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
1.通過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2.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1.結合學者對于抗戰時期兩個戰場關系的論述,比較分析全面抗戰時期兩個戰場的不同特點和成因及相互關系,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民主革命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和抗戰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中國共產黨在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戰主張與抗日行動等史料,認識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探究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其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近代化進程的推動作用。(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自主預習】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
1.重大戰役
階段 會戰 時間 結果及影響
防御 階段 淞滬 會戰 ①    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軍占領上海,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太原 會戰 1937年9月 八路軍取得②    大捷
1937年10月~11月 ③    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
1937年11月初 太原失守
徐州 會戰 1938年1月至5月 ④    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武漢 會戰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⑤    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相持 階段 第三次長 沙會戰 1941年12月開始 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2.《論持久戰》
時間 1938年6月
內容 (1)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 (2)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⑥    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
意義 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3.民族工業和高校的內遷
內遷 (1)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 (2)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⑦    、西北大后方
意義 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
二、敵后戰場的抗戰
敵后戰場 的開辟 (1)開辟: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 (2)戰法: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⑧    戰法。 (3)意義:戰略上配合了⑨      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
敵后戰場 的抗戰 淪陷區 (1)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宣傳,領導工人斗爭,破壞日軍“以戰養戰”的部署。 (2)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進行斗爭,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
發動百 團大戰 (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⑩    ”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 (2)時間: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3)特點: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 (4)結果:取得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的“囚籠”。    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
打退反 共高潮 (1)背景: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      ”。 (2)策略: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
根據地 建設 經濟 建設 (1)實行       政策,建設成效顯著。 (2)陜甘寧邊區開展    運動
政治 建設 (1)陜甘寧邊區精兵簡政,以“     ”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 (2)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仿照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選舉
三、東方主戰場
背景 (1)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2)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3)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標志 1942年年初,26個同盟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表現 (1)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戰績名揚海外。 (2)《開羅宣言》:    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舉行開羅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 (3)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中 共 七 大 (1)目的: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 (2)概況: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舉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       》的政治報告。 (3)內容: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       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 (4)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過 程 (1)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 (3)1945年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4)1945年10月25日,陳儀在臺北代表中國政府宣布    光復,回到祖國懷抱
意 義 (1)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3)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    地位。 (4)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答案】①1937 ②平型關 ③忻口 ④臺兒莊大捷 ⑤廣州 ⑥持久作戰 ⑦西南 ⑧游擊 ⑨正面戰場 ⑩囚籠政策 敵后戰場 皖南事變 減租減息 大生產 三三制1943 論聯合政府 毛澤東思想 臺灣 大國
學思之窗 閱讀《延安頌》,體會抗日青年奔赴延安的心情。
解題關鍵:1935~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后方。《延安頌》通過歌頌延安,表達了對敵人的憎恨和對于積極投身抗戰前線的向往。
思路引領:一是聯系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二是仔細分析歌曲的結構特點和歌詞中表達的情感。
答案提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下,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為了筑成“堅固的抗日的陣線”,抗日青年懷著對革命的向往,聚集延安。“士兵瞄準了槍口”“準備和敵人搏斗”表達了對敵人的仇恨;“堅固的抗日的陣線”“無數的人和無數的心”表達了團結抗戰的堅定決心;“萬古流芳”“在歷史上燦爛輝煌”表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念。
思考點 為什么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解題關鍵:結合教材從中國戰場的重要性及中國人民的不屈抗爭的角度分析。
思路引領:結合教材相關史實進行分析。
答案提示:見本課“知識梳理”。【探究與拓展】
問題探究 依據材料,分析陜甘寧邊區是如何進行民主政權建設的。
解題關鍵:抓住“陜甘寧邊區”和“民主政權建設”來理解。
思路引領:結合材料信息和教材內容,從民主政權建設的舉措進行總結。
答案提示
背景: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取得合法地位。為了把邊區建設成為各敵后根據地的戰略后方和指導中心,陜甘寧邊區模范地實行抗日民主制度,成為全國政治上最先進的地區,形成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雛形。
具體實踐: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根據“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原則實行普選,建立“三三制”的民主政權,建立參議會制度,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仿照陜甘寧邊區實行民主選舉。
陜甘寧邊區民主政權建設是新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雛形,其制度設計成為新中國民主制度的歷史淵源和萌芽形態,對當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重要概念】
1.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三次長沙會戰(又稱第三次長沙戰役,日本稱第二次長沙作戰),是指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一月十五日期間,以中國第九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御戰役。該戰役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后,盟軍與日軍交戰的首場勝利的戰役,在國內外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第三次長沙會戰進一步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對提高反法西斯戰爭中盟軍的士氣,支援英美軍隊在中國南方的作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中國遠征軍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于1942年進攻緬甸。中國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要求,于同年2月組成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前線。中國遠征軍在對日作戰中予日軍以沉重打擊,后因日軍大量增兵而失利。同年9月,遠征軍主力撤至滇西怒江東岸,后重建司令部;另一部撤至印度東北部,改稱駐印軍。1945年1月,遠征軍兩支部隊在緬北會師,打通了中印公路,為盟軍在緬甸的最后勝利奠定基礎。
學習拓展 結合日本侵華和中國抗戰史實,思考東京審判的意義和不足。
解題關鍵:東京審判的背景、二戰后國際局勢的變化。
思路引領:結合材料信息,聯系東京審判的背景、二戰后國際局勢的變化思考總結。
答案提示
意義:東京審判是國際社會對日本錯誤國策及其戰爭罪行的總清算;體現了國際社會的共同意志;超越了不同的法律體系、文化背景和價值觀,體現了人類文明的追求、法的最高理念和價值——公平和正義;揭露了日本侵略戰爭的罪行,為歷史研究留下了寶貴史料;對國際法特別是國際刑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足:沒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是東京審判最大的缺憾,且把日本天皇政體延續下來;不少重要戰犯漏網或者被包庇,戰后日本一些政要、右翼勢力拒絕對侵略戰爭進行誠心反省和悔改,使日本政治長期右傾化;日本在侵略戰爭中犯下的諸多罪行,如制作生化武器罪行、731部隊罪行、強征勞工罪行等,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審判和追究;審判涉及的一些國際法問題的討論也并不完全透徹;等等。
【合作探究】
任務1 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
材料
觀 點 一   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們只從兩國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發,以為只要給中國有力的“一擊”,只需要幾個月就可以使中國屈服,可是,他們的算盤完全打錯了,結果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日本深深地陷入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觀 點 二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戰場。二者存在著矛盾與斗爭,但在整個抗戰時期,中日矛盾是決定一切的。兩個戰場的配合是主要的,從整體上和抗戰全過程來看,中國是在進行一場全民族的戰爭。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1)指出材料中觀點一認為的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材料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響了這場反侵略斗爭,舉例說明這種“民族凝聚力”在政治、軍事上的主要表現。
(2)根據材料中觀點二的論述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個戰場的關系和影響。
【參考答案】 (1)錯誤估計:日本認為國民革命的失敗導致中國內戰紛爭,忽視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日本認為其在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了中國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現:政治上,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
(2)關系:以相互配合為主,同時存在一定的摩擦。影響: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國民黨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戰力量。(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從正文得出“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們只從兩國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發”,進而提煉出材料中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從正文得出“二者存在著矛盾與斗爭,但在整個抗戰時期,中日矛盾是決定一切的。兩個戰場的配合是主要的,從整體上和抗戰全過程來看,中國是在進行一場全民族的戰爭”,進而概括出兩個戰場的關系
“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抗戰;內容限定——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形勢的錯誤估計、民族凝聚力;角度限定——政治上、軍事上的主要表現;第(2)問,內容限定——兩個戰場
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們只從兩國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發”等信息來看,日本認為國民革命失敗導致中國內戰紛爭,忽視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日本認為其軍事上強于中國,忽視了中國人民的斗志。第②小問,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政治上主要從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角度分析,軍事上主要從國共兩黨兩個戰場的配合抗戰上歸納。第(2)問第①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相互配合為主,同時存在一定的摩擦。第②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國民黨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戰力量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
任務2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材料 下表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在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戰主張與抗日行動。
主張、行動 時間、宣言、政策
中國共產黨派遣楊靖宇、趙一曼等大批干部赴東北組建抗日聯軍,開展游擊戰爭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立即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對日戰爭宣言》等
“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 1935年華北事變后,立即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
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實現由“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轉變 1935年12月,及時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抗日的策略與任務
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中國共產黨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和軍隊團結合起來,筑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本的侵略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即向全國發出《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深刻分析中日雙方特點,揭示中日戰爭的發展規律,制定正確的軍事方針 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實行國共合作;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根據地建設;開展抗日斗爭,如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振奮抗戰精神 1937年9月后,制定正確的抗戰政策
  根據上述材料,提煉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這一主題加以說明。(要求:圍繞主題,任選至少兩則史料,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
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上述材料,提煉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這一主題加以說明。(試題主題不明確——自擬論題)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中國共產黨在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戰主張與抗日行動”表
時空定位 20 世紀三四十年代
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的主要表現;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的抗戰路線和方針;中國共產黨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探索
層次鮮明 從宣傳動員的時間和奮起抗戰的行動,到倡導、建立和凝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制定、實施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方針,到敵后戰場和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辟及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
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
【參考答案】 示例
主題: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說明:從宣傳動員的時間和奮起抗戰的行動上看。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出抗日宣言,并派大量干部赴東北組織、領導抗日活動。
從倡導、建立和凝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看。1935年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12月,召開瓦窯堡會議并作出相關決議;1936年12月,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結束國共十年對峙局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由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從制定、實施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方針上看。1937年,洛川會議作出堅持人民抗戰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的決議;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揭示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正確指引了中國抗戰的道路和方向。
從敵后戰場和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辟及抗日民主政權上看。1937年9月,八路軍配合國民黨友軍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個重大勝利——平型關大捷;領導抗日武裝先后開辟了晉察冀等十幾塊敵后抗日根據地,積極配合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抗日積極性。
總之,在整個十四年抗戰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并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領導中國人民共赴國難,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并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續表)
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的方針;開辟敵后戰場,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及抗日民主政權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在整個十四年抗戰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戰并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領導中國人民共赴國難,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并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隨堂檢測】
1.某外國評論家寫道:“在1937年的夏天,國外一般都認為中國決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戰簡直就是發瘋,戰爭一定會以日本的迅速全勝而結束,但中國人民在上海的英勇抵抗證明了這一次日本并不能輕易取勝。”此戰指的是(  )。
A.平型關大捷 B.淞滬會戰
C.臺兒莊戰役 D.百團大戰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附近爆發的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企圖用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野心,B項正確;A項發生于山西,排除;C項發生于山東,排除;D項發生于華北,排除。
【答案】B
2.(2023·遼寧丹東鳳城一中高一期末)1937年,東部沿海工業向西南大后方遷移,到1940年年底,內遷民營廠礦共647家,機器工業達230家,占內遷總數的40.4%。東部沿海工業的轉移(  )。
A.削弱了官僚資本的地位
B.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C.適應了持久抗戰的需要
D.徹底改變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解析】抗戰時期,東部沿海的近代民族工業大量內遷,為中華民族的持久抗戰提供了物質基礎,適應了抗戰的需要,C項正確;抗戰時期,官僚資本并未因東部沿海工業內遷而遭到削弱,反而實力膨脹,排除A項;“基本實現了”“徹底改變了”說法太絕對,并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D兩項。
【答案】C
3.(2023·高一課時練習)1940年12月,毛澤東在為中央起草的“對黨內的指示”中強調:“關于土地政策,必須向黨員和農民說明,目前不是實行徹底的土地革命的時期,過去土地革命時期的一套辦法不能適用于現在。”中國共產黨調整土地政策旨在(  )。
A.奠定蘇維埃政權經濟基礎
B.滿足各階層的利益訴求
C.為工作重心轉移積累經驗
D.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解析】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要求做好黨員和農民的思想工作,說明清楚特殊時期應用特殊的土地政策,這是為了適應當時民族戰爭特殊時期的需要,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項正確;1940年不存在蘇維埃政權,此時應是抗日民主政權,排除A項;1940年實施的土地政策是不徹底的,是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而實施的,不可能滿足所有階層的利益要求,排除B項;這一時期不存在工作重心轉移的問題,排除C項。
【答案】D
4.1940年8月,中共中央明確指示:“各部隊必須向外推進,爭取新區域,發展游擊區,縮小敵占區,必須與敵人縮小我區域的企圖堅持做斗爭,切忌把部隊集中在中心區域,坐吃山空。”下列事件能夠體現這一指示精神的是(  )。
A.實施平型關伏擊戰
B.成立了陜甘寧邊區政府
C.發起了“百團大戰”
D.組織敵后軍民局部反攻
【解析】“百團大戰”屬于敵后軍民的主動出擊,“爭取新區域,發展游擊區”,以反對日軍的“掃蕩”“蠶食”和“清鄉”等行動,故C項符合題意;平型關伏擊戰發生在太原會戰期間,時間為1937年,故排除A項;陜甘寧邊區政府與“爭取新區域,發展游擊區”無關,因為它不是游擊區,故排除B項;1944年春,敵后抗日軍民發起局部反攻,故排除D項。
【答案】C
5.“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材料評價的是(  )。
A.辛亥革命的成就
B.北伐戰爭的影響
C.抗日戰爭的意義
D.解放戰爭的作用
【解析】 “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特指抗日戰爭,故C項符合題意;辛亥革命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外敵入侵的革命目標,排除A項;北伐戰爭的主要斗爭目標是國內的軍閥,排除B項;解放戰爭的打擊目標是國民黨反動派,排除D項。
【答案】C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威海市| 仁怀市| 乌恰县| 望江县| 冕宁县| 黔东| 南涧| 江口县| 颍上县| 和政县| 隆林| 乐清市| 柯坪县| 崇文区| 和龙市| 门源| 察雅县| 德阳市| 香格里拉县| 迁安市| 和硕县| 和平县| 津市市| 鄂伦春自治旗| 庆元县| 滁州市| 曲沃县| 大英县| 二连浩特市| 洛浦县| 余姚市| 桂平市| 灵寿县| 黑龙江省| 汶上县| 仙游县| 临泉县| 孝昌县| 天门市|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