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科學 年級 四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種子里孕育著新生命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植物種子多種多樣,大小、形狀等外部形態各不相同。種子都有種皮和胚,有些植物種子中有胚乳。胚是新植物的幼體,新的植物是由的胚發育來的。大部分綠色開花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 2.科學思維:能用畫圖、文字等方法記錄種子的內部結構特征。能通過觀察比較發現種子內部結構的共同特征。 3.探究實踐: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會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 4.態度責任:意識到種子是人類的主要糧食資源,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能科學觀察蠶豆種子的內部結構并比較準確地表達出來。教學難點: 1. 能比較準確地表達出蠶豆種子的內部結構。教學過程總體設計思路 圍繞“種子為什么能夠發育成新生命”這一中心議題,本教學內容依據以下邏輯順序展開:認識到種子會發育成新植物--猜測為什么會發育成新植株--觀察比較種子的外部特征,猜測哪些特征可能有利于種子發育成新植物--解剖觀察種子內部,知道種子都有胚,猜測能發育成新植物--通過干濕種子對比,找到胚發育的證據。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將借助“學習任務單”促進學生思考,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力求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實踐中認知、思考,在實踐中提升科學素養。 教學活動展開 聚焦 情景設計:帶領學生走進種子博物館,引發學生思考:各種種子遇到合適的環境會怎么樣? 評價設計:關注學生專注力、科學思維能力;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對種子研究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種子為什么能夠發育成植株的深入思考,將種子和新生命兩個詞聯結起來。 探索 活動1:猜測種子的內部結構 任務設計:猜測種子的內部結構是怎么樣的,將我們的想法畫下來并說一說; 評價設計:關注學生畫圖、文字等記錄習慣的養成; 關注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猜想,是對前概念的一次調查,利用認知沖突展開教學。 活動2:比較觀察種子外部特征(提供4種豆科干種子,放大鏡) 任務設計:取干種子,綜合運用感官并用比較的方法觀察種子的外部特征,完成記錄單一; 研討:不同植物種子的外部形態有什么不同之處? 猜測哪些特征可能有利于種子發育成新植物;(種子為什么都比較硬?) 評價設計:利用綜合感官觀察種子特征,關注學生的實驗規范性; 關注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和細致性; 關注學生基于生活的推理能力。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綜合感官的觀察,讓學生關注到種子的多樣性,為植物的多樣性打下了基礎,也為糧食多樣性鋪墊;其次通過比較的方法能夠讓學生發現種子外部更多相同不同特征,通過種子為什么大多比較硬問題的探討,知道種子失水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更好的儲存過冬,深入到種子外部特征也為種子孕育生命提供幫助; 活動3:解剖觀察種子內部結構(提供4種豆科干、濕種子、鑷子、放大鏡) 任務設計:通過視頻學習解剖的方法; 解剖觀察蠶豆,完成記錄單二; 研討:不同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 種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發育成植物? 對比觀察干蠶豆和浸泡后蠶豆的特征。 評價設計:關注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是否會正確的解剖; 關注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是否能夠基本胚的結構進行合理推理。 設計意圖:視頻學習解剖方法,更高效。通過尋找種子內部共同結構,發現胚,了解胚,猜測胚各部分可能成長為植株的哪部分,通過這些思考,讓學生對種子內部孕育生命這就事實有初步的體會。通過干蠶豆與浸泡后蠶豆的對比,進一步找到證據證明種子里部分結構已經萌發,證明種子里孕育著生命。 活動4:介紹更多植物的種子 任務設計:觀看視頻,了解像豆科這樣的是雙子葉植物,還有像玉米一樣的單子葉植物種子,發現都有胚、子葉,還有胚乳; 評價設計:關注學生對雙子葉和單子葉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認識 設計意圖:觀察更多種子的內部結構,有利于得出種子普遍性的結構,對種子都有胚,新植株是由胚發育而來的認識也更深刻。 研討 1.不同植物種子的外部形態有什么不同之處?(活動2中) 2.不同植物種子的內部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活動3中) 3.種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發育成植物?(活動3中) 四、拓展 任務設計:選擇做種子貼畫、進行種子種植、閱讀科學家故事其中一項課外專注探究; 評價設計:關注學生課外科學學習成果展示 設計意圖:設計多項可選任務,可以讓學生自己挑選內容繼續研究,通過課后的延續學習,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維持了學生對種子的研究興趣。 特色、亮點提煉 議題引領,貫穿課堂。本課的中心議題為“種子為什么能夠發育成新生命”,無論在種子的外部特征觀察,還是在種子的內部結構解剖中,一直圍繞這個中心議題進行思考,討論。該議題不僅引領所有的活動開展和任務設置,而且貫穿課堂始終。在整個探究實踐活動中形成學生科學觀念,發展學生科學思維,提升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增強學生責任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