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3-2024學年浙江上學期期中模擬考試(一)七年級 歷史與社會(考試時間:9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圖為浙江省北部新建或改造的部分鐵路,圖中湖蘇滬城際鐵路的圖上距離為4厘米,則該圖的比例尺為( )A.1:560 B.1:350 C.1:56000000 D.1:3500000讀我國東南沿海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2.關于圖中信息的判讀,正確的是( )A.①③兩處的相對高度為400米 B.②處為山脊C.③處比④處坡陡 D.⑤處為該區域最高峰3.為發展經濟,溪水村規劃了多項旅游開發項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A.A處開發攀巖項目 B.B處開發漂流體驗項目C.C處修建觀景臺 D.溪水村周邊種植果樹,發展生態旅游農業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4.關于“A”大洲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既跨東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②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③地跨高、中、低緯度地區 ④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5.海峽和運河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圖中表示蘇伊士運河的數字序號是( )A.① B.② C.③ D.④6.據研究發現,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根據這一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四幅頭像中,哪一幅最有可能是北京人( )A. B. C. D. 7.在對原始遺址的考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用動物肩胛骨制成的器具,還有一些農作物遺存,他們住的房屋類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樓。這個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8.《史記》記載的“神農耕而做陶”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半坡居民過著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 B.半坡居民制作大量彩陶和黑陶C.原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原始手工業的產生 D.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紡織9.關于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不正確的是( )A.炎帝、黃帝是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B.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打敗了蚩尤部落C.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D.黃帝、炎帝、堯、舜、禹時是我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10.我國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下列青銅器中于湖南寧鄉出土、為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精美的青銅器是( )A. 三足銅鼎 B. 司母戊鼎C. 利簋 D. 四羊方尊11.有學者對東周時期在政治上活動的人進行了研究,發現春秋時期出身微賤的人占26%,而戰國時期增加為55%。這一變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逐漸瓦解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C.爭霸戰爭非常頻繁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強12.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該工程是( )A.長城 B.都江堰 C.鄭國渠 D.靈渠13.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道德經》為人類跳出沖突、戰爭的怪圈,走向和諧之路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精華,《道德經》代表了中國哪位哲學家的思想( )A.孔子 B.老子 C.莊子 D.墨子14.依賴武力實現的政治統一并不能長久,只有文化的統一才有可能實現并維護政治統一。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中與材料主張一致的是( )A.北擊匈奴 B.統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修建長城15.如圖所示的農民起義敘述不正確的是( )A.領導人是陳勝、吳廣 B.地點在大澤鄉C.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D.推翻了秦朝統治16.“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稱贊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漢武帝大一統 D.齊桓公鼎盛17.漠北戰役是秦漢時期反擊游牧民族襲擾戰爭的典型戰役,這場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是因為( )A.顯示了國家的綜合實力 B.促進了我國的民族融合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 D.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18.《后漢書》記載,章和二年,年僅十歲的漢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聽政。竇氏一族操縱朝政,“威權震切廷”。漢和帝在宦官的幫助下鏟除竇氏,然而宦官又開始把持朝政。這反映出東漢后期(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B.自然災害頓繁發生C.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D.中央集權不斷加強19.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36國。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以上材料說明(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脅 B.今新疆地區西漢已是我國版土C.絲綢之路中外經濟交流繁忙 D.佛教在漢朝經西域傳入了中國20.下列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刻有文字的甲骨 居延漢簡 馬王堆漢墓帛書 西漢紙本地圖A.中國漢字的創制 B.文學藝術的發展C.貿易文化的交流 D.書寫材料的變化21.有學者認為,堯舜禹和“堯舜禹時代”是兩個既有聯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堯舜禹或許不一定可以一一據實,但以堯舜禹為代表的這個“時代”是肯定存在的,因為在考古學上,明顯就存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一般稱之為“龍山時代”,甚至還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時代”。這說明( )A.我國有文字可考歷史從商朝開始 B.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C.歷史傳說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意義 D.世襲制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22.對圖所示權力交接情況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甲、乙、丙處傳位都是禪讓 B.乙處傳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C.丙處傳位是因啟是賢德之人 D.丁處傳位后形成“公天下”23.以下是我國古代某歷史人物年譜表(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 置五經博士 派衛青等北擊匈奴 頒布推恩令 中央收歸鹽鐵經營權 下令鑄造五銖錢 崩,葬于茂陵A.該年譜采用了年號紀年法 B.秦始皇開創中央集權君主制度C.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王朝 D.東漢光武帝采取措施穩定社會24.下圖是小哲同學用于大單元學習的時空定位,它最適合用于研究(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國古代社會轉型C.秦統一六國的過程 D.春秋戰國社會動蕩25.很多古籍文獻中都有張騫引入“胡種”的記錄,如《西京雜記》載:“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胡瓜時也講到:“張騫使西域得種,故‘胡瓜’。”從材料可以看出張騫出使西域( )A.建立了漢對西域的有效管轄 B.豐富了中原人物質生活C.密切了漢與西域各民族關系 D.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形成二、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12分)讀圖,回答問題。 (1)根據圖一概括我國地勢的特點。這樣的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有什么影響?(4分)(2)寫出圖二A代表的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B、C兩者共同構成了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請寫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4分)(3)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南方、北方兩地在生產、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區別?(4分)27.(13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政治結構的轉型和社會倫理的失序導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學在官府”禁錮的被打破,士階層的脫穎而出,促成了知識分子自由爭辯的局面。諸子蜂起,學派并作,辯詰于學堂,爭鳴于講室,為治理社會、安定人心設計了各種方案,形成了自由議論的時代風氣。——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材料二 圖一 圖二材料三 韓非在《有度》篇中說:“威不兩錯,制不二門。”這是韓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話,即“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勢獨在于主,而不與群臣共”。故曰“威不兩錯”。——徐大同《政治學研究》材料四 “老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術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摘編自《習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1)材料一中“知識分子自由爭辯的局面”被后世譽為什么?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諸子學派爭論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可摘抄原文,2分)(2)材料二中的圖一是何人?(1分)他有什么教育成就被后人譽為“萬世師表”?(任舉一點,1分)請寫出他創建的學術流派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2分)(3)閱讀材料二,韓非是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集大成者?“威不兩錯”,要求“威勢獨在于主”,體現了韓非要求君主建立什么政治制度?(4分)(4)結合材料四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3分)28.(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彩陶形制美,畫紋亦多殊。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奈何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材料二 (1)材料一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他們主要種植什么農作物?(4分)(2)材料二中的兩種房屋是什么樣式的?分別是哪兩種原始居民居住的?為什么他們的房屋建筑不同?(4分)(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有什么共同點?(4分)29.(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的一次慶功宴上對群臣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諸侯”。材料二 漢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諸侯王,目的是讓他們鎮守四海,拱衛天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逐漸在封國內各自為政,不聽天子詔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禮儀車駕,甚至圖謀舉兵奪取皇位。材料三 《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街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后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1)材料一中的"以有諸侯"源于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認識,為避免“戰斗不休”,秦始皇實行什么制度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來鞏固國家統一?(6分)(2)閱讀材料二,漢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諸侯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怎樣的后果?(4分)(3)依據材料三,《漢書》是如何評敘劉徹的?歷史上經常把他和誰并稱?他是怎樣解決材料二中遺留的問題的?(3分)2023-2024學年浙江上學期期中模擬考試(一)七年級 歷史與社會(考試時間:9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圖為浙江省北部新建或改造的部分鐵路,圖中湖蘇滬城際鐵路的圖上距離為4厘米,則該圖的比例尺為( )A.1:560 B.1:350 C.1:56000000 D.1:3500000【答案】D【詳解】湖蘇滬城際鐵路全長約為140千米,在地圖中的圖上距離為4厘米;根據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該圖的比例尺是4厘米: 140千米=4厘米:14000000厘米=1:3500000,D正確,ABC錯誤;故選D項。讀我國東南沿海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面小題。2.關于圖中信息的判讀,正確的是( )A.①③兩處的相對高度為400米 B.②處為山脊C.③處比④處坡陡 D.⑤處為該區域最高峰3.為發展經濟,溪水村規劃了多項旅游開發項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A.A處開發攀巖項目 B.B處開發漂流體驗項目C.C處修建觀景臺 D.溪水村周邊種植果樹,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答案】2.B 3.B【解析】2.關于圖中信息的判讀,圖中等高距是100米,①③兩處的相對高度為300米,A錯誤;②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地形,B正確;③處等高線較稀疏,比④處坡更緩,C錯誤;該區域最高峰在C處,D錯誤。所以選B。3.為發展經濟,溪水村規劃了多項旅游開發項目,A處是陡崖地形,適合開發攀巖項目,A選項不符合題意;B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地形,不可能開發漂流體驗項目,B選項符合題意;C處是該區域最高點,適合修建觀景臺,C選項不符合題意;溪水村位于向陽坡,坡度較緩,適合在周邊種植果樹,發展生態旅游農業,D選項不符合題意。所以選B。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下面小題。4.關于“A”大洲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既跨東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②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③地跨高、中、低緯度地區 ④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5.海峽和運河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圖中表示蘇伊士運河的數字序號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4.B 5.C【解析】4.讀圖可知,A是亞洲,亞洲既跨東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地跨高、中、低緯度地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①③④正確;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南極洲,②錯誤;B正確,故選B。5.讀圖可知,①是白令海峽,②是巴拿馬運河,③是蘇伊士運河,④是馬六甲海峽,C正確;故選C。6.據研究發現,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根據這一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四幅頭像中,哪一幅最有可能是北京人( )A. B. C. D. 【答案】A【詳解】根據題意,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A項正確;BC與北京人描述不符,排除;D是山頂洞人,排除D項。故選A項。7.在對原始遺址的考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用動物肩胛骨制成的器具,還有一些農作物遺存,他們住的房屋類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樓。這個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樣式為干欄式,類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樓,D項正確;元謀人時期尚未開始建造房屋,排除A項;北京人居住在山洞內,尚未建筑房屋,排除B項;半坡居民的房屋樣式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排除C項。故選D項。8.《史記》記載的“神農耕而做陶”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A.半坡居民過著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 B.半坡居民制作大量彩陶和黑陶C.原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原始手工業的產生 D.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紡織【答案】C【詳解】根據題意神農會耕種和制作陶器可知,原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原始手工業的產生,C項正確;題意中未提及半坡居民的生活情況,排除A項;;半坡居民制造彩陶,河姆渡居民制造黑陶,排除B項;題意中未提及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紡織,排除D項。故選C項。9.關于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不正確的是( )A.炎帝、黃帝是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B.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打敗了蚩尤部落C.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D.黃帝、炎帝、堯、舜、禹時是我國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答案】D【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堯舜禹時期,采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禹建立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禹死啟繼,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因此,堯舜禹時期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炎帝、黃帝是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在涿鹿之戰中,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打敗了蚩尤部落,B項符合題意,排除B項;原始社會后期通過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三位部落聯盟首領都是通過禪讓制產生的,C項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0.我國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明。下列青銅器中于湖南寧鄉出土、為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精美的青銅器是( )A. 三足銅鼎 B. 司母戊鼎C. 利簋 D. 四羊方尊【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湖北寧鄉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四羊方尊是精品。青銅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商朝的青銅器制造規模大,技藝精湛,品種多,其中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銅器中的精品,D項正確;三足銅鼎不是最精美的青銅器,排除A項;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銅器,排除B項;利簋是西周早起的青銅器,排除C項。故選D項。11.有學者對東周時期在政治上活動的人進行了研究,發現春秋時期出身微賤的人占26%,而戰國時期增加為55%。這一變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逐漸瓦解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C.爭霸戰爭非常頻繁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強【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是社會等級制度,但是,到了春秋時期,這一制度逐步瓦解,很多才智之士脫穎而出,在政治上有杰出表現,比如蘇秦,A項正確;當時文化教育沒有得到普及,排除B項;在政治上活動的人增加,這是因為政治制度出現了變動,爭霸戰爭非常頻繁、民族交融得到加強均不能產生這一效果,排除CD項。故選A項。12.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該工程是( )A.長城 B.都江堰 C.鄭國渠 D.靈渠【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B項正確;長城不是綜合性的水利樞紐,排除A項;鄭國渠不是李冰修建,排除C項;靈渠是在秦朝時期開通,沒有流經成都,排除D項。故選B項。13.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道德經》為人類跳出沖突、戰爭的怪圈,走向和諧之路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精華,《道德經》代表了中國哪位哲學家的思想( )A.孔子 B.老子 C.莊子 D.墨子【答案】B【詳解】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B項正確;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并不是孔子的著作,排除A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著有《莊子》,排除C項;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著有《墨子》,排除D項。故選B項。14.依賴武力實現的政治統一并不能長久,只有文化的統一才有可能實現并維護政治統一。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中與材料主張一致的是( )A.北擊匈奴 B.統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修建長城【答案】B【詳解】根據“只有文化的統一才有可能實現并維護政治統一”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統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層面鞏固統一的措施,與材料主張一致。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B項正確;北擊匈奴和南征越族都是軍事措施,排除AC項;修建長城是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略,排除D項。故選B項。15.如圖所示的農民起義敘述不正確的是( )A.領導人是陳勝、吳廣 B.地點在大澤鄉C.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D.推翻了秦朝統治【答案】D【詳解】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依據所學可知,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農民戰爭的一部分,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此次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D符合題意;起義領導人是陳勝吳廣,A不符合題意;起義地點是大澤鄉,B不符合題意;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C不符合題意。故選D項。16.“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稱贊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漢武帝大一統 D.齊桓公鼎盛【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關鍵詞“漢興”“與民休息”“漢言文景,美矣!”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稱贊的是文景之治,西漢初年,由于長期戰亂造成經濟凋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與民休息,到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社會安定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A項正確,排除BCD三項。17.漠北戰役是秦漢時期反擊游牧民族襲擾戰爭的典型戰役,這場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是因為( )A.顯示了國家的綜合實力 B.促進了我國的民族融合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 D.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漠北戰役是秦漢時期反擊游牧民族襲擾戰爭的典型戰役,這場戰爭之所以具有正義性”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漢之際,匈奴不斷襲擾邊民,燒殺搶掠,為了安定北邊,維護國家統一,西漢政府大規模反擊匈奴。西漢政府反擊匈奴,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所以漢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具有正義性,C項正確;顯示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不符合正義性的題意,排除A項;題干無法體現民族融合,排除B項;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不符合正義性的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8.《后漢書》記載,章和二年,年僅十歲的漢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聽政。竇氏一族操縱朝政,“威權震切廷”。漢和帝在宦官的幫助下鏟除竇氏,然而宦官又開始把持朝政。這反映出東漢后期(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B.自然災害頓繁發生C.社會治安狀況良好 D.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答案】A【詳解】依據材料信息是漢和帝時期,先是“竇氏一族操縱朝政”,在宦官的幫助下鏟除竇氏后“宦官又開始把持朝政”。這反映出東漢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排除B項;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不符合史實,排除CD項。故選A項。19.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管轄西域36國。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以上材料說明(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脅 B.今新疆地區西漢已是我國版土C.絲綢之路中外經濟交流繁忙 D.佛教在漢朝經西域傳入了中國【答案】B【詳解】由材料信息“西域都護管轄西域36國,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可知,西漢時,今新疆地區西漢已是我國版土,B項正確;“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中外經濟交流繁忙,排除C項;材料沒有佛教傳入中國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20.下列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 刻有文字的甲骨 居延漢簡 馬王堆漢墓帛書 西漢紙本地圖A.中國漢字的創制 B.文學藝術的發展C.貿易文化的交流 D.書寫材料的變化【答案】D【詳解】據題干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指的是甲骨文,刻寫在龜甲、獸骨上。“居延漢簡”指的是將文字書寫在竹簡上,“馬王堆漢墓帛書”則是將文字書寫在布帛上,“西漢紙本地圖”反映了造紙術的發明,人們開始以紙作為書寫材料。由此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書寫材料的變化,D項正確;中國漢字起源于陶器上的原始刻畫符號,題干未涉及,且題干反映的是書寫材料的變化,無法直接反映出中國漢字的創制過程,排除A項;“西漢紙本地圖”與文學藝術的發展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從題干所給圖片中,無法表明貿易文化的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21.有學者認為,堯舜禹和“堯舜禹時代”是兩個既有聯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堯舜禹或許不一定可以一一據實,但以堯舜禹為代表的這個“時代”是肯定存在的,因為在考古學上,明顯就存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一般稱之為“龍山時代”,甚至還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時代”。這說明( )A.我國有文字可考歷史從商朝開始 B.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C.歷史傳說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意義 D.世襲制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堯舜禹或許不一定可以一一據實,但以堯舜禹為代表的這個‘時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堯舜禹“雖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據實,但所代表的這個時代在考古學上已經證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說明歷史學說并非完全虛構,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意義,C項正確;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甲骨文開始,但在題干中并沒有得到體現,排除A項;題干并不是證明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說明遠古傳說具有一定的考古學意義,排除B項;夏朝建立后世襲制取代禪讓制,但在題干中并沒有得到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22.對圖所示權力交接情況的理解,正確的是( )A.甲、乙、丙處傳位都是禪讓 B.乙處傳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C.丙處傳位是因啟是賢德之人 D.丁處傳位后形成“公天下”【答案】B【詳解】題干中乙處是舜把首領的位子傳給禹,禹治水有功,造福百姓,獲得人民的愛戴,并且禹德行好,所以按照禪讓制的規定,禹繼承了舜的首領之位,B項正確;根據題干中信息可知,丙處是啟繼承了禹的王位,啟是禹的兒子,啟繼承王位是世襲制,不是禪讓制,排除A項;丙處反映的是啟繼承了禹的王位,啟是禹的兒子,他利用世襲制繼承了王位,不是依照禪讓制繼承的王位,所以說啟繼承王位不是因為德行好,,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丙處啟繼承了禹的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天下變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丁處傳位形成的是“家天下”,不是“公天下”,排除D項。故選B項。23.以下是我國古代某歷史人物年譜表(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 置五經博士 派衛青等北擊匈奴 頒布推恩令 中央收歸鹽鐵經營權 下令鑄造五銖錢 崩,葬于茂陵A.該年譜采用了年號紀年法 B.秦始皇開創中央集權君主制度C.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王朝 D.東漢光武帝采取措施穩定社會【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該歷史人物是西漢漢武帝,漢武帝在位時期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王朝,把西漢推向鼎盛時期,如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經濟上下令鹽鐵官營、統一鑄造五銖錢,文化上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軍事上派衛青等人北擊匈奴,C項正確;依據題干可知,該年譜采用的是公元紀年法,排除A項;題干主要反映的是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舉措。不是反映秦始皇開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或東漢光武帝采取措施穩定社會,排除BD項。故選C項。24.下圖是小哲同學用于大單元學習的時空定位,它最適合用于研究(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國古代社會轉型C.秦統一六國的過程 D.春秋戰國社會動蕩【答案】B【詳解】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西周滅亡后,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爭,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經濟上,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 ,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文化上,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因此它最適合用于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轉型。B項正確;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是東遷以后,王室轄地大為縮小,且在不斷縮減之中,與題干內容“經濟上,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 ;文化上,百家爭鳴”不符,排除A項;秦統一六國的過程,題干內容沒有具體體現,排除C項;題干內容涉及秦朝的建立,D項不符合,排除。故選B項。25.很多古籍文獻中都有張騫引入“胡種”的記錄,如《西京雜記》載:“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胡瓜時也講到:“張騫使西域得種,故‘胡瓜’。”從材料可以看出張騫出使西域( )A.建立了漢對西域的有效管轄 B.豐富了中原人物質生活C.密切了漢與西域各民族關系 D.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形成【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很多古籍文獻中都有張騫引入‘胡種’的記錄”“苜蓿原出大宛,漢使張騫帶歸中國”“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漢族的鑄鐵、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B項正確;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排除A項;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和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材料沒有體現張騫出使西域,密切了漢與西域各民族關系,排除C項;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乃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正式開啟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歐洲以絲綢為主要商品的貿易往來,材料體現不出張騫出使西域,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二、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26.(12分)讀圖,回答問題。 (1)根據圖一概括我國地勢的特點。這樣的地勢特點對我國氣候有什么影響?(4分)(2)寫出圖二A代表的省級行政區及行政中心。B、C兩者共同構成了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請寫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4分)(3)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南方、北方兩地在生產、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區別?(4分)【答案】(1)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4分)(2)A 浙江 杭州 B 秦嶺 C淮河(4分)(3)只要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兩個方面,寫出符合題意即可。如: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種植小麥為主;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種植水稻,一年兩到三熟;北方地區人們喜歡面食,南方人喜歡米飯等。(4分)【分析】本題以我國的三級階梯地勢為背景,涉及地勢的特點及對氣候的影響、秦嶺-淮河線及其南北方的地理差異等相關知識,考查對圖表信息的閱讀與獲取能力,知識的調動和運用能力。【詳解】(1)根據圖一可知:我國地勢的特點是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得,圖二A代表的省級行政區是浙江省,其行政中心是杭州;由圖的位置可知,BC構成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線,B是秦嶺,C是淮河。(3)南方和北方由于氣候的差異,從而影響到生活生產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飲食差異:北方地區人們喜歡面食,南方人喜歡米飯等;主要作物及熟制: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種植小麥為主;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種植水稻,一年兩到三熟;古代交通方式差異:南方以河運為主,北方以陸路運輸為主。27.(13分)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政治結構的轉型和社會倫理的失序導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學在官府”禁錮的被打破,士階層的脫穎而出,促成了知識分子自由爭辯的局面。諸子蜂起,學派并作,辯詰于學堂,爭鳴于講室,為治理社會、安定人心設計了各種方案,形成了自由議論的時代風氣。——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材料二 圖一 圖二材料三 韓非在《有度》篇中說:“威不兩錯,制不二門。”這是韓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話,即“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勢獨在于主,而不與群臣共”。故曰“威不兩錯”。——徐大同《政治學研究》材料四 “老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術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摘編自《習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1)材料一中“知識分子自由爭辯的局面”被后世譽為什么?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諸子學派爭論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可摘抄原文,2分)(2)材料二中的圖一是何人?(1分)他有什么教育成就被后人譽為“萬世師表”?(任舉一點,1分)請寫出他創建的學術流派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2分)(3)閱讀材料二,韓非是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集大成者?“威不兩錯”,要求“威勢獨在于主”,體現了韓非要求君主建立什么政治制度?(4分)(4)結合材料四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3分)【答案】(1)局面:百家爭鳴;主要問題:治理社會、安定人心。(2分)(2)人物:孔子。教育成就: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人物及其主張: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護社會秩序。(4分)(3)學派:法家;制度:中央集權專制制度。(4分)(4)堅持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3分)【詳解】(1)局面:根據材料“政治結構的轉型和社會倫理的失序導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學在官府’禁錮的被打破,士階層的脫穎而出,促成了知識分子自由爭辯的局面。”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家學派著述立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問題:根據材料“諸子蜂起,學派并作,辯詰于學堂,爭鳴于講室,為治理社會、安定人心設計了各種方案,形成了自由議論的時代風氣。”可知,春秋戰國諸子學派爭論的主要問題有:治理社會、安定人心。(2)人物:根據圖一結合所學可知,此人是我國春秋時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教育成就:根據圖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人物及其主張: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有孟子、荀子;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護社會秩序。(3)學派:根據材料“韓非在《有度》篇中說:‘威不兩錯,制不二門。’”并結合所學可知,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制度:根據材料“威勢獨在于主,則群臣畏懼;威勢分于臣,則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勢獨在于主,而不與群臣共”可知,韓非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4)根據材料四 “老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術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們應該堅持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28.(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彩陶形制美,畫紋亦多殊。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奈何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材料二 (1)材料一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他們主要種植什么農作物?(4分)(2)材料二中的兩種房屋是什么樣式的?分別是哪兩種原始居民居住的?為什么他們的房屋建筑不同?(4分)(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有什么共同點?(4分)【答案】(1)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作物;粟。(4分)(2)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干欄式房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不同;自然環境決定的。(4分)(3)共同點: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都轉向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飼養家畜等。(4分)【詳解】(1)居民:根據材料中的“彩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會制作彩陶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粟。(2)房屋:圖一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圖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欄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比較干旱,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和自然條件的因素雨水較多,他們的房屋樣式是自然環境決定的。(3)共同點:結合材料和所學,兩種原始居民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都轉向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飼養家畜等。29.(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始皇在咸陽宮舉行的一次慶功宴上對群臣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諸侯”。材料二 漢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諸侯王,目的是讓他們鎮守四海,拱衛天子。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逐漸在封國內各自為政,不聽天子詔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禮儀車駕,甚至圖謀舉兵奪取皇位。材料三 《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街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后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1)材料一中的"以有諸侯"源于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認識,為避免“戰斗不休”,秦始皇實行什么制度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秦始皇還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來鞏固國家統一?(6分)(2)閱讀材料二,漢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諸侯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怎樣的后果?(4分)(3)依據材料三,《漢書》是如何評敘劉徹的?歷史上經常把他和誰并稱?他是怎樣解決材料二中遺留的問題的?(3分)【答案】(1) 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6分)(2)目的:讓子弟鎮守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拱衛天子。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諸侯各自為政,不聽天子的號令,甚至對抗中央的統治,舉兵謀反,威脅皇權。(4分)(3)評敘劉徹是“雄才大略”;把漢武帝和秦始皇并稱;解決:為了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分)【詳解】(1)制度、制度、措施:據材料一中“秦始皇在咸陽宮......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諸侯”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以有諸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為了避免“戰斗不休”秦始皇在地方上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秦統一全國之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2)目的、后果:根據材料二中‘‘漢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諸侯王,目的是讓他們鎮守四海,拱衛天子。可是隨著...........甚至圖謀舉兵奪取皇位”的內容,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漢高祖分封子弟為諸侯王是為了讓子弟鎮守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拱衛天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諸侯各自為政,不聽天子的號令,甚至對抗中央的統治,舉兵謀反,威脅皇權。(3)評價、人物、方法:根據材料三中“《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書》 評敘劉徹是“雄才大略”。歷史上經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并稱為“秦皇漢武”。材料二中的內容反映了漢朝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中央統治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實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