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 考點1 古代亞非文明一、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位于非洲東北角,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2.古埃及文明歷程(1)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尼羅河下游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家。(2)統一與擴張: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古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版圖向北延伸至敘利亞與小亞細亞交界處,以及幼發拉底河上游,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3)衰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3.政治統治(1)法老是最高統治者: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法老”的無限權力。法老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2)王權衰落: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4.科學文化成就(1)古埃及的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成就突出。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二、古代兩河流域1.地理位置:“兩河”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2.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歷程(1)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2)統一:約公元前24世紀,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后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3)古巴比倫王國①統一: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②統治: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③《漢謨拉比法典》a.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b.內容: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家庭奴隸制是古巴比倫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長對奴隸有生殺予奪之權,對妻子兒女有絕對權威,在欠債時甚至可以將妻兒送去抵債。同時,法典中還有許多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c.影響:《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三、古代印度1.位置:印度河流域。2.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歷程(1)建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2)鼎盛時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3.種姓制度(1)內容:將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為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為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為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主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此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2)實質: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3)特點:世代相襲,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4.佛教(1)創立時間:公元前6世紀。(2)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3)內容: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4)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從中亞→中國新疆→中國內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拓展延伸 古代文明多產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1.大河流域一般氣候適宜,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2.河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進而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考點2 古代歐洲文明一、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1.希臘城邦地理范圍 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地理環境 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很小,耕地十分有限早期文明 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愛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特點 “小國寡民”居民 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利。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2.雅典的民主政治(1)高峰: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2)表現:伯里克利擴大了公民的權利,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這些主席團由各地抽簽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簽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伯里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以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3)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3.亞歷山大帝國東征 過程 公元前334年開始,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帝國,后繼續南下,攻占地中海東岸地區并進入埃及;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進入兩河流域,一年后波斯帝國滅亡東征 結果 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東征 影響 (1)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2)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3)亞歷山大在帝國境內建造了幾十座新城,這些城市后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二、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1.羅馬城邦和羅馬共和國(1)地理環境: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島,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山地眾多,西部地區河流縱橫,土地肥沃,有利于畜牧業、種植業發展。(2)羅馬城邦: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3)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4)法律與制度①由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掌握國家統治的決策權,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②羅馬設立了平民自己選出的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③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了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它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5)擴張:公元前2世紀,羅馬征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在擴張過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區的人被掠為奴隸,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6)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2.羅馬帝國(1)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維首創“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2)擴張: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3)衰亡: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375年,日耳曼人侵入羅馬帝國。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三、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神話 希臘神話影響廣泛,其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文學 《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人物雕塑 奧林匹亞神廟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之一建筑藝術 希臘建筑藝術主要體現在神廟。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雅典帕特農神廟是典型代表羅馬建筑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如石拱門、穹頂等。羅馬的代表性建筑有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和萬神廟哲學 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的蘇格拉底的思考轉向人類社會,他終生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還創立了邏輯學等新的學科法學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帝國的法學家對法律進行廣泛論證,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歷法 凱撒命人以太陽歷為藍本編制新的歷法,稱“儒略歷”,其后來成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公歷的基礎考點3 封建時代的歐洲與亞洲一、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1.基督教的興起:1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興起。4世紀末,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確定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2.法蘭克王國(1)建立:481年克洛維建立法蘭克王國。(2)舉措:克洛維皈依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3.封君與封臣(1)確立: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成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2)發展:11世紀,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3)忠誠與義務:封臣對封君要忠誠,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4)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4.查理曼帝國(1)形成:8世紀,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國王。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被稱為“查理曼帝國”。(2)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按照約定,三個王國彼此間不存在隸屬關系。二、西歐莊園1.莊園概況(1)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莊園,逐漸流行開來。大約到11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2)性質: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3)莊園居民:均為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自營地 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通常占莊園全部可耕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份地 自營地以外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是佃戶的生活來源,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共用地 莊園周圍的林地、荒地等,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4)莊園土地2.莊園法庭:莊園具有司法權,設有莊園法庭。(1)依據:習慣法或村法。(2)主持人:領主或他的管家。(3)概況: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法庭開庭的地點也不固定;懲罰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4)作用: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其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三、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1.城市的興起(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①興起:從10世紀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②斗爭:城市居民為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的方式反抗封建領主的壓迫。③自由和自治a.自由:13世紀,許多城市成為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b.自治: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成為自治城市。c.獲得形式: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特許狀”。d.局限性:但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都是國王的支持者。(2)城市居民的身份①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一般從農民轉變而來。②農奴身份變化:農奴進入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即可獲得市民的身份,成為自由人,從而促進城市的發展。③手工業者和商人: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④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2.大學的興起(1)興起:12世紀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辦學形式:12世紀,巴黎出現了許多教會學校和教師私人辦的學校。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取得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3)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4)課程設置: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四、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1.《查士丁尼法典》(1)背景:527年查士丁尼任東羅馬帝國皇帝。528年,為了穩固東羅馬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2)過程:529年,法典編纂委員會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互相矛盾的條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3)《羅馬民法大全》①內容: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4部法律文獻。②影響:《羅馬民法大全》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還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奠定了歐洲民法的基礎。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1)滅亡: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2)貢獻:拜占庭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五、古代日本1.大化改新(1)背景:5世紀,在本州中部興起的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2)大化改新時間 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內容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作用 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2.幕府統治(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莊園建立,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2)形成: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逐漸形成大的武士團。武士團有時代表莊園利益與地方政府對抗,有時也響應朝廷號召去征戰。(3)幕府統治:12世紀晚期,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4)武士道形成:武士集團長期統治,逐漸形成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六、阿拉伯帝國1.伊斯蘭教創立(1)創立: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2)建國:622年穆罕默德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3)統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其統治地位被半島各部落承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伴隨著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廣泛傳播。3.阿拉伯文化繁榮 原因 哈里發重視知識,830年,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他延攬翻譯人才,把大量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譯為阿拉伯文;不斷吸收、消化外來文化,創造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內容 數學 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醫學 《醫學集成》和《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文學 《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作用 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易混易錯 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但并非阿拉伯人創造了阿拉伯數字,他們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從而形成阿拉伯數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