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成就。時空定位:學習要點:認識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教材概述:漢武帝時期,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后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這一時期,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學的精髓,漸趨中國本土化。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佛教盛行嚴重影響到政府利益。這一時期不斷有人出來反佛。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有了很大發展,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流派。唐朝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書法、繪畫、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這一時期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躍。教學關鍵:通過三國至隋唐五代文化的了解以及特點的分析,引導學生樹立唯物史觀。通過中外文化交流這一子目,了解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因素;通過了解“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使學生明確唐朝時期文化的繁榮、多樣與當時對外交通發達與域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是分不開的,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有一定幫助。學生在欣賞、感知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同時了解了多種歷史的呈現方式,學會根據史料印證歷史結論。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使學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同時明確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重難點:1.掌握佛教、道教的傳入,理解佛教興盛的原因及影響。2.掌握文學藝術的基本情況。3.掌握科技的發展情況。4.掌握中外發展交流的情況。教材知識點: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佛教(1)傳入:漢朝。(2)迅速傳播的原因:宣揚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為苦難中掙扎的窮苦百姓提供了精神慰藉,也迎合了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3)佛教中國化:唐朝時期,佛教漸趨中國化,形成不同宗源,禪宗修行比較簡便,廣受歡迎,影響最大。(4)反佛:無神論思想家范縝寫出《神滅論》,從理論上給佛教以沉重打擊。北魏北周等統治者滅佛,佛教文化遭受損失。2.道教興起于東漢,主張人通過修煉可以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東晉時期,道教吸收儒家思想和佛教教義,逐漸官方化。3.儒學(1)魏晉南北朝:吸收佛、道教精神,有了新發展。(2)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二、文學藝術1.文學(1)魏晉南北朝:由于社會大變動,極大地豐富了文學的形式和內涵,先后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流派。(2)唐朝: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①原因:唐朝開放繁榮的社會環境,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②代表:“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2.書法(1)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2)魏晉南北朝:各種書體均已完備,王羲之諸體兼精,世稱“書圣”。(3)唐朝: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3.繪畫(1)東晉: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所畫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4.石窟藝術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三、科技1.魏晉南北朝時期(1)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2)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3)地理學: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2.隋唐(1)印刷術: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2)火藥: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3)天文學: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4)醫學: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1)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鉆研多年,又到許多國家周游講學。(3)日本的空海來長安求法。(4)唐朝高僧鑒真6次東渡,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1)唐朝長安是國際大都會,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2)日本、新羅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它們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3)伊斯蘭教也開始傳入唐朝。五、隋唐文化繁榮的原因(1)國家強盛、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2)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氛圍。(3)文化交流頻繁①國內各組在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使中華文化具有濃烈的多民族色彩。②中國和亞洲、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的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的優秀成分。隋唐兩代繼承發揚了歷代傳統文化,尤其是魏晉南北朝的文化。唐朝中外交往的新局面1.史實唐朝的對外交往,在路線、范圍、方式各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顯示了泱泱大國的良好形象。中外交往的新局面還在長安、洛陽作為國際性都市,揚州、廣州作為著名的港口,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形象描繪中得到反映,玄奘、義凈、鑒真是為中外交往作出貢獻的著名僧人。2.形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有(1)隋唐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封建經濟的空前發展,為對外交往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文化的高度發達吸引了周邊鄰國。(2)對外交通發達(3)唐朝時我國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比較先進(4)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外商來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和中國人通婚、在中國任官。3.唐代的對外交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促進了唐代經濟進一步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2)大大加強了中國同亞、歐、非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3)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對亞洲和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4.特征盡管封建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性,但是封建國家的對外交往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唐朝時的中外交往是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高峰,不僅促進了世界有關地區和國家的社會發展,而且也是唐朝發展的動力之一。5.在古代社會,封建國家間的對外交往,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是經濟還是文化,是民間還是政府,都是古代文明傳播的重要途徑,經過唐朝的中外交往,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形成了。七、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地位與影響1.特點(1)科技思想:注重實踐,講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2)科技內容: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3)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法。(4)科技使用: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并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2.地位:中國古代科技13世紀前一直領先世界,是中國科技的輝煌時代,明清時期逐步走向停滯,未轉化為近代科技。3.影響:中國古代科技推動了古代農耕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四大發明推動了西方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八、唐朝的宗教政策及影響1.佛教、道教與儒學并稱“三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唐朝開國之初,李淵為了抬高門第,神化統治,認李耳為先祖,將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習《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發展。武則天上臺后大肆興佛,廣建寺院,普度僧尼,將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興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響,復將道教放到佛教之前。盡管前后的統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積極的扶植,獲得了充分發展。3.唐王朝對釋、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倫理觀為基準、佛道學說兼收并蓄的盛唐獨具的統治思想體系,大大鞏固了帝國基業,而且也促進了三者間的相互吸收,不斷完善。佛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走向成熟,進而成為中國式宗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