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豌豆花的結構,理解豌豆的雜交過程。(生命觀念)2.通過分析、繪制圖解,掌握相對性狀、雜合子、純合子、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雜交、測交等概念。(生命觀念、科學思維)3.運用統計與概率的相關知識,解釋并預測種群內某一遺傳性狀的分布及變化。(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模擬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分離定律的內容。(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2.教學難點(1)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數據的分析。(2)測交實驗的作用。【預習新知】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1.用豌豆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品種特點 相應優勢自花傳粉避免了外來花粉的干擾,自然狀態下一般為純種 實驗結果可靠,容易分析具有易于區分的性狀,且能穩定遺傳 實驗結果易于觀察和分析2.豌豆雜交實驗的操作(一)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實驗中相關符號及含義符號 P F1 F2 × ♀ ♂含義 親本 子一代 子二代 雜交 自交 母本或雌配子 父本或雄配子2.實驗過程實驗過程 說明①P具有相對性狀; ③F全部表現為顯性性狀; ④F2出現性狀分離現象,分離比為3:13.概念(1)顯隱性性狀:具有相對性狀的兩純種親本雜交,F1 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顯性性狀,F1 未顯現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2)性狀分離:雜種的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對分離現象的解釋1.理論解釋(1)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2)在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3)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2.遺傳圖解3.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1)模擬內容用具或操作 模擬對象或過程甲、乙兩個小桶 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內的彩球 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隨機組合 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2)操作步驟(3)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彩球組合類型數量比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顯、隱性性狀的數值比為顯性∶隱性≈3∶1。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1.驗證方法測交法,即讓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2.遺傳圖解3.實驗結果測交后代中的高莖與矮莖植株的數量比接近1:1。4.實驗結論F1是雜合子,產生D和d兩種配子,比例接近1:1。分離定律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 的遺傳因子 , ;在形成 時,成對的遺傳因子 ,分離后的遺傳因子 ,隨 遺傳給后代。【易錯提示】計算雜合子(以親本Aa×Aa為例)的概率有兩種情況:(1)如果該個體性狀確定為顯性性狀,它的遺傳因子組成有兩種可能:AA或Aa,且比例為1∶2,所以其為雜合子的概率是2/3;(2)如果該個體為未知性狀,那么該個體的遺傳因子組成為AA、Aa或aa,比例為1∶2∶1,因此其為雜合子的概率為1/2。在概率計算中,這兩種情況一定要分清。【鞏固訓練】1.孟德爾利用“假說—演繹”的方法發現了兩大遺傳規律。下列對其研究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A.在豌豆雜交和F1自交的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B.孟德爾在檢驗假說階段進行的實驗是F1的自交C.為了驗證所作出的假說是否正確,設計并完成了正、反交實驗D.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相對性狀的遺傳2.在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中,將甲袋子內的小球(D︰d=1︰1)總數增加到乙袋子內的小球數(D︰d=1︰1)的10倍,之后進行上百次模擬實驗,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甲、乙袋子分別模擬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B.該變化脫離了模擬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的實際情況C.最終的模擬結果是DD︰Dd︰dd接近于1︰2︰1D.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進行下一次抓取3.下列有關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及所運用的假說—演繹法的敘述,錯誤的是( )A.F1高莖豌豆的自交后代同時出現高莖與矮莖的現象叫作性狀分離B.孟德爾在對分離現象的解釋中提出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屬于提出假說過程C.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F1的性狀表現否定了融合遺傳,也證實了分離定律D.解釋性狀分離現象的“演繹”過程是: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后代出現兩種性狀,且比例接近1:14.基因型為BB的個體與基因型為bb的個體雜交產生F1,讓F1進行自交,那么F2中的雜合子占F2中個體數的( )A.1/4 B.3/4 C.1/2 D.15.豌豆是良好的遺傳實驗材料,豌豆的高莖(D)對矮莖(d)為顯性,將M、N、P、Q、R、S、T7種豌豆進行雜交,其中S是矮莖,其他未知。實驗結果如下表,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雜交后代 實驗組合 高莖 矮莖 總數M×N 240 80 320P×Q 0 280 280雜交后代 實驗組合 高莖 矮莖 總數R×S 180 180 360T×Q 290 0 290(1)用豌豆做人工雜交實驗的操作步驟是:對__________(填“父”或“母”)本去雄、套袋、__________、__________。(2)豌豆P的遺傳因子組成是__________,豌豆T的遺傳因子組成是__________。(3)上述雜交實驗MXN組合所獲得的高莖純合子植株約有__________株。(4)現種植R、T兩種豌豆,兩者數量比為4:1,自然狀態下,其子代的遺傳因子組成及比例為;若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含d的花粉有一半致死,則子代的遺傳因子組成及比例為__________。參考答案1.答案:AD解析:A、在豌豆雜交、F1自交的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測交是驗證假說所做的實驗,A正確;B、孟德爾在檢驗假說階段進行的實驗是測交,B錯誤;C、驗證假說需要進行測交實驗,C錯誤;D、孟德爾先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相對性狀的遺傳,D正確。故選AD。2.答案:B解析:每個袋子中不同種類(D、d)的小球數量一定要相等,但甲袋子內小球總數量和乙袋子內小球總數量不一定相等,將甲袋子內的小球(D︰d=1︰1)數量增加到乙袋子內的小球(D︰d=1︰1)數量的10 倍,模擬了雌雄配子隨機結合的實際情況,B錯誤。3.答案:C解析:A、性狀分離是指雜種后代同時具有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所以F:高莖豌豆的自交后代同時出現高莖與矮莖的現象叫作性狀分離,A正確;B、孟德爾在對分離現象的解釋中提出的假設有: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B正確;C、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中,F1的性狀表現否定了融合遺傳,但沒有證實分離定律,C錯誤;D、解釋性狀分離現象的“演繹”過程是:若F1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F1會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則測交后代出現兩種性狀,且比例接近1:1,D正確。故選C。4.答案:C解析:5.答案:(1)母;(人工)傳粉;(再)套袋(2)dd;DD(3)80(4)DD:Dd:dd=2:2:1;DD:Dd:dd=7:6:2解析:(1)在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人工授粉的操作步驟是:對母本去雄并套袋,然后進行人工授粉,再套袋處理。(2)自然狀態下,豌豆都是純種,M×N雜交后代高莖:矮莖=3:1,說明高莖是顯性性狀,P×Q后代都是矮莖,說明P和Q都是矮莖,遺傳因子組成是dd;T×Q后代都是高莖,說明T遺傳因子組成是DD。(3)M×N雜交后代高莖:矮莖=3:1,說明M和N的遺傳因子組成是Dd,子代中DD:Dd:dd=1:2:1,高莖純合子植株約有1/4,故所獲得的高莖純合子植株約有1/4×320=80株。(4)T遺傳因子組成是DD,R×S子代中高莖:矮莖=1:1,相當于測交實驗,S是矮莖,其遺傳因子組成為dd,則R的遺傳因子組成是Dd,現種植R、T兩種豌豆,兩者數量比為4:1,即4/5Dd、1/5DD,自然狀態下,豌豆只能自交,其子代中遺傳因子組成為DD、Dd、dd的數量比為(4/5×1/4+1/5):(4/5×2/4):(4/5×1/4)=2:2:1。若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導致含d的花粉有一半致死,則Dd自交(其中雌配子1/2D、1/2d,雄配子2/3D、1/3d),結果1/3DD、1/2Dd、1/6dd,所以當在4/5Dd、1/5DD的群體中,自然狀態下,豌豆只能自交,其子代中遺傳因子組成為DD、Dd、dd的數量比為(4/5×1/3+1/5):(4/5×1/2):(4/5×1/6)=7:6: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