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一)政治:國民黨專制統治,形式上統一全國1. 政府建立: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2. 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3. 繼續北伐:1928年4月,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4. 濟南慘案: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蔣介石命令部隊繞道開進。5. 東北易幟:1928年12月29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6. 新軍閥混戰:1929-1930年,蔣、桂、馮、閻等新軍閥之間為爭奪權力,先后發生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7. 1930.10-1936.10,南京國民政府多次“圍剿”紅軍。南京國民政府和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有何不同?北伐 繼續北伐宗旨 反帝反封建 爭奪地盤和統治權力對象 反動北洋軍閥 北洋舊軍閥組織基礎 國共合作 不同利益集團的軍閥結局 基本推翻但國共合作破裂 東北易幟,形式統一南京國民政府為何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新軍閥繼續擁兵自重,各占一方;中共陸續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1年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港澳臺仍然在殖民統治之下,租界依然存在;綜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依然沒有改變,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軍閥割據依然存在,列強依然對中國采取以華制華、分而治之的政策,軍閥就是列強控制中國的代理人。(二)外交:依附、妥協親美,為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宣布承擔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欠下的全部外債。最初對國聯抱有幻想,對日本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內到逐步轉向抗日。改訂新約運動:1928年發起,1933年基本上實現了關稅自主,并收回了一部分治外法權、租界和租借地。(三)經濟: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國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1)整頓稅務:加強對關稅、鹽稅、統稅的控制,實行印花稅、所得稅等新稅目,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2)控制金融:先后設立中央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改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負責經營國庫、發行鈔票和公債,分支機構遍布全國,逐漸形成一個金融壟斷網。(3)改革幣制:1933年廢兩改元,統一國幣;1935年發行法幣,禁止白銀流通,以應對世界經濟危機(4)1935年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2. 官僚資本主義的興起:1927年起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國家中的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3.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1927—1937)(1)原因: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最初帶動了實業家的期望和熱情;②1928年全國形式上的基本統一,促進了全國性的交通恢復和市場擴大;③南京國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熱潮、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2)表現:(3)阻礙因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4)影響: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②為抗日戰爭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二、中共探索革命新道路(一)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1. 背景:(1)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2)為了挽救革命,中共決定武裝起義。2. 經過:南昌首義成功——南下廣東受挫——兵分兩路轉移3. 意義:(1)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4. 教訓:通過城市武裝起義取得革命勝利的蘇聯模式,在中國行不通。是“左”傾。(二)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漢口)1. 內容:(1)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2)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3)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4)決定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仍然以進攻大城市為核心)2. 意義:糾正國民革命時期的右傾錯誤,認識到建立工農武裝的重要性,是中共歷史上一次轉折性會議。(三)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1. 經過:(1)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計劃進攻大城市長沙,受挫,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2)文家市決策:1927年9月,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改向山區進軍。(3)三灣改編:1927年9月,提出“黨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治軍方略。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黨指揮槍)。2. 結果: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走“農村包圍城市”的井岡山道路)(四)工農武裝割據1. 含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2. 實踐(1)武裝斗爭:①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領導的革命隊伍,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陳毅為政治部主任。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②古田會議:1929年12月,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③四次反“圍剿”:從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粉碎了敵人的四次大規模”圍剿”,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2)根據地建設:①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努力發展生產,粉碎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②民主革命政權建設: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中共在各革命根據地建立起蘇維埃政權。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3)土地革命:①含義: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②意義:a.廢除封建剝削,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b.提高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有利于鞏固革命根據地。3. 成果(1)理論上:毛澤東思想形成。毛澤東在1928-1930年,相繼寫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10)、《井岡山的斗爭》(1928.1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等重要文章,從理論上說明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2)實踐上: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為什么革命根據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山區、省界和農村地區?①歷史:南方群眾經歷國民革命的洗禮,中共在大革命時深入基層農村,群眾基礎好②地理:山區具有攻守地理優勢,省界和農村的反革命力量相對城市而言比較薄弱。③客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是客觀條件;④主觀: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共產黨人想要深入農村,發動農民起來革命;(五)紅軍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 原因(1)直接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3.9—1934.10)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做了充分準備,投入更多兵力,也獲得眾多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2)重要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3)根本原因:王明領導下的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2. 轉折:遵義會議(1935年1月,貴州遵義)(1)內容: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①組織: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②軍事: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2)意義:①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②是中國革命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③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獨立自主地解決黨內問題)3. 勝利會師:(1)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2)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4. 意義: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1)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實現了革命區域的戰略轉移;中共戰勝了黨內危機,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2)鍛煉和保存了革命骨干,成為后來革命的中堅力量;(3)宣傳了中共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4)鑄就了長征精神,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堅定信念、不怕犧牲、實事求是、緊密團結、艱苦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