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6)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2024屆高考歷史晨讀暮誦考點1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1)制度差異:美國和蘇聯是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2)同盟關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3)根本原因: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3.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4.主要表現領域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 杜魯門主義: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營壘,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具有明顯的反蘇、反共色彩 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經濟 實施馬歇爾計劃,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地理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軍事 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5.兩極格局(1)正式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概括: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考點2 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1)時間: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2)特點: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3)表現: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2.多極力量的成長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①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②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已主義。 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的崛起 ①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 ②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 ①萬隆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 ②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中國不是其成員國)3.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考點3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時期 特征 蘇聯 美國70年代 日趨緊張 蘇聯入侵阿富汗 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大搞軍備競賽,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1985年以后 走向緩和 ①對話: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 ②裁軍: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③戰略收縮: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②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標志:蘇聯解體。(3)影響: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考點4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1.美國希望建立單極世界(1)背景: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消失,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希望建立由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2)主要表現①“9·11”事件之后,美國指責以本·拉登為首的“基地”組織是恐怖活動的策劃者,迅速展開反恐行動。②2001年10月,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2003年3月,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2.世界多極化趨勢繼續發展(1)背景:蘇聯解體后,美國一超獨大,但無力完全主導世界格局。(2)主要表現歐洲 成立歐洲聯盟,向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邁進,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俄羅斯 取代了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擁有可以與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推行多極化外交日本 在保持經濟大國的同時,將追求政治乃至軍事大國作為國家的長遠戰略目標中國 進一步改革開放,堅持和平發展,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正在發揮并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發展中國家 總體實力增強,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