覺得它們是活的?3.教師小結:請你們搜集一些能夠證明它們是活的證據,下節課進行匯報交流。【教學反思】基于六歲孩子的心理機制,本堂課我設計了一個能緊緊抓住學生心靈的場景:給葉子找媽媽,選擇了一個能吸引學生眼球的道具:自制葉子撲克牌,同時保證孩子們拿著不同的撲克牌能夠在校園內找到各自的“媽媽”。這個年級教學后我發現,課堂上唯一需要花心思的就是如何保證學生去室外的安全,整節課教學效果特別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