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1.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的原因。 2.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1.結合蔣介石在解放戰爭前后的日記內容和學術界對國民黨政權迅速崩潰的原因進行的長期探討,分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的歷史必然性。(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打造的標語口號,認識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為推動民主革命所進行的探索和努力,探究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自主預習】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重慶 談判 (1)背景 A.抗日戰爭勝利后,① 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 B.中國共產黨以和平、民主、團結為號召,力爭建成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 C.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 (2)時間:1945年8月~10月。 (3)結果: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② 》,即“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政治協 商會議 (1)時間:③ 年1月10日。 (2)代表: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 (3)結果: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很快否決了這些協議北平 和談 (1)背景: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事力量已全線崩潰。 (2)時間:1949年4月。 (3)結果:國民黨拒絕在《④ 》上簽字,談判破裂 二、人民解放戰爭戰爭 進程 全面內戰爆發 (1)爆發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⑤ 。 (2)戰略方針:自力更生、以自衛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戰略防御 (1)1946年7月至10月,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2)1947年,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⑥ 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戰略反攻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軍千里躍進⑦ ,揭開戰略反攻序幕 戰略決戰 (1)過程 遼沈戰役:1948年9月~11月,東北野戰軍解放了東北全境,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 ⑧ 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平津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聯合發動,基本解放了華北全境。 (2)意義: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渡江戰役 (1)時間:1949年4月21日~23日。 (2)結果: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中共 政策 土地改革 (1)時間:1947年夏。 (2)內容:頒布《⑨ 》,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制度。 (3)意義: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中共七屆 二中全會 (1)時間、地點:⑩ 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 (2)內容 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 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 。 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提醒全黨“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勝利 意義 (1)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2)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3)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4)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偉大事件之一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經濟危機 (1)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 ,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 (2)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 的巧取豪奪,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 政治危機 (1)“國民大會” 時間、地點:1946年11月~12月,在南京召開。 結果:會議通過的《 》,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 (2)第二條戰線:以反對美蔣為中心的愛國民主運動迅速興起,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 戰線 【答案】①和平建國 ②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議紀要 ③1946 ④國內和平協定 ⑤中原解放區 ⑥陜北 ⑦大別山 ⑧淮海 ⑨中國土地法大綱 ⑩1949 城市 紙幣 官僚資本 中華民國憲法 第二條學思之窗 閱讀這段材料,思考民主黨派的建國主張。解題關鍵:民主黨派建國主張的背景和影響。思路引領:先閱讀材料,把握材料主旨;聯系抗戰后民主黨派爭取和平民主建國主張的背景、努力及影響分析理解。答案提示:民主黨派的建國主張:迅速實現政治的民主與國家的統一;民主是統一的基礎。認識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實質:民主黨派的主張反映了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實行獨裁的強烈要求。實踐及意義: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共同推動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為建立自由、和平、民主、統一的新中國作出了貢獻。思考點 抗戰勝利后國統區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狀況 解題關鍵:從經濟困局分析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思路引領:結合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得出抗戰勝利后國統區出現民眾就通貨膨脹、糧食短缺等問題向當局抗議的原因。答案提示狀況: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糧食短缺、民眾抗議,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國民黨政權出現統治危機。原因: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在國統區進行經濟掠奪、政治獨裁,殘酷鎮壓民主運動;為了維持戰爭的龐大開支,國民政府濫發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和嚴重財政赤字;以四大家族為主的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思考點 結合具體史實,思考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統治覆滅的原因。解題關鍵:從民眾的支持入手,把握國民黨“統治崩潰”的因素。思路引領: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對國共兩黨一敗一成的比較分析,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歸納得出。答案提示:(1)國民黨因其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喪失了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2)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閱讀上述材料,探究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勞動節口號的時機和意義。解題關鍵:一是關注發布的時間“1948年4月30日”;二是研讀材料內容,明確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思路引領:回答時要聯系具體的時代背景以及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即中國各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結合中國革命發展的進程來分析其意義。答案提示時機:1948年春,人民解放戰爭勝利推進,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順利進行。而國民黨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已陷入全面危機,尤其是制憲國大和偽憲法的出籠,使國民黨愈加孤立。各民主黨派和廣大無黨派人士日益傾向于支持人民革命。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為打倒蔣介石、召開政協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作了輿論準備。學習拓展 了解相關史實,認識民主黨派在民主革命中發揮的作用。解題關鍵:抓住限定信息“民主黨派”“民主革命”。思路引領: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相關史實;再結合材料信息總結作用。答案提示史實:1946 年1 月,民主同盟、無黨派人士代表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推動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內戰爆發后的1946年年底,民主同盟與中國共產黨共同反對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參與反對以美蔣為中心的國統區“三反”愛國民主運動。作用:民主黨派成立的宗旨大都是挽救民族危亡,促進社會進步,發展民主科學;民主革命時期和共產黨結成同盟,在維護和平、反對內戰的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戰爭后期,民主黨派逐漸和共產黨并肩戰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合作探究】任務1 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材料一 下面日記一、日記二、日記三是摘選自蔣介石在解放戰爭前后(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后)的日記內容。日記一 東北全軍,似將陷于盡墨(沒)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日記二 余(對中共)示以至誠與大公,允其所有困難無不為之解決日記三 為政二十年對于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更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后對于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 材料二 抗戰勝利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國民黨政權就覆亡了。學術界對國民黨政權迅速崩潰的原因進行了長期探討。一種觀點強調,國民黨的腐敗是其迅速垮臺的根本原因,表現在堅持一黨專政、個人獨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發動內戰,遭到全國人民反對;抗戰勝利后接收淪陷區時大小官員聚斂錢財,令人們失望;等等有的專家強調,國民黨在軍事上指揮無能,上下脫節,軍隊內部派系林立,以鄰為壑,嚴重削弱了部隊的戰斗力,各個軍事集團在戰場上節節敗退,這成為國民黨垮臺的主要原因還有的觀點強調,國統區財政經濟的崩潰是國民黨在大陸敗亡的重要原因 ——摘編自齊濤主編《中國通史教程教學參考·現代卷》“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題引得出“蔣介石在解放戰爭前后(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后)的日記內容”,從正文得出“東北全軍,似將陷于盡墨(沒)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余(對中共)示以至誠與大公,允其所有困難無不為之解決”,進而對應關聯的歷史時期。 材料二:從題引得出“學術界對國民黨政權迅速崩潰的原因進行了長期探討”以及從正文得出“國民黨的腐敗是其迅速垮臺的根本原因,表現在……”“國民黨在軍事上指揮無能……這成為國民黨垮臺的主要原因”“國統區財政經濟的崩潰是國民黨在大陸敗亡的重要原因” 進而提煉概括“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解放戰爭前后(戰爭前、戰爭中、戰爭后);內容限定——材料一中日記一、日記二、日記三的相關信息。第(2)問,內容限定——史學界對材料二中國民黨政權迅速崩潰現象持有各種歷史解釋;角度限定——從材料一中選擇你贊成的一種觀點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抓住材料關鍵信息,如隱性時間、地點、活動主體、事件結果、蔣介石的態度等來判斷。據材料日記一“東北全軍,似將陷于盡墨(沒)之命運。寸中焦慮,誠不知所止矣”可知,國民黨在東北作戰,面臨全軍覆沒的困局,蔣介石萬分焦慮。據所學可知,國民黨在東北作戰失利應為解放戰爭中的遼沈戰役。據材料日記二“余(對中共)示以至誠與大公,允其所有困難無不為之解決”可知,蔣介石認為自己對中共表現出極大誠意,且愿意為其提供幫助。據所學可知,國共兩黨兩次合作建立在有共同目標和較為平等的合作基礎上,不必極力證明其對中共的誠懇,更為可能的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謀求“共同建國”,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時,出于“假和平”的目的而提出的。據材料日記三“為政二十年對于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著手太少,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更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后對于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可知,蔣介石此時在回顧反思自己二十年的政治生涯,說明其在中國大陸的主要政治活動已經結束,此時應為解放戰爭以后。第(2)問第①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事實是客觀的,但歷史解釋具有主觀性。研究者的立場、角度不同,對同一歷史事件(現象)做出的解釋可能不盡相同。據材料“一種觀點強調,國民黨的腐敗是其迅速垮臺的根本原因,表現在堅持一黨專政、個人獨裁,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發動內戰,遭到全國人民反對;抗戰勝利后接收淪陷區時大小官員聚斂錢財,令人們失望;等等”可知,這是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國民黨統治迅速崩潰的原因;據材料“有的專家強調,國民黨在軍事上指揮無能,上下脫節,軍隊內部派系林立,以鄰為壑,嚴重削弱了部隊的戰斗力,各個軍事集團在戰場上節節敗退,這成為國民黨垮臺的主要原因”可知,材料中的觀點是從軍事的研究角度分析其迅速崩潰的原因;據材料“還有的觀點強調,國統區財政經濟的崩潰是國民黨在大陸敗亡的重要原因” 可知,材料中的觀點是從經濟的研究角度分析國民黨統治迅速崩潰的原因。據材料分析可知,學者們分別從政治、軍事、經濟這三個角度觀察,因而得出了三種不同的觀點和結論。第②小問,示例:認為國民黨的經濟政策是其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可從錯誤的金融政策,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官僚資本巧取豪奪,民不聊生;遲遲不進行土地改革,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導致農民拋棄國民黨,支持共產黨;發動內戰,加劇了財政危機等方面回答(1)分別提取材料一中日記一、日記二、日記三的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2)試分析史學界對材料二中國民黨政權迅速崩潰現象持有各種歷史解釋的原因。從材料二中選擇你贊成的一種觀點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 (1)日記一:據國民黨東北軍面臨全軍覆滅,蔣介石萬分焦慮,可知是遼沈戰役結束。據此判定日記一出現在解放戰爭中。日記二:據余(對中共)示以至誠與大公,允許其所有困難無不為之解決,可知是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前后作出的假和平的“誠意”。據此判定日記二出現在解放戰爭前夕。日記三:據日記內容“亡羊補牢未始已晚也”可知,這是蔣介石對自己為政二十年統治教訓的總結。據此判定日記三出現于解放戰爭后。(2)原因:歷史事實是客觀的,但歷史解釋具有主觀性。研究者從不同的立場、角度出發對同一歷史事件(現象)做出的解釋可能不盡相同。材料中的三種觀點代表了政治、軍事和經濟三個不同的研究角度。學者們分別從這三個角度觀察,因而得出了三種不同的觀點和結論。示例:認為國民黨的經濟政策是其迅速崩潰的主要原因。理由:錯誤的金融政策,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官僚資本巧取豪奪,民不聊生;遲遲不進行土地改革,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導致農民拋棄國民黨,支持中國共產黨;發動內戰,加劇了財政危機;等等。任務2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材料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打造的標語口號是歷史的見證,反映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過程。各時期黨的標語口號(部分)時期 舉例建黨之初和國民革命時期 打倒列強,除軍閥;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廢除不平等條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工農武裝割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軍隊絕對服從黨的領導;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歡迎窮人來參加抗日戰爭時期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兵民是勝利之本;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放戰爭時期 和平、民主、團結;保衛黨中央;“耕者有其田”;將革命進行到底;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閱讀上表,圍繞“標語口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選擇一個角度提煉觀點,并結合所學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清晰;論據涵蓋 3 個時期,各時期至少 1 個標語口號;史論結合。)【參考答案】 示例觀點:標語口號宣傳了黨的政策,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時期和口號:國民革命時期,“打倒列強,除軍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軍隊絕對服從黨的領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解放戰爭時期,“和平、民主、團結”“耕者有其田”“將革命進行到底”。論述: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打倒列強,除軍閥”等口號,在全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確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推動了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發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通過“軍隊絕對服從黨的領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等口號,加強人民軍隊的建設,推進土地革命發展,壯大了工農武裝力量,實踐并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保存、壯大了民主革命力量;解放戰爭時期,以“和平、民主、團結”宣傳中國共產黨維護和平、爭取民主的立場,通過“耕者有其田”“將革命進行到底”等標語,發動農民參加土地改革,團結各民主階層,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簡潔明了、通俗易懂且有時代感的標語口號,見證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過程,是黨進行群眾工作和輿論宣傳的重要手段。(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閱讀上表,圍繞“標語口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選擇一個角度提煉觀點,并結合所學進行論述。(試題主題不明確——自擬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各時期黨的標語口號(部分)”表;“軍隊絕對服從黨的領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和平、民主、團結”“耕者有其田”“將革命進行到底”時空定位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制定的方針政策的背景、內容及影響層次鮮明 從國民革命時期的標語口號及政策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標語口號及政策,再到解放戰爭時期的標語口號及政策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標語口號宣傳了黨的政策,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推動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發展;實踐并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爭取和平與民主的斗爭;土地改革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簡潔明了、通俗易懂且有時代感的標語口號,見證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過程,是黨進行群眾工作和輿論宣傳的重要手段。【隨堂檢測】1.1945年8月29日,重慶《大公報》發表了名為《毛澤東先生來了!》的社論。總編輯王蕓生興奮地寫道:“毛先生能夠惠然肯來,這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毛澤東此行的目的是( )。A.商討對日最后決戰 B.參加政治協商會議C.爭取和平民主局面 D.擬出席“國民大會”【解析】抗日戰爭勝利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和平民主,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向國人表明了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故C項符合題意;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排除A項;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排除B項;“國民大會”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名義上代表全國國民行使政權的機關,先后于1946年、1948年召開,排除D項。【答案】C2.下表是1945~1948年國統區紙幣發行數額與物價指數有關數據統計表。對于下表統計數據最直接恰當的結論是( )。年份 1945 1946 1948發行數額/億元 5569 37 261 6 636 946物價指數 8 640 000 681 600 564 570 000A.國統區民族工業陷入絕境B.經濟形勢惡化,階級矛盾尖銳C.國統區經濟全面崩潰D.國統區通貨膨脹嚴重【解析】表格信息反映了1945~1948年國民政府在國統區紙幣發行數額越來越多、物價指數越來越高,說明此時國統區通貨膨脹非常嚴重,D項正確。表格體現不出國統區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階級矛盾的尖銳和國統區經濟全面崩潰,A、B、C三項錯誤,排除。【答案】D3.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給山東戰區的一份電報中指出:“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讓敵占領萊蕪、沂水、莒縣,陷入極大困境,然后殲擊,并不為遲。”這是為了( )。A.消滅國民黨的主力B.粉碎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C.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長江以南的基礎【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戰區”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民解放軍與山東有關的軍事行動是粉碎國民黨軍隊對山東的重點進攻,B項正確;A、D兩項分別是三大戰役的結果和意義,排除;C項的標志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排除。【答案】B4.據統計,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解放軍參戰兵力與解放區支前民工的比例高達1∶9。當時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民眾踴躍“支前”的原因是( )。A.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B.解放區基本實現“耕者有其田”C.土地革命得到民眾熱烈歡迎D.國統區財政經濟陷入崩潰境地【解析】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公布并施行,農民分到了土地,農民的革命熱情被激發出來,于是積極參加人民解放軍或大力支援前線,故B項符合題意;三大戰役結束后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說明淮海戰役仍在進行中,排除A項;土地革命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土地政策,排除C項;解放區老百姓踴躍支前主要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深得民心,與國統區財政狀況惡化無關,排除D項。【答案】B5.《毛澤東選集》中有這樣一段話:“你們的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達到,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這段話描述的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解析】據材料“只要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可知,攻克錦州是取得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故A項符合題意;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排除B項;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于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予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決戰性戰役,排除C項;渡江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排除D項。【答案】A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