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唯物史觀 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先秦到明清時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時空觀念 認識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運用文獻資料,深刻認識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的特點。歷史解釋 通過史料分析,了解理鄉約直接面向底層百姓進行教化的意義。家國情懷 認識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是大勢所趨,理解傳統文化對社會治理的深遠影響,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1.重點:先秦到明清時期中華法系發展的特點2.難點: 禮法結合的治國方略對封建社會的雙重作用、影響基礎認知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1.背景(1)夏商時期,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2)西周統治者建立了禮制,提出“_______”思想。(3)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與法家的___思想。(4)戰國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統治者已經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①《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②鄭國的子產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______。“鑄刑書”引發了辯論,這是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2.內容(1)儒家的德治思想①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②孔子提出,統治者要“_______”,不要過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2)法家的法治思想①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②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________的權益。③韓非提倡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要賞罰分明;“以__為教”“以吏為師”。3.評價(1)儒家通過道德禮義________,重視民生與民意,宣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戰國時期。(2)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最終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________的封建國家的建立。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秦漢(1)秦以____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2)漢承秦制,制成《九章律》。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晉時期(1)特點及其原因:魏晉時期,律令_____是最重要的變化,主要是因為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2)表現①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專用______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_______。3.唐朝(1)編纂《唐律疏議》①律在唐初經過多次刪繁就簡,唐高宗永徽年間修訂頒布《______》,后又最終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②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_______確立的標志。③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2)提倡禮治:732年,頒行《________》,這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是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3)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____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著有《天圣令》。(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_____》,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開創律例合編的體例。(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制定了《________》。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____。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確立____地位,控制教育和科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③朱熹的《家禮》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________。(2)內容①宋朝以后,儒學人士以鄉約教化鄉里。北宋呂大鈞撰寫的《________》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_____。③清朝鄉約宣講內容變成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________》,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點:鄉約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深化探究探究一 法家和儒家的治國理念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法。……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韓非子·有度》材料二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禮記·曲禮》閱讀材料一、二,概括法家和儒家的治國理念有什么不同?誰的觀點更適合當時社會形勢?原因何在?提示:(1)不同:法家認為君主應該用法和刑來治理國家,儒家認為禮可以治理國家。(2)觀點:法家思想更適合當時社會形勢。(3)原因: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而法家思想能夠解決現實問題,帶來富國強兵的實際利益,滿足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探究二 如何評價“以禮入法”的影響1.進步性(1)以禮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維護了皇權和封建等級,鞏固了封建秩序。(2)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繁榮。2.局限性(1)以禮入法使審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觀化。儒家經義內容與精神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實際背離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審判原則。(2)儒法結合重在禮法合一,納禮入律,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探究三 唐律的基本精神材料 處罰有礙于皇帝生命安全、尊嚴及權力行使的規定遍布唐律各篇,專設侵犯皇帝而處死刑的不下二十條,以此來特別體現特別尊君之意。官民之間,官尊民卑。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良賤之間良尊卑賤,賤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唐律戶婚律》嚴格禁止自耕農出賣國家授予的口分田,如農戶將口分田私自出賣,要給予笞杖不等的刑事處罰,但將沒收的田地仍交農戶耕種。對于買主只沒收財物,但不追究責任。類似的規定還有一些。唐律實行“一準乎禮”的方針,體現了封建倫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論依據。——摘自曾憲義主編 《中國法制史》根據材料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請結合時代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唐律基本精神的成因。提示:基本精神:維護君主專制,維護小農經濟,維護封建倫理。原因: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小農經濟的發展,對儒學的重視。探究四 宋代到明清時期的鄉約制度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提示:(1)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從民間規范到與法律合流。(2)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1.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此處所謂“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 D.禮樂制度【答案】D 2.《商君書》記錄了商鞅與其他法家的思想。下列言論與該書思想一致的是( )A.法古無過,循禮無邪B.儉節則昌,淫佚則亡C.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C3.關于秦漢時期的法律之說法,正確的是( )A.秦律的編纂與儒家思想有直接關聯B.《九章律》沿襲秦律而成C.中華法系至秦漢臻于完備D.對漢律的認識無據可考【答案】B4.《唐律疏議》對官吏貪污賄賂作了嚴密規定,從而與官吏銓選、考課、監察制度一起,構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機制。這反映了( )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設B.儒家思想影響了唐代的廉政建設C.唐律以提高官員素質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榮的主要原因【答案】A 5.下列關于明清法律的說法正確的是( )A.明朝以元朝法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B.清朝法典非常重視律例C.《大清律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D.法律逐漸成為鄉約的替代品【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