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
1.認識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成就及經驗教訓。 2.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1.結合1958年人民日報社論和1957~1965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表,形成對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正確、客觀認識,探討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二戰后初期至 20世紀70年代的中外歷史事件簡表,了解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演變,認識兩極格局對中國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自主預習】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正 確 探 索 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 (2)內容 A.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B.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意義:中共①    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正 確 探 索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 (1)時間:1957年春。 (2)內容:把②        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3)影響 A.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 B.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
國民經濟的調整 (1)開始:1961年1月。 (2)表現 A.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③    、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B.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 C.1962年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了重要成果。 (3)成果 A.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B.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④    ”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
探 索 失 誤 (1)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2)1958年總路線。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積極: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 (2)消極 A.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B.1959~1961年,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文化大 革命” (1)背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毛澤東強調“⑤        ”,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過程:1966年春夏全面發動→1967年年初“一月風暴”全面奪權→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開→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權失敗→1972~1975年,周恩來、⑥   對各方面進行整頓,經濟好轉→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權→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 (3)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二、偉大的建設成就
成 就 (1)工業 基礎工業建設:從“一五”時期到“四五”時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 ⑦    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 (2)國防科技:成功爆炸了⑧    、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 (3)農業: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文教衛生: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衛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5)勞動者: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6)時代精神: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⑨    精神。 (7)外交新突破 表現:建交熱潮;⑩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義: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
意 義 (1)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 (2)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        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答案】①八大 ②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③調整 ④四個現代化 ⑤以階級斗爭為綱 ⑥鄧小平
⑦三線 ⑧原子彈 ⑨勞模 ⑩197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思之窗 你怎樣理解毛澤東的這段話
解題關鍵:把握“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性。
思路引領:聯系所學知識,把握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的背景和主要內容;結合材料,理解“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的內涵及其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關系。
答案提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毛澤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特別是關于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觀點,第一次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命題,闡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增添了新的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對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的規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認識:從當時現實看,“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對于剛剛開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就要正確處理好人民內部的矛盾,防止把人民內部的矛盾看成敵我矛盾。搞好“人民的團結”,可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建設社會主義。而“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是我們國家發展的根本保障;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團結,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無從談起。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現實意義:第一,鞏固和發展各民族的團結,關系到國家的統一和邊疆的鞏固。第二,鞏固和發展各民族的團結,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和各民族地區自身的發展。第三,鞏固和發展各民族的團結,是鞏固和發展人民民主專政和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一個重要條件。第四,加強和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思考點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各項調整的意義是什么
解題關鍵:把握經濟調整產生的積極影響。
思路引領:首先,結合教材內容并適當補充,先了解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的各項調整舉措;然后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做出這些調整的背景和目的;最后理解這些調整產生的積極影響。
答案提示
調整的方針和內容: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如制定“工業七十條”等。
背景:經歷了“大躍進”運動的嚴重挫折和三年困難時期后,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痛定思痛,深入總結和反思工作中的得失。
目的:逐步恢復被“大躍進”運動破壞的社會經濟秩序。
意義:國民經濟很快走出了發展困境;社會經濟秩序逐步恢復;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積極探索,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改革開放后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實踐資源。
學思之窗 結合這一材料,思考為什么說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是那個年代的時代精神。
解題關鍵:注意理解材料“20世紀60年代初”這一特定的時代背景。
思路引領:閱讀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大慶精神”或“鐵人精神”的內涵;再聯系時代背景和石油工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要求去理解。
答案提示:大慶精神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舉世聞名的大慶石油會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慶精神主要包括: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科學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概括地說就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艱苦奮斗反映的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這是大慶精神的精髓。面對大慶油田所在的松遼地區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產生活條件,石油工人毫不氣餒,打贏會戰,身上流淌著激情的血液,胸中鼓蕩著創業的豪情。
奮發圖強反映的是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精神,這是大慶精神的核心。“愛國”就是心系祖國、奉獻石油,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開發好、建設好大油田,大長中國人的志氣,挺起民族工業的脊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石油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嚴重缺油;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石油禁運,妄圖扼殺紅色政權;石油供需矛盾尖銳。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貧油”的論斷,但面對這樣一個世界上少有的大油田,當時我國無經驗、無技術、設備落后,國家經濟又十分困難。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把幾萬會戰大軍集結在松遼大地,憑著這種報國情懷,會戰隊伍僅用三年時間就成功開發建設了大慶油田這個世界級特大油田。到1963年年底,我國石油基本實現自給,一舉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真正為國家爭了光,為民族爭了氣。
所以大慶人創造的“大慶精神”不是一個企業的精神,而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展現,是這個時代所有為社會進步、人民富裕、國家強大而努力的人們的集體精神。
學思之窗 為什么說毛澤東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者
解題關鍵:把握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成功探索和對失誤的糾正。
思路引領:閱讀材料內容,了解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歷史地位;聯系新中國成立以來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成功探索和對失誤的糾正,理解其與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和理論探索的關系。
答案提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其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重要意義在于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徹底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從淵源關系上說,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直接準備和來源,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具體表現在:
第一,毛澤東帶領人民建立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孕育提供了制度前提。
第二,毛澤東領導大規模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經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寶貴啟示。
第三,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立場、觀點、方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一脈相承的思想方法。
第四,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所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先導和理論生長點。
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科學總結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失誤所積累的深刻教訓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
【探究與拓展】
問題探究 通過鄧小平這一結論,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
解題關鍵:把握“社會主義革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內涵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思路引領:閱讀材料內容,把握鄧小平這一結論的主旨;聯系所學知識,理解“社會主義革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內涵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歸納總結認識。
答案提示:“社會主義革命”使中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鄧小平的結論表達了社會主義之于中國創造人類發展奇跡的重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壯麗史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以不可辯駁的事實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鮮活的生命力。
啟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學習拓展 查找資料,進一步認識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
解題關鍵:重點把握“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思路引領:查找資料,補充資料;聯系、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工業化和國民經濟發展成果的相關史實;在此基礎上討論其形成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提示:必要性
①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承受的苦難與面臨的困惑都是因為未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②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要與他國和平、平等相處,就需要有相應的綜合國力,而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便是前提。
重要性
①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奮斗的偉大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體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它為我們繼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開拓了可以依靠的陣地,為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基礎。
②隨著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的形成,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工業部門不僅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費品,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和國防建設提供了大批燃料、動力、原材料和技術裝備,而且還為出口提供了相當數量的產品,它使中國在贏得政治上的獨立之后又贏得了經濟上的獨立。
③集中統一的國民經濟管理體制,在當時物資缺乏、經濟基礎薄弱的條件下,起到了積極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資金、物力和技術力量集中起來,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的完成,為中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質技術基礎。
【重要概念】
1.“三面紅旗”
“三面紅旗”是中國共產黨于1958年提出的一個施政口號,指的是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它是時代的產物。“三面紅旗”的出現,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2.“七千人大會”
于1962年在北京召開,參加會議的有縣委及以上的各級黨委和重要工礦企業、部隊的主要干部7000余人。大會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以來黨在經濟建設工作中的基本經驗教訓;動員全黨貫徹“八字方針”,切實抓好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等等。這次大會對統一全黨認識,糾正經濟工作中“左”的錯誤,克服經濟困難起了積極作用。
  
【合作探究】
任務1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
材料一 我們黨深信,只要鼓足六億多人民的干勁,動員六億多人民力爭上游,我們一定能夠高速度地進行建設,一定能夠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一切資本主義國家,成為世界上最先進、最富強的國家之一。
——人民日報社論(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5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單位:萬噸)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鋼產量 535 1866 667 1223
糧食產量 3900 2870 3200 3891
——摘編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1)根據材料一,指出該社論體現的心態。結合1956~1957年的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計量化的方法是史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觀察材料二表格中的數據,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參考答案】 (1)心態:樂觀自信;急于求成。主要因素: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和“一五”計劃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缺乏建設經驗。
(2)主要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設問得出“指出該社論體現的心態”,從正文得出“我們黨深信,只要……一定能夠……”“比較短的時間內趕上”,進而提煉出具體心態。 材料二:從正文“1957~1965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得出產量變化
“兩定” 限定詞(時空、內容、角度): 第(1)問,時間限定——1958年5月29日、1956~1957年;內容限定——社論體現的心態;角度限定——形成的主要因素。第(2)問,時間限定——1957~1965年;內容限定——材料二中的表格數據的變化;角度限定——變化的主要原因
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一中的“鼓足六億多人民的干勁”“一定能夠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上最先進、最富強的國家之一”等信息和語氣即可回答;第②小問,根據材料一中提供的信息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發生的相關事件分析概括。第(2)問,關鍵是要細致觀察材料中數據的變化,然后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其原因,應注意題目的限定詞是“主要原因”
任務2 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材料
時間 中國 世界
二戰后初期至20世紀50年代 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先后出席日內瓦會議和亞非會議。 實施“一五”計劃,進行三大改造 美國組織“聯合國軍”參加朝鮮戰爭。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
20世紀 60年代 周恩來出訪亞非十四國。 同法國建交。 與朝鮮簽訂《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世界各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 古巴導彈危機。 不結盟運動興起
20世紀 70年代 與美國實現關系正常化。 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美國從越南撤軍。 尼克松訪華。 非洲幾內亞比紹共和國、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國等國家獨立
——摘編自顧寧、姚玉民等著《新中國與世界》
上表為二戰后初期至 20世70年代的中外歷史事件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中外關聯,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 示例一
論題:兩極格局的形成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
闡述:二戰后初期,以華約成立為標志,美蘇兩極格局正式形成。在兩極格局下,一方面,美國對新中國采取敵視、包圍、封鎖的政策,嚴重威脅新生的人民政權,同時美國還組織“聯合國軍”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另一方面,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對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保障新中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在蘇聯的援助下,實施“一五”計劃,大規模開展國內經濟建設,進行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中國積極發展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及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先后出席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步入世界外交舞臺,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總之,兩極格局的形成對中國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
示例二
論題:中國推動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
闡述:1953年,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步被廣大國家所接受,成為維護國際和平的重要準則。1955年,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召開。會議提出的萬隆精神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表達了亞非各國力圖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萬隆會議和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推動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中國與朝鮮簽訂《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對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國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主張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推動了非洲等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促進了世界和平民主事業的發展。
總之,中國在發展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關系的過程中,推動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壯大。
示例三
論題:美蘇冷戰影響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
闡述:20世紀50年代,世界分裂為以美蘇為首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中國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重點發展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關系。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外交的另一條重要線索是沿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展開的,其意在突破美國遏制和孤立中國的政策,積極尋求對外關系的普遍發展,以彌補“一邊倒”政策造成的不平衡。20世紀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在美蘇爭霸中處于不利地位,尼克松任總統后,調整對華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國及時調整對美政策,使中美兩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世界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總之,美蘇冷戰影響中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中國外交政策與國際形勢息息相關。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
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 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上表為二戰后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的中外歷史事件簡表。從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自擬論題)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二戰后初期至 20世紀70年代的中外歷史事件簡表”
時空定位 二戰后初期至 20世紀70年代
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兩極格局的演變及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特點、主要成果和影響;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出現轉折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層次鮮明 兩極格局形成對中國的挑戰——兩極格局形成對中國的機遇
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
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兩極格局的形成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美國對華采取敵視政策;發動朝鮮戰爭
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國實行“一邊倒”方針;中國在蘇聯的援助下實施“一五”計劃;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兩極格局的形成對中國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
【隨堂檢測】
1.(2023·山東濟寧高一期末)“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提出這一論斷的會議是(  )。
A.八七會議
B.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是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會議正確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D項正確;1927年八七會議、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5年中共七大都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并沒有提出題干所述的這一主要矛盾的論斷,排除A、B、C三項。
【答案】D
2.愛好歷史的小王正在看《廬山會議實錄》,其中有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間,國務院秘書廳的干部在自由討論學習中,從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水平的規律看,認為進行某項行動的條件根本不成熟,發展也太急太猛。”你認為“某項行動”是(  )。
A.人民公社化運動  B.“大躍進”運動
C.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D.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人民公社化運動錯在生產關系的調整不適應生產力落后的現實狀況,故A項正確;“大躍進”運動屬于盲目發展生產力,未涉及生產關系調整,故B項錯誤;三大改造在1956年已經基本完成,故C項錯誤;第一個五年計劃在1957年已經完成,故D項錯誤。
【答案】A
3.有一首歌的歌詞寫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對人民有罪,人民對我專政,我要低頭認罪。只許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我要是亂說亂動,把我砸爛,砸碎,把我砸爛,砸碎!”這首歌流行于(  )。
A.解放戰爭時期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解析】根據材料“我是牛鬼蛇神”“人民對我專政”“把我砸爛,砸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許多知識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結合上述分析可知,這首歌應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時期,故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4.毛澤東說:“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能兩面作戰。”周恩來說:“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國家都愿意跟我們來往了……收獲就在這里。”兩人話題的核心是(  )。
A.中蘇建立同盟關系
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C.中美關系緩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根據“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國家都愿意跟我們來往了”可以推斷“世界上的國家”指資本主義國家,故A項錯誤;根據“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可見其突出與大國的關系,故B項錯誤;根據題干可以判斷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新局面的打開主要得益于中美關系緩和,故C項正確;日本不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故D項錯誤。
【答案】C
5.(2023·江蘇南京高一校考開學考試)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全國建設大小三線的決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區。這一舉措(  )。
A.促使沿海工業的內遷
B.推動建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C.改善了國家工業布局
D.使西部成為經濟中心
【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全國建設大小三線的決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前期,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全國建設大小三線的決定,這一舉措有利于西南、西北地區工業的發展,縮小西南、西北地區和沿海、東北地區工業差距,改善了國家的工業布局,C項正確;這一舉措只是重點建設西南、西北地區,并不是把沿海工業內遷,排除A項;材料并非強調工業體系的問題,排除B項;“使西部成為經濟中心”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答案】C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泸州市| 嘉峪关市| 京山县| 台南市| 库伦旗| 古田县| 鞍山市| 禹城市| 淮南市| 柳林县| 临洮县| 临高县| 吴桥县| 安宁市| 双鸭山市| 会理县| 高清| 视频| 东乌| 定西市| 西乡县| 共和县| 堆龙德庆县| 石台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上饶县| 西丰县| 南丹县| 历史| 京山县| 宜川县| 佳木斯市| 汉源县| 中超| 中西区| 沽源县| 鸡泽县| 五峰| 仲巴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