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月球——地球的衛星》教學設計及反思一、學情分析這節課是新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太陽、地球和月球》中的第五課,教材內容上安排了圖片展示、查閱資料、模擬實驗等活動來豐富學生對于月球的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天文觀察的興趣。學生對于月球已經有了比較多的認識,經過前幾課的學習,知道了月相的變化規律,月球的大小、形狀,以及月球和太陽的異同點等。并且學生通過之前幾節課的學習,對觀察天文圖片、查閱天文資料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可以由此進一步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二、教學目標1.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的表明布滿了環形山;2.能夠觀察對比天文圖片和閱讀相關內容,學習有關月球的知識;3.通過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進一步鞏固控制變量的實驗思維,意識到模擬實驗對研究這樣不方便直接實驗的問題的作用;4保持對觀測天文現象、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樂于與人分享自己搜索了解到的相關知識。教學重難點學生通過對比圖片、查閱資料等方式探尋月球的知識以及通過模擬實驗培養科學思維。四、教學過程一、聚焦1.說一說昨晚觀察到的月全食。2.提問:對于月食你了解到什么?反思:以月全食為導入,在月全食發生前布置學生在觀察這個現象的時候,把里面出現的他們不會的東西通過查閱資料先解決掉。引入部分一方面調動學生的興趣去觀察特殊的天文現象,另一方面也是在滲透這節課教學目標里的學生通過觀察天文現象、查閱資料豐富對月球知識的了解。同時還可以關聯一下前兩課的內容,從影子的角度去想,月食是如何產生的;從月相的角度去想,月食發生的時候月相是怎么樣的,時間是農歷什么時候。我認為這個設計到落實還是很成功的。探索提問:對于課題名稱“月球——地球的衛星”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提問:人類對月亮的了解是怎么改變的?觀察月球的圖片和視頻,提問:你知道環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嗎?環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學生活動:環形山形成模擬實驗。并完成記錄單。反思:導入到課題后,我借鑒了原六下教材的思路,從課題名稱出發,按時間線去安排,由點到線。首先課題名稱“月球——地球的衛星”這個名稱,預設是學生提出什么是衛星,地球是不是只有月球一個衛星的問題,這樣一解決,那么科學概念目標就完成了一半。接下去提問人類對月亮的了解是怎么改變的,古人怎么樣,后來怎么樣,現在怎么樣。古人對月亮的認識,一般學生都能說出一些神話傳說或者詩詞歌賦,這里面“明月”一詞極易出現,抓住它引導到后來人們對月球的了解,通過觀察圖片和視頻,學生得出月球表面明暗不一并且布滿了“環形山”,到這里科學概念目標完成,并且滲透了科學探究目標。緊接著追問,你知道環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嗎?環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由問題展開對環形山形成模擬實驗的探究。研討環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哪一組的環形山大要用什么數據來說明?(坑的寬度)以及同一組實驗要做幾次,為什么?(至少三次,避免偶然性)反思:教參中預設學生的假設有隕石的質量和隕石的高度,我認為學生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隕石大小,然后才是隕石的質量,而這個高度我覺得存在問題,應該想到的是隕石撞擊時的速度,然后模擬實驗通過高度來控制速度,而不是直接覺得環形山的大小和隕石高度有關。但在這里我設計是直接告訴學生控制速度可以用控制高度來達成,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思路轉換,然后主要是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去設計控制變量的實驗和記錄單。實驗操作、記錄完成后,小組交流匯報,得到環形山形成與隕石的大小、質量、速度有關。至此,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的目標完成。拓展提問:現在人們對月球的認識如何了?閱讀資料卡,完成月球知識卡。提問:關于月球,你還想了解什么?反思:最后時間線拉到現在,通過提問讓學生閱讀資料卡,完成月球知識卡的填寫,然后做成果展示。最后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激起學生課后再去查閱資料來完善月球卡,再去觀看月食視頻,看看有沒有什么新發現的學習欲望,我認為效果較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