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地理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課題 自然環境的環境功能教學目標1.通過實例,說明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價值 2.舉例說明人類如何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 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價值。2. 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教學難點: 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教學過程【導入】 利用教科書提供“一棵樹的價值”的情境設計,進行拓展,提問:“為什么一棵大樹的價值如此之高?除了生產氧氣,涵養水源、提供棲息地等價值,樹木還有哪些價值?”學生討論發言,教師總結轉承,提出主題內容及重要問題。 【環節一: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類型】 1.闡明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概念 具體闡述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益處。利用一些自然景觀和人類活動的圖片,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概念。 2.說明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類型和價值 結合案例,說明自然環境的四種服務功能,強調每種服務功能對于人類的價值。 自然界的供給服務是指為人類提供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與物質需求,比如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以淡水資源為例,不僅是地球上生命生存的必要條件,也為人類提供了生產生活用水;航運、養殖、發電等等服務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自然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 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為人類提供相對適宜的生存環境,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許多環境問題,需要通過自然環境的調節服務來化解。以濕地為例,其調節功能包括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調節氣候、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等。 第三,自然環境的文化服務是指人類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精神享受、審美體驗等非物質收益,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 第四,自然環境支撐服務的作用是維持自然環境自身的相對穩定狀態,是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的基礎和前提,并通過這些服務間接為人類提供服務。 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是同時存在的 引入主線情境——塞罕壩的契機,播放塞罕壩的視頻。 引導學生邊看視頻邊思考:塞罕壩的萬畝林海為人類提供了哪些服務? 供給服務,如豐富的動植物產品和林木資源; 調節服務,如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和凈化空氣等作用; 文化服務,供人類觀光旅游、教育、科研; 支撐服務,為生物提供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安全屏障。 總結得出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是同時存在的。 【環節二: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 1.合作探究:結合有關材料,探究塞罕壩曾經發生的森林破壞產生了哪些問題?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森林的破壞致使當地水土流失加劇,風沙活動盛行,加速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也使得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減弱,加劇了全球變暖;促使整個生態環境失調,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 因此,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一片森林,不僅要計算它作為林產品的經濟價值,也要計算其作為空氣“凈化器”、土壤“穩定器”、洪澇“控制器”、生物棲息地、旅游休憩地的生態和文化價值。在利用森林的服務功能時,要綜合考量、權衡利弊、采育結合、科學開發,努力做到森林服務功能的可持續利用。 2.閱讀思考:人類獲取自然資源各種服務功能超過其相應的能力時會出現什么后果(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 如果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數量和速度超過自然環境的供給能力,就會使自然資源的供給難以為繼;如果排放的廢棄物超過自然環境的調節能力;有毒、有害物質就不能完全得到凈化;如果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受到損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環境的穩定狀態;自然環境的供給和調節服務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人類獲取各種服務,需要控制在自然環境允許的范圍內,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極限,特別是不能超出自然環境的支撐服務功能的極限。就像塞林壩林場興建之初,伐木取材,提供木材產品是林場經營的主要方式。但這種經營方式使得森林的調節服務、文化服務和支撐服務受到損害。這說明,人類獲取自然資源的不同服務有時是相互沖突的,人類從一種服務獲益時,可能危及其他服務。 所以,人類需要對自然環境提供的不同服務,進行綜合權衡,在不損害自然環境,以保證自然環境服務功能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選擇最優的利用方案。 3.轉承過渡:介紹林場建設過程中選擇的“最優方案”。 如此一來,成效頗豐,與建場初期相比,林場有林地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1.4%提高到82%,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2.84億立方米,固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形成了木材生產、森林旅游、種苗花卉三大支柱產業,年實現經營收入5000多萬元。每年帶動當地實現社會總收入超過6億元,帶動1200余戶貧困戶、1萬余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這一組組數據,不僅反映了當地生態恢復的佳績,更是當地社會經濟效益的佳績,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的最強證明。 4.升華總結:塞罕壩精神。 播放視頻并強調“忠于使命、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不僅鼓舞著一代代塞罕壩人奮斗前行,也激勵著其他地方的生態文明建設。塞罕壩精神也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強心劑”,給其它生態脆弱區的脫貧攻堅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遷移應用:討論修建水壩對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可能影響】 合作探究:分別針對修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展開討論。 有利影響:利于發展旅游業(文化功能);生產廉價的水電、提供穩定的灌溉水源、利于漁業的發展(供給功能);減少下游洪災(調節功能)等。 不利影響:損害支撐功能,自然環境的穩定狀態被打破,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如使下游損失大量的水、失去富含營養的泥沙(供給功能),淹沒上游土地,水壩引發地震(調節功能)等。同時對應的解決方案有,控制好水壩上下河段的水量、注意清水沖淤、修建梯級船閘;對洄游的魚類來說,預留洄游通道、建設魚道等。 【課堂小結】 本節課利用不同的案例重點給大家介紹了自然環境服務功能的類型,探討了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辯證關系,明確了如何可持續利用自然環境的服務功能,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