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集體備課課時教學(教案)學 校 年 級 九年級 科 目 物理主備人 九年級物理組 備課時間 使用時間 第 周第 課時課 題 第2節 歐姆定律 課 型 新授課主備人預備(一備) 集體討論調整(二備)核心素養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記住歐姆定律的公式,并能利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歐姆定律,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過利用歐姆定律的計算,學會解電學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科學家發明和發現的過程,學習科學家堅韌不拔,探求真理的偉大精神和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積極性。教 學 重難點 重點:理解歐姆定律.難點:利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教學 方法 設問法、討論法、講授法學法 指導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注意教給學生解題思路、規范解題.教具教 學 過 程 【教師提問】同學們一定還記得我們在上節課中的探究實驗,各組的探究結論,可以再講講嗎? 教師: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物理量在數值上有怎樣的關系呢?這個關系首先是被德國科學家歐姆發現的,所以我們把這個規律叫做歐姆定律. 新課教學教師板書課題并展示教學目標. 一、歐姆定律 【教師PPT展示】 歐姆定律的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I= 式中:I——電流——安培(A) U——電壓——伏特(V) R——電阻——歐姆(Ω) 【教師提問】歐姆定律公式中的單位有什么要求呢?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 電阻的單位必須用“歐姆”,電壓的單位必須用“伏特”,由公式得出的電流單位一定是“安培”. 【教師強調】如果給出的單位不是歐姆、伏特和安培,一定要先換算成要求的單位才可以應用公式,同時,歐姆定律反映同一時刻、同一段電路中I、U、R之間的關系. 【教師PPT展示】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 1.已知電壓、電阻,求電流:I= 2.已知電流、電阻,求電壓:U=IR 3.已知電壓、電流,求電阻:R= 【教師提問】根據歐姆定律變形式R=,有的同學馬上得出下面的結論:導體的電阻跟通過的電流成正比,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反比.學生討論交流,這種觀點是否正確?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因為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由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決定,與電壓、電流的大小均無關系,所以“電阻與電壓成正比,與電流成反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PPT展示小結(板書)】 一、歐姆定律 1.定義: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表達式:I= 3.公式含義:①電阻一定,電流與電壓成正比;②電壓一定,電流與電阻成反比.③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與電流、電壓無關.解:由圖可知L與R串聯 通過燈泡的電流:IL=I=0.6 A 根據變形公式U=IR得 燈泡兩端的電壓:UL=ILRL=0.6 A×20 Ω=12 V 3.變式公式R=的應用 例3 某同學用一只電流表和燈泡串聯,測得它正常發光時的電流是0.18 A,再用電壓表測得燈泡兩端的電壓是220 V,試計算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 解: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R==≈1222 Ω 4.歐姆定律的綜合應用 例4 加在某一電阻器兩端的電壓為5 V時,通過它的電流是0.5 A,則該電阻器的電阻是多大?如果該電阻器兩端的電壓增加到20 V,此時這個電阻器的電阻是多大?通過它的電流是多大? 解:(1)電阻器的電阻:R===10 Ω (2)導體的電阻不隨電壓的改變而改變,則當U=20 V時,電阻器的電阻:R=10 Ω (3)通過電阻器的電流:I===2 A 二、歐姆定律的應用 【過渡語】接著我們看歐姆定律能解決什么問題. 在做題前教師示范解電學題的一般規則: 1.讀題、審題(注意已知量的內容); 2.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 3.在圖上標明已知量的符號、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4.選用物理公式進行計算(書寫格式要完整,規范). 教師板演利用歐姆定律求解,講明解題的規范性,然后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上做此題. 【例題】 1.公式I=的直接應用 例1 一輛汽車的車燈,燈絲電阻為30 Ω,接在12 V的電源兩端,求通過這盞燈的電流. 解:通過這盞燈的電流:I===0.4 A 2.變式公式U=IR的應用 例2 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調節滑動變阻器R,使燈泡正常發光,用電流表測得通過它的電流是0.6 A.已知該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是20 Ω,求燈泡兩端的電壓 【PPT展示小結(板書)】 二、歐姆定律的簡單計算 1.歐姆定律及其變形公式:I=、U=IR、U=IR 2.歐姆定律的做題規范: ①要畫好電路圖,在圖上標明已知量的符號、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②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物理公式,然后再代入數值計算,答題敘述要完整.課堂檢測與評價內容、導學案 (可附檢測卷、導學案) 見PPT課件作業 布置 PPT課件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