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語文 年級 高二 學期 春季課題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學習目標1. 能夠梳理中國天文學史上關于地球結構的主要學說及其基本觀點。 2. 能夠賞析自然科學論著的語言特點。 3. 能夠理解并體會古人在進行天文學研究時所秉持的原則。課前學習任務1.梳理文本內容, 完成字詞整理。 波瀾(lán) 安謐(mì) 彌補(mí) 帷幕(wéi) 光曜(yào) 眼瞀(mào) 批駁(bó) 須臾(yú) 責難(nàn) 2. 疏通文言文釋義, 理解各家學說觀點。 (1) 【原文】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 高遠無極, 眼瞀精絕, 故蒼蒼然也 。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 ,俯察千仞之深 谷而窈黑, 夫青非真色, 而黑非有體也 。 日月眾星, 自然浮生虛空之中 ,其行其 止皆須氣焉 。是以七曜或逝或住, 或順或逆,伏見無常 ,進退不同, 由乎無所根 系, 故各異也 。故辰極常居其所, 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 。” 【譯文】宣揚宣夜之說的書都失傳了 ,只漢秘書郎郗萌記載先師相傳說:“天 完全沒有質地 ,抬頭看它, 又高又闊沒有極限, 眼花目眩 ,精絕神息 ,所以是蒼 茫一 片的樣子 。譬如側望遠處的黃土山都呈現出青色 ,俯視千丈深谷而都顯得黝 黑 。那青 ,并不是本來的顏色; 黑 ,也不是因為有東西 。 日月群星, 自然地飄浮在虛空之中, 它們的移動停止都依靠大氣 。所以 ,七星時隱時現, 時順行, 時逆 行, 隱伏和顯現沒有規律 ,前進和倒退也不相同 ,是由于它們沒有根基牽系 ,所 以各個都不相同 。所以北極星總是在那固定的位置上, 而北斗星不和其它的星一 起西沉 。” (2) 【原文】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 其地最高, 而滂沲四隤 ,三光隱映, 以為晝夜 。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萬 里,北極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萬里,外衡高于北極下地二萬里。天地隆高相從, 日去地恒八萬里 。 日麗天而平轉 ,分冬夏之間日所行道為七衡六間 。每衡周徑里 數 ,各依算術, 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極游, 以為遠近之數, 皆得于表股者也。 【譯文】天就像傘蓋和斗笠 ,地就像一個扣著的大盤子 ,天和地都是中間高 而四周低 。北天極的下面是天地的中央 ,這里的地勢最高, 而四周則傾斜向下, 日月星三光交替隱沒出現, 以此形成白晝黑夜 。天的中央比外衡在冬至所在處高 六萬里 。北極低處比外衡在冬至日所在處高六萬里 。北極低處比外衡低處也是高 六萬里、外衡比北極低處高二萬里 。天與地的隆高處相互對應, 太陽距離地面永 遠是八萬里 。太陽附著在天上而平行運轉 ,把冬夏之間太陽運行的軌道分為七衡 六間 。每一衡圓周的長度里數 ,都依照運算的法則, 用勾股定理和重差等運算法 推斷晷影變得最長和最短的情況,以此做為遠近的數據。這些都得于表股的推算。 (3) 【原文】 舊說 ,天轉從地下過 。今掘地一 丈輒有水 ,天何得從水中行乎? 甚 不然也。 【譯文】 書說天體運動從地下經邊 。現在挖掘地下一 丈深就有水 ,天怎么能 從水中運行呢? 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4) 【原文】 又日之入西方 ,視之稍稍去 ,初尚有半 ,如橫破鏡之狀 ,須臾淪沒 矣 。若如王生之言, 日轉北去者 ,其北都沒之頃, 宜先如豎破鏡之狀, 不應如橫 破鏡也。 【譯文】再者, 太陽落入西方的時候 ,看上去是一 點一 點降落的, 開始還有一半,好像一個橫放著的破圓鏡的形狀,一會兒就全落下去 了。如果像王生說的 那樣, 太陽向北轉去有一半的話 ,其向北將要全沒的時刻 ,應該先呈現豎立著的 破鏡的形狀, 不應該像橫放著的破鏡。 (5) 【原文】蓋及宣夜 ,三說并驅; 平、 昕、安、 穹, 四天騰沸。 【譯文】蓋天、 宣夜、 渾天 ,三家學說并駕齊驅; 平昕安穹四家學說 ,也傳 播開來。 (6) 【原文】有能說蓋天者 ,欲令作一蓋天儀, 不知可否 。或云似傘樣 。如此, 則四旁須有漏風處, 故不若渾天之可為儀也。 【譯文】有支持蓋天論者 ,卻沒有一個科學的儀器讓大家信服 ,他們的理論 天似傘蓋在地面上方 ,那么傘的四周就會有空缺 ,這個說法沒有渾天說來得有依 據。 (7) 【原文】 自古論天者多矣, 而群氏糾紛 ,至相非毀 。竊覽同異 ,稽之典經 , 仰觀辰極,傍矚四維 ,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見伏,校之以儀象,覆之以晷漏, 則渾天之理 ,信而有征。 【譯文】 自古以來討論天地結構的人很多, 以至于群起紛爭, 互相毀譽 。從 我個人來看這些學說的異同 ,考據經典 ,仰觀宇宙, 旁觀四方 ,觀察日月星辰的 升降顯隱, 用儀器來校對數據, 用日晷和漏壺來核查自己的判斷, 則渾天說的觀 點 ,是可信并且有證據的。 3.了解作者信息以及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的背景知識。 (1) 作者介紹: 關增建,男, 1956 年生,博士生導師,教授 。1990 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 師從李志超、錢臨照教授,獲科學史博士學位 。同年入鄭州大學工作, 1992 年初 破格晉升副教授, 1995 年破格晉升教授, 任鄭州大學文博學院院長 。2000 年調 入上海交通大學,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 導師, 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 、黨總支書記。主要從事物理學史、計量史研究, 出版著作 6 部, 發表論文百余篇, 獲河南 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兩次, 河南省社科聯優秀成果一等獎一次, 河南 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 、二等獎各一次, 安徽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一次, 其他獎項多種 。 日本計量史學會學報《計量史研究》曾兩度介紹其計量史方面的 工作, 給予高度評價。 貢獻: 和丘光明被譽為“ 中國計量史界的雙璧 ”。 代表作品:《中國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華文明史話 ·計量史話》。 (2) 寫作背景: 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 使得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 這 當然并非好事, 只是人類為獲得現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價罷了 。有識之士很早 就在為此擔憂。在 20 世紀初,當時的哈佛大學校長康奈特建議用“科學與學術 ” 的提法來兼顧兩者, 就已經受到熱烈歡迎。 那時, 薩頓正在大聲疾呼, 要在人文學者和自然科學家之間建立一座橋梁, 他選定的這座橋梁不是別的正是科學史 。他認為, “建造這座橋梁是我們這個時 代的主要文化需要 ”。本文選自《科學史十五講》,《科學史十五講》就是在這 樣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 4. 閱讀推薦資源的任一篇章, 感受語言特點。課上學習任務情境創設: 我校天文學社正式開啟秋季招新, 社團準備以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為 話題, 組織面試選拔社員。 【學習任務一】 【面試第一輪: 下定義, 辨析“ 曠世之爭 ”】 1.要求: 為“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 ”下定義, 并介紹相關學說的觀點 2. 既然天圓地方說和宣夜說的出現早于渾天說、蓋天說,并且這兩個學說也產生 了一定的影響, 那為什么天圓地方說 、宣夜說不足以形成一場曠世之爭?請同學 們們結合文本 2-5 段, 找出文中相應依據, 填寫表格。【學習任務二】 【面試第二輪】品語言, 探究“ 曠世之爭 ” 1. 請面試同學對比以下兩段文字, 賞析原文的用詞特點 原文: 但這種認識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學說, 因為它本身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漏洞。 孔子師徒的說法, 固然可以彌補“ 天圓地方 ”說在形式上的缺陷, 但這種修補卻 也使該說喪失了作為一種宇宙結構學說而存在的資格, 因為它所談論的已經不再 是天地的具體形狀了。 改編后: 這種認識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學說, 它本身存在著比較明顯的漏洞。 孔子師徒的說法, 可以彌補“ 天圓地方 ”說在形式上的缺陷, 這種修補也使該說 喪失了作為一種宇宙結構學說而存在的資格, 它所談論的已經不再是天地的具體 形狀了。 2.請面試同學朗讀以下語段, 并鑒賞語言特點 但是,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 宣夜說的重要性就相形見絀了。從對科學發展的 作用來說, 該學說只是一種初級的宇宙理論, 它沒有與數學結合, 不能用以編制 歷法, 不能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 一 句話, 不能給人們提供有用的信息, 這決定 了它在天文學界必然要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 它在本質上是反理性 的, 因為它認為天體的運動彼此獨立, 互不相關, 無規律可循。這種主張, 杜絕 了人們探尋自然規律的可能性, 所以, 它不利于科學發展, 是一種沒有前途的學 說。正因為如此, 到了東漢末年, 已經沒有人再關注它了。【學習任務三】 【面試第三輪】演學者,提煉科學原則 扮演在曠世之爭中出現的相關學者, 闡述主張 1.根據文本內容(第 10-13 段), 從揚雄 、王充 、葛洪 、朱熹這四位人物中選擇 一位來進行扮演,從“你 ”的角度介紹己方主張, 并說明“你 ”提出主張的依據。 2. 根據文本內容(第 10-13 段), 說明“你 ”提出依據的角度。3.提煉科學爭論與探索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