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二 學期 春季課題 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教學目標1.綜合思維:結合碳循環示意圖、溫室效應原理,理解碳排放與全球變暖的關系,分析全球變暖對對自然環境、人類社會、國家安全的影響。 2.區域認知:結合材料、區域圖,認識全球氣候變暖對不同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3.人地協調觀:運用實例,說明國際合作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增強國際減排合作意識,建立人地和諧的發展觀;了解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減碳之諾,增強國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樹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意識。 4.地理實踐力:結合所學知識,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增強珍愛地球、保護地球的責任感。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碳排放對全球變暖的影響。 2.全球氣候變化對環境及國家安全的影響。 3.碳減排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1.說明碳循環的過程。 2.應對全球變暖的措施教學過程【新課導入】 [圖片]馬爾代夫水下內閣會議 [講解]2009年,馬爾代夫總統及內閣成員,在6米深的海底,召開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內閣會議。會議呼吁世界各國關注全球氣候變化,并積極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思考]為什么馬爾代夫要在海底,召開這次呼吁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會議?全球氣候變化會,對馬爾代夫會造成哪些影響?我們通過一則視頻來了解一下。 [視頻]全球變暖或使馬爾代夫消失 【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思考,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新課講授】 一、全球氣候變化與人為碳排放 [過渡]通過視頻,我們了解到全球變暖威脅了馬爾代夫的生存,有關注相關實事新聞的同學肯定已經了解到,全球氣候正在變暖,并且對我們人類產生了影響。 [講解]下圖是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和大氣中的CO2濃度的變化情況,圖上方青色的曲線表示的氣溫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全球氣溫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增溫尤其明顯。圖下方黃色曲線表示CO2濃度變化,呈持續上升趨勢。 [提問]CO2濃度和氣溫都是上升趨勢,他們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設計意圖】 1、帶領學生從圖中提取信息,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與CO2聯系的思考,從而引出溫室效應。 [提問]CO2濃度的增加對氣溫上升有什么影響呢?請同學們結合大氣受熱過程圖,分析CO2濃度增加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太陽短波輻射被大氣削弱后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溫,產生地面長波輻射,大氣中的CO2等溫室氣體可以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且通過大氣逆輻射形式把熱量還給地面,這使得地球接受的太陽能不會馬上散失掉,形成溫室效應,對地球起到保溫作用。 【設計意圖】 1、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用大氣受熱過程的知識解釋二氧化碳增加是氣溫上升的原因,實現溫故知新。 [過渡]那為什么大氣中的CO2濃度為什么會增加呢? [講解]這和人類活動對碳循環的影響有關,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大氣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巖石圈之間遷移、轉化所構成的循環。在大氣圈,碳元素主要通過CO2等形式存在;生物圈的碳元素主要通過生物有機體形式存在;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氣圈中的CO2;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及分解過程又會釋放出CO2;古生物遺體經過長時間的高溫高壓形成化石燃料儲存于巖石圈中;巖石圈里的碳元素通過地質作用或化石燃料的燃燒又釋放出來;碳元素可以溶于水,以碳酸根離子形式存在;通過沉積作用形成碳酸鹽儲存于巖石圈中。自然界的碳循環過程維持了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含量的相對穩定 【設計意圖】 1、通過圖文解析,了解碳循環。 [過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大氣層中的CO2濃度在不斷上升。 [提問]結合碳循環過程,分析人類活動影響了碳循環中的什么環節?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通過使用化石燃料和改變土地利用兩種方式影響全球碳循環過程。化石燃料的使用:將漫長地質時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增加了CO2的釋放。改變土地利用:例如森林砍伐和焚燒、農田開墾等土地利用的變化將陸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釋放到大氣中,并且會減少植被對CO2的吸收。CO2的釋放增加,而吸收又減少,這導致了大氣中CO2濃度的增加。 【設計意圖】 1、注重地理教學生活化。結合實際生活,展示人類活動圖片,學生能夠對人類活動產生碳排放進一步認識,并且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2、通過思維導圖加深印象,提升學生思維。 二、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講解]全球氣候變暖首先會影響自然環境各個圈層,水圈像海平面上升,降水分布變化,大氣圈有極端天氣事件增加,氣溫分布變化,巖石圈和生物圈有土壤和植被變化;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危害自然環境的各種供給和調節服務功能,如海岸漁業資源破壞、海岸侵蝕和洪水泛濫、疾病蔓延、水污染等;從而影響人類社會,如極端事件及疾病死亡人數增加、糧食和水供應受損、移民和環境難民增加,威脅到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生產活動和社會經濟正常運轉。 【設計意圖】 1、通過思維導圖進行講解,讓同學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有整體的把握。 [材料分析]結合材料,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小島國的影響?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冰川融水進入海洋使得海水增加,并且全球氣候變暖還會引起海水熱膨脹,海水體積變大,導致海平面上升,從文字材料可知小島國聯盟主要是島嶼國家和沿海低地國家,海平面上升會淹沒島嶼和沿海低地,導致人們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成為環境難民 結合全球氣候變化對小島國的影響我們了解到,如果當前全球變暖的趨勢得不到遏制,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還將進一步加大,會對一些國家的安全造成影響。 【設計意圖】 1、通過實例分析全球變暖的影響,提升區域認知。 2、引出全球變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案例講解]生存空間的喪失是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最為嚴重的影響。因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馬爾代夫、圖瓦盧等大洋中的一些小島國面臨被海水淹沒的風險 [圖文講解]加劇資源危機或自然災害影響國家安全。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水、耕地等戰略資源的數量減少和穩定性降低。當某種資源的供給不能滿足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最低需求時,就會在國家內部出現資源危機;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威脅所付出的代價超過其承受能力時,可能引發經濟或政治危機。這兩種情況都會威脅到國家安全。 [案例講解]激化國家間的資源爭端而影響國家安全。當一個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危機時,可能引起國家間的資源爭奪,進而引發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領域的矛盾,甚至導致武裝沖突。圖中是吉爾吉斯斯坦邊境瞭望塔矗立在烏茲別克斯坦邊境上,這兩個國家經常發生邊境摩擦,彼此侵犯對方的領土,尤其是爭奪水資源。這是由于21世紀開始的12年里,中亞地區氣候轉暖速度是同期全球平均氣候轉暖速度的兩倍。伴隨著該地區氣候逐漸升高,對于這兩個國家交界處的水資源如何使用,兩國并未達成共識,從而引發水資源爭端。 [案例講解]受其他國家波及而間接影響國家安全。氣候變化對某些國家造成的生存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等不利影響,通過環境難民、國際資源市場價格波動等途徑傳遞到其他國家,間接威脅這些國家的國家安全。例如,2022年8月索馬里持續干旱引發百萬計的環境難民,涌入其他國家,從而造成其他國家的社會的不穩定。 受2023年6月歐洲天氣炎熱影響,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使得其他國家使用天然氣的成本也大大上升。 [案例講解]我們上述了解的都是 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那氣候變暖有沒有積極的影響呢?2018年,首艘集裝箱船成功試航北極航道,以從上海到俄羅斯摩爾曼斯克為例,穿越北極航道可比傳統航線縮短40%的航程,少用16天左右的時間,節省20%的燃油。 [案例講解]全球氣候變暖,高緯度地區溫度上升,作物的生長區域擴大,使得一些在冬季無法成活的作物如今也可以生長。這提高了高緯度區域的農作物產量。 那這是否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有利呢,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事宜耕種的區域都在中低緯度,全球變暖使得中低緯區域發生干旱等極端天氣變多,農業減產。我們可以看到,全球變暖有利也有弊,整體上看,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是遠遠大于有利影響的。 【設計意圖】 1、通過實例分析全球變暖的影響,提升區域認知。 2、案例圖文和生活貼近,激發興趣,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地理環境。 3、全球變暖的影響的案例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辯證看待,培養綜合思維。 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過渡]如果未來二氧化碳排放繼續增加,使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超過2℃,將改變氣候資源的空間配置,增加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不穩定的風險,對淡水資源、糧食生產、人類健康和城市設施等多個方面造成嚴重威脅,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影響。 [講解]為應對全球變暖的不利影響,避免災難的發生,國際社會正在采取減緩和適應措施。減緩措施主要通過減排增匯來實現:減排增匯也就是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其目的是通過有效控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減緩全球變暖速度,避免全球氣溫超過危險水平。人類減緩措施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升溫幅度能否被控制在人類預期目標之內。適應措施:以趨利避害為目標,根據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通過改變人類社會自身,降低全球變暖導致的不利影響或利用全球變暖帶來的發展機遇。例如,農業生產可通過改變作物種植結構、發展節水灌溉等措施,適應氣候變化。 [講解]全球變暖是全球尺度的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因此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國際合作。從196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再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世界各國通過協商,自主確定減排目標,意在通過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講解]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四個方面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是國際合作關注的重點。減緩、適應是我們應對全球變化的措施,而資金和技術為實現減緩和適應提供重要保障。 【設計意圖】 1、通過圖文講解,了解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措施。 [提問]閱讀書本和材料,了解什么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什么要實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學生思考并回答) [講解]我們說全球變暖是全球尺度的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但各國對導致全球變暖的碳排放所應承擔的責任和受全球變暖影響的程度各異。 由上圖可知,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碳排放,都需要承擔全球變暖的責任。但發達國家碳排放累積貢獻率大,人均碳排放量高,高于世界人均碳排放量,因此發達國家對全球變暖負主要責任。發達國家應當率先減排,以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 【設計意圖】 1、讓學生學會看圖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讀圖、歸納、總結的能力。 [講解]全球變暖的的危害是所有國家共同承受的,因此發展中國家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受害者。但發展中國家缺少應對全球變暖的資金和技術,需要通過國際合作獲得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減排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基本保證。 [講解]各國還需要通過在科學、經濟和外交等多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減少對全球變化科學認識上的不確定性,協商解決各國對減排、適應與經濟發展訴求的分歧,建立國際共同應對的機制。 中國作為碳排放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與世界各國有著廣泛的合作,并作出了自己的減碳承諾,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作為和擔當。我們通過視頻來了解。 [視頻]中國減碳之諾 [講解]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即在2030年前,CO2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中國承諾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在2060年前,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CO2或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設計意圖】 1、了解全球減排合作現狀,逐步形成關注國家和世界地理問題的家國情懷與世界眼光,樹立全球化的觀念以及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意識。 2、了解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減碳之諾,增強國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 1、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課后探究] 【設計意圖】 1、結合所學知識,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增強珍愛地球、保護地球的責任感。并樹立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