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學案(含解析) 2023-2024學年高一歷史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
1.認識甲午中日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認識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及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及意義 1.結合研究者對戊戌變法研究結論的異同,明確在進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應堅持的原則,對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和存在的局限性進行理性分析,探究其失敗的必然性和對中國民族危機加深、近代化探索的影響。(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學者對“東南互保”的論述,了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過程,認識清政府中央權力的衰落和近代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趨勢、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征。(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自主預習】
一、戊戌維新運動
背景 (1)甲午中日戰爭戰敗,《馬關條約》簽訂,晚清一批讀書人逐漸認識到,唯有實行變法才能救亡圖存。 (2)維新思想很快發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3)康有為撰寫的《①     》和《孔子改制考》,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議》等文章,更是明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過程 序幕—— “②    ” (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 (2)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過程 高潮—— 百日維新 (1)時間:③    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2)標志:光緒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④     ”詔書。 (3)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⑤      ”
結果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運動失敗。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⑥     外,均被廢止
影響 (1)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2)經濟: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思想:推動⑦    的傳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失敗原因 (1)客觀原因:守舊勢力仍很強大。 (2)主觀原因:維新派缺乏可靠的⑧     ,沒有嚴密的組織,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 (3)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力量弱小
二、義和團運動
背景 (1)《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⑨     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2)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 (3)反洋教斗爭的興起
過程 (1)以“⑩     ”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2)先后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 (3)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國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 (4)慈禧太后采用“    ”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 (5)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
評價 (1)進步性 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 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迫使列強改變瓜分中國的侵略計劃。 (2)局限性 盲目排外,沒有先進階級領導。 無法阻止中國滑向     的深淵
三、八國聯軍侵華
過程 (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擊戰,第一批聯軍被迫退回天津。 (2)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 (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國“宣戰”;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    失陷。 (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指定奕劻和李鴻章與列強議和。 (5)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6)當時,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    ”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時間 1901年9月
內容 (1)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 (2)賠償各國白銀本息合計約9.82億兩。 (3)將北京     劃定為使館區,不許中國人居住。 (4)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戰略要地
危害 (1)加劇了中國貧困和經濟衰敗。 (2)“    ”成為“國中之國”(侵華大本營)。 (3)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影響 (1)《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 (2)《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答案】①新學偽經考 ②公車上書 ③1898 ④明定國是 ⑤百日維新 ⑥京師大學堂 ⑦新思想 ⑧社會基礎 ⑨瓜分中國 ⑩扶清滅洋 招撫 半殖民地 北京 東南互保 東交民巷 使館界
學思之窗 想一想,戊戌維新有怎樣的局限性。
解題關鍵:提取材料中的核心信息。
思路引領:注意材料中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
答案提示:從“明定國是”詔書中可看出變法堅持“圣賢義理之學”為其根本,試圖通過妥協減少變革的阻力,說明當時守舊勢力強大,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詔書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洋務派的某些主張,體現了維新派理論上的欠缺。加之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和嚴密的組織,皇帝又未完全掌握實權,這一切注定了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
思考點 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解題關鍵:抓住關鍵詞“一步步”;知道列強四次侵華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簽訂的影響。
思路引領:結合所學知識,聯系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相關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來理解。
答案提示:兩次鴉片戰爭中,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后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探究與拓展】
問題探究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談談戊戌變法的背景。
解題關鍵:抓住甲午中日戰爭后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理解戊戌變法的原因和條件。
思路引領:閱讀上述材料,抓住材料中的主要信息“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如今日中倭之構難,究所由來”“嚴復《論世變之亟》”等并聯系所學知識,結合國際和國內形勢分析戊戌變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答案提示
國際形勢:經濟上,19世紀下半葉,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原本相對落后的俄、日通過改革迅速強大,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政治上,19世紀后期,歐美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為中國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范。
國內局勢:(1)從原因看,民族危機加劇。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使命。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2)從條件看,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
【重要概念】
東南互保
1900年6月,東南各巡撫劉坤一、張之洞等會同各國駐上海領事,制定《東南互保章程》。“東南互保”表明了東南地區當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的意向,它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的利益,破壞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的發展。
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公車上書”表明其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為戊戌維新運動奠定了階級基礎。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萌芽和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為戊戌維新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康有為等維新派通過辦學堂、報紙、學會等大力進行輿論宣傳。
學習拓展 查找相關史料,思考此事件的后果。
解題關鍵:“東南互保”協議。
思路引領:把握材料相關信息“英國擔心波及其勢力范圍長江流域,遂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余聯沅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后,南方更多督撫加入進來,和各參戰國商訂協議”“地方大員尋求‘自保’,表明中央權威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擴張”等;查找相關史料,了解不同說法;聯系所學思考后果。
答案提示:維護了英美等國在華利益;地方政治、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免受義和團和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為民主革命力量的發展、辛亥革命的爆發創造了條件;等等。
【合作探究】
任務1 戊戌變法
材料 關于戊戌變法性質的研究
研究者及提出時間 史料來源 結論
范文瀾/1945年 戊戌政變后梁啟超所撰《變法通議》 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翦伯贊/1950年 1911年康有為出版的《戊戌奏稿》 自上而下地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從而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戊戌變法六十年紀念活動論文集/1958年 1911年康有為出版的《戊戌奏稿》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
研究者及提出時間 史料來源 結論
茅海建/2017年 康有為戊戌變法期間歷次上書匯編 戊戌變法是以西方化為方向、以強國為目標的改革運動
  ——據茅海建《論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梁啟超的政治思想與政策設計》整理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研究者對戊戌變法研究結論的異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在進行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應堅持的原則。
【參考答案】 (1)異:前三位研究者重視戊戌變法的階級屬性;茅海建強調戊戌變法的西方化色彩。同:均肯定了戊戌變法的進步性。
(2)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在歷史研究中的指導地位;實事求是,從一手史料出發,重視對史料的辨析;重視對新史料的挖掘。
“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從題引得出是“關于戊戌變法性質的研究”,從出處得出“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梁啟超的政治思想與政策設計”,從正文得出“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以西方化為方向、以強國為目標”“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進而提煉出研究者對戊戌變法研究結論的異同
“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1945年、1950年、1958年、2017年,角度限定——比較異同;內容限定——研究者對戊戌變法的研究結論。第(2)問,內容限定——我們應堅持的原則;角度限定——歷史研究 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可知前三位研究者在結論方面均強調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性質,而茅海建則認為其“以西方化為方向、以強國為目標”;在相同點方面根據“第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等可歸納出均肯定了戊戌變法的進步性。第(2)問可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如材料中的前三位研究者均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方法論在歷史研究中的指導地位;實事求是,從一手史料出發,重視對史料的辨析。而茅海建則重視對新史料的運用,重視對新史料的挖掘
任務2 晚清中央集權的衰落
材料 義和團運動興起后,頑固派認為可以借助義和團的力量挽救瀕于崩潰的統治秩序,但是洋務派認為“草率地向十一國宣戰,其結果只能給國家與民族帶來災難”。1900年上半年僅上海一地對外貿易出口總值就減少了一千三百萬兩,這對坐擁東南財富的洋務派官僚來說,是極其巨大的損失。義和團運動中所爆發出的“仇洋”心理和破壞力使列強極度恐懼。東南沿海地區是帝國主義列強較早入侵的地區,列強在該地區苦心經營多年。洋務派和帝國主義列強均希望維護自身在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晚清時期,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被權重一方的地方督撫破壞,中央政府為依賴地方的人力、物力、財力而賦予地方督撫更多的權力。張之洞在與友人的談話中指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摘編自陳琨《淺析義和團運動中的 “東南互保”》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參考答案】 示例
論題:“東南互保”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權的衰落。
闡述:晚清時期,東南地區由于地處沿海,較早遭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時間較早,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動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東南地區成為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由于東南地區可為清政府提供雄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于是清政府對東南地區更加依賴,這些地區的督撫也相應被賦予更多的權力,他們在坐擁權力的同時也獲取了相應的經濟利益。義和團運動發生后,帝國主義與南方各省督撫達成了“東南互保”協議,這一事件宣告了清朝中央權力的式微和地方勢力的崛起,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權的衰落。
(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
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自擬論題)
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中央政府為依賴地方的人力、物力、財力而賦予地方督撫更多的權力”“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被權重一方的地方督撫破壞”“張之洞在與友人的談話中指出‘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時空定位 晚清時期
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義和團運動的爆發和八國聯軍侵華;“東南互保”的形成原因、內容和影響
層次鮮明 清政府對東南地區依賴的加深——清政府中央權力的下移——列強維護自身利益的推動
其他方面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東南互保”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權的衰落
答題步驟 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晚清時期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地方督撫被賦予更多權力,地方勢力崛起
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帝國主義與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宣告了中央權力的式微和地方勢力的崛起,反映出晚清中央集權的衰落
【隨堂檢測】
1.(2023·福建漳州高一統考期末)史料是人們了解、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可用來研究“百日維新”的原始史料是(  )。
A.史書《戊戌政變記》
B.電視劇《戊戌風云》
C.連環畫《戊戌六君子》
D.“明定國是”詔書
【解析】依據材料“百日維新”“原始史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的主體內容,“明定國是”詔書是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為百日維新頒布的改革綱領,是皇帝詔書,是研究戊戌變法的原始史料,D項正確;史書《戊戌政變記》屬于文獻史料,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項;電視劇《戊戌風云》屬于影視作品,不屬于原始史料,排除B項;連環畫《戊戌六君子》屬于文學作品,不屬于原始史料,排除C項。
【答案】D
2.1888年,康有為進京上書指出中國面臨的危機,提出“厘革積弊,修明內政”,向西方學習,實行改革。但“當時舉京師之人,咸以康為病狂,大臣阻格,不為代達”。這種局面反映了當時(  )。
A.救亡圖存成為社會共識
B.中國變革內政的艱難性
C.學習西方條件尚不具備
D.光緒因大臣阻撓被蒙蔽
【解析】康有為提出“厘革積弊,修明內政”說明他主張變革內政,對中國面臨的危機有較清醒的認識,但是“舉京師之人,咸以康為病狂,大臣阻格,不為代達”,又說明了當時的阻力非常大,所以變革內政非常艱難,故選B項。
【答案】B
3.北京“城內城外各行鋪戶與各街住戶,義和團俱飭令避忌‘洋’字,如‘洋藥局’改為‘土藥局’,‘洋貨’改為‘廣貨’……諸如此類甚多”。由此可知,義和團(  )。
A.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B.極力抵抗列強侵略
C.沉重打擊了八國聯軍 D.注重維護民族經濟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和團強制商戶和居民避忌“洋”字,不加區別地“仇洋”“滅洋”,反映了義和團具有盲目的排外性,A項正確;義和團極力抵抗列強侵略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義和團沉重打擊了八國聯軍,排除C項;排斥帶“洋”字的事物和更改其名稱等,不能說明義和團注重維護民族經濟,排除D項。
【答案】A
4.(2023·江蘇南京高一統考期末)1900年7月,山西巡撫毓賢上奏其收到的盛宣懷從上海發給他的電報,上面說:“長江、川、東、蘇、浙、閩、粵各省,已與各國議明,中外互相保護。兩不相饒,各國已經照會應允。”該奏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邊疆危機 B.甲午中日戰爭
C.“東南互保” D.辛亥革命
【解析】根據材料“長江、川、東、蘇、浙、閩、粵各省,已與各國議明,中外互相保護。兩不相饒,各國已經照會應允”可知,“東南互保”是防止義和團運動向南擴展,抑止人民反抗斗爭的產物,是東南督撫同帝國主義妥協的產物,也是東南督撫與清廷離心的產物,C項正確;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列強對中國邊疆和中國鄰國加緊侵略,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1894~1895年,排除B項;辛亥革命發生在1911年,排除D項。
【答案】C
5.鴉片戰爭以來,不平等條約多以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為基本內容,而《辛丑條約》卻不再有割地、開埠等,雖有賠款,也并非列強的主要目的。這一變化(  )。
A.反映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說明帝國主義侵華策略的轉變
C.說明中國已被列強瓜分完畢
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
【解析】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列強轉而扶植在華代理人,故選B項;《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項錯誤;“已被列強瓜分完畢”與史實不符,C項錯誤;《辛丑條約》是列強侵華進一步深入的表現,D項錯誤。
【答案】B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那曲县| 丰顺县| 微山县| 扎鲁特旗| 两当县| 仙居县| 崇阳县| 宁国市| 临安市| 环江| 禄丰县| 六安市| 石门县| 双江| 赣榆县| 淳化县| 克山县| 公安县| 西和县| 广灵县| 鄄城县| 屏山县| 建水县| 基隆市| 千阳县| 同心县| 焉耆| 如东县| 白山市| 长子县| 兰考县| 凤翔县| 嫩江县| 湟中县| 手机| 南靖县| 休宁县| 上杭县| 高青县| 九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