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學習目標:了解隋唐到五代十國的發展脈絡了解隋唐盛世的具體表現了解隋唐從盛極一時到走向衰落的過程及原因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知識梳理:一、隋朝興亡1、隋朝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2、南北統一:公元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統一原因 ①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與北方經濟的恢復,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且南北經濟聯系加強,這為隋的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②魏晉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不斷增強,南北統一條件成熟:③隋文帝勵精圖治,加強軍隊建設;④陳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敗,軍隊紀律松弛,不堪一擊。意義 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社會的發展3、隋朝的經濟建設活動(1)廣設倉庫:在都城和地方廣設倉庫。既有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也有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義倉。(2)興建兩都:隋文帝令宇文愷主持興建大興城;隋煬帝令宇文愷主持興建洛陽城。(3)開通大運河①時間: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②概況: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③地位: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④意義: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有利于促進南北經濟交流;有利于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拓展點)京杭大運河開通的意義1、政治方面:運河的開通有效地減少了區域分割和地方主義等問題出現,運河溝通南北,成了維系中央集權和中國統一局面的政治紐帶。2、經濟方面(1)便利了南北交通運輸。京杭大運河是連接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動脈,不論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運,還是南方的糧米、茶葉、竹編北運,都更加便捷。(2)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運河區域的水利田獲得大幅度擴展;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交流促進了南北方農業經濟的發展。(3)促進了運河區域城市和商業的繁榮。大運河的貫通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區域城市和商業的發展。運河兩岸城市商業氣息濃厚,商業人口大增,呈現從業而聚、活動頻繁的特點。南北物資的交流促進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密切了各區域市場的聯系。3、文化方面:大運河的修建加速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南方水鄉文化傳入北方,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傳入南方,多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民族大團結。4、水利工程方面:大運河的開通使我國形成了一個貫通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表明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世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二、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唐朝的統一(1)背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社會矛盾激化,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的統治面臨瓦解。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2)唐朝的建立與統一: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隨后,唐軍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貞觀之治①含義: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國家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②表現A.經濟方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B.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虛懷納諫,革新政治C.文教方面:尊崇儒學,大興科舉,大辦學校(2)武周政治①含義:皇后武則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武周政治”。②表現A.經濟方面:實行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發展農業。B.政治方面:打擊敵對官僚貴族。C.文教方面:進一步發展科舉制度,創殿試,開武舉,廣泛羅致人才。(3)開元盛世①含義:武周政權結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孫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其統治前期唐王朝達到了鼎盛,史稱“開元盛世”。②表現A.經濟方面:興修水利,發展生產。B.政治方面:選賢任能,改革吏治。C.軍事方面:改革兵制。D.文教方面:大興文治,發展科舉。3.隋唐經濟發展的表現(1)農業:耕種工具曲轅犁 灌溉工具:北方立井水車 南方高轉筒車(2)手工業:制瓷業:南青北白 彩瓷誕生 陶:唐三彩 絲織業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3)商業:商業城市發展,市坊分離,時間上受到限制;民間集市草市成為地方商業中心,唐后期出現夜市;輔助性經營場所生意興隆;水路商運:俞大娘航船;陸路商運十分發達;對外貿易繁榮,唐朝時期廣州成為重要港口,政府設有市舶司4、唐朝時的民族交融(1)原因①交通的發達使中原與邊疆地區往來密切。②唐朝前期的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機構(羈縻府州),加強管理。③唐朝國力強盛,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有較大的吸引力。(2)概況唐與突厥 ①征服:突厥于6世紀中葉建立政權,后分裂為東、西突厥。貞觀初年,唐軍大舉反擊,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唐高宗在位期間,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后來被安置在北方的東突厥部眾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權8世紀中葉為回紇所滅。 ②管轄:唐朝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唐與回紇 唐玄宗時期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后來回紇改名回鶻。9世紀中期,回鶻政權瓦解唐與吐蕃 7世紀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他。8世紀初,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9世紀中期,唐與吐蕃“長慶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唐與靺鞨 8世紀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都督府。唐玄宗時期,封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3)歷史影響: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拓展點: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1、主要方式(1)戰爭,安定邊疆。如唐太宗大敗東突厥,俘獲其首領頡利可汗。(2)設置機構。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后設置了管轄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3)冊封。唐玄宗冊封回虼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4)和親。如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5)會盟。如吐蕃與唐會盟。(6)招撫。如唐太宗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管理本民族事務。2、原因(1)經濟繁榮,國力的增強,這是民族關系發展的物質基礎。(2)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為民族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3)唐朝政府實行的民族政策正確、開明,策略也是靈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間的關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處。3、認識(1)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呈現出繁盛景象。各民族進一步交融,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邊疆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2)唐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于墻”,但相互間的友好關系是主流。4、影響唐朝時期實行的開明民族政策加強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也促進了唐朝經濟文化繁榮。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1)安史之亂①原因A.政治腐敗:中央統治集團日益腐朽。唐玄宗在統治后期醉心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B.社會矛盾尖銳:土地兼并嚴重,社會流民增多,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C.外重內輕局面的形成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②概況:755年,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和他的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763年,安史亂被平定③影響政治方面 A.藩鎮割據。在平叛過程中,唐軍許多將領擁兵自重,中央集權被削弱。叛亂平定后,許多平有功的將領擁兵割地,為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B.邊患嚴重。安史之亂中朝廷抽調邊防兵力平叛致使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占領河西隴右地區。 C.宦官擅政。宦官乘安史之亂,得以掌握禁軍,左右朝政,又與大臣互相勾結,排斥異己,終釀成宦官之禍及朋黨之爭。經濟方面 A.物資短缺。安史之亂導致地方物資短缺,物價飛漲;回紇恃助唐平叛有功索巨額回報唐朝經濟日漸枯竭。 B經濟重心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北方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經濟趨于平衡。社會方面 A.社會局面混亂。經過戰亂,廣大人民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B階級矛盾激化。安史之亂后,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國庫歲入大減。唐政府和各藩鎮橫征暴斂終于激起了農民的武裝起義。藩鎮割據①藩鎮的形成A.開元年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設節度使加強邊防。B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強,逐漸成為割據勢力,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②藩鎮割據的影響A.藩鎮割據導致唐朝的中央權威衰落,嚴重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B.藩鎮和中央及各藩鎮之間戰亂頻仍,社會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阻礙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C.節度使在轄區內橫征暴斂,搜刮百姓;為削弱藩鎮勢力,唐中央變本加厲掠奪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D.藩鎮割據的局面延續了100多年,唐朝滅亡以后,割據局面又演變為五代十國的分裂和混戰。2、黃巢起義與唐朝覆亡(1)黃巢起義①爆發原因:②經過:③影響:(2)唐朝覆亡①背景:朱溫逐漸控制政權,陸續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②滅亡: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五代十國含義①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經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②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政權,稱為“十國”。特點①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他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②北方政權更選,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③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3)發展趨勢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成為必然趨勢。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的形勢進行改革,后周實力漸增,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