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信息技術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課題 2.4.1-3傳感器與信息獲取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日常生活中傳感器技術及物聯網應用實例,了解信息系統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方式; 2. 了解常見的傳感器技術,初步理解傳感器信息的獲取過程; 3.能夠借助micro:bit等智能終端,簡單編程實現計算機與終端的互動。 指向的核心素養: 1.信息意識:學生能在觀察日常生活情境中提取關鍵信息,并在實踐中學會信息共享和分享; 2.計算思維:在了解傳感技術及其在生活生產應用實例過程中,能夠用“計算機”的思維來分析歸納問題,并能夠充分發揮好各功能模塊的作用; 3.數字化學習與創新:通過網絡和數字化的學習,能夠對傳感器技術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夠識別和分析其在生產生活中的相關技術應用; 4.信息社會責任:合理使用傳感器技術及控制系統,掌握運用傳感器技術的優勢,正確使用傳感與控制相關技術,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傳感器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傳感器技術及其信息獲取過程。 教學難點: 1.了解傳感器的分類及其在生活生產中獲取信息的過程。2.利用 micro:bit智能終端與計算機的連接,完成傳感器獲取信息的一般過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 從“王老師的一天”視頻導入,讓學生感知傳感與控制技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學生思考發生了什么事情?其中用到了什么技術?(最關鍵是傳感器技術) 尤其是“天網監控系統”中利用攝像頭作為傳感器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再回到學生熟悉的智能手機終端中相關的傳感器。 說一說你所知曉的手機中有哪傳感器技術的應用? 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將思維拓展,通過對身邊實例的觀察與思考,引導學生回憶與思考,激發學習興趣。知識講解 一、常見的傳感器技術 傳感器屬于信息輸入設備,一般由敏感元件、轉換元件、其他輔助元件三部分組成:敏感元件感受和檢出被測對象的待測信息;轉換元件將信息轉換成有用信號(一般為電信號);輔助元件包括信號與轉換電路及所需的電源。 按感知功能不同,傳感器分為熱敏、光敏、力敏、磁敏、濕敏、聲敏、色敏和味敏等。 當然,同一種傳感器采用不同的算法,可以實現不同的功能。如: 智能手環中的加速度傳感器:計步+睡眠狀況等。 磁場傳感器:電子指南針+金屬探測器等等。 二、傳感器信息的獲取 信息系統要從傳感器獲取信息,可以采用多種通信方式,如無線網絡,藍牙,串口(COM接口)等。 傳統的計算機一般沒有傳感器的接口,需要借助其他具備傳感器接口的智能終端來實現信息的獲取。 計算機和智能終端的通信一般采用COM接口或USB接口模擬COM接口來實現。 micro:bit主板及相關軟件介紹 micro:bit是一款由英國廣播電視公司為青少年編程教育設計的入門級開發板。主板硬件板面介紹,同時BXY Python Editor是一款輕量級的micro Python編程IDE,界面簡潔,操作便利。內置了很多基礎操作庫。為眾多Micro Python愛好者提供了一個簡潔實用的平臺。 通過學習傳感器技術、傳感器信息的獲取等知識,進一步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傳感器分類及其功能,對傳感器的組成及主要部件的作用有全面的了解;并能解釋和創新運用到日常的生活生產過程中去,為后續的信息系統搭建做好準備。實踐體驗 實踐與體驗:micro:bit板的配置與連接,能夠使用主板的內置溫度傳感器進行溫度監測,從而理解傳感器獲取信息的一般過程和原理。 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傳感器技術及信息的控制原理,并能夠創新應用,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課堂小結 1.傳感器技術、分類及其信息的獲取 2.micro:bit主板的硬件和軟件連接 通過課堂小結,溫故知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