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任務單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語文 年級 高一 學期 春季課題 《哈姆萊特》學習目標1.梳理哈姆萊特與現實之間的各種沖突,欣賞劇作家設計沖突、安排情節的藝術手法。 2.結合哈姆萊特的言行舉止,尤其是對白和獨白,分析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3.理解劇作家在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對現實的批判。課前學習任務1.識記莎士比亞及其劇作的有關知識,查閱更多相關資料,制作莎士比亞資料卡片。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人文主義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歐洲文學的奠基者之一,他是歐洲乃至世界文學的高峰之一。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同時代人本·瓊生稱譽他是“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在西方,每家都必備兩本書,一本是《圣經》,另一本是莎士比亞全集,即一個是宗教的神,一個是藝術的神。 他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創作,代表作有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2.用圖或表的形式梳理課文中人物與哈姆萊特的關系。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沖突造就的瘋狂提問:《哈姆萊特》節選部分的矛盾沖突有哪些?全劇主要圍繞什么沖突展開?【學習任務二】瘋語背后的真言活動一:品讀對白中的人稱“你們” 文本:你貞潔嗎?你美麗嗎?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來呢? 提問:這里的“你”究竟是誰呢? 文本:我也知道你們會怎樣涂脂抹粉,上天給了你們一張臉,你們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張。你們煙視媚行,淫聲浪氣。 提問:這里的“你們”究竟是誰呢? 對白中“你”“你們”的使用有何作用? 活動二:品讀獨白中的人稱“我們” 提問:以“我們”的口吻,哈姆萊特對生命意義作了哪些思索?請同學們采用批注法深入文本。 原文點評2.獨白中“我們”的使用有何作用? 【學習任務三】瘋子映射的“我們” 1.作者想借哈姆萊特的“瘋語”傳達哪些創作意圖? 資料鏈接: 這段王子復仇的故事情節取材于13世紀《丹麥史》中記載的“阿姆萊特復仇記”。莎士比亞寫《哈姆萊特》的時候,英國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這時,宮廷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與此同時,“人文主義”思潮盛行,“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本,宣揚個性自由,倡導天性解放,追求現實幸福,肯定個人欲望。但過分強調天性自由而不加約束,必然會導致道德的淪喪和秩序的崩壞。 2.聯讀《狂人日記》,回答以下問題 傅斯年:“瘋子是我們的老師,孩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去。”結合兩部作品中的瘋子的共同點,如何理解這句話? 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里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戶和大哥便都看我幾眼。今天才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樣。 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 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 陳老五也氣憤憤的直走進來。如何按得住我的口,我偏要對這伙人說,“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你們要不改,自己也會吃盡。即使生得多,也會給真的人除滅了,同獵人打完狼子一樣!——同蟲子一樣!” ——《狂人日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