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2.西漢初期的統治(1)政治 ①中央:基本沿襲秦朝,漢承秦制,有所損益。②地方: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體制(郡國并行制)③漢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國之亂”,王國問題初步解決(2)經濟: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3)思想:尊奉黃老無為思想。二、西漢的強盛1、背景:經過60余年的休養生息,西漢國力強盛。漢武帝繼位后,加強中央集權。2、措施(1)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上:①設置中朝,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中外朝制度)②頒行“推恩令”,成功削弱諸侯王的勢力。③實行察舉制,確立新的官吏選拔制度。(標準:德行)④實行刺史制,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刺史負責對郡國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巡視監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上:①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②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③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④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算緡告緡)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要內容①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②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點;③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④對土地兼并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⑤天譴論:人君無道,天象示警。影響①政治: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局面,削弱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封建統治秩序。②民族精神:思想統一于儒學,儒學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③學術文化: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牽制作用;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自漢武帝以來的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2)在穩固邊疆基礎上積極開拓疆域,發展對外關系①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②在河西走廊設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③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④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三、東漢的統治1.西漢滅亡與王莽政權王莽改制 背景 (1)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公元9年,外戚王葬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結果 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措施不切實際,社會矛盾更加激化。政權覆滅 (1)王莽統治末年,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赤地千里,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爆發 (2)23年,綠林軍在昆陽擊敗王莽軍隊主力 (3)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2、東漢的建立與衰落(25年建立——220年滅亡)(1)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2)“光武中興”: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史稱“光武中興”。政治上 ①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裁并一批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提倡節儉。③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上 恢復西漢的三十稅一制;實施度田,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思想上 提倡文教,重視儒學。衰落原因:①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②“黨錮之禍”加劇了政治危機。③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④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⑤地方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社會動蕩)結果: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四、兩漢的文化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歷史地位(意義)史學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 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東漢 班固《漢書》 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代 漢賦 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科技 戰國至西漢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 《神農本草經》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05年,蔡倫 改進造紙術 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