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2受精作用學案【學習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理解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2.了解受精作用的過程及其意義。二.過程與方法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在坐標系中繪制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物質的規律性,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區別和相同點;受精作用的過程及其意義【教學難點】減數分裂過程中然染色體和DNA數目的變化;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預習新知】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1.原因時期 圖示 染色體行為減數分裂Ⅰ前期 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可能發生互換減數分裂Ⅰ后期 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2.意義導致不同配子遺傳物質有差異,使同一雙親的后代呈現多樣性。受精作用1.概念:卵細胞與精子相互識別、 成為 的過程。2.過程精子入卵:精子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卵細胞膜反應:卵細胞的細胞膜發生復雜的生理反應,以阻止其他精子再進入↓精卵融合:精子的細胞核與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體會合在一起3.結果:受精卵中的 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 (母方)。4.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意義(1)保證了每種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 的恒定,維持了生物遺傳的穩定性。(2)使子代呈現多樣性,有利于生物適應多變的自然環境,有利于生物在 中進化,體現了 的優越性。、【易錯提示】1.配子的多樣性只與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有關。 ( )2.正常情況下,1個精原細胞產生的4個精子在染色體組成上兩兩相同。 ( )3.受精時精子全部進入卵細胞內。 ( )4.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 )5.有性生殖更有利于生物適應多變的自然環境。 ( )6.若考慮染色體互換,一個精原細胞最多產生4種精子。 ( )提示:× 配子的多樣性還與同源染色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有關。2.√3.× 受精時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4.√ 5. √ 6. √【深化探究】生物體形成配子時,是如何實現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后代中又是如何保持染色體數目與親代一致的?生物體在進行生殖的過程中,只有形成染色體數目減半的配子,才能在完成受精作用后仍保持物種染色體數目的恒定。①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是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即減數分裂。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原始生殖細胞的二分之一。②產生子代時,首先要完成受精作用,即精子識別卵細胞→精子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精核與卵核的融合(受精作用的實質)。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在該過程中,細胞核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卵細胞、一半來自精子;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問題探究]1.某生物的體細胞內含有n對同源染色體,經過減數分裂,1個卵原細胞與1個雌性個體產生的配子分別有多少種?提示:1種、2n種。2.制作減數分裂Ⅰ中期模型時,某同學認為必須將紅色的染色體都放在赤道板的一側,藍色的染色體都放在赤道板的另一側。這種做法科學嗎?請說明原因。提示:不科學。減數分裂Ⅰ中期時,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的兩側,但是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兩條染色體是隨機分布在兩側的,相同顏色的染色體不一定全在同一側。受精作用及相關曲線[問題探究]如圖所示為生物體的有性生殖過程。1.結合細胞膜的成分,討論精子與卵細胞相互識別的物質基礎是什么?精子與卵細胞融合的過程體現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提示:精、卵細胞相互識別的物質基礎是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卵細胞相互融合體現了膜的流動性。2.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是否意味著父、母雙方各為后代提供一半的遺傳物質?分析原因。提示:不是。受精卵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一半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但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幾乎完全來自卵細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