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六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八顆行星教學目標1. 科學觀念:知道太陽系有八顆行星,能夠描述八顆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 2. 科學思維:基于數據,建立八顆行星的位置關系模型,認識到模型呈現出來的八顆行星的空間關系。 3.探究實踐:通過查閱數據表,反思對八顆行星認識的不足,根據新的證據修正模型存在的不合理之處。認識到查閱資料和借助天文望遠鏡觀察能夠探索更多關于宇宙的奧秘。 4.態(tài)度責任:宇宙充滿著未知奧秘,激發(fā)探索太空的好奇心。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認識八顆行星的大小和與太陽的距離,感知八顆行星在太陽系中的真實空間分布。教學難點: 用等比例縮小的方法處理八顆行星相關數據,并根據處理后的數據建立八顆行星模型圖。教學過程一、聚焦:八顆行星有哪些?它們是如何排列的? 1.學生用簡圖和文字說明的方式,在學習任務單上表示出來。 2.交流八顆行星是如何排列的? 預設:學生對八顆行星的距離、大小、形態(tài)存在爭議。 二、探索和研討:八顆行星模型 (一)閱讀八顆行星數據表,初步修正前概念模型 1.閱讀八顆行星的基本數據表,交流發(fā)現。2.對照八顆行星的基本數據表,修正八顆行星模型圖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 (二)嘗試使用等比例縮小的方法處理數據,建立八顆行星的位置關系模型。 1.討論:建立行星的位置關系模型,應該如何處理數據? 允許學生充分表達各自處理數據的思路。 預設:(1)選擇水星為參照,把水星與太陽的距離5800萬千米記為1厘米。其它的數據都除以5800,用這組數據來建立行星的位置關系模型。 (2)同時縮小10萬億倍,水星距離太陽大約記為0.6厘米,海王星距離太陽大約45厘米,能夠進一步縮小數據,便于建模。 教師出示帶格子的紙帶,引導學生將表中數據轉化為格子數。 2.學生觀看指導視頻,動手建立行星的位置關系模型。 3.交流發(fā)現。 預設:(1)八顆行星距離不均勻。 (2)匯總學生的紙帶模型,把八顆行星的位置用線連起來,呈現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 (三)進一步應用等比例縮小法,建立八顆行星的大小關系模型 1.由教師將行星直徑數據縮小30億倍,學生根據縮小后的數據在學習任務單上畫一畫等比例縮小后的八顆行星(用○表示)。 2.交流活動發(fā)現。 預設:八顆行星大小懸殊。而且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大小差不多,都比較小,后面四顆行星大很多。 教師講授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 3.思考:紙帶能代表真實的八顆行星模型嗎? 引導學生認識到建立真實的八顆行星模型需要更大的空間。 (四)觀看視頻,感知太陽系實景模型的空間關系 三、拓 展:豐富八顆行星的認識 觀察木星及其衛(wèi)星,并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于八顆行星的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