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中國近代史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中國近代史知識點

資源簡介

2024年中考歷史復習—中國近代史知識點
中國近代史 八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課標要求】知道林則徐虎門銷煙;列舉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清政府VS英國
1.原因:根本原因——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迫切需要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2.結果: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①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侵略勢力在東南沿海)
②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③賠款:2100萬銀元④關稅協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影響:中國喪失了完整獨立的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失敗:直接原因——中國武器落后,英國船堅炮利;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主義難以抵抗新興資本主義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清政府VS英法聯軍
1.原因: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直接原因(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
2.兩大罪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侵占中國西北東北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3.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太平天國運動——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失敗原因:農民階級局限性)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加深
【課標要求】了解洋務派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一、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
1.背景:內憂外患(內——太平天國運動、外——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
2.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師夷長技”),維護清朝的統治(根本目的)
3.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4.內容:(口號:自強求富)
(1)“自強”:,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江南制造總局、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
(2)“求富”:,創辦近代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興辦近代教育:創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是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設立翻譯館;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4)建立新式軍隊: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海軍——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北洋艦隊規模最大)。
5.失敗標志: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6.評價:(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
(2)進步性: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失敗原因)
二、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的狂潮(1894——1895年)
1.根本原因:日本企圖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直接原因(導火線):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
2.主要戰役:黃海大戰——致遠艦鄧世昌殉國
3.《馬關條約》的簽訂(1895年):
(1)內容:①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③通商——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商埠(侵略勢力深入內地)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資本輸出的需要))
4.影響:外國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6.甲午中日戰爭后,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
(1)開端:沙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2)各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搶奪利權、強租海港。
(3)劃分“勢力范圍” (《時局圖》反映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4)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
三、戊戌變法(1898年、光緒帝)
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戰敗,《馬關條約》簽訂,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直接目的:變法強國; 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
3.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改良派)
4.過程:(1)序幕——公車上書
(2)發展——宣傳變法:組織學會:強學會等;創辦報刊:上海的《時務報》、天津的《國聞報》等;
(3)高潮——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開始標志: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②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
③文化上:廢除八股,開辦新式學堂,如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
④軍事上: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4)結果: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
5.意義:①性質:是一場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②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6.失敗原因:資產階級軟弱性與妥協性,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力量大;寄希望于無實權的光緒皇帝
四、抗擊八國聯軍(1900——1901年)
(一)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運動(失敗原因:農民階級局限性)
1.口號:扶清滅洋;2.意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
(一)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根本目的:維護和擴大列強在華權益
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
2.參與國:俄、德、法、美、日、奧 、意、英
3.主要戰役:廊坊大捷→天津保衛戰→北京戰斗
4.結果: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攜光緒西逃。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5.暴行: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采取報復性的屠殺、劫掠,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兇惡本質。
(二)《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11國)
1. 內容:(1)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2)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3)拆: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鐵路沿線要地。
(4)劃: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
(5)改: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
2.地位:《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3.影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課標要求】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知道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史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
一、辛亥革命
(一)準備階段:1.組織準備:1894年,成立興中會,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905年,成立同盟會,它是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機關報:《民報》)
2.思想準備:政治綱領與指導思想: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創立民國”——民權、“平均地權”——民生)作用:大大推動了全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二)革命過程:
1.首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經過: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全國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
3.評價:(一朵沒有果實的花、近代第一次歷史巨變)
(1)成功: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2)失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
(3)不足:不敢公開反帝。原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三)成果:中華民國的創建(1912年)
1.中華民國
(1)成立時間:1912年1月1日(2)紀年方式: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 = 公元紀年—1911)
(3)法律文件: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
①性質:它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②內容:A.主權在民:國家主權屬于屬于國民;B.自由平等:國民一律平等;
C.三權分立: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司法獨立等。
③意義: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四)結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原因: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原因);北洋新軍的強大,袁世凱掌握清政府軍政大權;袁世凱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
(五)后續: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1912-1928)
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課標要求】知道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了解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史實;了解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史實,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
一、新文化運動(1915年)
(一)興起1.興起背景:袁世凱復辟帝制、尊孔復古的逆流
2.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
3.兩大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
4.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
5.旗幟/口號: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
(二)內容: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代表作是魯迅的《狂人日記》)
2.提倡民主與科學(由陳獨秀首提)
3.提倡白話文,建設新文學。——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第一個提倡白話文;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4.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三)評價:
1.意義(進步性):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2.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3.啟示:看待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五四運動(1919年)
1.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
2.經過
分期 第一階段(爆發) 第二階段(擴大) 結果
時間 1919.5.4—6月初 1919.6.3起 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三個賣國賊職務;③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主力 愛國學生 工人階級
活動中心 北京 上海
經過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最能體現反帝反封建的性質)“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 出現“三罷”斗爭: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
3.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l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共一大的召開(時間:1921年;地點:上海→嘉興南湖)
1.召開條件:(1)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日益壯大,工人運動發展;(3)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4)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2.與會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
3.會議內容:(1)確定了黨的名稱。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2)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3)陳獨秀當選中央局書記。
4.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課標要求】簡述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主要史實;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實。知道南昌起義,講述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的故事,認識中國共產黨創建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大革命時期)
1.開始:1924年廣州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2.成果:(1)黃埔軍校的成立,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2)北伐戰爭①第一階段:1926年7月——國共合作進行;②第二階段: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繼續北伐,1928年張學良宣布改易旗幟,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
3.結果: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分共會議”)
二、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
2.1927年10月建立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3.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軍隊與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4.1929年12月,召開古田會議,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5.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l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l革命理論/局面:工農武裝割據
l軍隊名稱的演變:國民革命軍(南昌起義)→工農革命軍(秋收起義)→中國工農紅軍(井岡山會師)
三、紅軍長征
1.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根本原因——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左”的錯誤。
2.時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過程:
出發:江西瑞金→沖破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1935年遵義會議(1)內容:①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②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2)意義:①確立了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②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③標志著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10吳起鎮會師→1936.10甘肅會寧會師
4.意義:(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2)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課標要求】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列舉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知道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實;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一、民族危機的加深
1.局部抗戰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柳條湖事件),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全民族抗戰的開始: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4.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進行了“南京大屠殺”。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1.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1936.12.12)
(1)過程: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
(2)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3)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國共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2.正式建立——1937年9月國民黨發布了由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改編軍隊:工農紅軍→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新四軍
三、全民族抗戰
主要戰役 意義
正面戰場國民黨主導 淞滬會戰 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臺兒莊戰役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
武漢會戰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鼓舞中國軍民的抗戰士氣;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的第一個勝利,引起國際強烈反響。
豫湘桂戰役 正面戰場最大的一次失敗
敵后戰場共產黨主導 平型關大捷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跟對日作戰的第一個重大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百團大戰 1940年在彭德懷指揮下,有力打擊了日軍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四、抗戰的勝利
1.勝利準備——中共七大
(1)內容:①確定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選舉毛澤東為中共中央主席;③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2)意義:為抗戰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2.勝利的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
l抗戰勝利的地位:中國抗日戰勝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l抗戰勝利的意義:
(1)國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基礎。
(2)國際: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勝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l抗戰勝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行全民族抗戰
(2)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在抗戰過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外部因素: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支持
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課標要求】知道重慶談判,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實行獨裁、發動內戰的本質。了解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一、重慶談判:
1.目的:國民黨——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制造輿論;共產黨——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
2.結果: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
1946年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確定“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
二、解放戰爭
階段 軍事行動 意義
戰略防御 1946年6月,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內戰。 內戰爆發
戰略進攻 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揭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戰略決戰 遼沈戰役 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戰役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平津戰役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最后勝利 渡江戰役 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三、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綱領性文件: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2.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4.意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勝利是由人民的小推車推出來的”)
5.中共不同時期土地政策: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戰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解放戰爭時期:沒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課標要求】以張謇興辦實業為例,初步認識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以京師大學堂的開辦和科舉制度的廢除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實;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知道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代表:“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榮氏兄弟、盧作孚、侯德榜;都主張【實業救國】
2.影響發展的因素: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三座大山)
3.發展特點:總體比較落后,主要集中在輕工業(紡織業、面粉業)和沿海沿江城市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1.交通通信的發展(1)工具: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的發明,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商品的流通,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2)中國近代鐵路之父——詹天佑自主設計、修建了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
2.社會習俗的變化
(1)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法令;廢除跪拜禮,代之以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自由平等的思想
(2)人們的服飾(旗袍、西裝、中山裝)、飲食、婚喪禮節也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
(3)特征:地區發展不平衡;新舊并呈,多元發展。
三、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1.新式教育的創辦:①洋務運動時期,京師同文館②戊戌變法期間,京師大學堂
2.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存在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廢除
3.新聞業——①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
②戊戌變法時期:《時務報》、《國聞報》
③辛亥革命時期:《民報》
4.出版業: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出版機構是商務印書館
二、文學藝術的成就
1.文學:魯迅的《狂人日記》(第一本白話文小說)《阿Q正傳》
2.繪畫:齊白石擅繪花鳥草蟲、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主題:抗日救亡)。
3.音樂:聶耳(作曲)《義勇軍進行軍》《畢業歌》、冼星海《黃河大合唱》共同主題:【抗日救亡】
4.電影:①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是《定軍山》;②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武强县| 濮阳县| 浑源县| 香格里拉县| 宁津县| 富平县| 仁怀市| 夹江县| 三河市| 太仆寺旗| 东光县| 汾阳市| 开平市| 湘潭县| 嵊州市| 商城县| 景洪市| 岚皋县| 顺平县| 九台市| 青阳县| 商河县| 吉安市| 东乡县| 五大连池市| 甘泉县| 郴州市| 枣强县| 鲁甸县| 东乌珠穆沁旗| 铜山县| 桂东县| 深水埗区| 咸丰县| 南郑县| 镇康县| 阳春市| 漳浦县| 杭州市|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