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1張PPT)精準對應浙江考情考點1 兩次世界大戰及大戰期間的世界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1.背景: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為了奪取更多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歐洲列強展開激烈爭奪。2.成立:1882年,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正式形成;20世紀初,英國分別與法國、俄國締約,建立起三國協約。3.后果: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沖突不斷。(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3.過程爆發 1914年7月,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三條戰線 歐洲戰場形成了東線、西線和南線三條戰線主要進程 (1)凡爾登戰役:1916年,德、法兩國軍隊在法國的凡爾登展開激戰,該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2)1917年,美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中國、巴西等也加入協約國一方;俄國十月革命后不久退出一戰結束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性質 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巴黎和會(1)時間:1919年。(2)地點:巴黎凡爾賽宮。(3)操縱者:美國總統威爾遜、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4)實質:戰勝的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5)結果:協約國與德國簽署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條約》。2.《凡爾賽條約》主要內容(1)領土: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洛林(19世紀兩國戰爭中法國戰敗割讓給德國)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2)軍事: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德國擁有空軍,限制德國陸軍人數。(3)政治:德國承認奧地利等國獨立。(4)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5)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3.凡爾賽體系:協約國還分別與其他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4.國際聯盟: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際聯盟,但戰敗國和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美國因為奪取世界領導權的野心未能實現,既不批準《凡爾賽條約》,也不加入國際聯盟。國際聯盟實際上是英、法操縱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5.華盛頓會議背景 日本實力增強,幾乎獨霸中國,英、美力圖遏制其擴張。三國開展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時間 1921—1922年目的 調整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主導國 美國條約 199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九國公約》等條約6.《九國公約》(1)內容: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建立并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2)影響: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7.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形成: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被稱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實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后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三、列寧與十月革命1.背景(1)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繼續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2)俄國經濟瀕于全面崩潰。(3)臨時政府迫害布爾什維克黨人。2.經過: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親自領導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3.結果: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新政府由布爾什維克黨組建,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4.鞏固政權(1)對內:廢除了舊的國家機器,創建了新的政權機關;廢除了舊的常備軍,組建了紅軍;將大工業、鐵路和銀行收歸國有,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廢除了土地私有制,沒收地主、皇室和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粉碎了國內的反革命叛亂。(2)對外: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粉碎外國的武裝干涉。5.意義: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四、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新經濟政策背景 國內戰爭逐漸平息,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能適應當時蘇俄的國情時間 1921年內容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作用 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二)蘇聯的工業化1.蘇聯建立:1922年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2.開始: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3.五年計劃: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4.評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致使后來蘇聯的經濟體制日益僵化。(三)農業集體化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蘇聯發生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特點 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開始 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措施 開展了消滅富農運動;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執行國家的生產計劃問題 農民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致使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四)蘇聯模式1.背景: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現,使蘇聯的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2.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頒布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3.表現:經濟方面表現為建立單一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政治方面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4.影響(1)積極影響: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2)消極影響: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五、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背景 一戰后,印度人民與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激化領導人 甘地過程 第一階段: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內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絕在英國學校讀書;鼓勵發展手工紡織業,抵制英國商品;拒絕納稅;等等。第二階段:1930年,發起“文明不服從運動”,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賦、釋放政治犯、廢除食鹽專賣等要求意義 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1.背景:一戰期間,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戰爭期間,埃及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壯大。戰爭結束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強烈反對。2.過程:1918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讓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他們組織代表團準備到倫敦同英國政府談判,這些人后來發展為華夫脫黨,華夫脫黨的政治主張得到埃及人民的廣泛支持。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魯爾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爭。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3.影響: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三)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背景 1910年,墨西哥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所頒布的資產階級性質憲法未得到有效實施,墨西哥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目的 改變墨西哥的落后狀況,保證憲法的實施開始時間 1934年人物 卡德納斯內容 1.打擊寡頭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分配土地,打破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3.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謀求民族經濟的獨立與發展。4.發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影響 卡德納斯改革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六、羅斯福新政及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一)羅斯福新政1.經濟大危機(1)根本原因: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2)直接原因:生產相對過剩。(3)時間:1929—1933年。(4)范圍:首先從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5)標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股市價格突然暴跌。(6)特點: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破壞性特別大。(7)影響①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工業產量下降;貿易額減少;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②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2.羅斯福新政(1)背景:經濟危機引發了政治危機;1933年3月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2)目的:應付日益嚴峻的經濟大危機。(3)特點:采取國家干預手段扭轉經濟形勢。(4)主要內容①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和《全國勞工關系法》。③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穩定農產品價格。④推行 “以工代賑”投資大量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法》。(5)結果: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6)作用: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7)局限性: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二)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1.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1)政權建立:一戰初期,意大利經濟衰退,中央政府幾乎癱瘓,墨索里尼乘機組織法西斯黨。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法西斯政權在意大利建立起來。(2)對外擴張:1935年,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亞。2.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開始掌握國家大權,建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侵略擴張: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起龐大的軍隊;1936年,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1938年,吞并奧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3.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標志: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對外侵略:1931年,日本關東軍策劃九一八事變,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七、第二次世界大戰1.爆發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2)直接原因:為了應對經濟危機,一些國家(德、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成為戰爭的策源地。(3)間接原因: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囂張氣焰。(4)歷史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的禍根,對德國和日本的壓制,引發兩國對國際秩序的不滿。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全面爆發 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波蘭的盟國英、法被迫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主要戰場 歐洲西線戰場、北非戰場、歐洲東線戰場及太平洋戰場初期階段 1940年4月,德國進攻丹麥、挪威;不久,荷蘭、比利時投降;1940年5月,德軍突入法國北部,法國被打敗;德軍對英國實施了猛烈的轟炸,英國軍民堅持戰斗規模 擴大 1941年6月,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蘇聯軍民頑強抵抗,贏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最大 規模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次日,美、英對日宣戰,德、意也對美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與戰爭形勢轉折(1)走向聯合①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開始逐漸走向聯合。②建立:1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以后又有21個國家在宣言上簽字。③《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2)戰爭轉折:1942年7月,德國進攻蘇聯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次年2月,德軍投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3)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臺,不久,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4)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成功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4.雅爾塔會議及戰爭結束(1)雅爾塔會議①目的:協調盟軍行動,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②召開: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雅爾塔召開會議。③內容: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德國由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2)波茨坦會議: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的首腦在波茨坦召開會議。重申了雅爾塔會議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3)德國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4)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易混易錯 1945年5月德國投降,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5.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拓展延伸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及啟示1.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與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2.啟示: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尋求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考點2 “二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一、兩極格局形成1.冷戰(1)含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2)開始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3)發展①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②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從此,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4)形成: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二、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開始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但總體效果不佳,后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使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各加盟共和國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2.東歐劇變(1)背景①20世紀6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各國雖然都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②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③20世紀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全盤否定自身的歷史。(2)表現: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在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3.蘇聯解體(1)時間:1991年年底。(2)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戈爾巴喬夫改革。(3)影響: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終結。三、冷戰后的世界格局與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一)冷戰后的世界格局1.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1)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越過聯合國安理會,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持續78天的轟炸。1999年5月8日,中國駐南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3名中國記者不幸犧牲。(2)2003年,美國又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未經聯合國授權,拉攏部分國家,發動戰爭,占領伊拉克。2.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聯盟或國家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不斷增強,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3.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1)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不結盟運動興起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2)各國的努力: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大多數國家的要求。各國致力于發展經濟,力爭增強經濟實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3)中國的努力①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涉別國內政。③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有價值,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④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二)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1.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電子計算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2.婦女地位的提高: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開始獲得選舉權。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婦女的獨立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婦女擺脫家庭的束縛,參加社會工作。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3.生態與人口問題(1)生態問題: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化學污染破壞臭氧層;淡水資源面臨短缺危機;土地荒漠化越來越嚴重;對森林資源的亂砍濫伐影響到全球的生態平衡。(2)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世界糧食問題日益凸顯。在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拓展延伸 如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各國應努力擴大利益的交匯點,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面對全球性挑戰,各國應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重難突破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影響1.多極化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2.多極化有利于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及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考點3 聯合國一、聯合國1.概況: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其主要機構有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聯合國秘書處等。2.首要宗旨:維護國際和平及安全。3.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二、聯合國維護國際安全(作用)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考點4 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一、經濟全球化1.背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局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2.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明顯。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促進了全球貿易和經濟的發展。重難突破 認識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1.積極影響(1)促進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貿易額迅猛增長。(2)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無論身居何處,人們都可以方便地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產品。2.消極影響: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將發展中國家置于不利地位,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使發達國家財富不斷積累,而一些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不斷加大,南北差距繼續擴大。二、世界貿易組織1.概況:1995年1月1日成立,前身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2.主要職能:制定和規范多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3.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1)正式加入時間:2001年。(2)意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參與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對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三、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波折 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失控風險加劇,地區性經濟危機時有發生,引起世界性經濟動蕩。這些問題阻礙了世界經濟健康發展,需要各國共同面對和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