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導言解讀戰火連綿,曲折發展江南開發,融合超前北亂南安,邊族內遷民族融合,疆域拓展隋唐穩定,制度發展安史之亂,分裂局面 課程目標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認識這一時期制度演進、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發展等新成就。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知識重點政權更迭、區域開發、民族交融□漢昭烈廟成都門南,三國蜀漢君臣合祀,歷史罕見①三國與兩晉★學習聚焦: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西晉短暫統一。¤三國鼎立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稱帝東漢完劉備成都立蜀漢,東吳建業是孫權北方魏國風略偏,南方兩個把手牽時而征伐時而安,分裂割據促開邊¤西晉統一魏滅蜀漢,司馬位篡西晉滅吳,曇花一現宮廷政變,演成內戰邊民內遷,中原大亂□三國形勢一北兩南,秦淮沿線西域仍然,邊地發展□人口流動邊民內遷,北民南遷有深有淺,布局打亂□西晉印文內遷西羌,接受晉掌賞賜酋長,融合榜樣②東晉與南朝★學習聚焦:在東晉和南朝相繼統治下,南方經濟有了明顯發展。¤東晉政權重建建康,偏安一方北民南移,經濟增長北伐北伐,軍閥坐大功敗垂成,反被拿下¤南朝四權東晉之后一百七,秦淮以南割半壁宋齊梁陳都建康,輕歌曼舞抵北騎◇學思之窗:根據材料,說說當時南方經濟發展的成就。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劉宋前期南方經濟發展狀況。這個時期,歷史上稱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時期。材料中提到了錢塘江下游平原、長江下游平原、長江中游平原幾個地區發展的情況,農業產量提高、漁業資源豐富、商品貿易活躍、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業生產發達。 歷史縱橫:東晉士族專權東晉偏安,豪強發展廣占山川,壟斷政權☆思考點: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開發的原因有哪些?1.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氣候濕潤、土地廣闊、自然資源豐富。2.長期以來基本處于和平環境,沒有爆發像北方那樣大規模和長時間的戰亂。3.北方大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4.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5.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③十六國與北朝★學習聚焦:從十六國到北朝,北方政權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壯大,為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十六政權東晉偏安江北亂,一夏前后趙秦燕前南后北西都涼,西秦南燕漢成漢¤北朝五權北魏統北方,改革力量壯內亂分東西,又變齊周抗北周滅北齊,北方又統一不久隋代替,統南結割據□南北形勢北方紊亂,江南相安前秦統一,淝水中斷□政權族屬各族政權,當中有漢西涼東燕,鮮卑強干□鮮卑祝文鮮卑祖源,巍巍興安石室祝文,史料判斷▓史料閱讀:《魏書·高祖記》孝文皇帝,博覽典籍漢學修養,有助治理□北齊青瓷佛教葬器,精湛工藝南青北白,體現交集□后期對峙北周東向,勢不可擋統一在望,夾個小梁◎問題探究:當代漢族姓氏與古代少數民族的關系。姓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姓氏代表著血緣、身份。我國姓氏從古到今演變的總趨勢是“基本穩定、愈來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秦漢以后,各民族長期融合,各少數民族不斷地與華夏族融為一體,他們改用漢姓后,大多數逐漸成為今天漢族的一部分。1.少數民族的姓氏與漢姓重合或近似,逐漸混同于漢姓,如:《新唐書》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為昭武九姓。2.漢姓王朝對少數民族賜姓,或少數民族居漢姓王朝統治下主動改用漢姓。如:三國時代,諸葛亮平定西南哀牢夷之后,分別賜哀牢夷各部首領趙、張、楊、李等漢姓。3.少數民族政權漢化改革,更易漢姓。如:北魏共有100余種鮮卑姓改為漢姓。其中,孝文帝將自己的拓拔氏改姓元氏。◎學習拓展:結合史實,體會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交融政策,主要是推動統治民族鮮卑族漢化。無論就當時還是長遠的角度而言,這都是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大大緩解了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民族矛盾,順應了十六國以來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為全國重歸統一創造了條件,也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但是,改革中某些具體措施在當時激化了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的內部矛盾,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損害的少數民族軍人對北魏朝廷產生了離心傾向。這種離心傾向與政治腐敗和其他社會矛盾結合,終于引發了大規模的動亂,導致了北魏的滅亡。在隨后建立的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王朝,民族交融趨勢也因而出現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轉。東魏-北齊王朝的民族政策,較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倒退尤其明顯。然而從長期看,這些逆轉和倒退終究是短暫的,并未從根本上影響民族交融的大趨勢。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知識重點隋朝統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隋亡原因、藩鎮割據□大運河圖歷代修建,隋朝勾連南北貫通,意義非凡①隋朝興亡★學習聚焦: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影響深遠。¤隋朝統一北周外戚,楊堅稱帝開皇之治,壯大國力楊廣滅陳,南北統一文帝之后,煬帝位繼¤隋朝建設建設頗多,宏大規模倉庫廣設,積儲豐碩興建東都,氣勢磅礴開通運河,南北通絡¤隋朝滅亡初建收斂,休養倡儉楊廣為何,大作頻演胸懷才華,抱負遠大功在千秋,害苦當下◇學思之窗:如何看待隋煬帝。隋煬帝早年率軍消滅陳朝,完成了中國的統一。他開鑿大運河,也是在為國家消除分裂隱患,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但是他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窮兵黷武,超過了社會的承受極限,引發了大規模起義。從這方面講,隋煬帝又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當然,評價隋煬帝時還要考慮到儒家修史者的評價標準。②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學習聚焦:唐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貞觀之治太宗在位,二十二年輕徭薄賦,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政治清明,社會發展¤開元盛世玄宗前期,勤政治理文化昌盛,繁榮經濟選賢任能,改良官吏民族和睦,招募兵役¤民族關系東征西討突厥頑,太宗尊奉天可汗安西北庭統天山,回紇助唐把邊關吐蕃贊普求姻聯,文成公主入高原漢藏友好世代傳,長慶會盟碑可見白山黑水滿祖先,粟末靺鞨最南邊渤海國王唐招安,兩個都督分兩攤民族政權周邊建,開發邊疆做貢獻 歷史縱橫:唐朝曲轅犁先進耕具,直改短曲江南推廣,敦煌畫壁 歷史縱橫:皇帝謚號、廟號和年號謚號好孬,廟號大小年號多少,文獻代號 歷史縱橫:回紇北海之南,游牧草原突厥兇殘,逼迫造反唐朝支援,南移附藩回鶻西遷,維族祖先□唐太宗像一代明君,豐功偉績文治武功,作用積極□唐三彩盤唐墓釉陶,工藝高超此盤為寶,圖彩俱妙□交河故城生土建筑,保存完整安西都護,最早此城□唐職貢圖番客入朝,惟妙惟肖大唐盛世,可以想到□唐蕃盟碑拉薩大昭,立碑宣告唐蕃友好,發展需要□民族分布都護都督,控制力度前者管轄,后者貢賦☆思考點: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從歷史大勢上說: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個多世紀的動亂,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從隋唐兩朝的統治者來說:政治上,注意以史為鑒,選賢任能,從諫如流。經濟上,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輕徭薄賦,注重農業生產發展。軍事上,實行“寓兵于農”的府兵制,對外用兵有節制。文化方面,銳意經史,倡導儒學,大興文治。民族關系上,采取“華夷一體”等較為平等的民族政策,實現了邊境地區的統一和安定,民族間交往密切。③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學習聚焦: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黃巢起義后,唐朝滅亡,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出現。¤安史之亂玄宗后段,朝政昏暗安史叛亂,歷時八年削弱集權,割據局面由盛轉衰,歷史界線¤黃巢起義宦官專權,朋黨糾纏民生哀怨,黃巢揭竿攻入長安,橫掃大半朱溫發難,江山改變¤五代十國五代走馬燈,后周還算行世宗革弊政,北伐且南征南北漢前后蜀南唐吳越吳南平閩和楚□割據形勢軍閥混戰,王朝命短北方整齊,南方分散▓史料閱讀:藩鎮林立與唐朝覆亡起于邊地,擁兵自立天子姑息,愈演愈烈◎問題探究:分析隋朝滅亡原因有何不同。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資源調配能力(財政能力)的枯竭,隋朝國庫充盈,但是隋煬帝窮奢極欲、大土土木、濫用民力、窮兵黷武超過了社會承受力上限,引發大起義,導致了隋王朝的滅亡。◎學習拓展:隋唐兩朝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杰出人物業績。哥舒翰,唐玄宗時期名將,西突厥別部首領,多次大敗唐朝勁敵吐蕃,戰功赫赫,進封西平郡王,安史之亂中被安祿山俘虜,后遭殺害。高仙芝,唐玄宗時期名將,高句麗人。善于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人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軍宦官誣陷殺害。李光弼,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在嘉山之戰、太原之役中大破叛軍。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知識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唐文官俑朝為田郎,暮登天堂士子登科,前程輝煌①選官制度(科舉制)★學習聚焦: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察舉制度漢武創察舉,鄉里清議薦大族結朋黨,標準逐漸變¤九品中正曹魏始中正,官由上任命人才分九等,評議行不行¤科舉制度科舉更公平,進士不年輕延續千百年,世界享譽名□雁塔題名進士及第,洋洋得意光宗耀祖,榮華無比 歷史縱橫:九品中正制產生察舉操鄉里,曹魏試改易選官仍評議,中央收權力◇學思之窗:科舉制度對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有什么影響?1.科舉制度是維護國家統一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給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形成了相當大的社會階層流動。2.以才學為依據,保證了政府官員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但是,科舉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3.用儒學作為考試內容,忽視科技。4.片面應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②三省六部制(中樞改革)★學習聚焦: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秦漢中樞君主專制帝至上,三公九卿幫幫忙漢武中朝和外朝,決策行政不商量¤三省六部魏晉三省共執掌,先議后核再開場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分工沿用長¤中書門下唐初合議政事堂,軍國大事須協商提高效率削弱相,三省一體趨勢長□三省位置三省分工,兩省宮中尚書六部,皇城辦公□《大唐六典》玄宗開元,行政法典內容全面,重要文獻③賦稅制度(兩稅法)★學習聚焦: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租庸調制均田承租調,庸可代役徭農民興致高,政府收入保¤賦稅改革動亂形勢變,兩稅目化簡夏秋兩納稅,人身依附緩□庸調銀餅嶺南之地,庸調銀計銘文詳細,以防舞弊▓史料閱讀:《資治通鑒》兩稅法背景均田廢馳,租庸調制難以為繼,國家財政極大難題。德宗時期,楊炎建議,現居為據,貧富為差,一歲兩季,按戶按地。☆思考點: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漢到唐前期,賦稅制度是以人丁為征稅之本,以人丁為征稅之本的前提條件是納稅人有相應的土地、資產。然而,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特別是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淪為佃戶,唐朝政府控制的農戶越來越少,賦稅來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為基礎、以人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已無法實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擴大了稅源,簡化了手續,增加了財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經濟危機,穩定了唐朝政權的統治。更重要的是,它為賦稅制度確立了一個新的合理的征收標準。從此以后,征稅標準開始從人丁轉移到土地、資產。◎問題探究:談談對兩稅法利弊的認識。利:夏秋兩次征稅,明確納稅時間;擴大納稅主體,擴大了納稅面,確保了政府的稅收,解決了唐朝政府財政危機;明確各階層稅率,推進稅收公平。以財產征稅,不再以丁戶來征稅,照顧了人民的負擔能力,體現了合理負擔原則,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中央財政實力得到加強,起到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戶稅納錢,地稅交實物,加速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否定了以人丁為基礎的賦役制度,開創了我國封建歷史上以土地和財產為基本計稅依據的先例。弊:稅外加征,稅外又出臺許多苛雜,人民負擔逐漸加強;配賦不均,兩稅法以大歷十四年的墾田數為準,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舊有數額進行攤派,但由于戰亂,田畝數量變化很大,而當時仍然以舊額攤派賦稅,顯然是不合理的;折錢納稅,使得人們的負擔隨幣值的波動而波動,負擔不穩定;兩稅法按照資產計稅,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資產難以估算。◎學習拓展:《唐律疏議》的特點與影響。特點:1.禮法并用,高度融合。自西漢以來,統治者不斷吸收儒家懷柔策略,使法律制度不斷儒家化。經過幾百年的努力,至唐律以儒家的禮為法律取舍的唯一標準,真正實現了禮與法的高度統一和有機融合。2.科條簡要,寬簡適中。唐律繼承魏晉以來法律條文力求簡約的立法原則,自制定《貞觀律》時起,“凡削繁去蠹變重為輕者,不可勝紀",形成了科條簡要、寬簡適中的立法特點,立法水平和技術都空前提高。3.酌量古今,用刑持平。唐律規定的刑罰都是最為寬平的。人謂唐律“得古今之平",并非溢美之辭。不僅死刑執行方式比較文明,而且適用于死刑的條款也大為減少,笞杖徒流刑罰的適用也相對較輕。4.語言精練明確,立法技術高超。唐律雖然僅有502條,但它法律內容豐富,法律邏輯嚴密,語言精練明確,立法技術高超,不僅基本能調整當時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而且許多原則、標準比較周密,可操作性強。地位與影響:承前啟后唐律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它承襲秦漢以來的立法成果,吸取魏晉南北朝的律學成就,表現出高度的成熟完備性。唐律作為古代立法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為后世宋元明清各代立法提供了優秀的參照藍本。澤被鄰邦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不僅直接影響了本國,而且還超越國界,對東亞各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朝鮮《高麗律》的篇章內容取法于唐律,日本《大寶律令》也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朝時期的《刑書》也大都參用唐律。可見,唐律在亞洲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知識重點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儒學的新發展、佛教的發展□白馬古剎洛陽老城,佛教祖庭東漢永平,白馬馱經①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學習聚焦: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三教交融信仰總隨時代轉,佛傳道興儒挑戰相融相斥禪凈玄,中華文明新貢獻¤范縝滅佛反佛檄文,神形依存轉世靈魂,純屬騙人¤韓愈興儒道統主張,法統對抗儒學復興,貢獻力量 歷史縱橫:魏晉玄學。老莊解易,虛無道理清心寡欲,發展邏輯②文學藝術★學習聚焦: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成就突出,到唐朝達到新的高峰。¤詩詞歌賦承上啟下,文盛藝精建安七子,田園淵明南朝駢文,北歌敕勒唐詩繁榮,傳世佳作¤書法繪畫東漢書成藝,魏晉自覺期至圣王右軍,唐代顏柳體東晉顧愷之,倡導形寫神隋唐題材廣,注重表現人¤石窟藝術魏晉至隋唐,佛教傳播廣各地石窟寺,藝術美名揚▓史料閱讀:《元稹集》元白詩派。元詩白詩,通俗寫實處處皆是,詩文能仕□龍門石刻碑刻書法,北魏最佳承上啟下,漢字筆法□書圣摹本書圣字體,過渡時期行楷藏隸,厚實遒勁□顏體碑帖結構嚴整,秀麗端莊豐腴雄渾,盛唐氣象□柳體碑帖林野空曠,神清氣爽筆力剛強,挺拔昂揚□懷素草書狂草代表,流暢線條渴筆飛白,變化巧妙□洛神賦圖曹植洛神,愛慕情深飄逸浪漫,純潔感人□龍門佛像北魏開鑿,唐后漸少取材佛教,藝術之寶□敦煌壁畫規模宏大,史料無價服飾樂舞,多元文化☆思考點: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出現了“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選官制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成熟,科舉制度更是推動了社會文化教育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一后政治穩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定。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印度、中亞文化傳人,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在文藝領域以繪畫和雕塑較為顯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時期開明的民族政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③科技★學習聚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時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數學農學南朝祖沖之,精算圓周率北朝賈思勰,要術商省略¤地理天文禹貢地域圖,西晉裴秀繪測算子午線,唐朝僧張遂¤建筑醫學造橋新局面,最古石拱建千金易求檢,國家頒藥典¤印刷火藥印刷用雕版,便利書閱覽火藥始于戰,最早是火箭□雕版印刷唐朝始發,距今可查金剛經卷,八百六八◇學思之窗:賈思勰《齊民要術》反映的思想。賈思勰這段話反映了其重農抑商、農本商末的思想。重農抑商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這種政策歸根結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中國封建時代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統治者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也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賈思勰生活在北魏時期。北魏政權逐步統一了北方地區,社會秩序逐漸穩定,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北魏孝文帝在社會經濟方面實施均田制等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盡管如此,當時的農業生產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進一步發展。賈思勰認為農業水平的高低關系到國家是否富強,于是他撰寫農書。同時統治者的勵精圖治,農業生產的蒸蒸日上,也為賈思勰撰寫農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④中外文化交流★學習聚焦: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西天求法佛教大興,西行取經法顯玄奘,天竺本營¤中日往來唐朝鑒真,六渡東瀛日本空海,很是有名¤交往名城唐都長安,各國使團廣州泉州,西亞商販□唐招提寺奈良古寺,模仿唐制鑒真主持,中華樣式□對外交通水陸俱佳,長安兩達廣州南下,登揚東發☆思考點: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有哪些?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創制受到了漢字的影響,漢字在朝鮮廣泛使用。思想與宗教方面:佛教經過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中國的儒學也傳入朝鮮、日本,產生深遠的影響。社會與習俗方面:飲茶與圍棋在隋唐時期由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朝鮮貴族寬衣博帶的服飾和婦女的發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響。城市與建筑方面:新羅都城平壤,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長安、洛陽建造起來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仿唐,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是由鑒真大師及其弟子依據唐朝寺院的風格式樣建造的。科技方面: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朝鮮,漏刻、測影等儀器,印刷、水車制造、瓷器燒制、銅鏡鑄造等技術,均在唐朝傳入日本;在農業上,中國茶種傳入日本。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問題探究: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響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具體表現。服飾:唐中宗之時,中亞粟特人的男裝,被改造為唐朝婦女的時髦服裝。樂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龜茲樂在唐朝廣泛流行。書法繪畫:受傳自印度的佛教影響,佛教經典成為書法的內容,佛像畫是唐人繪畫的重要題材;來自中亞于闐國的畫家尉遲乙僧活躍在初唐畫壇。工藝美術:金銀玉石器的形制和紋樣多吸收印度、中亞和西亞地區的樣式。◎學習拓展:杜甫作品的史料價值。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因而被譽為“詩史”,杜詩作為文學史料,具有證史、補史價值。如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全詩追憶了開元盛世時,物阜民豐、社會安定、民風淳樸、國家昌盛、政治清明的景象,并描述了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和士人精神的打擊。唐詩作為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的盛衰、社會意識的特點、重大的歷史事件、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等方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