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程標準】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措施;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認識明朝封建專制的發展。一、政治制度之變(一)明朝建立1、建立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江蘇南京),國號大明。2、完成統一: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二)制度建設1、廢除宰相制度(1)原因①歷史原因:前朝丞相權勢過重的教訓。②現實原因:中書省權力大,丞相胡惟庸專權擅政。③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2)影響①皇權空前強化②政務繁忙,效率低,易決策失誤2、設立內閣(1)原因:廢除宰相后,全國重大政務都由皇帝決斷,政務繁多。(2)演變:(3)運行機制:①票擬: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②批紅: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4)性質: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5)特點3、宦官專權(1)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2)表現①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②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3)實質:宦官無法制約皇權,必須依附于皇權,實質是專制皇權的強化。(4)影響:政治日益黑暗,社會矛盾加劇二、對外關系之變(一)鄭和下西洋1、時間:15世紀前期2、概況:先后七下西洋,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領先世界4、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揚國威)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5、影響積極: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消極: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二)海禁政策1、含義: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間斷地實行:明初實行海禁,永樂年間開始放松,嘉靖年間加強,隆慶解除海禁2、原因:(1)政治:對日本經濟封鎖,打擊倭寇(2)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處于主導地位。(3)思想:傳統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觀念意識淡薄。3、影響:正常貿易被中止,走私貿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東南沿海的倭患。(三)海防危機1、抗倭斗爭(嘉靖時期)(1)表現:戚繼光、俞大猷抗倭(2)意義: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隆慶開關)2、歐洲殖民者入侵(新航路開辟后)(1)16世紀中期,葡萄牙獲得在澳門的租住權。(2)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3)明末,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三、邊疆形勢之變(一)內陸邊疆1、措施及特點2、影響(1)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利于鞏固統治,有利于中央集權;(2)有利于邊疆民族地區的穩定,促進了邊疆的開發;(3)推動了民族交融,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明清易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