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8)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2024屆高考歷史晨讀暮誦考點1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戰后初期的發展(1)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取得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相繼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弊端: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蘇聯的改革項目 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 經濟 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政治 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在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 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評價 ①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②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 ③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 ①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 ②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 ①經濟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興起,最終導致蘇聯解體。3.蘇聯的解體(1)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2)蘇聯解體:1991年8月19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同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考點2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社會主義建設:東歐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各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社會主義改革(1)原因①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國民收入下降。②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2)東歐改革:南斯拉夫自治改革 措施 最早進行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通過權力下放,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評價 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其他東歐國家的改革 波蘭 1956-1960年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匈牙利 1968-1973年間國民收入和人民消費水平均顯著提高民主德國 經濟穩步增長,其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3.東歐劇變(1)原因:①東歐各國的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②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劇烈動蕩。③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④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2)概況類型 主要表現變化相對平穩 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發生流血沖突 羅馬尼亞國家實現統一 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國家陷入解體 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南斯拉夫經過激烈內戰,最終解體考點3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社會主義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2.社會主義探索時期: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3.偉大轉折: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主要成就:①經濟體制改革: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綜合國力的提升: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③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④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2)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