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1.認識鴉片戰爭后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認識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1.結合學者對洋務運動史的學術綜述,認識到地主階級推動中國近代化、尋求國家出路探索的緊迫性、艱難性。(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2.結合歷史人物對李鴻章之罪的看法和學者對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原因的著述,了解列強侵略加劇的主要表現,認識到近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規律和特點。(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自主預習】一、國家出路的探索1.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準備 (1)理論準備: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 (2)組織準備:馮云山號召民眾加入① 過程 (1)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桂平② 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③ ,定都于此。 (3)軍事全盛:太平軍④ 、西征,占領湖北、江西、安徽許多地方,軍事上達到鼎盛。 (4)由盛轉衰:1856年,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 (5)重建核心: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 (6)后期防御:太平軍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慶戰役中敗于⑤ 統率的湘軍。 (7)運動失敗: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綱領 前期 《⑥ 》 (1)內容: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 (2)意義: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3)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能實施綱領 后期 《資政新篇》 (1)內容:提出新的⑦ 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 (2)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能實施失敗原因 (1)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 (2)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 (3)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 (4)未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的束縛意義 (1)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2)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⑧ 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洋務運動背景 (1)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 (2)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洋務派目的 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⑨ ”“求富” 代表 奕?、曾國藩、⑩ 、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主張 認為開辦洋務新政,購置船炮器械,“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內容 創辦近代工業 (1)軍事工業: 、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 (2)民用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 、開平煤礦等 籌劃海防 建成了以 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創辦近代教育 開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評價 (1)積極: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2)局限:未能達到保障國家安全,抵抗 的目的 失敗 原因 不改變封建統治,只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 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失敗是必然的 二、列強侵略邊疆危機 西北邊疆——左宗棠收復新疆 (1)起因: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政府,形成內亂局面。 (2)過程:阿古柏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 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 發兵新疆平亂,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北兩路。 (3)結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西南、東南邊疆——中法戰爭(1883~1885年) (1)起因:1883年8月,法國控制了 ,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 (2)過程:中法戰爭于1883年年底打響。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同年,法軍進攻臺灣沒有得逞。1885年3月,清軍取得 大捷,法軍敗退。 (3)結果:1885年6月,簽訂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 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 甲午中日戰爭 背景 (1)既定政策:日本早就想占領中國的臺灣和藩屬國朝鮮、琉球,然后進攻中國大陸。 (2)根本原因: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壯大了國力,急需發展資本主義。 (3)導火線:朝鮮發生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出兵過程 (1)豐島戰役: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2)平壤戰役: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 (3)黃海戰役:北洋艦隊重創日本艦隊,但自身也遭到重大損失。戰后,李鴻章發出“避戰保船”命令,北洋海軍失去了制海權。 (4)威海衛戰役:1895年2月,日軍摧毀了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結果 1895年簽訂《 》 條約內容 (1)承認朝鮮獨立。 (2)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3)賠款2億兩白銀。 (4)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 制造 影響 (1)《馬關條約》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3)激發 民眾反抗侵略的斗爭。 (4)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5)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概況:臺灣義勇軍與以 為首的留臺清軍展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了日本占領軍。 意義: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瓜分中國狂潮 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瓜分中國的狂潮 (1)劃分勢力范圍: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 (2)強占租借地:俄國強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 ,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 (3)爭奪路礦權: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答案】①拜上帝會 ②金田村 ③天京 ④北伐 ⑤曾國藩 ⑥天朝田畝制度 ⑦社會經濟 ⑧湘淮系 ⑨自強 ⑩李鴻章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上海機器織布局 北洋艦隊 外敵侵略 封建制度 俄國 左宗棠 越南 鎮南關 臺灣 馬關條約 設廠 臺灣 劉永福 膠州灣學思之窗 閱讀上述史料,你能理解洋務新政的目的嗎 解題關鍵:抓住史料中的關鍵信息“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理解。思路引領:先由史料中的信息“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并聯系所學知識,把握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再根據“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理解其目的。答案提示:史料中“剿發逆”指的是消除內亂,即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勤遠略”指的是抵御西方的侵略。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是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所以其目的是挽救清王朝的統治。思考點 你能說說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嗎 解題關鍵:注意思考問題的全面性。思路引領:可從主觀、客觀兩方面分析。答案提示主觀方面:清政府的腐朽導致戰敗。①戰前清政府不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后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如平壤之戰、威海衛之戰的慘敗。②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際,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于不顧。③艦隊訓練不足,彈藥武器等裝備比較劣質。客觀方面: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實力略強,中國相對落后。【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對照《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談談你對毛澤東這段論述的認識。解題關鍵:據圖片內容和相關時間,把握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階段特征。思路引領:結合圖片和所學知識,思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侵華的階段特征。答案提示: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主要表現為在華劃分勢力范圍和強租租借地等。學習拓展 搜集資料,進一步了解近代中國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產生的情況。【重要概念】1.洋務新政洋務新政是19世紀60~90年代晚清地主階級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學術界稱之為“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目標,主要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在客觀上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2.宗藩關系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的宗藩關系表面上看是一種不平等關系,周邊國家要向中國“稱藩納貢”,受中國的冊封,使用中國的年號。實際上這種宗藩關系只是維系中國和周邊各國友好關系的一種形式,并不具有統治和被統治的實質性內容。作為宗主國的中國,并不干涉藩屬國的內政,這種關系不是通過武力形成的。3.租界租界是帝國主義國家強迫半殖民地國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劃出的用于外僑“居住和經商”的特定區域,成為“國中之國”,是列強侵略的據點。4.租借地列強先用武力占領,然后通過不平等條約,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將他國領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區被稱作租借地。租借期限長短不一,最長不得超過100年。期滿歸還。5.勢力范圍勢力范圍是指列強憑借軍事、政治、經濟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全部或部分領土,宣稱它享有獨占的權利,不許其他國家插手。 解題關鍵: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整理相關信息。 思路引領:通過資料查找,拓展信息,深層次理解核心概念。答案提示工人階級(又稱勞動階級、勞動階層等),通常用于表示社會地位與社會等級,是依靠工資為生的工業勞動或手工勞動者階級。通常是指為掙工資而被雇用從事體力或技術勞動的一類人。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有三:第一,中國工人階級身受三重壓迫(帝國主義的壓迫、官僚資產階級的壓迫、封建勢力的壓迫),而這些壓迫的殘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見的。因此,他們在革命斗爭中,比任何階級都更堅決和徹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沒有歐洲那樣的社會改良主義的經濟基礎,所以除極少數的工賊之外,整個階級都是最革命的。第二,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革命的舞臺,就在本階級的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成為中國社會最有覺悟的階級。第三,由于破產農民出身的工人占多數,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的農民有一種天然的聯系,利于工人和農民結成親密的聯盟。中國歷史上的資產階級分為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充當了帝國主義剝削和掠奪中國無產階級的工具,它們不僅依附于帝國主義,而且又與中國的地主階級相互勾結,既壓迫工農,也壓迫城市小資產階級,損害民族利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反動的腐朽的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對象。民族資產階級是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與帝國主義聯系較少的資產階級。它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上和政治上具有軟弱性,反帝反封建不徹底,具有妥協性。因此,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中國民族民主革命時期不能成為領導階級,而只能充當無產階級的同盟軍;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它們有剝削工人獲得利潤的一面,也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合作探究】任務1 近代中國人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材料 當時有三種選擇:一是頑固派的守舊、盲目排外;二是洪秀全的天國烏托邦;三是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中國要由封建社會邁向近代化,在當時既無階級基礎,又無經濟基礎,只有通過統治階級上層,從學習器物開始。假設太平天國取代了清政權,也必然會按《資政新篇》的路子去走,這實際上也是洋務運動的道路。洋務運動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業……搞洋務不單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入侵的國家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這是世界歷史的大趨勢。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叩關入侵,“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摘編自孟昭《全國第五屆洋務運動 史學術討論會綜述》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史實,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完整,邏輯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論題:洋務運動是開明官僚對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闡述: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地主階級內部的開明官僚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以“自強”“求富”為口號,掀起了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官僚,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先后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編練新式海軍,設立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并翻譯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洋務運動雖然未能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但作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晚清的國防力量,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沖擊了傳統的經濟結構,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總之,洋務運動作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體現了先進的中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有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 初步設計“問題”(論點) 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史實,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自擬論題)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有效信息 “中國要由封建社會邁向近代化,在當時既無階級基礎,又無經濟基礎,只有通過統治階級上層,從學習器物開始”“洋務運動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業……搞洋務運動不單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入侵的國家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時空定位 中國近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過程、內容、性質及作用讀相關素材(史料、圖表等) 層次鮮明 從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到從洋務運動的內容以及意義其他方面 根據材料并結合相關史實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洋務運動是開明官僚對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洋務運動推動早期現代化的舉措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洋務運動作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體現了先進的中國人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有助于近代中國的社會轉型任務2 甲午中日戰爭材料內容摘要 作者、作品我國海軍當年便被“省籍情結”這個“區域定義”的魔鬼牢牢纏住而不能自拔。當年海軍將校幾乎是清一色的福佬。那位“蜉蝣于諸閩之上”的總司令安徽佬丁汝昌,有時就號令不行,一籌莫展 唐德剛《從晚清到民國》常熟(翁同龢)言合肥(李鴻章)治軍數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余謂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戰百勝,今確知己不知彼,安可望勝 王伯恭、江庸《趨庭隨筆·蜷廬隨筆》戰爭爆發后,清朝政策并不曾切實統籌全局,南洋、福建、廣東三支南方艦隊之于北洋戰事如隔岸觀火,拒不增援 郭世佑《甲午中國戰敗瑣議》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參考答案】 “省籍情結”制約海軍的統籌指揮;朝廷大臣的相互攻訐,影響整個作戰決策的制定;中國水師的各自為營限制中國海軍整體實力的發揮;政治制度的落后;經濟實力的差距;軍事力量的懸殊。“四讀” 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從正文表格中得出“省籍情結”“常熟(翁同龢)言合肥(李鴻章)治軍數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三支南方艦隊之于北洋戰事如隔岸觀火,拒不增援”得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兩定” 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時空限定——甲午中日戰爭;角度限定——中國戰敗的原因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根據材料“我國海軍當年便被‘省籍情結’這個‘區域定義’的魔鬼牢牢纏住而不能自拔”可歸納出“省籍情結”制約海軍的統籌指揮;根據材料“常熟(翁同龢)言合肥(李鴻章)治軍數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 ”可歸納出朝廷大臣的相互攻訐,影響整個作戰決策的制定;根據材料“南洋、福建、廣東三支南方艦隊之于北洋戰事如隔岸觀火,拒不增援”可歸納出中國水師的各自為戰限制中國海軍整體實力的發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制度的落后、經濟實力的差距、軍事力量的懸殊也是中國戰敗的重要因素【隨堂檢測】1.(2023·福建三明永安九中高一開學考試)有史學家在評價某一事件時說:“那個時代,他們只具有極大的‘改朝’的機運,而無‘換制’的機運。”該史學家所評價的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戊戌變法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解析】題干中“改朝”指的是改朝換代,“換制”指的是改變政治制度,太平天國運動是旨在推翻清朝統治而建立新的農民政權,并沒有改變當時的政治制度,A項正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要變革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D兩項;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不主張推翻清朝統治,改朝換代,排除C項。【答案】A2.有學者指出:“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清廷不會向西方學習,中國必然會在舊有軌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沒有這場革命,漢人士大夫還會繼續沉淪,不會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也就不會有后來的政治大變局。”材料中的“這場革命”指( )。A.鴉片戰爭 B.太平天國運動C.洋務運動 D.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促進了清廷向西方學習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崛起,B項正確。【答案】B3.“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異于傳統,又因其主事者以新衛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以掙脫傳統。……它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賣的,不是批發的’。”符合材料所描述政策的思想特點的歷史人物是( )。A.林則徐 B.魏源C.洪仁玕 D.曾國藩【解析】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張通過學習西方的實用技術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體現了“以新衛舊”的特點。以上四個人物中只有曾國藩符合這一特點,故選D項。【答案】D4.“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將和局誤師期。誰知遼海消兵日,正是軍民痛哭時。”與此詩有關的是(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中法戰爭C.鴉片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解析】由“誰知遼海消兵日,正是軍民痛哭時”可知,詩中描述的是遼東戰役和黃海戰役。由“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將和局誤師期”可知,黃海海戰后海軍主力尚存,但李鴻章“避戰自保”,最終導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故應為甲午中日戰爭,D項正確。【答案】D5.下圖《“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A.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解析】圖片中的場景是西方列強共同瓜分中國,這是甲午中日戰爭戰敗所導致的,故C項正確;兩次鴉片戰爭時期還未形成這一局面,排除A、B兩項;材料沒有體現D項,排除。【答案】C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