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提升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化抽象為形象,感知生命的神奇。(科學探究)(社會責任)2.從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出發,體會“假說—演繹法”,并學會利用這一方法進行相關遺傳實驗的探究分析。(科學探究)3.分析測交實驗,理解對分離定律的驗證過程。(科學思維)4.歸納、總結孟德爾的假說—演繹法,掌握分離定律的內容。(科學思維)【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1.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2.對分離現象的解釋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4.分離定律的內容及實質教學難點: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2.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3.分離定律的內容及實質【預習新知】豌豆用作遺傳實驗材料的優點1.豌豆是 ,在未開放時,它的花粉會落到 的雌蕊的柱頭上,從而完成授粉,這種傳粉方式叫做自花傳粉,也叫 。2.人工異花傳粉的過程:①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紙袋②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時,采集另一植株的花③將采集到的花粉涂(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頭上,再套上紙袋3.為什么要進行兩次套袋呢? 4.為什么選用的是未成熟的豌豆花呢? 5.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 性狀的 ,叫做相對性狀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1.理論解釋(1)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2)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3)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子中的一個。(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2.遺傳圖解(1)配子的結合方式:4種。(2)遺傳因子組成:3種,分別為DD、Dd、dd,其比例為1:2:1。(3)產生后代的性狀表現:2種,分別為高莖、矮莖,其比例為3:1。(4)上圖親本中的高莖(DD)或矮莖(dd)個體遺傳因子組成相同,稱為純合子;F1 中的高莖(Dd)個體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稱為雜合子。對分離現象的解釋1.孟德爾的假說:①生物的性狀是由 決定的,決定顯性性狀的為顯性性狀的為 ,用大寫字母(如D)來表示,決定隱性性狀的為 ,用小寫字母(如d)表示②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 。遺傳因子組成 的個體叫做純合子,遺傳因子組成 的個體叫做雜合子。③生物體在形成生殖細胞—— ,成對的遺傳因子 ,分別進入不同的 中。配子只含有每對 中④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 。2.遺傳圖解①配子的結合方式: 種。②遺傳因子組成: 種,分別為 ,其比例為 。③產生后代的性狀表現: 種,分別為 ,其比例為 3.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實驗結果:彩球組合中DD:Dd:dd接近 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1.方法:測交實驗,即 與隱性純合子雜交。2.測交實驗圖解:3.結論:測交后代分離比接近 ,符合預期的設想,從而證實F1的遺傳因子組成為Dd,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產生D和d兩種比例 的配子。分離定律(1)描述對象:有性生殖生物。(2)發生時間:在形成配子時。(3)實質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后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后代。【易錯提示】一、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的兩點提醒(1)雜合子產生兩種數量相等的配子:指遺傳因子組成不同的配子,一般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對許多生物而言,一般是雌配子數目較少,而雄配子數目較多。(2)F2中遺傳因子組成為Dd的比例為1/2,而不是1/4:因為遺傳因子組成為Dd的情況有兩種:一種D(♀配子)與d(♂配子)結合;另一種是d(♀配子)與D(♂配子)結合。二、“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的兩個理解誤區(1)模擬對象的理解誤區:誤認為兩種彩球模擬雌雄配子。(2)實驗結果的理解誤區:誤認為DD、Dd、dd三種彩球組合一定是1:2:1。【鞏固訓練】1.某種植物的某性狀符合基因分離定律,取AA與aa的植株雜交得F1,F1自交得F2,取F2表現型為顯性的個體自由交配,后代中顯性和隱性個體的比值為( )A.8:1 B.3:1 C.9:1 D.16:12.已知牛的有角與無角為一對相對性狀,由常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A與a控制。在自由放養多年的一牛群中,A與a基因頻率相等,每頭母牛一次只生產1頭小牛。以下關于該性狀遺傳的研究方法及推斷,不正確的是( )A.選擇多對有角牛和無角牛雜交,若后代有角牛明顯多于無角牛,則有角為顯性性狀;反之,無角為顯性性狀B.自由放養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顯多于無角牛,則說明有角為顯性性狀C.選擇多對有角牛和有角牛雜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則說明有角可能為隱性性狀D.隨機選出1頭有角公牛和3頭無角母牛分別交配,若所產3頭牛全部是無角,則無角為顯性性狀3.為驗證孟德爾分離定律,下列因素對得出正確實驗結論影響最小的是( )A.所選實驗材料必需是雌雄同體的生物B.所選相對性狀的顯隱性是否易于區分C.所選相對性狀是否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D.統計子代數量是否足夠多4.大豆子葉的顏色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為AA的個體呈深綠色,基因型為Aa的個體呈淺綠色,基因型為aa的個體呈黃色且在幼苗階段死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淺綠色植株自花傳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為AA和Aa,且比例為1:2B.淺綠色植株與深綠色植株雜交,成熟后代的表現型為深綠色和淺綠色,比例為1:1C.淺綠色植株連續自交n次,成熟后代中雜合子的概率為1/2nD.任意兩株成熟植株進行雜交,后代都有可能出現深綠色植株5.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2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無需滿足的條件是( )A.F1雌、雄配子結合的機會相等B.F1形成的雌、雄配子的數目相等且活力相同C.F2個體數目足夠多D.F2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存活率相等6.遺傳學的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富有專業性和創造性的概念和理論。下列關于遺傳學中相關概念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同種生物不同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相對性狀B.控制相同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BC.雜種后代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叫性狀分離D.基因型相同的個體表型不一定相同,表型相同的個體基因型一定相同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AA與aa的植株雜交得F1,F1自交得F2,F2為AA:Aa:aa=1:2:1。表現為顯性的個體是AA和Aa,故AA占1/3,Aa占2/3,,可求得A占2/3,a占1/3,子代隱性個體a概率為1/3×1/3=1/9,顯性個體占1-1/9=8/9,所以顯性:隱性=8:1。故選:A。2.答案:D解析:自由放養多年的一牛群中,A、a兩基因比例為1:1,說明不用考慮致死等情況,多對有角牛和無角牛雜交,若后代有角牛明顯多于無角牛,則有角為顯性性狀,A正確;肖由放養的牛群自由交配,顯性性狀在后代中的比例明顯偏大,故若后代有角牛明顯多于無角牛,則有角為顯性性狀,B正確;選擇多對有角牛和固定的一頭有角牛雜交,若后代出現無角牛,說明無角為隱性性狀,C正確;D選項由于選擇的親本數量少,后代數量也少,結果有多種可能,不能用來判斷顯隱性,D錯誤。3.答案:A解析:A、驗證孟德爾分離定律一般用測交法,即雜合子(F1)與隱性個體雜交,因此所選實驗材料不一定要是雌雄同體的生物,A正確;B、若相對性狀的顯隱性不容易區分,則容易導致統計錯誤,進而影響實驗結果,B錯誤;C、所選相對性狀必須受一對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兩對或多對等位基因控制,則可能符合自由組合定律,C錯誤;D、若統計子代數量偏少,則存在偶然性,這樣會影響實驗結果,D錯誤。4.答案:C解析:A、由分析可知,淺綠色植株自花傳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為AA和Aa,且比例為1:2,A正確;B、淺綠色植株Aa與深綠色植株AA雜交,成熟后代的基因型為AA和Aa,表現型為深綠色:淺綠色=1:1,B正確;C、淺綠色植株Aa連續自交n次,由于每代中aa致死,因此成熟后代中雜合子Aa的基因型頻率=2/(2n+1),C錯誤;D、成熟后代中只有AA和Aa兩種基因型,所以任意兩株成熟植株進行雜交,后代都有可能出現AA基因型的深綠色植株,D正確;故選C。5.答案:B解析:A、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1的基因型Aa,F1自交,雌配子A:a=1:1,雄配子A:a=1:1,F1雌雄配子的結合的機會是均等的,F2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的條件之一,隨機結合才能出現3:1的形狀分離比,A正確。B、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1的基因型Aa,F1自交,雌配子A:a=1:1,雄配子A:a=1:1,但是F1形成雌雄配子數目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數目要遠多于雌配子,B錯誤。C、3:1的性狀分離比,是概率統計的結果,需要F2個體數目足夠多,是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必須滿足的條件,C正確。D、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1的基因型Aa,F1自交,雌配子A:a=1:1,雄配子A:a=1:1,F2的基因型AA、2Aa、aa=1:2:1,F2不同的基因型的個體存活率相等,是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必須滿足的條件,D正確。故選B。6.答案:C解析:A、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相對性狀,A錯誤;B、控制一對相對性狀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D和d,B錯誤;C、雜種后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稱為性狀分離,C正確;D、表型是基因型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表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D錯誤。故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