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義 1.結合晚清武漢地圖等史料,認識辛亥革命在武漢爆發的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缺陷》等著述,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探討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國實施憲政的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自主預習】一、辛亥革命1.背景民族危機 《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經濟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組織基礎 (1)革命組織:1894年,興中會成立;1905年,① 成立。 (2)中國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② ,平均地權 思想基礎 “③ ”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軍事基礎 以廣州④ 為代表的反清武裝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 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條約》的簽訂。 (2)目的:清政府通過“⑤ ”進行“自救”。 (3)內容: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4)影響: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預備立憲 (1)時間:1906~1911年。 (2)過程 A.1906年,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 B.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⑥ 》,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 C.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 (3)結果: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⑦ ”,預備立憲失敗。 (4)影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有利時機 ⑧ 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后,清政府抽調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兵力空虛 2.過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⑨ ,推黎元洪為都督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高潮 中華民國 臨時政府 成立 1912年1月1日,在⑩ 成立,孫中山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清朝滅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 》,清王朝結束 頒布《中華 民國臨時 約法》 時間 1912年3月11日目的 防止 專權 內容 (1)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2)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3)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4)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意義 實際上確立了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失敗 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 手中 意義 (1)性質: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功績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體。 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思想: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傳播了 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風俗文化:促使思想文化和 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3)局限 A.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B.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學思之窗 閱讀孫中山這段話,分析三民主義的積極意義及局限。解題關鍵:抓住關鍵信息“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殆不可以須臾緩”“中國獨受病未深”等理解。思路引領:研讀材料把握相關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分析總結。答案提示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三大斗爭任務。積極意義:批判地承襲了農民戰爭和維新運動的積極內容,從西方獲取了民主主義思想素材,成為中國近代社會中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表達了人民群眾爭取獨立、實現民主和富強的愿望,開始了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局限:缺乏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內容;對于民生,雖然對歐美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暴露的問題有一定認識,但缺乏對中國國情的正確了解。思考點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 思路引領: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即可回答。答案提示:見本課“知識梳理”。【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孫中山為什么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解題關鍵:從“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思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把握孫中山人生的重要轉折。思路引領:先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必須以一個新的、開明的、進步的政府來代替舊政府”思考,再聯系教材知識進行歸納。答案提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失敗,他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國家,于是他率先舉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幟;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組織成立興中會,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學習拓展 查找相關資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法制史上的里程碑。解題關鍵:從“法制史”的角度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重要地位。思路引領:查找相關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從“法制史”這一角度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歷史意義。答案提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法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國法制近代化過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在憲法產生以前,它具有與憲法相等的效力。它體現了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意志和革命理念,代表了中國正在發展中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反映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的原則,廢除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中國由“人治”走向“法治”的開始。【答案】①中國同盟會 ②民國?、廴裰髁x?、茳S花崗起義?、菪抡、逇J定憲法大綱 ⑦皇族內閣?、嗨拇ā、岷避娬、饽暇∏宓圻d位詔書 袁世凱 國務員 責任內閣制 袁世凱 君主專制制度 民主共和 社會風俗【重要概念】1.清末新政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徹底擊垮了清政府的自信心,從1901年起,清政府被迫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歷史上稱清末“新政”。主要內容包括:改革官制,裁撤閑散衙門,增添新機構;改革兵制,擴練新軍;改革學制,廢科舉,設學堂,獎留學;依法保護和獎勵工商業者?!靶抡弊罱K失敗,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政治的近代化,也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條件。2.預備立憲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促使民主革命更加高漲。 (2)在思想上,它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人民樹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觀念。(3)在經濟上,確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合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4)在文化上,它明確保護言論、結社、集會、出版等自由和權利,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多地介紹西方思想文化創造了寬松、有利的社會環境,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創造了條件。(5)在外交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6)在國際上,在20世紀初的亞洲各國當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權憲章,在亞洲的資產階級憲政運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合作探究】任務1 辛亥革命的爆發材料一晚清武漢地圖材料二 辛亥革命曷為成功于武昌乎 論者……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雖為公所不及料,而事機湊泊,種豆得瓜。——摘編自張繼煦《張文襄公治鄂記》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中“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觀點進行論證。 【參考答案】 觀點: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中“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的觀點進行論證(試題主題明確——觀點論證)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晚清武漢地圖”“論者……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雖為公所不及料,而事機湊泊,種豆得瓜”時空定位 晚清時期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近代列強侵華的影響;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的內容及影響;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影響層次鮮明 地理、商業優勢——物質基礎(通商口岸、洋務運動、民族工業的發展);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精神基礎(新式教育發展、革命思想傳播)其他方面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論證:武漢地處長江與漢江交匯處,交通便利,商貿發達,歷來是華中重鎮。近代漢口被迫開辟為通商口岸,各國在漢口建立租界,影響了武漢地區的發展。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興辦漢陽鐵廠及兵工廠,奠定了武漢的工業基礎。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武漢地區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為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武漢新式教育的發展,使很多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清末湖北新軍創建后,一批先進青年加入其中,促進了革命思想的傳播。綜上,武漢地區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備了一定的物質、階級、思想基礎,故而能成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地。(續表)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精神上、物質上,皆比較彼時他省為優。以是之故,能成大功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洋務運動的開展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武漢的工業基礎,新軍成為清朝掘墓人武漢新式教育的發展和革命思想的傳播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武漢地區在辛亥革命之前具備了一定的物質、階級、思想基礎,故而能成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地任務2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材料一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分7章,56條,在規定了“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和人民應該享有的諸種權利后,明確規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制度,肯定了三權分立的原則。——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材料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失敗固然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政治環境所造成的,但其本身存在的嚴重缺陷,乃是導致其失敗的根本原因。由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內容上很難反映各階層意見,雖然其內容是先進的,但從其形式來看,科學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憲政在一個國家的確立,往往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幾千年專制的國家。——摘編自音正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缺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指出其在當時的實質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國實行憲政的原因。【參考答案】 (1)實質意義:否定君主專制制度。歷史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2)原因: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傳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自身存在缺陷;憲政確立的長期性;革命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資產階級力量較弱。“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設問得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從正文得出“明確規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制度,肯定了三權分立的原則”,進而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當時的實質意義。 材料二:從出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缺陷》”,從正文“由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憲政在一個國家的確立……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幾千年專制的國家”得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國實行憲政的原因“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第①小問,內容限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角度限定——在當時的實質意義;第②小問,內容限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角度限定——歷史意義。第(2)問,時空限定——辛亥革命;內容限定——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國實行憲政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第①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現實意義是否定君主專制制度;第②小問,根據“明確規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制度,肯定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可得出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第(2)問,根據材料“由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內容上很難反映各階層意見,雖然其內容是先進的,但從其形式來看,科學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可知其自身存在缺陷;根據材料“憲政在一個國家的確立,往往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幾千年專制的國家”可知憲政確立的長期性,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傳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資產階級力量較弱【隨堂檢測】1.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內容:改革官制;編練新軍;倡導創辦工商企業;推行教育改革。清末新政旨在( )。A.發展民族資本主義 B.推動中國現代化C.推動洋務運動發展 D.維護清王朝統治【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清末新政是清王朝的自救運動,主要目的是維護自身的統治,D項正確;A、B兩項是清末新政的客觀影響,排除;洋務運動此時已經結束,排除C項。【答案】D2.“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睘楦淖冞@種現象,革命黨人采取的最主要的行動是( )。A.成立中國同盟會 B.發動武昌起義C.發動黃花崗起義 D.成立南京臨時政府【解析】由材料中“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等信息可知,革命黨人要建立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革命組織,即成立全國性的政黨,故選A項。【答案】A3. 下面的時間軸空白處應填入( )。A.預備立憲 B.“鐵路國有”C.武昌起義 D.清帝遜位【解析】通過觀察時間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0月,在中國同盟會推動、四川保路運動發展的背景下,為中華民國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創造條件的重大歷史事件是武昌起義,C項符合題意;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是在1906年9月,A項錯誤;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B項錯誤;清帝遜位是在1912年2月,D項錯誤。【答案】C4.(2023·廣東廣州高一統考開學考試)《卿云歌》在北洋政府時期曾被選為中華民國的國歌,其歌詞為:“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痹摳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結束了封建土地制度B.推翻了清王朝統治C.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D.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解析】根據材料“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歌詞歌頌了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余年君主專制的偉大歷史功績,C項正確;辛亥革命并未結束我國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項;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清宣統帝溥儀退位,清王朝統治由此覆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辛亥革命后中國建立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而不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排除D項。【答案】C5.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讓中國人的腦袋與雙膝不再為磕頭和下跪準備,而是為思考和站立準備。這意在強調辛亥革命( )。A.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B.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C.推動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識的覺醒D.確立了三權分立制度【解析】材料說明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人們的風俗習慣,還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思想,推動了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識的覺醒,故選C項;材料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關,且辛亥革命并未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故排除A項;材料與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無關,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三權分立制度,故排除D項。【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