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春人教版七下生物期中復習讀背提綱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班級: 姓名:1.呼吸系統。(1)人體呼吸的目的是獲得的空氣中 ,排出人體產生的 ,氧氣的利用和二氧化碳的產生最終都在人體的每一個 。這個過程主要需要 完成,其包括 和 ,其中呼吸道包括鼻、 、喉、氣管、 。呼吸道的作用是空氣的通道以及對空氣進行 ;氣體交換的場所在 。(2)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呼吸道都有 或 做支架保證了氣體的 通過;鼻內的鼻毛、氣管和支氣管內的纖毛可以 空氣;鼻內黏膜以及氣管和支氣管的腺細胞分泌的黏液可以 空氣;鼻內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 空氣。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是 ,防止食物誤入氣管的結構是 ;聲帶位于 ;痰的形成是在 和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 ,其中哮喘是 感染或者過敏引起的。(3)肺。肺位于 內。肺適合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是肺有很多的 ,其外面有豐富的 , 和 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2.氣體交換:指 和 交換。(1)肺與外界發生氣體交換。實現原理是 (包括吸氣和呼氣)。空氣中存在的壓力叫 ,肺內存在的壓力叫 ,由于 的改變使肺與外界發生氣體交換。當肺內壓 大氣壓時,大氣壓將空氣壓入肺,人體表現出 現象;當肺內壓 大氣壓時,肺內壓將氣體壓出,人體表現出 現象。肺內壓的改變需要肺的 發生改變,肺 時,肺內小與大氣壓;肺 時,肺內壓大于大氣壓。肺的體積的改變需要 和的運動,其運動需要 和 的收縮和舒張。演示肺與外界發生氣體交換的實驗:玻璃罩模擬 ,玻璃管模擬 ,氣球模擬 ,橡皮膜模擬 。當橡皮膜向下拉長,氣球 ,模擬人體的 ;當橡皮膜 ,氣球 ,模擬人體的 。這個實驗表明 。(2)肺和血液發生氣體交換。實現原理是氣體的 。肺泡中的氧氣透過 和 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過 和進入肺泡。血液經過肺,由 變成了 。(3)血液和細胞發生氣體交換。實現原理是氣體的 。血液中的氧氣透過 和 進入細胞,細胞內的二氧化碳透過 和進入血液。血液流過細胞,由 變成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春人教版七下生物期中復習讀背提綱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班級: 姓名:1.呼吸系統。(1)人體呼吸的目的是獲得的空氣中氧氣,排出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氧氣的利用和二氧化碳的產生最終都在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這個過程主要需要呼吸系統完成,其包括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呼吸道的作用是空氣的通道以及對空氣進行處理;氣體交換的場所在肺。(2)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做支架保證了氣體的順暢通過;鼻內的鼻毛、氣管和支氣管內的纖毛可以清潔空氣;鼻內黏膜以及氣管和支氣管的腺細胞分泌的黏液可以濕潤空氣;鼻內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溫暖空氣。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是咽,防止食物誤入氣管的結構是會厭軟骨;聲帶位于喉;痰的形成是在氣管和支氣管。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有限,其中哮喘是支氣管感染或者過敏引起的。(3)肺。肺位于胸腔內。肺適合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是肺有很多的肺泡,其外面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2.氣體交換:指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1)肺與外界發生氣體交換。實現原理是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空氣中存在的壓力叫大氣壓,肺內存在的壓力叫肺內壓,由于肺內壓的改變使肺與外界發生氣體交換。當肺內壓小于大氣壓時,大氣壓將空氣壓入肺,人體表現出吸氣現象;當肺內壓大于大氣壓時,肺內壓將氣體壓出,人體表現出呼氣現象。肺內壓的改變需要肺的體積發生改變,肺變大時,肺內小與大氣壓;肺變小時,肺內壓大于大氣壓。肺的體積的改變需要肋骨和膈的運動,其運動需要肋間肌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演示肺與外界發生氣體交換的實驗:玻璃罩模擬胸廓,玻璃管模擬氣管和支氣管,氣球模擬肺,橡皮膜模擬膈。當橡皮膜向下拉長,氣球變大,模擬人體的吸氣;當橡皮膜向上,氣球變小,模擬人體的呼氣。這個實驗表明胸廓的改變導致吸氣和呼氣。(2)肺和血液發生氣體交換。實現原理是氣體的擴散作用。肺泡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血液經過肺,由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3)血液和細胞發生氣體交換。實現原理是氣體的擴散作用。血液中的氧氣透過毛細血管壁和細胞膜進入細胞,細胞內的二氧化碳透過細胞膜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血液流過細胞,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春人教版七下生物期中復習讀背提綱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背誦版).docx 2024春人教版七下生物期中復習讀背提綱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自測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