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綜合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綜合復習知識清單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發展歷程:中華文化從遠古時期萌芽,歷時幾千年,源遠流長。
2.文化內涵: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內涵豐富。
3.文化價值: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階段 時期 概況
起源 遠古時期 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奠基 先秦 時期 國家建立,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漢字成熟
青銅 春秋戰國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
發展 秦 國家統一,推崇法家學說
漢 尊崇儒術,儒學成為主流思想
魏晉—隋唐 魏晉玄學盛行,唐朝佛學繁榮,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高度繁榮 宋元 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宣揚封建禮教
傳承轉折 明中后期 心學發展
明清之際 抨擊封建專制,倡導個性自由、經世致用
康雍乾時期 君主專制、文字獄,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沖擊轉型 1840年后 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成為潮流
1915—1917 新文化運動前期,抨擊封建思想,追求科學與民主
復興 五四運動后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1.重視以人為本,提倡民本思想。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反對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說。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3.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
4.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5.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孟子、屈原的思想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6.主張和而不同。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等思想。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
(1)本土性: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
(2)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3)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4)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5)連續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2.價值
(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1.佛教傳入: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后來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西學東漸:明末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科技新知識,鴉片戰爭后西學東漸達到高潮。
3.文化輸出:中華文化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對東亞、中亞、西亞及歐洲都產生了影響。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佛教傳播
(1)過程: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同儒、道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宋明時期,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影響:佛教文化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西學東漸
(1)明末清初:明末,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科技新知識。
(2)近代以來:①19世紀中葉,地主階級抵抗派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學習西方。魏源進一步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堅持“中體西用”,實踐“師夷長技以自強”,最終失敗;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走民主共和道路,發動辛亥革命;④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倡導民主與科學;⑤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東亞、東南亞文化圈
項目 日本 朝鮮 越南
漢字 假名 諺文 喃字
制度 7世紀,實行大化改新,系統學習唐制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
儒學 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儒學成為部分國家的官學
佛教 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
移民 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
其他 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
2.對中亞、西亞及歐洲的影響
(1)四大發明的外傳及影響
四大發明 影響
造紙術 8世紀以后,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起了重要作用
火藥 13世紀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漸衰落
指南針 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印刷術 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2)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
1.古代西亞: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在文字、文學、建筑、藝術、法律等領域成就斐然。
2.古代埃及:文明綿延約3 000年,在文字、文學、建筑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成就突出。
3.阿拉伯文化:在文學、科學等領域成就突出,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匯東西方文化的特征。
一、古代西亞文化
1.特點:城市文明,充滿了抗爭、悲觀色彩,注重現世;具有廣泛的傳承性,影響深遠;法治精神強烈。
2.成就
領域 概況
文字 楔形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文學 《吉爾伽美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
建筑 亞述帝國的王宮;波斯王宮
法律 《漢謨拉比法典》—前言宣揚君權神授,是世界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二、古代埃及文化
1.特點:帝國文明,充滿樂觀、自信色彩,注重來世;文學體裁多樣,藝術創作模式固定;建筑藝術獨樹一幟;喪葬習俗煩瑣。
2.成就
文字 象形文字—來源于最初的象形字
文學作品 古代埃及人創作出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建筑藝術 受宗教影響的陵墓以及神廟
科學技術 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在數學、醫學等方面頗有建樹,波斯帝國宮廷中,有許多埃及醫生;發現圓周率,十進制
三、阿拉伯文化
1.特點: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教權與世俗權力緊密結合;宗教與政治渾然一體;具有多民族性、包容性、繼承性與創新性。
2.成就
類別 概況
數學 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
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天文 白塔尼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薩比天文歷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
醫學 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被翻譯成拉丁語,長期用作醫學的標準教科書
第4課 歐洲文化的形成
1.古希臘羅馬:古希臘在哲學、文藝和史學領域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羅馬在法律、建筑、文史方面成就卓著,它們共同構成西方文化的源頭。
2.中古西歐: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各個領域都帶有基督教文化的印記。
3.拜占庭: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文化,形成獨特的拜占庭文化。
4.俄羅斯: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一、古典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
1.希臘文化
領域 成就 概況
哲學 三大哲人 蘇格拉底 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
柏拉圖 創建的“學園”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為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
亞里士多德 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著作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文學 《荷馬史詩》 史詩中的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作的源泉
戲劇 是古典時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悲劇和喜劇是戲劇創作的杰出代表
雕塑 米隆的《擲鐵餅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
建筑 帕特農神廟是建筑藝術的代表
史學 希羅多德 《歷史》開創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
修昔底德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
2.古羅馬文化
領域 成就 影響
法律 《十二銅表法》 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雖然其內容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但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
文學 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
史學 李維《羅馬史》、塔西佗《編年史》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
建筑 萬神殿、大競技場是羅馬建筑風格的代表
歷法 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
二、中古西歐文化
1.特點:在中古時期,西歐地區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域文化。
2.文化成就
(1)宗教神學: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圣經》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神學家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基督教會和封建主的統治。神學家的思維方式源自古希臘哲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2)文學藝術:很多素材來自《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騎士文學大多反映騎士階層的道德和理想,代表作《羅蘭之歌》。市民文學反映城市復興時期市民家庭的愛情生活和悲歡離合,代表作《列那狐的故事》。
3.意義: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
三、拜占庭、俄羅斯文化
1.特點:拜占庭文化具有包容性、開放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的特點。它架起了東西方文明交往的橋梁,是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文明傳承的紐帶。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2.影響: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保存延續了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促進了近代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第5課 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1.南亞:古代印度深受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影響,在文學、數學等方面成就突出。
2.東亞: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共同構成了東亞文化圈。
3.美洲:美洲的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都創造出了獨特的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1.文化成就
宗教 ①在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印度出現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 ②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佛教產生 ③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 ④4世紀時,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學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藝術 多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
數學 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
2.文化外傳
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5世紀時,印度的語言、文字、藝術、思想、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已經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佛教文化更是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南傳佛教的經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書寫,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
1.古代朝鮮文化
(1)文化成就
類別 成就
生產力 公元前5世紀前后,朝鮮出現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
天文學 瞻星臺—東亞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
歷史學 《三國史記》—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
《高麗史》——模仿中國史書的編寫體例
文字 諺文——朝鮮世宗創制
(2)文化交流
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朝鮮,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漢字長期在朝鮮半島使用。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創制了本民族文字。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宮廷中就已經有了朝鮮半島的樂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概況
領域 概況
神道與 武士道 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天皇為鞏固權力,自稱是太陽神的后裔
12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來文化,逐漸形成了武士道
文學 《萬葉集》—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源氏物語》—享譽世界的古典文學名著
建筑 法隆寺—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繪畫 浮世繪——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大和繪——日本風味、濃艷華麗
(2)文化交流
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發展。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來自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文化成就
瑪雅人 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創造之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
創造了獨特的文字,發明了“瑪雅歷”;知道“零”的概念,創造出20進制
印加人 建造了驛道和太陽廟;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
阿茲特克人 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
2.毀滅: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殺,獨立發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
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1.印歐人的遷徙: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大遷徙,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
一、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1.概況
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他們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別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影響
區域 概況
赫梯帝國 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逐漸衰落
波斯帝國 西亞和北非文明區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
古代希臘 他們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文學、建筑和藝術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
古代印度 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并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
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
1.遷徙概況
時間 概況
公元前2世紀 —公元2世紀 亞洲:匈奴勢力強大,不斷擴張;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
歐洲: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
3—6世紀 亞洲:五胡內遷,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3—6世紀 歐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羅馬帝國衰落的機會,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7—8世紀 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
2.遷徙影響
(1)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1.美洲族群的變化:近代的殖民擴張導致美洲的族群和人口結構發生改變。
2.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近代英國的殖民活動改變了大洋洲的人口結構。
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原因 殖民擴張和黑奴貿易
影響族群 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
文化 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人口結構 美洲國家的人口結構不盡相同,如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
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
影響
原住民 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
新移民 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
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原因 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新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人口耕地壓力;自然災害影響;社會動蕩;社會矛盾激化;被誘騙、綁架等
概況 在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
影響 華工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拉美新族群的形成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勞動力在全球范圍內流動。
2.難民:由于政治、經濟、宗教、自然等原因,難民成為現代社會移民中的一部分。
3.美國: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并吸收了其他地區文化的特色移民文化。
4.新加坡: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文化特色鮮明。
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原因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
全球勞動力市場的變化 二戰后 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20世紀90年代 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 20世紀50 —70年代 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20世紀80年代開始 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來源地 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
救助 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
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
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
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特質 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代表性 美國 美國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并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特色移民文化。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是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這一方面給美國帶來發展活力,但也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文化 新加坡 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特色鮮明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1.絲綢之路開通:絲綢之路從漢代開通并發展,密切了中國和亞歐之間的聯系。
2.西南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溝通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
3.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從海路溝通東西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歐亞大陸的重要商路
1.絲綢之路
(1)路線: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
(2)作用:加強了中原對西域的了解,推動了我國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管理和開發,有力地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密切了中國和亞歐之間的文化聯系,推動了中西方文明的進步;加強了各民族的交往,擴大了漢朝的影響力,有利于官方和民間貿易的發展。
2.“草原絲綢之路”
(1)路線: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
(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遷。
3.“西南絲綢之路”
(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
(2)作用:它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
4.“海上絲綢之路”
(1)路線: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
(2)作用: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它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質和技術:中國的養蠶和繅絲技術、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瓷器等西傳;西亞、中亞、南亞等地的良種馬、苜蓿、水果、蔬菜、棉花、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傳入中國。
2.精神和文化:佛教、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其中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中醫藥知識也傳到阿拉伯地區。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1.經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全球貿易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逐漸加快。
2.文化:伴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尤其是全球貿易網的形成,文化交流逐漸國際化。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時間 貿易狀況
新航路開辟后 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工業革命以后 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世界貿易突飛猛進,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背景
買賣雙方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也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2.表現
(1)飲茶風俗: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習俗創造出新的茶文化。
(2)服飾變化:中國服裝的面料、款式、紋樣等,融入法國的服裝設計之中。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鐘表技術: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
(4)其他文化產品: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1.亞歷山大遠征:亞歷山大遠征傳播了希臘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2.蒙古西征:蒙古的三次西征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1.亞歷山大遠征
(1)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在埃及,他自稱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員,推廣波斯禮儀。他還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
(2)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打斷了被征服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同時也打破了民族界限,為東西方各民族間的語言溝通、風俗習慣的相互適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2.“希臘化世界”
(1)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
(2)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躋身統治階級行列,成為國王的顧問和官員。
3.“希臘化時代”
(1)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
(2)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化的新發展。
二、蒙古西征的影響
1.蒙古西征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2.蒙古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
3.蒙古西征大量色目人進入中國中原地區,促進了多民族交融;西征過程中加深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大批移民遷入中國中原地區,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中國的發明傳入西方,加強了東西方貿易往來,也引起西方人對東方的向往,刺激了西方的殖民擴張。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1.美洲:獨立戰爭促進了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的發展。
2.歐洲:拿破侖戰爭推動了歐洲文化的重構。
3.亞洲和非洲:受外來殖民侵略影響,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會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美國文化
(1)獨立戰爭前: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
(2)獨立戰爭后: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但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
2.拉丁美洲文化
(1)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2)獨立后的西屬拉丁美洲和葡屬巴西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戰爭也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1.背景:拿破侖戰爭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外傳播,他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2.表現
(1)俄國: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于1825年12月發動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革命思想在俄國傳播。
(2)波蘭: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
(3)德意志: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背景: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
2.概況
(1)中國: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2)印度:英國把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3)埃及: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伊斯蘭教仍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1.第一次世界大戰:推動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促使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的到來。
2.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殖民主義衰落,使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得到發展。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殖民地的士兵被大量投入戰場,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
2.表現
中國 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
法屬印度支那 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
印度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更加明確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
其他地區 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
3.影響: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明確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
(2)戰爭結束后,殖民主義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得到發展,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
2.表現:朝鮮獲得獨立,中國收復臺灣;印度獨立,印巴分治,英帝國迅速解體;阿爾及利亞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世界殖民體系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1.印度文化:獨立后,印度的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
2.新加坡和韓國: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
3.埃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國。共和國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現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1.學校教育:從古至今學校教育不斷發展,學校在文化傳承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印刷書:印刷書的誕生,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提高了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了各民族的發展。
3.圖書館:圖書館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后來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4.博物館:博物館擔負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職能,利于文化傳承和傳播。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1.中國古代教育
(1)發展歷程
官學 ①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②自漢朝開始設立地方官學
私學 ①產生于春秋時期,唐朝以后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②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2)歷史影響
①對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
②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
2.近代教育
(1)表現
國外大學 現代大學起源于中世紀歐洲;法國拿破侖建立“大學區”制度;德國人洪堡創辦的柏林大學,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
國內 大學 北京大學 京師大學堂于1898年創辦,后改名為“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清華大學 清華學堂于1911年創辦,后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
(2)意義: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
3.新中國成立后的教育
改革開放前 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改革開放后 改革開放后,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4.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印刷書的誕生
1.概況
書籍起源 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造紙發展 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制成“蔡侯紙”
印刷術的發展 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
2.影響:印刷書的誕生,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圖書館與博物館
圖書館 (1)圖書館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 (2)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博物館 (1)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 (2)博物館也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1.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文化遺產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世界各地存在豐富的文化遺產。
2.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一直受到嚴重威脅,各國通過立法、加強國際合作、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等措施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
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1.背景:文化遺產一直受到嚴重威脅,針對如何保護文化遺產,各國采取了不少措施,留下了寶貴的經驗,世界各國歷史上都有保護及研究文物的傳統。
2.措施:立法、加強國際合作、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等。
二、《世界遺產公約》
制定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宗旨 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
內容 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
意義 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使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
三、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古代時期 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近代時期 佛羅倫薩
中國遺跡 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佛坪县| 囊谦县| 大厂| 株洲市| 许昌市| 温泉县| 沂南县| 惠水县| 福贡县| 叶城县| 万荣县| 建始县| 莆田市| 抚顺市| 丰宁| 南岸区| 三亚市| 德州市| 东乡县| 白水县| 绍兴县| 双辽市| 云林县| 平湖市| 潼关县| 太康县| 三原县| 社会| 洪泽县| 巢湖市| 南漳县| 汶川县| 休宁县| 陈巴尔虎旗| 建德市| 历史| 龙州县| 盐山县| 邹平县| 黄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