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8張PPT)精準對應浙江考情考點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鞏固新政權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召開: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召開。(2)目的: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3)內容①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②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③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采用公元紀年;確定國旗與代國歌;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4)意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開國大典(1)時間:1949年10月1日。(2)經過: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隨后,盛大的閱兵式開始。閱兵結束后,舉行了盛大的群眾游行。(3)意義①國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②國際: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二、西藏和平解放1.時間:1951年。2.經過: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3.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三、鞏固新政權1.抗美援朝戰爭(1)時間: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2)參戰原因(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②美軍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③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援助。(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經過: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作戰,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5)著名戰役:上甘嶺戰役。(6)結果: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7)戰斗英雄和精神①英雄:黃繼光、邱少云。②精神: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8)勝利意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2.土地改革(1)時間:1950年至1952年底。(2)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直接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還有占全國一多半的新解放區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3)概況: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冬起,新解放區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4)結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5)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考點2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第一個五年計劃(1)時間:1953—1957年。(2)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4)成就①工業方面: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②交通運輸方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5)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1.第一個五年計劃(1)時間:1953—1957年。(2)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4)成就①工業方面: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②交通運輸方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系;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5)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①時間:1954年9月。②內容: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③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憲法)①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②內容: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③作用: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三大改造(1)改造方式:農業——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和贖買政策。(2)成果及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缺點: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二、艱辛探索1.中共八大(1)時間、地點:1956年;北京。(2)主要內容: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影響: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接著,全國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總路線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3.調整(1)措施:為克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2)結果: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4.“文化大革命”(1)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為此,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2)時間:1966—1976年。(3)動亂: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4)斗爭:老一輩革命家對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周恩來和許多干部堅持黨和國家的日常工作,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5)結束: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斷然措施,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6)影響:“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三、建設成就1.成就(1)工業方面①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到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②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廣大內地也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③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2)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3)重大科技成就①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②1967年6月,我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③1970年4月,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④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4)其他方面:水利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國防尖端技術取得了巨大進展。2.意義: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考點3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與改革開放的推進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給國家造成了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兩個凡是”方針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滿。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時間:1978年12月。3.內容: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4.意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次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二、撥亂反正1.背景:伴隨著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在全國全面展開。2.內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1980年,中共中央為劉少奇恢復名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3.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三、經濟體制改革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推廣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深化 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背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2)內容改革前 改革后所有制結構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經營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 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4)影響: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用 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四、對外開放1.開始: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2.格局:中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考點4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鄧小平理論1.開始提出(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領導中國共產黨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步一步推向前進。(2)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3)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2.充實發展:1992年初,鄧小平到南方視察。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3.確立: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4.成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5.意義:鄧小平理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二、重要會議1.中共十六大(1)時間:2002年。(2)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其核心內容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2.中共十七大(1)時間:2007年。(2)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3.中共十八大(1)時間:2012年。(2)內容①科學發展觀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②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③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4.中共十九大(1)時間:2017年。(2)內容: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5.中共二十大(1)時間:2022年。(2)內容: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1.中國夢提出 2012年11月,習近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基本內涵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途徑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奮斗 目標 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四個全面”(1)出發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2)含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3)演化:2020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演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1.階段成就改革 開放 以來 表現 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糧食、棉花、肉類和原煤、鋼、水泥等200多種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作用 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進入 新時代 保障 我國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表現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到114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谷物總生產量、制造業規模、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我國已經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2.影響: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使我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考點5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大業一、民族大團結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2)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3)法律依據: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后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載入憲法。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4)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①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我國建立的第一個自治區)成立。②目前,全國已經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5)意義: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6)進入新時代,中共中央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2.共同繁榮發展(1)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民族地區因地制宜,進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廢除了剝削和壓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邁進了社會主義社會。(2)經濟: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員,還通過技術、資金、物資等多種方式,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3)文化:國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國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國家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了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4)政策:20世紀末,中央決定進行西部大開發。國家還實施了旨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興邊富民行動,采取特殊措施幫助人口較少民族加快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二、香港和澳門的回歸1.背景: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臺灣問題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解決這些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祖國大陸全體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2.方針政策: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就是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3.香港回歸:1997年7月1日。4.澳門回歸:1999年12月20日。5.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6.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1)前期①方針:“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②表現: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經濟社會發展;2003年,內地與港澳分別簽署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逐步開放內地居民個人赴港澳游。③影響:強化了內地與港澳之間的經貿人文紐帶,實現了兩地互利共贏。(2)新時代做法 影響中央政府全面準確推進“一國兩制”實踐,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202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中央政府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交流合作,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香港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不斷鞏固。澳門經濟發展水平居全球前列,社會事業邁上新臺階。香港、澳門呈現與內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三、海峽兩岸的交往1.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1)基本方針:改革開放以后,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2)走向緩和:從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考察、經商等。(3)打破堅冰: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4)“九二共識”: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2.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1)八項主張:1995年,江澤民提出了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2)《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3)胡錦濤會見連戰: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訪問團訪問祖國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4)重大進展: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3.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1)重要會晤: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2)威脅: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3)態度及措施 中共十八大后,黨和政府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人民解放軍多次在臺灣周邊海域組織實戰化演練,展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全面闡述了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白皮書強調,我們愿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考點6 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一、國防建設1.陸軍的建設: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陸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發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種的現代化部隊,武器裝備不斷更新。2.海軍的建設(1)組建①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建立。②新中國成立后,又建立了東海、南海和北海艦隊。(2)發展①1970年,我國研制出中國的第一艘核潛艇,并于1974 年裝備我國海軍。②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驅逐艦完成多次科學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④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3.空軍的建設(1)建立: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3 000多架,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輝煌戰績。(2)發展①人民空軍建立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后來,我國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殲擊機、轟炸機和強擊機。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衛祖國領空的鋼鐵衛士。4.導彈部隊的發展(1)歷史:中國開始發展導彈核武器是在20世紀50年代,1966年,中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2)組建:1966年,中國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更名為火箭軍)。(3)地位: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4)任務: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5)組成: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6)裝備: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等。5.新時代強軍之路(1)政治建軍:2014年,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強調軍隊政治工作要為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2)五大戰區:2016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五大戰區,即東部戰區、南部戰區、西部戰區、北部戰區、中部戰區,構建軍隊聯合作戰體系。(3)五大軍種: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4)新格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6.發展趨勢: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迅速,實現了由單一軍種到諸軍兵種合成的轉變,武器裝備不斷向現代化邁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7.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筑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鋼鐵長城。二、外交成就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②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③意義:在三國總理的積極倡導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萬隆會議①時間:1955年。②特點: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③方針:周恩來在會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④影響: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外交事業的發展(1)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2)中美建交①原因a.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共同的要求,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b.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②過程: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3)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4)全方位外交①策略a.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系穩定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b.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c.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解決區域性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②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③表現:截至2019年9月,中國已與世界上180個國家建交,參加了10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④意義: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考點7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一、科技成就1.“兩彈一星”(1)含義: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2)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③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④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3)成功原因①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②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克服重重困難,發揚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4)意義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載人航天工程(1)開始: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成就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②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3.雜交水稻(1)概況: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2)成就①袁隆平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他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②袁隆平是我國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并于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3)意義①國內: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②國際: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4.青蒿素(1)背景:20世紀60年代,許多國家都在研究治療瘧疾的新型有效藥物。(2)概況: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得靈感,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于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3)作用: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二、文化成就1.改革開放前(1)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概況:采用多樣化的體裁與表現手法,生動描繪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都取得累累碩果。(3)代表作品: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2.改革開放后(1)概況: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成果豐富。各領域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中國與國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藝工作者、作品屢獲國際獎項;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越來越大。(2)代表作品: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電影《大決戰》;大型舞劇《絲路花雨》;等。三、社會生活變遷1.日常生活的變化(1)衣:買衣服憑布票,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 → 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2)食:飲食結構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解決溫飽問題)→ 十幾億人吃飯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簡單→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消費: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優化。2.交通和通信不斷發展(1)交通: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2)通信: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量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