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1.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2.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的意義 1.結合近代中國化工企業創辦時間和組織形式表,了解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表現、特點和影響,分析影響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認識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和發展規律。(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相關史料,探究中國共產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和實踐,認識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自主預習】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政治 寧漢 合流 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① ”。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 東北 易幟 (1)背景 A.繼續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② 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 B.皇姑屯事件:日本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 (2)標志:1928年年底,③ 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 (3)影響: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經濟 民族 資本 主義 的發展 (1)條件:國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2)表現:除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官僚 資本 憑借國家權力,利用④ 巧取豪奪 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 (2)概況 時間:1927年8月1日。 領導人:⑤ 、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結果:失敗。 部隊走向:一部分在⑥ 、陳毅的率領下轉戰湖南;另一部分轉移到海陸豐地區,與當地農民軍會合。 (3)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 (1)時間、地點:1927年8月7日,漢口。 (2)內容 A.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B.糾正了⑦ 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C.確定實行⑧ 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D.⑨ 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義 (1)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⑩ 邊界秋收起義,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 (2)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開辟井岡 山道路 (1)過程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B.井岡山會師: 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2)影響 點燃了“ ”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工農 武裝 割據” 的實 踐 (1)武裝斗爭:到1933年3月,紅軍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 (2)根據地建設 A.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 B.政權建設:1931年11月,在江西 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 (3)土地革命 內容:“打土豪, ”。 意義:廣大農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三、紅軍長征原因 (1)根本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 ”傾錯誤。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經過 1934年10月,開始→突破四道封鎖線→挺進貴州→1935年1月,召開 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陜北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 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遵義 會議 (1)時間:1935年1月。 (2)解決問題:軍事和組織問題。 (3)主要決議: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4)意義:開始確立以 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意義 (1)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 (2)鑄就了 ,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答案】①寧漢合流 ②日本 ③張學良 ④四大銀行 ⑤周恩來 ⑥朱德⑦陳獨秀 ⑧土地革命 ⑨毛澤東 ⑩湘贛 1928 工農武裝割據 瑞金 分田地 左 遵義 會寧 毛澤東 長征精神思考點 南京國民政府發動的“北伐”與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解題關鍵:區分“南京國民政府”“國民革命”所處的歷史時期、政權性質。思路引領: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階段,政權性質,北伐目的、對象、結果、影響等方面總結。答案提示第一次北伐(1926~1927年):實質上是國共合作推動的國民革命;國民政府是革命聯合政府。革命對象是得到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等。結果是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為以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后因蔣介石和汪精衛于1927年發動反革命政變而中途夭折(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第二次北伐(1928年):實質上是蔣馮閻桂聯合進行的“北伐”,是國民黨新軍閥與北洋軍閥張作霖爭奪中國統治權的戰爭;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結果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華民國獲得了形式上的統一;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除了新舊軍閥之間的矛盾,結束了新舊軍閥之間的斗爭;山東、河南人民掀起了闖關東的高潮,促進了東北地區的開發。學思之窗 讀圖,結合相關史實,思考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解題關鍵:從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角度思考。思路引領: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聯系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的背景、目的去思考其意義。答案提示:①土地革命打破了封建統治的基礎,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推動了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深刻變革,實現了黨對人民的承諾。②開展土地革命的實質是為了贏得農民的力量和支持,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鞏固工農聯盟,從而贏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了保衛勝利果實,農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為紅軍開展武裝斗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③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④土地革命的勝利不僅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隊伍,而且對當今的社會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重要概念】1.寧漢合流寧漢合流是指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合組。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造成寧漢分裂。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消除了寧漢雙方在反共問題上的分歧,使寧漢合流成為可能。7月24日,汪精衛表示愿意和平統一,并同意遷都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進行改組,并發表寧漢合作宣言,宣布國民黨完成統一。2.右傾與“左”傾兩者都是主觀脫離實際。右傾是主觀落后于實際,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是主觀超越實際,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二者都有危害性,“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3.“民族資本”“外國資本”“官僚資本”(1)“民族資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獨立國家中民族資產階級擁有的資本,一般是中小資本。(2)“外國資本”則是相對于本國民族資本而言的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3)“官僚資本”指憑借國家權力獲得的資本,這種資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官僚資本的特點:與外國資本主義相結合,具有買辦性;與本國封建主義相結合,具有封建性;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具有壟斷性。【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學習以上材料,結合史實,說說長征精神的內涵和意義。解題關鍵:理解“長征精神”。思路引領:聯系紅軍長征的背景、過程和結果、意義理解;提取材料中的信息進行歸納。答案提示內涵: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意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學習拓展 通過了解中原大戰史實,分析南京國民政府為何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解題關鍵:理解“形式上統一”。思路引領:了解中原大戰史實,認識其實質、結果和影響。答案提示: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中國國民黨黨內北伐后,失勢的汪精衛聯合右傾西山會議派和國民黨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發起的,意圖奪權,挑戰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的戰爭。因為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故稱“中原大戰”,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戰爭使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和中央互相削弱,消耗實力,同時放棄進攻紅軍,成為中共領導的紅軍和紅區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有利條件;雖然以閻錫山為首的反蔣派最終敗北,但喊出的“反對專制、獨裁”的口號,揭起的“民主政治”的旗幟,制定的具有聯邦精神的憲法,其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蔣介石在軍事上打敗了對手,可在政治上卻很被動,不得不接受反對派的主張,召開了國民會議,頒布了約法,并提前召開了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南京國民政府形成了蔣介石主軍、汪精衛主政、蔣汪分治共管的“均權制”局面。所以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合作探究】任務1 南京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材料一化工企業創辦時間表時間 1895年 以前 1896~ 1900年 1901~ 1914年 1915~ 1922年 1923~ 1929年 1930~ 1932年 1933~ 1935年數量/ 個 0 1 7 12 31 26 15化工企業組織形式表組織 形式 個人 合伙 無限 公司 兩合 公司 股份 公司 股份 兩合 國營數量/ 個 25 24 6 0 33 2 2 材料二 國立大學,從前尚無化學工程科,僅各省設工業專門學校,如北平工專、杭州工專及蘇州工專等學校,并設立化學工程專修科,如制革、紡織、染色、油漆及制紙等科。近數年來國立中央大學、北平大學工學院、浙江大學均已設立化學工程科,但是國內化學工程人才大部分系國外留學畢業生。(1)根據材料一,概括民國初年化學工業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化學工業發展的原因。【參考答案】 (1)特點:企業數量少,基礎薄弱;發展速度快,投資主體多元化。(2)原因: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國民政府鼓勵發展工業;國內教育近代化的促進;留學生歸國創業,引進先進技術;民間投資熱情提高。“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題引得出“化工企業創辦時間”“化工企業組織形式”,進而提取出民國初年化學工業發展特點的信息。 材料二:從設問得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可先確定歷史階段;從正文得出“近數年來國立中央大學、北平大學工學院、浙江大學均已設立化學工程科”“大部分系國外留學畢業生”,進而歸納分析“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民國初年;內容限定——化學工業發展的特點。第(2)問,時空限定——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內容限定——化學工業發展的原因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材料可以看出,民國初年化學工業企業數量少,基礎薄弱;從發展速度看,1895年之前尚沒有化工企業,但是此后發展速度快;從投資看,投資主體多元化。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這一時期國民政府鼓勵發展工業;國內教育近代化的促進;留學生歸國創業,引進先進技術;民間投資熱情提高任務2 中國共產黨開辟民主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材料 在這樣一個國家里,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遇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這些新問題,以往沒有遇到過,在書本和別國經驗中也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唯一的辦法是只能靠中國人自己,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邁開步子,大膽探索,從成功和失敗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探索出一條自己的正確路子來。時間 事件 內容1921年 中共一大 旗幟鮮明地用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的問題1922年 中共二大 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1923年 中共三大 大會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的決議1924~ 1927年 國民革命 中國舊勢力盤根錯節,反動派政治經驗豐富,我黨理論準備、政治經驗、國情了解都不足1927~ 1928年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 盲目組織工農暴動,急于奪取重要城市以求打開大的局面1935年 遵義會議 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摘編自金沖及《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的道路抉擇》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為主題,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 論題:中國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確結合了中國國情。論述:符合國情的革命斗爭道路,可以推動中國革命問題的解決。中共一大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共二大在考察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最低綱領),推動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中共三大在結合中國實際的基礎上,認識到需要聯合資產階級共同完成革命任務,為國共兩黨合作奠定了基礎。國民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一度照搬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但屢遭失敗,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近代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方向。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推動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為主題,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試題主題明確——自擬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逐步探索出一條自己的正確路子來”,表格內容中的“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國民革命”“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遵義會議”時空定位 中國近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綱領及變化;中共三大和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和實踐層次鮮明 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內容的變化——國民革命及照搬俄國道路的失敗——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其他方面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中國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確結合了中國國情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的內容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推動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隨堂檢測】1.1928年6月,國民政府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將舊京兆區各縣并入河北省,改北京為北平。這主要是為了( )。A.清除北洋軍閥殘余勢力B.淡化北京傳統政治中心的地位C.遏制日本對華北的侵略D.鞏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削弱北京的地位,是為了鞏固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故D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了地區改名,未提及清除北洋軍閥殘余勢力,故A項錯誤;B項不是主要目的,故錯誤;當時日本還沒有侵略華北,故C項錯誤。【答案】D2.(2023·河北高一期中)1933~1934年,美國在世界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引起中國白銀不斷外流。加上幣制的紊亂,中國屢現金融恐慌。為應對以上問題,南京國民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改革幣制 B.削減開支C.提高關稅 D.開采銀礦【解析】依據材料“1933~1934年,美國在世界市場上大量收購白銀,引起中國白銀不斷外流。加上幣制的紊亂,中國屢現金融恐慌”并結合所學可知,為應對上述問題,南京國民政府采取了幣制改革,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南京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未涉及削減開支、提高關稅和開采銀礦,排除B、C、D三項。【答案】A3.1930年,武漢、長沙、廣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許多豪紳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贛州等地,在短時間內涌入了十多萬地主及其家屬。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實踐 B.國內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C.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影響 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阻【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0年前后,在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等地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領導人民進行土地革命,使當地的豪紳地主大量涌入城市,故A項正確;B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C項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答案】A4.下表反映了一些國際記者、作家對中國近代某一歷史事件的評價。斯諾 “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是歷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傳”索爾茲伯里 “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史沫特萊 “事實、數字和一路上千山萬水的名稱,都不足以說明……的歷史意義”安東尼 “是現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鍛煉以后中國領導人的熔爐”據此判斷,該歷史事件是(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C.秋收起義 D.紅軍長征【解析】依據“遠征”“千山萬水”“鍛煉以后中國領導人的熔爐”等可知,表格描述的是紅軍長征的過程和歷史意義。紅軍長征的磨難和考驗,鍛煉了中國革命力量,黨員和紅軍質量顯著提高,為黨的隊伍和革命力量的壯大、為革命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基本骨干,故D項正確。北伐戰爭、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所涉及范圍與材料“遠征”“千山萬水”的信息不符,A、B、C三項錯誤。【答案】D5.(2023·北京房山高一統考期末)中央紅軍長征渡過湘江后,人數從8.6萬余人銳減到3萬多人。為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該會議是( )。A.中共三大B.古田會議C.遵義會議D.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解析】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項正確;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1929年召開古田會議,1949年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排除A、B、D三項。【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